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进中唱上海公司了解老黑胶唱片

  许多音乐界人士和乐迷都知道,中国唱片上海公司收藏着从上个世纪初以来录制的大量唱片模版。只是这些珍贵的录音资料数量浩瀚,平时深藏不露,究竟有些什么内容,却难以一见庐山真面目。


中唱上海公司的收藏库

  走进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版库内,这个版库历经时代动荡,至今却还保存着上世纪初至今以来生产的金属模版约10万余面,三分之二以上录制于1949年以前,其中包括聂耳亲自演唱的《打砖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声音实况、京剧四大名旦在杜月笙寿宴上演唱的《霸王别姬》等等极为珍贵的录音……,还有数万首上海老歌、早已失传的各地地方戏曲。随着中国唱片工业的兴起和电台播放的需要,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重量级艺术家,都在上海通过录制唱片,把自己的演唱送到千家万户。可以说,这个版库的模版,记录着100多年来的“中国好声音”。


黑胶母盘电脑放大

  早期唱片用模拟方式将声音信号用注塑方式记录于黑胶唱片,这些用镀金、镀银保存的金属模版,也就是生产胶木唱片的“母盘”。现在开始从其中的一张“母盘”的流转过程来看抢救与保护过程之旅吧!这张照片是在200倍电子显微镜通过这张电脑显示屏的实时图像,这是一张声槽正常的“母盘”。经过清洗就可以直接进入下一步数字采录的流程。


需要修复的“母盘'

  这张照片是在200倍电子显微镜通过这张电脑显示屏的实时图像,这是一张声槽严重腐蚀的“母盘”。需要通过抛光、并用竹针等专用工具进行处理后,才能进入下一步数字采录的流程。


母盘 经过去离子水清洗,才能进入录采步骤

  最早的“国产”唱片是在1904年,我国著名京剧大师孙菊仙在上海灌录唱片,现存胜利唱片公司1904年录制孙菊仙的唱片《举鼎观画》等约10面,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国产”唱片,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这是采录的专业黑胶唱机,镀金、镀银、镀镍的母盘,采录前先进行防静电处理

  1907年和1912年,著名京剧大师谭鑫培在上海灌录唱片,这14张半唱片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第一期唱片均由梅雨田操琴、李奎林司鼓,有谭鑫培饰杨延昭的《洪羊洞》(1907年百代唱片1面)和谭鑫培饰秦琼的《卖马》(1907年百代唱片2面)。第二期唱片均由谭嘉瑞操琴、何斌奎司鼓。有《庆顶珠》、《四郎探母》、《桑园寄子》等。


对于不少由于年代久远,疏于管理而导致翘裂、腐蚀的“疑难杂症”的“母盘”需要进行特殊处理,才能进行数字采录。这张翘裂、腐蚀的“母盘”被牢牢地固定在圆形钢板上,才能采录。

  新中国第一张唱片: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5月29日,上海市军管会接收大中华唱片厂。6月3日,开始录音,节目有《解放区的天》、《军队向前进》、《唱胜利》、《向人民解放军致敬》、《扭向新中国》等7种。6月6日,新中国的第一批唱片出版,是新中国唱片事业的开端。7月,《人民唱片》在上海正式出版,商标图案是五星下的工农兵形象。


已经经过采录的“母盘”经过了真空除氧后,封存在版库里,所有的老唱片的片套、片芯都进行了数字化保存。

  第一张中密纹唱片1958年9月28日,中国唱片厂自行研制成功中密纹唱片(331/3转/分,每面容量17分钟)。第一批出版的中密纹唱片有《黄河大合唱》等6种。


中国唱片的前身“百代”唱片的片套之一,这是已经经过数字保存的电脑显示画面。

  第一张薄膜唱片1966年4月,中国唱片厂自行研制薄膜唱片成功(17.5cm,331/3转/分,每面容量6分钟)。试销时,因其价格低廉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1976年3月,中国唱片厂研制成大薄膜唱片(25cm,每面容量16分钟)。

        第一张立体声大密纹唱片1980年l月,中国唱片社出版第一批立体声大密纹唱片(30cm,331/3转/分,每面容量25分钟),有《春江花月夜》等民乐、交响乐和戏曲节目。


在上个世纪初以来录制的大量唱片模版中,也有在日本占领时期的“母盘”、片套明显可见日本的“有声战报”。这是又一日本侵华历史的铁证。

  老唱片的数字化工程,是对这些年代久远的珍贵老唱片保护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原因很简单:这些老唱片记录了中国珍贵的艺术文化历史,而唱片有其“寿命”,有的老唱片听一次就少一次;历经岁月沉浮,这些唱片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磨损,如果不进行数字化,恐怕再难让人听到。

中国唱片在旧时编录出版发行的黑胶经典将可以在现代人面前继续“发光发热”,再版出来既可让同时代人重温与回味,也能让现代年轻人当新片号尝鲜,领略他们没有见识过的旧时代传统文化的范儿。为此,为使黑胶经典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将黑胶经典的“物有所值”发挥到极致,保护好弥足珍贵的黑胶模版成了不可忽视的当务之急。


著名京剧大师谭鑫培唱片

  已有一百多年的著名京剧大师谭鑫培在上海灌录唱片的片套和片芯。这是已经经过数字保存的电脑显示画面。


78转粗纹黑胶唱片

  “中华老唱片数字资源库”项目组成员采用24bit/192kHz的音源对原始金属模板进行重新录音采样,运用现代的音频技术对不足部分进行修复改善,实现了历史录音与现代音响技术的完美结合。为确保模版保护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特制定了老唱片模版保护工艺流程。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目前该项目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45转黑胶唱片

全文/完

第一张CD的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经典老唱片十年涨25倍 清末时期的收藏价值最高
葛涛:​繁荣的30年代,唱片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促进了唱片内容多元化(多图)
未出版与未著录的老唱片 ——唱片知见录之十九
众论百代,惋惜百代的消逝
告诉你黑胶唱片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走进PAV太平洋影音 密纹唱片制造分公司
黑胶小哥告诉您 ||《补偿角与唱臂调校释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