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细节决定成败(一)课堂教什么

题记:

晚饭后在旧书摊淘得一宝:《细节决定成败》讲的是企业管理中,我们局外人所不知的一些“小事”,正是这些看着不起眼的 “小事”才成就了无数财团的辉煌。“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杀鸡须用牛刀,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从细节中来到细节中去……”多么深刻耐人寻味的标题,捧之,喜之,爱之,不忍释手。让我浮想翩翩——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课外,我们的生活……

是以为记,谨勤勉牢记,做人、做事、不忘为师之根本。

 

细节决定成败

 

 

() 把握教材观照整体

 课堂教什么

 

朱老师要参加市里”比教学”活动(24小时内抽课,规定讲第一课时),发来刚弄完的教学设计初稿,约我一同研课。初稿如下: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恐龙宝贝><哆啦A梦>中<大雄的恐龙><奇奇颗颗历险记><恐龙归来>..都看过吗?(或者学生说说别的有关恐龙的动画片)

这些动画片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形象――恐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对象.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恐龙)你们对恐龙有哪些了解呢?

2:老师也喜欢看电视,我曾经看到过一则报道,报道中的一块化石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请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中华龙鸟化石图片)这块化石上的鸟名叫"中华鸟龙".化石是中国科学家自1996年以来,在辽西地区发现的.中国科学家徐星根据这些化石证据指出:“鸟类就是活着的恐龙。”

3多么震撼人的论断啊!难怪我们的课题这样写呢――师补充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生齐读.

4为了更加清楚明白地向我们讲述这个问题..读了课题,我们将会获得更多的关于恐龙和鸟类的知识.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

2检查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大屏幕出示词语:

凶猛  笨重  迟钝  茹毛钦血  

轻灵  敏捷  轻盈  五彩斑斓  凌空翱翔

欣喜若狂  毋庸置疑  点睛之笔

3说一说:通过读文,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4师: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请划出文中直接描写恐龙变成鸟儿,飞上蓝天的句子.(大屏幕出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深化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

(1)生齐读句子,说说从中明白了什么?

(2)师小结:以上语句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一个结论,那就是: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三学习课文前两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来,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句话.(大屏幕出示句子: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深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指名读句子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师引导学生理解"中生代""漫长的演化""一支"等关键词语.

中生代:地质年代上的中生代距今约2亿5000万年至6500万年,持续的时间长达1亿8000万年左右,以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那时,在陆地上有恐龙,海中有蛇颈龙,空中有翼龙.(图片出示介绍)

漫长的演化:经过7000万年,恐龙的一支演化成凌空翱翔的鸟儿.(想一想,漫长的演化,会有多长时间呢?)

一支:(从"一支"中读出了什么?一部分,在文中指恐龙中的一小部分飞上了蓝天.用词非常准确)

指导学生读好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是呀,经过了7000万年的演化,恐龙的一支才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这个过程是何等的漫长啊.其实,人类对恐龙的探索与研究又何尝不是一样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人类是如何通过探索得出这个结论的.

(1)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填空:

(大屏幕出示:

科学家们提出了假说(     ),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相关化石来验证.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   )就注意到(      );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    ),向世人展示了(   )的证据.)

(2)学生试着给这几句话排序.和同桌说一说科学家们探究的过程.

(   )赫胥黎提出了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   )科学家们提出了鸟类与恐龙有亲缘关系.

科学家们提出,鸟类(    )和恐龙有亲缘关系,(   )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3)师过渡:鸟类起源于恐龙,这个大胆的假设却在古生物界争论了一百四十多年,直到一块化石的出土.这块化石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中华鸟龙"化石.让我们再来聚焦这一句话: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读句子思考想象:这幅画卷上"画"了些什么呢?(图片出示,句子引导)

在这幅古生物学家描绘的画卷上,我看到了          

点睛之笔的意思是什么?(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内容)

从这句话中,我明白了:中华鸟龙对于研究"鸟类起源于恐龙"学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顺势理解"欣喜若狂")

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着读着,你想到了什么?

四课外拓展:

阅读课后资料袋.

"中华鸟龙",也有人把它称为"中华龙鸟".究竟用哪种称呼更合适呢?课后,同学们可以上网继续查阅一些资料,了解更多的关于恐龙和鸟类演化的知识.也可以开一个小型辩论会.

仔细学习了朱老师的初稿,感觉有几个地方,很迷惑。

这节课老师教给学生什么?《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材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困惑难点是什么从这篇文章中我们的学生将会获得什么?它有什么育人的价值值得学生去学习?从初稿中没有找到这些影子。

王荣生教授认为:“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

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在感受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之后更要关心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我们还有十分的必要,关注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问题。从教学内容角度观察评教,也就是审视,反思这堂课教师教了什么,进而探询、体察学生所驻留的学习经验,并考察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程度。”(《听王荣生教授评课》P4

与朱老师商讨,细读教材。《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全文5 个自然段,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1、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3、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4、课文最后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从试教的情况看,学生有三处地方是很困惑的。1、体会用词的准确: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一支与漫长)2、为什么说辽西的发现向巨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上涂上了“点睛”之笔?3、恐龙飞向蓝天的深演化过程是怎样的?这三点是学生的困惑也是教材的重难点,更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

建议朱老师:

1、讲课要做整体考虑,不为讲一课时而讲一课时,讲第一课时也要观照教材的整体。

2、教学目标要明确与教学内容的达成保持一致。

3、教学内容的选取符合学生的需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学家在我国中生代鸟类化石中发现髓质骨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6-飞向蓝天的恐龙ppt
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堂实录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反思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