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西兰教育】由钢管舞引出的一段关于教育的对话
Ivy2017年带着两个闺女来到新西兰留学。某一天我在她朋友圈的钢管舞练习图片下留了个言,结果引发出一系列有关新西兰教育的对话。节选部分内容分享给大家。文字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Ivy:上钢管儿课和身材如何是没什么关系的。就我们这个班里面的好几个学员,哎呀,那胖的呀,包括我的教练!肚子大的,躺在地上她都看不着自己的脚!可是我觉得新西兰这边的人并不在意这些外在的因素。只要想干,就去尝试。而且参与者注重的也不是身材的问题,在意的就是跳舞这件事儿。

我:对,身材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享受这个活动本身。

Ivy:你看看这是多胖啊,人家还公开表演呢!

我:这是真爱呀!结合自己的体会和在新西兰的一些教育方面的见闻,我现在特别认同兴趣驱动学习这个理念。

Ivy:没错,这是肯定的!咱们在中国教育体制下,哪有什么真的兴趣?你干某件事儿,是因为你必须这么做。

孩子刚来新西兰的时候,就感觉学校压根儿没教什么。后来我感觉他们的教育方式,就是让你自己去寻找兴趣点。

新西兰的生存环境允许他们有这样一个选择,反正政府有福利,你也不会活不下去;感兴趣的事儿就先去尝试,然后逐渐深入,最后可能会有所就是结果吧。国内的那种生存压力太大了,咱中国人多呀,你能活命是首要的,然后再谈兴趣。你知道吗,一盆蝌蚪在一起,蝌蚪之间都会释放毒素——为了自己能活下去把别人毒死。

新西兰的教育就是给你介绍、创造各种机会。像他们小学开始学外语,会轮着学各种语言:毛利语、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包括其他学科也这样,轮着学。就是让你有机会去接触,然后你自己去决定想学什么

看着他们都觉得自己好想重活一次啊,在这儿上学真幸福

小时候咱们上学就宣传做国家的栋梁什么的。现在想想,国家的栋梁那就是一个工具,哪儿有你自己呀?你就不能有自我意识什么东西都是他告诉你:他给你条条框框,他给你规矩,他给你评分儿标准。这边儿的教育挺鼓励你自己去探索的。

你看老外,就甭管他是干嘛的,都有一个自己喜欢的事儿。或者跑步、或者画画,他们有那个时间是因为他们能正常下班儿啊!有休假、有生活呀,就不像咱们在国内996,你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搞别的,是吧?你看好些运动,比如足球赛的裁判,那是人家的副业!中国什么时候才能这样儿呢?

我:对啊,从容了就有时间寻找自己的方向。现在社会允许有不同的活法了,挺好。我特别喜欢这边学校的户外运动,也是很想回炉重新上个学。

Ivy:这个从容这个词儿用的挺好的。新西兰学校那些户外活动,看完之后就是感觉我们这太惨了。

我:而且当初咱们的长辈也没机会接触这些先进的理念来教育咱们呀。

Ivy:那是,咱们的长辈比咱们更苦于活命呢!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啊。

关于中学留学这件事儿,我是不放心让孩子自己出来的。把孩子自己扔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国度,孩子得多挣扎呀。孩子是需要锻炼成长,但是有父母在,她心里还是有靠山的。

我:这个因人而异。我接触过一些中学出国留学的人,有人觉得很OK,有人觉得很压抑。但是我觉得差异的根源可能早在出国前就种下了。有些学生是自己主动要求出国留学的,他们就会很适应;有些是家长为了推卸责任给送出来的,孩子就会觉得很失落或者很容易堕落。

Ivy:说到种族歧视这件事儿啊,我个人在新西兰没什么感觉。一方面日常生活中我想干嘛就干嘛,挺OK;再有就是有时候所谓的冲突其实和歧视没关系。有些国人的德行,我都觉得是出国丢人来了,真不怎么样。

