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尴尬的精酿啤酒,是机会还是深坑?

导读:只要站在前沿,有些问题不是企业的问题,而是因为站在前沿,提前遇到了行业发展的问题。

作者|佐伊
 报道|消费界

19世纪,西方的船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啤酒随着侵略战争进入了中国。

1900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哈尔滨啤酒厂的前身)建立了乌鲁布列夫斯基啤酒厂。

1903年,德英两国在青岛共同建立了英德啤酒厂(青岛啤酒厂的前身)。

此后,许多外国人在中国东北、天津、上海、北京等地建厂。

由于当时原料稀缺,加之拉格尔在世界范围内的盛行,这些啤酒厂得以建立。

这些酒厂基本上酿造的都是淡色拉格酒。

自建国以来,对发展的需求和食品问题已经减少了啤酒的产量。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才出现爆炸性增长,在政府的支持下,全国各地的酿酒厂都在蓬勃发展。


然而,由于国有经济的原因,大多数酒厂都是以其所在地区命名的,如珠江、燕京、千岛湖、乌苏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啤酒行业也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意识的提高而迅速发展。

后来因为我国人多势众,到2000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生产国和销售国,啤酒销售额占世界啤酒销售额的25%。

来日可期的精酿啤酒

尽管中国的啤酒年销量占世界总销量的25%,但精酿啤酒仅占其中1%左右。所以每个人都对中国的精酿啤酒市场非常乐观。进入精酿圈的人数逐年增加。

我们一直期待着中国优质酿酒行业真正成长的日子。现阶段,无论是进口还是国产精酿,都在不断培养高素质的精酿爱好者。

不管是20世纪还是21世纪、10年代还是20年代,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有不同的魅力和品牌主张。 

千禧一代的消费者对啤酒风味寻求多样化和个性化。而真正好的精酿,需要逐渐品尝,丰厚的香气,颜色深浅纷歧,不同种类香味不同,恰好满足啤酒细分市场里,对产品差异性、个性化需求更高的用户。

中国大众消费水平的提升、电商的崛起、商品体验感的追求,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外留学生和海归工作者,他们接受海外文化洗礼,回国前就已经完成了精酿啤酒的“品类教育”,无一例外地促进了精酿啤酒在国内的普及。


精酿打开品类升级的天花板

近年来,啤酒行业已经进入结构调整期,部分大型企业开始去产能。华润啤酒的产能在2016年停止增长,稳定在2200万千升。

嘉士伯2016年在中国关闭17家工厂,旗下重庆啤酒2015年以来已经关停或者转让11家工厂。珠江啤酒也于2017年3月关闭生产普通低端瓶装啤酒的汕头工厂。

各主要啤酒企业开始出现关停,同时开始转小规模、低效率、高成本工厂的现象。

上一代的中青年在消费啤酒时保留着大口喝酒、边吃边喝的消费习惯,对啤酒口味也没有鉴赏力,但对价格敏感。

因此以“制作工艺单一、口味单一固化”为特点、均价7元以下的传统工业啤酒,能够占据中国啤酒市场份额80%以上。

这样的市场状况一直维持到新一代消费者的出现。低端产品销量占比从2010年的85.24%下降到2015年的77.85%。中国酒业协会指出,创新性不足是主流啤酒企业最大弊端。他们忽略了消费者的体验。

到底什么是精酿啤酒?它和所谓“商业”啤酒到底是什么区别?

这可能是现在聊啤酒最常见的问题,也是被问的最多的问题,也是现在啤酒文化中最本质的问题,但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

精酿啤酒,Craft Beer,不止是在中国,在国外,也各种定义,各不相同。

有人说,当你喝下一杯酒后,愿意再来一杯,去闻她,去品她,就叫精酿啤酒。

有人说,不加大米玉米等辅料,用传统方法酿造的,就叫精酿啤酒。

有的人说,小型酒厂产的小批量啤酒就叫精酿啤酒,还有人说,只要好闻好喝口感好,管它哪里产的,就是精酿啤酒。

现代精酿啤酒的发源地,美国,有个酿酒师协会官方的关于精酿啤酒厂的严格定义,并已延用了很多年:

