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不想再说中年危机了,上头!

01

前一阵子,微博有个挺火的段子:“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但是你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房有车有娃的那些。”

后来我才知道,这句话是日本喜剧《大叔的爱》中的一句台词。

据说,这个段子又有了后续:中年人回去给年轻人涨房租,让说不干就不干的年轻人,终有一天会变成随意被责骂的中年人……显然,这个续貂,有着浓浓的中国风。

说到中年危机问题,我认为这过去的十年,“职场成功学”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将以往45岁这个中年分水岭,提早至35岁。

尤其近些年来,“35岁以下”,是众多单位招聘时的标配。

大企业还不时爆出集中辞退35岁以上员工的消息,35岁,已然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年龄红线。

孔夫子他老人家说过“三十而立”,那么把35岁视为职业生涯巅峰的分水岭也没有什么不妥。

但不要忘了,孔圣人的那个年代,人均寿命也就三十几岁。

如果35岁算是中年的起点,那我比“中年”还要长上十岁,这算是中年晚期?反正处于中年危机的我,是可以谈谈中年危机体会的。

人到中年,如果依然处于职场基层或是中层,有时就会有这样的尴尬:职位升不上去,还被年轻的后浪穷追猛赶,随时都可能被替代。

吴晓波说,他从来不惧怕后浪,因为他和后浪不是在同一“圈层”上。

这是当然,吴晓波先生早已上岸,他是那种拥有各种美丽沙雕的沙滩,当然不会在意后浪们的来势汹汹。

但这样的人,终归是少数。

大部分人面对中年职场危机,难言轻松。

我曾经在一个公号的段子手群里,其中有一位人到中年的群友,每天在群里说段子、抛梗,感觉很活跃。

后来我们才知道,他那时正值失业期,足足两个月,每天要表演上班给父母看(他爱人知道他的状态),而那个群,是唯一让他打发时间不觉苦闷的地方。

记得他说过,那段时间晚上回家,上楼之前都必须坐在楼下独自吸完一根烟才敢回。

好在,他后来还是找到了工作,签完offer那天,特意在群里表达了一下感谢,同时,他才告诉了我们他过去两个月的状态。

一直以来,我都是在电影中看到这样的桥段,那一刻,我相信了艺术源于生活。有时,中年人的崩溃,都只能偷偷地来。

过去一说人到中年,都是年富力强。可现在一说人到中年,却感觉暮色苍茫。

02

我最早听到“35岁危机”一说,是来自IT行业。

那些聪明绝顶的程序猿们,矫情地自称“IT民工”,表示一过35岁精力明显不足,不再被东家待见。

本来,这就是个比较正常的现象,到了这个年龄段,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和家庭角色,而生理机能却从30岁左右的巅峰期开始下滑了。

再后来这个“35岁危机”跟“35岁已是人到中年”的说法勾连在了一起,于是35岁中年危机情绪蔓延开来。

原本我还比较自信,以为我所从事的地产工程行业,只会对经验的积累越来越重视,因为这个专业沉淀过程就是在为自我增值。

哪知近些年,地产工程经验的积累被重新解构和定义,用央视足球评论员常用的句式来说就是:留给地产中年人的时间不多了。

网上看过一篇关于地产中年职场危机的文章,文中煞有介事地总结了一下地产行业各岗位的发展轨迹,略摘一二如下:

工程:25岁工程师→27岁工程主管→29岁工程经理→35岁工程总监→40岁乙方包工头

投拓25岁投资专员→27岁投资主管→29岁投资经理→35岁投资总监→40岁土地中介

设管:25岁设计专员→27岁设计主管→29岁设计经理→35岁设计总监→40岁装修队老板

营销:25岁置业顾问→27岁营销主管→29岁营销经理→35岁营销总监→40岁房产中介

人力: 25岁HR专员→27岁HR主管→29岁HR经理→35岁HRD→40岁保险代理人

看过这个发展轨迹我想说,房地产产业就是强,它不单是把地产做成高周转,也把地产人的人生都做成高周转啊。

不过我还是有个疑问,这个发展轨迹,是不是过于乐观了?