这边儿的老百姓挺与世无争的。当然也有素质特差的,但是我认为那和种族无关,就是个人素质差。

老大该考大学啦,准备考化学专业,美国肯定是不去的。我们老大学的是那个IB课程。大家都说IB难度大,我说那也得学,这岁数就努力学嘛!哪怕考不好我也认了,就觉得她就必须得学些东西、经历些事情。

我跟老大说:学校是干嘛的?学校是你去拿奖的,真正学得靠自己。所以一直补习着呢。谁知道都最后一年了老大还选了一科艺术课呢。好嘛,这快高考了,还天天的又画画又做手工的。哎哟,我说这真是比中国幸福多了!在中国要高考了,觉都没得睡还想画画?

海外有一个优点,就是信息和资源特别的丰富。以前我其实根本就不稀罕这个,要不是因为孩子闷,肯定我也不会出国。但现在我觉得这点特别好:你想要学的任何技能,都能找到相关的资源。


出国之后还有一个惊喜,就是我自己画的画,居然卖出去了!你看咱们国人买那种流水线上弄出来的画,几千上万的他会舍得;但是你让他买一个不知名的画家的手绘作品,他肯定不买!他宁可去买那种所谓的权威弄出来的那种东西,这样有面子,哪怕是复制品呢;而不是从单纯的作品审美角度去决定是否购买一件作品。这是中外思考的方式的差异。

我:对,新西兰本地人认可没有实际用途的物品的价值,认可个人的创意和付出,同时对名气、权威不是那么在意。这里的孩子对于名校也不是那么在意,很多优秀的孩子就愿意在本地上大学。

Ivy:本地优秀的孩子不出去读名校,还有几个原因:一个就是支付不起;另一个就是你奔了半天,读名校、挣大钱最后想要什么呀?什么大房子,什么海景,什么乱七八糟,那些人家这儿全有啊!所以不如快快乐乐轻轻松松过一生。

我:哈哈,不像咱们国内,孩子要是考上个好大学,家里砸锅卖铁也得上。

Ivy:新西兰开家长会的模式呀,真应该在中国推广推广。我孩子以前在国内的家长会,家长去了之后坐在教室里听广播,校长在那儿叨逼叨逼叨逼叨就讲他们学校有多好。我当然知道学校好了,不然干嘛把孩子送过来呢?也是正好赶上他们那校长是出了名儿能说,听他的演讲都得带着干粮。总之一下午,关于孩子的情况什么都没了解到,只能是快结束了,40多个家长围着老师,但愿能跟老师说上一两句关于孩子的话。哎,特别的不易。

这儿的家长会,可以带着孩子来一起沟通。开会前先在网上约老师时间,可以和每位老师一对一交流六七分钟,到时间就打铃儿,你就可以换下一位老师了,这样你跟每一科的老师都可以很有针对性的了解孩子的情况,非常有效率!

我们现在上的是女校,校园里谈恋爱的事儿比混校少,但是他们也有男女交往,因为女校都有联盟男校,男校女校会一起举办各种活动。

我私下观察,就是阶层区分还挺明显的。我刚来的时候就经常有人问,你们家孩子上什么学校啊?我还纳闷儿,怎么刚认识我就问这种问题?我特别不适应。现在我知道了,这就是一种阶层的区分。整个学校,其实它就是一个小小的社团,就是一个阶层,用各种活动把家长和学生联系在一起。

本地的教会学校吧,有一种chapel service让学生参加,家长也可以参加,我有时候也去听听。虽然他是用宗教的那些东西讲,但是我觉得还挺好的,都是积极向上的内容,我听着就是特别的亲切,很像咱们当初在IBM听的那种东西。讲一会儿吧,大家还得站起来唱个歌儿什么的,省得你犯困,哈哈。

在周末晚上,吃完晚饭后去参加这样的活动,回来的路上你就会心情特别好!Everybody is kind!God love you!我们爱你哦!然后愉愉快快睡觉,明天记得起来上班儿,挣钱交税~~~

还有一个我觉得特别好玩的地方是,就是他们每年每个学校都有production(舞台表演),而且这个表演真的是面向社会公开卖票的!当然了,学生排练和演出不是为了挣钱,而且观众大部分是学生家长,但是这种方式给孩子带来的那种信心和体验就很不一样。

高中里面都有艺术课。我孩子的学校里有几个木匠老师,学校从一些家具厂拉一些废旧木料,然后这帮学生就可以随便用,木匠老师会给她们指导。年底课程结束,会举办一个展览,也是对社会开放的。我因为画画认识了几个本地的艺术家,他们真的会去学校看这类展览的!

