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湘军崛起》

老友翀赠《湘军崛起》一书予我,我花了差不多一周时间读完,阅读体验很好,收获亦大,在此写一篇读书笔记(说是感受可能更恰当),一方面特别感谢老友情谊,同时也与对湘军人物及事迹感兴趣的朋友们做个简单分享。

《湘军崛起》的作者是谭伯牛,长沙人,72年生,算是研究湘军学者当中的“少壮派”。《湘军崛起》的成型,源于作者在湖南教育电视台做的一档节目,借用作者在“自序”中的说法就是:无讲稿,仅列提纲,每日独对摄像机,讲上两个钟头,一连录了一个多月,方告毕役。

基于此背景,《湘军崛起》一书的风格难免“口语化”,然而,恰恰是口语化的文字风格,令阅读者感觉到亲切,读起来不费什么力气。

个人认为,作者著书,很有自己的风格与想法。

第一、不为贤者讳。比如,作者笔下的青年时期的胡林翼,完全就是一副活灵活现的“公子哥儿”形象,直至胡做了湖北巡抚,作者依然不忘挖苦其驻兵武昌城外以避敌(太平天国)的鸡贼心理,后来,胡林翼在职场与战场的双重磨练下脱胎换骨成了豪杰人物,作者对其有了新的评价:胡之能力与气魄远远盖过曾(曾国藩)、左(左宗棠)。

我说这些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第一,再伟大的人物,也可能有比较“拉垮”的曾经,机遇一到,他整个人可能完全变样;第二,搞历史研究的学者,要在骨子里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否则容易误导人。

第二、大胆怀疑,小心求证。在这一点上,最见作者思考之深。比如,同样的一件事,在史上有不同的记载,那么,到底谁真谁假?或者谁更接近真实?这就需要治学者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及可搜集到的史料来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一个冲进南京城的到底是李臣典还是朱洪章?大家各有各的说法。那时候没有摄像头,无法做现场记录。曾国藩打下南京之后,到底想不想当皇帝?这种事情怎么可能有定论呢?你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但是你可以去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只是你的看法不能是“想当然”的,得有一定“依据”。(不论人证、物证还是史证)

作者在书中特别喜爱进行交错式、图景式的立体分析,对读者而言,一是有用,二是有趣。最起码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第三、将史料嚼碎了再吐出来。这一点讲的是治学风格。有些学者写书,最爱大段大段地引用历史材料,引用完之后,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往往并不清晰甚至一点都没有。这完全就是在凑字数、赚稿费。《湘军崛起》近四十万字,引用史料不过几处、不过短短几句。

谭伯牛的著述风格是怎样的呢?是将史料嚼碎了再吐出来,至于他嚼了多少史料,这得读者们自己去体会。将史料嚼碎了再吐出来,当然极大地便利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线索)走,不过,个人认为有必要指出的一点是:仅读人家嚼碎的史料,自己要思考的地方就打了折扣,遇到疑问处,或许还是多翻一翻原汁原味的历史材料比较好。

谭伯牛“保姆式”的著述方法,很好地照顾了一般读者的需要,这本书可以作为他们了解湘军发展史的“入门书”。

《湘军崛起》侧重讲了几个大人物(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的成长历程,也不乏对名将李续宾、鲍超、多隆阿等人的事迹介绍,人物形象饱满,跃然纸上。

湘军的英雄人物当然远不止如上这些,这是一本四十万字的书无法囊括的,有心的读者可以再做延展,或许可以从曾国藩留下的著作中去找线索。

有言道:无湘不成军。湘军的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一个以曾国藩为核心的庞大的利益共同体,几可左右晚清政局。

湘军崇尚暴力,杀人如麻,杀的又都是中国人,十足令人痛心。湘军的领导者,其“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之建功立业的狠劲儿,又不能不引起世人的钦佩并效仿(我们看曾氏后人,个个都是大才)。只能说,没有人(尤其是大人物)能跳脱历史发展的大背景,功过自有后人来评说。

有一点,是作者特别说明也是本人非常认同的:湘军对湖南的教育,贡献很大。原因很简单,有钱好办事!(不要问我湖南为什么突然就有钱了)

我举个自己比较熟悉的例子。我的母校湘乡“东山学校”(1890年开始筹备,其历史发展沿革可百度查阅,在此不赘述),就是得益于这一大的背景而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少年毛泽东曾经在这求学,抱怨自己对“英文”、“算术”等毫无兴趣,他多次跟友人提到自己受的是湘乡人的教育,若不来“东山”,恐怕连韶山冲都出不了。

我们看湘军人物的发展轨迹,一定会发现:伟大人物都抓住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而好的机遇,往往又是其他伟大人物给你的。“贵人相助“便是最好的机遇。

最值得说的是李鸿章,一开始也是找不到事做的人,曾国藩看上了他,给了他无数施展才华的机会,而他确实又有本事,终于成为一代枭雄。

为什么他宁可多次抗旨都不打南京(哪怕助攻都没有),将最大的功劳让给曾国荃?这摆明了是在感恩自己的老师曾国藩嘛!

说到曾国藩,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耐力,他的忍劲。他固然升职很快,但一路上可没少受屈辱,筹办湘军的初期,他简直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差点连命都丢掉。哪怕身居高位,他也没有少受北京的气,此外,左宗棠、沈葆桢,甚至他老弟曾国荃,也动不动跟他对着干,他一面唉声叹气,一面费劲调和,耗费之心力,不是一个“难“字所能说明的。至于他晚年遭遇的”天津教案“大劫,就更不用讲了,真惨!

曾国藩活了不过61岁,活着的时候,身体不是这里不舒服就是那里不舒服,没有一天清净日子,尤其是他的癣疾,发起痒来得抓出血来才能有所缓解(以至于找了个19岁的女子专门为其挠痒痒)。他的睡眠质量可想而知。就这么一个短命的病人,出身不算好,搞出来这么惊天动地的伟业,留下这么多著作,后代的发展又很好,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不过,我还是要补充说一句,伟大人物可学而又不可学。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普通人可学的是他们的战术,在战略上很难学,这跟一个人的禀赋大有关系(我比较相信伟大人物皆是天赋异禀者)。

比如学曾国藩的早起,这算是“战术”吧,哪怕学起来也已经很难了。有些人,一刷抖音,从“今天”刷到了“明天”,怎么可能早起?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努力靠近伟大模范,当是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当是修身亦很好。

至于说读一读曾国藩的著作(哪怕读透)就可以有了不起的作为,这个很难说,这一方面得看你的天分,另外也得看时代背景及机遇,整体而言,出身较差者,在乱世“成事”的机会更大些,在牢笼般坚固、钢板一块的所谓太平盛世,你要面临的阻碍可就太多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谭伯牛笔下的湘军:历史没有真相,只有不变人性
“历史的另一种书写” 一一读《帝国馀晖》
古籍名著《十国春秋》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全景式叙说,沉浸式体验——评《战安庆:曾国藩的中年突围》
为何美国这么怕他国半导体崛起?一张图带你看懂半导体行业
湘军崛起:不可或缺的胡林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