上面推演的结局,貌似降了维度,但起码是软着陆啊,最终可能不是你理想的工作,但起码,还有份工作在。

比如我所在的工程岗,最终归宿为“40岁乙方包工头”。

这个虽然比成功的标志“40岁包租公”降了几个维度,距离财富自由和时间自由都尚有一段差距,但基本上,也不必为稻粱谋犯愁了吧!

真能是这样,我愿意再掉剩下的这一半头发,先光为敬。

03 

在这个知识技能快速迭代的时代,很多人在35岁左右出现职业焦虑是不难理解的。

以地产这个行当为例,我的体会是,过去项目开发体量小,各个房企标准化程度低或者说标准化意识不强。不同项目的差异化开发,导致很多经验和教训都没有沉淀下来。

原来每做一个项目,从拿地开始,到产品定位、方案设计、标准划定、工程打造等等诸多环节,都是重新来一遍。

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从业人员根据自身的专业、阅历和经验来做判断,对个人的能力依赖度比较高。

现在则不同,历经房产也的高速发展,企业的标准化工作都得到了大力推广,过往的经验被高比例地转换成知识。

经验一旦成为知识,就可以系统化集成、复制、学习和掌握。尤其高周转做的成熟的房企,计划管理据说可以细化到每天(也有极端说可以具体到小时),那按计划来推进工作,个人的作用就不那么凸显了。

想想工厂车间里的流水线,应该能理解这个道理。

经验知识化,导致经验贬值。

中年人过往经历这个职场增值部分,也就没那么值钱了。

地产的工程岗、设计岗越来越倾向于年轻人道理就在于此。

至于策划、营销、采购等专业,本来就不是跟经验强相关的岗位,二十多年前我参加工作时,就里就已经是年轻人的天下了。

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现象是,在地产公司,你很少会遇到超过35岁的HRD,这个群体,似乎也在经历着“35岁中年危机”。

年轻的人力总监们,甄选人员的技法纯熟,校招985、211,社招Top30,年龄不超35,都是“流水线”走下来的,结果不会有啥大偏差。

选人标准的这几条红线一拉,中年危机就来了。

04

那么,“中年职场危机”的局,还能破吗?

从我个人判断来说,想彻底扭转这个局面挺难。因为这个现象的本质,就是一个社会就业问题。

被遴选的人员充裕,个人的经历、经验不再是那么重要,这种情形下,要我选择,也是更倾向年轻人。

现实残酷如此,渐趋中年从业者,都应未雨绸缪做好职业规划,不断让个体增值。

你增值的那部分,最好让那些35岁以下的人还来不及拥有。比如专业的深度或者多专业的广度,再或者人脉的通达等等。

处于职业发展瓶颈阶段的人,更要勇于走出“舒适区”,尽可能补齐能力素质短板。

要知道,成长,从来就不只是年轻人的事。

我是相信腾挪的空间还在的,相信房地产行业终会因其产品的属性,会更多地回归加工制造业,回归到关注产品本身。

那些更加务实的企业,甚至列出“35岁以上”的条件。只是我们,要有转换赛道的准备与决心。

转换赛道,并不是轻言转行。

一来所谓的35岁中年危机现象,并不是房地产这一个行业所独有,其他行业,你也会遇到。

二来好像也就只有房地产行业,至少还有百十来个有着不错业绩的实体企业存在。其他行业,很难找到这样多的数量集群。

写到这里,很是“丧”感。但我最终还是组织不出心灵鸡汤一样光亮的结尾。

只是觉得,人到中年,无论职场困顿还是家庭责任,都让你不能消极对待。哪怕你现在已经坦然接受,保温杯里泡枸杞对生活认输的自己。

等不来炬火,还是要尝试自己去发光。因为莎士比亚说:每个人都是某个人的光明。

凡事各有渡口,自有归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职场中年人的尴尬
比年轻人贵,没年轻人身体好,为什么要你?| HR眼中的「中年职场人」
人到中年,你还敢跳槽?
职场人如何度过中年职场危机
冯唐:别做猥琐的油腻中年。我:中年危机岂止这个?
“35岁,我什么都不会“,做好这四件事破解35岁危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