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基础】(9)人体之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密切关系
尚仙玄净:“为人子女者不懂中医为之不孝,为人父母者不懂中医为之不慈”

大家好,感恩大家准时来到这里,跟我们一起学习中医文化。在前面的章节当中我们已经把精、气、血、津液、神的部分学习完了。
大家也算简单明白了精气血津液神对人体的重要性。那今天这一节呢,我们来了解了解这五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首先我们来看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基本物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气主动,属阳,有推动作用。血主静,属阴,有濡养作用。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为什么说气为血之帅呢?
主要从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这三个方面。
1、气能生血。
是指气中的营气与津液注于脉中,化成血液。气充盛则血液化生有源,气虚亏血液化生功能减弱,易导致血虚。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变,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源于气能生血的原理。
2、气能行血
气能推动与调控血液在脉中稳定运行,气行则血行。主要体现在血液的运行依赖于心气和肺气的推动调控,肝气疏泄调畅。气充盛,气机调畅,血液正常运行。气亏少,无力推动血行,气机郁滞,则不能推动血行,产生血淤的病变。气的运行逆乱,升降出入失常,导致出现血液妄行的病变。
临床上治疗血液运行失常,常配合补气、行气、降气、升提的药物。
3、气能摄血。
摄,即固摄统摄的意思。气能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例如:脾气统血。当脾气充足,发挥统摄作用,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脾气虚弱,失去统摄作用,血逸脉外。临床上称“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
治疗出血时,采用健脾补气方法,益气摄血。例如:大出血病症,采用大剂补气药物,就是利用气能摄血这一原理。通过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三方面来体现了气对血的统率作用,故而形象称之为“气为血之帅”
(二)为什么说血为气之母呢?
血为气之母,我们也从两个方面来概述,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
1、血能养气。
血能养气,指血液对气的濡养作用。人体各脏腑的血液不断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故说血足则气旺。如果我们脏腑血不足血虚,即会出现气虚的表现,气虚则血虚。
2、血能载气
意思是气存在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并以血为载体运行全身。《张氏医通·诸血门》说:“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这里再一次体现出血旺则气旺,血虚则气虚。
通过以上两方面体现出血对于气的基础作用,形象的成为“血为气之母”。
人体气血调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营。《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调和,百病不生,这也是治疗疾病的方法。


