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评A38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读《紫禁城的黄昏》

/望月听雪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落日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落日余晖,日暮黄昏,秋风送寒,注定了这个冬天会异常的寒冷,千年帝国的崩塌,非一日所成,乃久积沉疴,积弱积贫之后便是大厦将倾了。

       翻开这页天翻地覆的历史之前,先了解下笔者的背景与生平。“百年前,一位牛津大学毕业的英国人成为了末代皇帝的老师。在中国,许多人知道'庄士敦’这个名字,大多是通过《末代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来自西洋的'帝师’。在电影里,庄士敦是为溥仪打开新世界的那个人。”他与其他有些借着殖民的通道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不同,“他是一名改革者,也是一名'洋儒’。”儒家思想在他生活在中国的这些年里逐渐变得根深蒂固了。

       “这时的中国,正在经历急剧变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奉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等西方学说,并以此质疑旧制度、旧文化。部分上层人士清楚地意识到社会正在发生变化,并且确认甲午战争后的十年是变化加速而不可逆转的转折期。比如,在1904年年底,张謇这样写道:'此十年中,风云变幻,殆如百岁。’而在庄士敦看来,各种变革思想其实只在当时中国社会的上层传播,多数人只是被动地被挟裹着前进。”

       “1919年,在李鸿章之子李经迈的推荐下,庄士敦成为溥仪的英文老师。对于北京,庄士敦并不陌生,但这是他第一次进入紫禁城。后来他回忆说,进入那里就像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每一座宫殿都涂着油彩,进行过精心的修饰,它们是'象征着古代精神的威严礼仪和宁静的汇聚之所’,而在它们的四周,则是'筑有城垛的高墙’。在这高墙之中,居住着溥仪这个时代的囚徒,而且,他仍享有的皇帝尊号也使得他在时人眼中显得不合时宜。”可以认为,庄士敦是带着对于华夏千年古老文明的憧憬,走进这个彰显了至高无上的权力的精美绝伦建筑里的,“如果说,溥仪是被动地做了一名时代的囚徒;那么可以说,庄士敦则是主动选择了成为一名时代的囚徒。1924年,冯玉祥的部队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随后,庄士敦也结束了他的'帝师’生涯。1927年,庄士敦回到威海卫并出任行政长官。这时,威海卫回归中国已是大势所趋。”“1930年,在中英谈判之后,中方收回威海卫。仪式结束后,庄士敦经上海回到英国,出任伦敦大学的汉语教授。”

       “1934年,他回到苏格兰。在一座名为爱琳·罗恩的小岛上,他度过了最后的光阴。他把各个居室分别命名为'松竹厅’、'威海卫厅’和'皇帝厅’等。他花了大量精力营建图书室,将他从中国带回的数千册藏书摆放其中。他甚至还在岛上建了一座小小的中国风格的寺庙。他不再关心世事。他把这座岛屿,称作'小中国’。1938年,他在这座岛屿上病逝。”这样一个踏着“大英帝国”入侵的路线来到中国,并在中国一个大时代大变迁的重要时空里渡过其最璀璨年华的外国人,在他离开之后,肉眼可见满满的热爱着这片土地,他对于那个时代的描述与诠释也许更加来得客观以及态度中肯吧……  