你想在国内呢,普通高中生演的节目、办的展,哪可能有外人去看呢,撑死了自己家长去捧场,更不会有人买你的作品,对吧?

我:不同的学校差异也很大,每个学校的气质不一样,还是得用心去选择。对于国内的家长来说,积极向上成为精英的教学理念更能接受一些。

Ivy:那肯定是。你想啊,把孩子送出来是付出代价的,当然不能让孩子放羊,就是想愉快也得同时学东西呀。

认识一个家长,原来送孩子去上公校,后来觉得私校好一些,就花钱来了。两个孩子上了两个学期之后又转回公校去了。这位家长说:我花了比原来多得多的钱,然后根本就没见他们学什么!原来的学校都教开根号儿了,这边乘法都还没学过呢!哎,你说那么早学开根号儿干嘛呀,多接触些艺术、体育不好么?这个家长就是把她自己成长时的观念转嫁到孩子身上。

疫情前有些陪读家长,还没放假呢就带着孩子回国,然后呢,开学俩礼拜了再回来上学,好像这是理所应当的。我真的特别不理解这个,假如在国内上学,你可以随便请假吗?说实话,回去有什么?就是一通到处吃喝,然后买东西,不就那个吗?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的摇摆,因为父母的圈子都还在国内嘛,但是我觉得这样做会影响孩子对学习的专注度。

我:你们家孩子是洋人朋友多还是华人朋友多?你觉得你过来生活,状态和当初的设想一样么?放弃老公和事业,是为了孩子做的牺牲么?

Ivy:据我所知,孩子玩得好的朋友里洋人多一些。

我当初根本没有设想。就是在IBM特别累,每天早上六点多就得送孩子出门儿啦,晚上呢,九点跟什么印度、美国开会,最早也得折腾到晚上11点才能完。后来孩子要上中学了,他爸就说出国吧,因为你要在北京上个好学校,要是没关系的话,想花钱都不知道往哪儿花。

我没觉得出国是什么牺牲啊,这也是我的人生,我换一个生活环境、换一个生活方式,挺好的呀。而且沉静下来以后,会去想很多之前没有精力去想的事儿,或者之前感兴趣也没有时间精力去深入的事儿。我不仅没觉得是什么牺牲,而且我还挺感激:因为有孩子,我才有这样的机遇。

当时孩子的钢琴老师觉得孩子挺棒的,愿意帮她上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我觉得那挺好的呀。但是孩子爸说上音乐学校又能怎么样啊,你看不也就当一个老师么?人生还长着呢,于是就出来了。我现在觉得也挺好,人生更广阔了,孩子能接触更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像在国内那种卷。

更 | 多 | 阅 | 读
【新西兰教育】适合各个年龄段的留学目的地
【新西兰教育】如果进不了国内的211,不妨尝试一下新西兰的985
【新西兰生活】为了女儿的教育移民,我也曾很后悔
关 | 于 | 我 | 们

分享南半球的教育旅游资讯

提供您所需要的相关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西兰有13年免费义务教育?别开玩笑了! | 地球日报
每日悦读:瞧瞧你是怎么说话的
【家长课堂】一回家就变哑巴!学校的事儿,如何教孩子开口说?
学生课堂捣乱不听,其他学生无法学习,教师无法上课,其他学生受教育权益受损谁该负责?
锻炼孩子的抗压能力
吃苦教育,当今教育的盲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