 二、接下来是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液是什么关系呢?大家都知道,气属阳,是主动的。津液属阴,是主静的。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固摄等作用及脏气的升降运动,而气的运动离不开津液的滋润和运载。
(一)气能生津
大家还记得津液的生成与输布吗?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经过脾胃运化、小肠分清别浊、大肠主津等一系列脏腑生理活动后,水谷精微被吸收,化成津液输布全身。
气促进和激发津液的生成,其中脾胃之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脾胃等脏腑之气充盛,津液化生有源。若脾胃脏腑之气亏虚,津液化生不足。临床常采取补气生津的方法。
(二)气能行津
津液在体内的输布及其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例如,脾、肺、肾、肝等脏腑的气机正常,则促进津液在体内的输布、排泄过程。
若气的升降出入不利时,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受阻而发生停聚,并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称作"气不行水”或“气不化水"另外,气与津液两者的病变常互相影响。
故临床治疗时,常将行气与利水湿之法并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气能摄津
津液与血,同属液态物质,同样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才能防止其体内津液无故流失,并使排泄正常。
例如:卫气固摄腠理,不使津液过多外泄。肾气固摄膀胱,正常贮尿,不过多排泄。因此,在气虚或气的固摄作用减弱时,则势必导致体内津液的无故流失,发生多汗、多尿、遗尿等病理表现。
临床治疗时,亦应采用补气之法,使气能固摄津液,病则获愈。
(四)津能生气
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华,可以化生为气。例如:肾蒸化膀胱水液,清者上升参与代谢,浊者形成尿液。
(五)津能载气
津能载气,除血脉之外,气的运行必须依附于津液,否则会使气漂浮失散而无所归。因此,津液的流失也会使气受损伤。如出汗过多,或大量呕吐、腹泻,津液大量丧失,同时也会导致气随津脱。
临床中在使用汗法、下法和吐法时,必须做到有所节制,中病即止,勿过多使用。
当津液输布代谢正常,气机调畅,谓之津行则气行。当津液输布运行受到阻碍时,也往往会引起气机郁滞不畅,谓之津停则气滞。
津停气滞与气不行水的病理变化互为因果,二者相互影响,而且易加重病情。临床通常采用利水药与行气药同时使用。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精血津液都属于液态物质,主静属阴。三者相互转化,相互补充。主要体现在“精血同源”“津血同源”上。
(一)先看看精血同源
1、精可化血
精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脾运化吸收的水谷之精,其中精专部分化为营气,清稀部分化为津液。营气与津液入脉化血,肾精生髓,髓造血。肾精亏耗就会出现血虚病症。
2.血以养精
血液以水谷精微为主要生成来源,肾精依赖水谷之精不断充养。血液充养脏腑可化生脏腑之精,以不断补充和滋养肾之所藏,使肾精充实。
血液充盈则精足,血液虚少则精亏。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肾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可化精,精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或“肝肾同源”
(二)接着来学习“津血同源”
1、津能生血
津和血均源于饮食水谷精微,同属人体的阴液。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水谷化生的津液,在心肺的作用下,进入脉中,与营气相合,变化为血。
另外,布散于肌肤腠理的津液,也可以渗入脉络,化生补充血液。所以我们应当知道,影响津液生血的因素有哪些。
①饮食水谷摄入不足。饮食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血的化生。
②脾胃虚弱,运化功能长期失调,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③其他因素,如:大汗、大吐、大泻或者脉外津液不足时(严重烫伤)脉外津液不足,不能进入脉内补充血液化生,脉内的津液反而渗出脉外补充津液耗损,导致血液减少。
所以,津液生成不足,血液化生就会无源。
2、血可化津
血液行于脉中,渗出脉外便化为津液,以濡润脏腑组织和官窍,也可弥补脉外津液的不足,有利于津液的输布代谢。如血液亏损,脉中血少,不能化津液,反而需要脉外津液进入脉中化为血液,导致津液不足的病变。如:大出血
“津能生血,血可化津”二者相互资生,相互转化,所以称为“津血同源”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我们先来看气与精的关系
(一)气能生精、摄精
①气能生精
脾胃之气充足,功能正常,升降协调运化饮食水谷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吸收传输至全身脏腑。由此可见,精的生成依赖于脾胃之气的充足和升降协调。气足及功能正常,生精充足。气虚及功能失调,生精亏虚。
②气能摄精
气不但能促进精的化生,还能固摄精,防止无故外泄。气虚则精亏,也可导致精不固聚出现失精。如:肾气不足,易出现滑精、早泄。临床多采用补气生精的方法。
(二)精能化气
人体之精输布于五脏六腑,濡养各脏腑组织,促进气的化生。脏腑之精化生脏腑之气,先天之精化生先天之气,水谷之精化为水谷之气。精为气化生的本源。故精足则气旺,精亏则气衰。临床中,精虚及失精患者常同时出现气虚的病理现象。
(三)精气化神
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神必须得到精与气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作用。如:神采奕奕。精盈则神明,精亏则神疲。气充则神明,气虚则神衰。所以称气为“神之母”
(四)神驭精气
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但神又能驭气统精。人体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活动及精气血等物质的新陈代谢,都必须受神的调控和主宰。形是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安则精固气畅,神荡则精失气衰。故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说。所以精气神是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医学的形神统一观是养生防病、诊断治疗、推测病势的重要依据。
好了,到这里,本章的内容差不多都学习完了,现在大家知道这五者之间的关系了吧。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如《类证治裁·内景综要》说:“一身所宝,惟精气神,神生于气,气生于精,精化气,气化神。故精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也。” 
感恩大家,感恩遇见!

本文为尚仙玄净(ztengxianan)原创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中“精气血津液神”之间有何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十五)
中医基础——精气血津液神
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血化为津
中医基础—血,津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