       ——1898:戊戌变法

       “整个19世纪,大清王朝国势日渐式微,威严扫地。清政府内忧外患,战火连绵,根基动摇,似乎即将拉开'崩溃’的序幕。”“到1898年底,中国丧失的土地不仅仅是台湾和东北。当时,西方列强加紧瓜分中国,强占港口,在沿海设立租界,划分势力范围。德国占领了包括青岛在内的胶州地区;近300平方英里的威海卫地区则在接下来的32年间被英国'租借’,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另一块与威海卫差不多大小的香港地区,则被英国租借了99年。同样,法国租借了广州南部沿海的广州湾地区;意大利也试图租借浙江省三门湾渔港,由于遭到中国的顽强抵抗而没能得逞。”这段文字读来是沉重的,满满的屈辱与愤懑,曾经饱受列强铁蹄的广阔疆域,沿海小城几乎被侵袭殆尽,从海上、从空中,肆无忌惮地觊觎着这片曾经有着厚重历史文明的东方沃土,这是一个英国人从他的视角对于近代中国的真实阐述,以一个身处于帝都中心的帝师身份,在一个个漩涡荡涤的气流中心,以牛津大学的履历,旁观千年古国走到帝制尽头的这场世纪变革之战。任何变革都是需要抛头颅洒热血的,更何况身处划时代变革的风暴中心……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年轻的光绪帝,在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封建势力博弈的过程中,一没有自己可掌控的军队;二没有支持自己的心腹,除了几个热情的革新派人士;三没有天衣无缝的周详计划,没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信心,四看错关键之人,无异于将自己和革新者置于险境,以卵击石的结局,便是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以及短短九个字的诏令:“帝遇疾,皇太后复训政。”历史上的这一天,无异于是革新者们屈服于命运的一天,满腔忧国忧民的热血化为虚无,字字血泪,“家国两愁绝,人天一粲然。只余心独在,看汝更千年。世界几痕梦,微尘万座莲。后来凭吊意,分付此山川。”“九月的一个早晨,天气晴朗,慈禧太后从颐和园的乐寿堂出发,威风凛凛地回到紫禁城。盛怒之下,慈禧太后气势汹汹地大声训斥了恐惧又无奈的光绪皇帝,说他忘恩负义,是个叛徒,竟然要刺杀她。之后,慈禧下令将光绪帝囚禁在紫禁城附近湖中的一座小岛上,收回1889年交出的皇权,还以大清帝国的名义颁布了一项有史以来最具羞辱性的诏书。在诏书中,光绪帝被迫向大臣们承认自身能力有限,无法胜任皇帝一职, 所以一再恳请宽容仁慈的太后回宫复职,让朝廷恢复往日的荣光和辉煌。”极具讽刺的一幕在帝都中心上演,一阙临终遗言,赤子之心历历在目,“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无字碑头镌字满,功过自有后人评……

       而此时的慈禧并未意识到,革命的浪潮即将席卷而来,清王朝也在风雨飘摇之中走向穷途末路……而帝国王朝的末代皇帝,溥仪,终将被时代的浪潮推向空中,自万人之上跌落,成为“牢笼中的金丝雀”。而清王朝终将如一轮落日,归于历史的长河中,沉没寂静,“落日归山海,山海藏深意,深意却迟解,将爱却晚秋。”多少的恩怨情仇,都随之飘零入泥,历史的长河如“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前行不可阻挡。

       这本“帝师庄士敦眼中的少年溥仪,与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互为印证,揭秘晚清皇室困居紫禁城的历史真相,以西方人的视角重新认识清末民初这段精彩的历史。庄士敦谙熟中国历史与文化,书中有许多几近为人遗忘时代的丰富历史细节,雪泥鸿爪般跃然于庄氏之笔端。”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再度审视这段尘封于历史的帝国风云,缅怀那些有识之士,民族之魂的赞歌将永留后世子孙心间,“志士叹水逝,行子悲风寒。风寒犹得暖,水逝不复还!况我别同志,遥遥千里间。缆祛泣将别,芳草青且歇。修途浩渺漫,形分肠断绝。何以压轻装,鲛绡缝云裳。何以壮行色,宝剑丁香结。何以表劳思,东海珊瑚枝。何以慰辽远,勤修惜日短。坠欢无续时,嘉会强相期。为君歌,为君舞,君弟行,毋自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皇权之巅—紫禁城的落日
要不是溥仪自己讲出口,紫禁城中的这些黑幕,你很难想象得出来
光绪临终前得知下一个皇帝是溥仪,留下2句话,字字扎心
三十七岁时吞食鸦片自杀的末代皇帝溥仪生母苏完瓜尔佳·幼兰
末代皇帝溥仪,看着清廷覆灭
溥仪的一生具有很浓厚的传奇色彩,曾三次登基称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