1.   年产量最多不多于600万桶。(给大家个直观感受,燕京的产量是这个是十几倍)

2.   酒厂不被或是低于25%的股份被非精酿啤酒厂控制。

3.   至少有一款主打产品,或是超过50%的销量中,没有使用辅料来酿酒,或者用辅料也是为了增加风味而不是减少风味。

在中国,一位精酿知乎达人在专业剖析之后给出结论,认为精酿,就是小型独立的酒厂或啤酒屋,以诚实的态度生产的特色啤酒,强调创新,强调多元化,本土化,符合这个精神,就可以被称作精酿啤酒。

数据显示,精酿啤酒的出场价格约为一般工业啤酒的3-10倍,大多数为5倍左右。

而当对价格不那么敏感,对品质和品牌更有追求的新一代消费者出现时,这批传统工业啤酒厂商的供给出现了断档。

年轻消费者要求啤酒从包装设计到产品口感都必须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喝少一点,喝好一点”似乎正是为精酿而来。

高端化趋势下,主要啤酒厂商纷纷布局精酿啤酒市场,虽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巨大,逐步打开品类升级天花板。

对比传统工业啤酒来看,精酿啤酒主要采用上层发酵,麦芽浓度高、风味浓郁,在新鲜度和口味多样化上更胜一筹,成为高端啤酒市场的代表产品。

当前精酿啤酒在国内核心城市得到更多年轻人的青睐,需求旺盛带动精酿啤酒市场持续扩容,精酿啤酒厂商从2012年的7家快速增加到2018年的848家,同期精酿啤酒销量从56.7万吨增加到87.9万吨。


但对比美国精酿啤酒13%的销量占比,中国销量占比2.4%的精酿啤酒市场仍处于快速成长期。

就连各大主要啤酒厂商也加快布局精酿啤酒市场,其中百威2017年先后收购精酿啤酒酒吧开巴、精酿啤酒餐吧拳击猫。华润借助与喜力的联手,拿到了多个精酿品牌资源。青岛推出IPA精酿、经典1903。


百年品牌玩转国潮精酿超混搭

2019年,百年国潮品牌青岛啤酒强势登陆纽约时装周中国日,跨界时尚品牌NPC,青啤潮服惊艳四座。

随着时装周的热潮,当时青岛啤酒还顺势推出了1903国潮罐,包装复刻百年前畅销产品的经典包装。主打小众高级的精酿标签,穿上国潮文化的艳丽外衣,青岛1903国潮罐赚足了市场眼球。

用“传统国风”致敬百年经典,用“潮感设计”接轨时髦前沿,向全世界隆重展示了百年品牌强大活力。国潮1.0时代,青岛啤酒的目标是走出去,走向国际性时尚舞台。


时间的指针来到了2020年,放开了玩的青岛啤酒这一次正式开启国潮2.0时代,带来更加强势有力的国潮风,玩转国潮新花样。

跨时代干杯时尚大片,在影片播出的第一秒就成功抓住了大众的眼球,并为后续的话题发酵提供了讨论的土壤。

蓄力国潮的青岛啤酒当然不会只有一手准备,就在大家对跨时代干杯影片讨论发酵时,与GQ合作拍摄的青岛啤酒代言人华晨宇时尚大片也顺势登上了话题热搜,这一次的合作大片引发了时尚圈、娱乐圈和影视圈的多维讨论。

 

不想做时尚潮牌的国潮品牌不是好青岛啤酒。后续潮人和粉丝的自发性互动,让国潮搭配成功出圈,也让青岛啤酒的新一波国潮打破了营销壁垒。

“华晨宇工装裤”自带流量。真正的经典不被时尚轮回所影响,复古与新潮兼具的品质,正是青岛啤酒想要表达品牌不断创新,造就经典的文化核心。

如今青岛啤酒已经开启了国潮2.0时代,通过新经典融合时尚,彰显自己的国潮态度。

全新的青岛啤酒1903国潮罐包装也很有看点,复古旗袍女郎灯牌元素,再现青岛啤酒荧幕经典桥段,掀起新一轮的经典回溯。

从走上国际舞台引发巨大品牌声量,到如今有自信立足本土的国潮文化,融经典与时尚于一体,青岛啤酒成功升级国潮文化内核,为国潮注入了更大的驱动力。

想必此次青岛啤酒的国潮示范,也将为引发核心的良性市场竞争机制,推动行业及品牌升级。


另一种声音

资本市场是最敏感的,2016年头部精酿品牌熊猫精酿、高大师等先后获得资本青睐;2017年1月,精酿啤酒酒花儿也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同时,精酿品牌开巴和拳击猫,则被啤酒巨头百威英博收购。

此外,大型餐饮也为精酿啤酒敞开怀抱:国内火锅龙头海底捞早就从2017年开始就上架了精酿啤酒,而知名连锁品牌盒马鲜生更是与熊猫精酿产生了化学反应…… 

精酿啤酒因为小众,所以大有潜力;也同样因为小众,容不下如此澎湃的创业热情与一拥而入。

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过程中,品牌能够成长先决路径是先活下来,而活下来的最好方式是努力让自己变得足够大、足够强。


中国精酿从2008年算起也不过10个年头,发展模式还处于初创阶段,更多品牌是自嗨,市场需求并没有那么热。

多数品牌偏安一隅,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精酿品牌的自嗨,行业统计每年38%的品牌在出现,同时亦有35%的品牌在消失。

野蛮生长自然伴随着泥沙俱下,首先是用户培育,消费者大多数不懂精酿啤酒,精酿啤酒到底是什么?

说法很多,商家们正是利用精酿啤酒定义不清的缺陷,把啤酒做出了红酒生意的风范。

一瓶330ml的普通精酿卖五六十块钱,商家可以说是相当黑心了,但如今一线城市新开的精酿啤酒店里,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

由于客观原因,国内很多中小酒厂的产品常有不如意的时候,也趁着精酿潮流薅一把羊毛,用文案、情怀、创新的风味尝试来吸引顾客。

对消费者来说,花几十块钱为酒厂的情怀埋单,一次两次就当是为中国精酿之崛起而干杯了,中雷次数多了之后,发誓“五年内不喝国产精酿”的也大有人在。


在美国,“精酿啤酒”首先有着严格的产能和资本运作标准:年产量小于600万桶,并且非精酿酿造者或公司所占股份不超过25%。

很明显,大洋彼岸的“精酿啤酒”最先强调的是独立和小众。但国内并没有类似的行业标准和共识,“精酿啤酒”只是模糊地指“比工业水啤更好的啤酒”。

其次在生产运营方面的“坑”也不少:投资建厂至少要上亿元资金储备,更多品牌选择代工,同样面临口味不同批次是否稳定的挑战。

此外,精酿啤酒最重要的就是新鲜而丰富的原料,但精酿啤酒原料中最关键的啤酒花和酵母,目前绝大部分仍然依赖进口……

总之,看上去很美的精酿啤酒风口背面,同样埋着许多创业者的尸骨,非躬身入局,不足以真正了解与体会。

精酿尽管是小众,但即使是1%的占比依然有50多亿,更何况目前这个领域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绝对领导品牌。

所以,只要站在前沿,有些问题不是企业的问题,而是因为站在前沿,提前遇到了行业发展的问题。

这一次精酿赛道又会颠覆怎样的经营生态,只有时间和颠覆者知道答案。



分割线




附:2020新国货崛起洞察报告


此报告来自QuestMobile,共有19页,图片只截取了报告的部分内容。这份报告详细介绍了中国消费行业发展状况,新国货的发展和电商巨头的经典运营,对想要抓住这次机会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和已经是行业从业人员的创始人、企业中高管、投资人有巨大借鉴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啤酒行业研究:探索啤酒发展顶层逻辑,跟踪产品结构加速升级
再战双11,青啤为何做到多平台排名第一?
青岛啤酒
啤酒行业中哪个企业最有机会跑出?
2020年全球啤酒品牌50强,中国这5个品牌榜上有名!
青岛威士忌为什么要一直去做国产威士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