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蒋寅|《平常心看日本》自序

       日本学者松本一男在《中国人与日本人》一书的前言中说:“一个国家的国民性,在其他国家的人看来,有些地方实在难以理解。日本人和中国人,是所谓'一衣带水’的近邻,不但肤色相同,而且都使用汉字,所以,互相理解似乎不难。但是,实际上,相互之间对对方的性格都有很多不甚了了之处。”这一点,处于旁观者位置的他国人也看得很清楚。美国学者赖肖尔在《日本人》中译本序开篇就说:“中日两国人民历史上一向是近邻,但却从未有过十分亲密而相互非常了解的时候。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因为日本的文化是从中国借鉴来的,正如北欧人民同地中海地区的人民具有共同的希腊—罗马文化传统一样。但是中日之间隔海相望,双方较为直接而频繁的接触,相对来说只是近代的事情。因此,中日两国也就具有非常不同的历史经验、迥然有别的社会结构和明显不同的性格类型。中国人和日本人双方都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的地方。

     松本先生写作《中国人与日本人》的意图,就是前言的标题:“为了加深对中国的理解。”他说:“随着日中之间'友好’的加深和贸易(经济交流)的发展,双方的误解也在增加,或者说难以相互理解。为此,我这个一直在研究中国的人,试图通过本书引证的历史事实,帮助日本人真正理解中国人。”他说得很对,随着岁月的递增,中日两国日渐加深的不是理解,而是误解。理解的前提是了解和沟通,但回顾战后两国的交往,除了政治家和官方色彩浓厚的民间社团的高层交往外,普通的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几乎很少接触。相对而言,日本人来华旅游比较方便,对中国的直观感受还多一些。中国人很少有亲眼看日本的机会,于是一个真实的日本就被包裹在重重文化隔膜乃至妖魔化了的意识形态叙事中。近年中国民众间普遍存在的反日情绪不只是对日本军国主义动向的政治反应,也是文化隔阂和误解的结果。每当我听到一些同胞激烈谴责日本人或批评日本时,就奇怪他们对日本的一些印象是怎么得来的,在我看来,他们对海东的邻国根本缺乏基本的了解。
虽说日本是个近邻,中国人到日本比到其他国家确实要方便些,媒体对日本的关注也超过别的国家,但我们对这个美丽的岛国,又有多少了解呢?日本人来华留学,都是研究中国;而中国到日本留学的,除了自然科学,学文科的研究中国学倒比研究日本学的还多。尤其是在日本就职的学者,多数是搞中国学。日本的中国学家的努力,再加上中国旅日学者的协力,使得日本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深,而中国对日本的了解却始终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这使得中国民众对日本的态度常为一种盲目的民族情绪所左右,以一种简单而情绪化的结论代替认真的了解。
    
     日本人一向被认为难以了解,他们自己也自认是“暧昧的日本人”。岛国根性使日本人的性格一般较中国人为封闭,加上历史原因造成的中日关系的紧张复杂,使中国人了解和理解日本变得相当困难。写日本的书已出版不少种,文化官员政治正确的文章,描绘了一个高喊中日友好的日本;走马观花的访问者,描绘了一个彬彬有礼的精致的日本;留学生的回忆录和纪实文学,描绘了一个阴险冷酷的日本——日本在各色人等的解读中,呈现出复杂多样的面貌,因而更显得神秘。

      日本人的确是不容易理解的,其实又有哪国人容易理解呢?我们中国人不也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吗?理解别人的前提是认真的观察、了解和研究,而要使这观察和研究变得深入而有成果,除了必要的感受力和判断力,还需要平常心。古人说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福,我说平常心也是考量历史、理解他人的心理基础。只有排除仇恨、狂妄、自大、虚荣、势利、矫情、嫉妒、褊狭和一切极端的态度,才能说有平常心。时至今日,中日两国国民已很难以平常心来看对方,在政治和媒体的刻意造作下,彼此都被严重地妖魔化。要祛除这妖魔化的迷障,只有靠民众的直接接触,靠知识界的深入研究和介绍,还需要双方都能直面不愉快的和敏感的问题,而不是回避。

     我作为京都大学客座教授,作为大谷大学访问学者,加上短期访问,前后在日本居住过两年多时间。作为外国人,就像我的留学生朋友说的,我处的位置是比较优越的,所以感受不到在日本生活艰难的一面,看不到日本的一些阴暗面,但正因为如此,我也能超脱于生存压力和功利关系来看日本,以平常心欣赏日本人和日本社会一些好的方面。其实从根本上说,对于外国人和外国文明所做的批评,正如犹太哲人雅休·本·达奈尔所言,乃是自己以及本国国民的潜在欲望的表现。我的写作也不例外,为此,我对日本的欣赏绝不至于到嗜痂逐臭的地步,不会泯灭一个知识人正常的判断力和价值立场。平常心只是保证我不帶着过于褊狭的民族情绪去看日本,先入为主地从恶意的动机去理解别人的言行——这是我们中国人常犯的毛病。正像陈寅恪等老辈学者所指出,中国人从来是缺乏理念的,看什么事都着眼于功利,习惯于单纯从功利的角度去理解、评判别人的言行,所以在国际事务上,在宗教问题上,有时不免显得胸襟狭隘,姿态委琐。我希望的平常心,就是能坦然地欣赏别人的优点。即使像别人说的,我接触的只是日本人中较优秀而且对中国较友善的一部分,那我就谈谈这一部分好了。精英群体往往代表着民族文化最优秀和最核心的部分,这不也是我们应该认识的日本的一部分吗?

     我这本小册子,和其它写日本的书有很大的不同。里面既有对日本文化、艺术的观察,也有日常生活方式的介绍和记录。我第一次旅居日本时,还没有要写一部随笔的念头,只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促使我随手记下一些印象较深的东西。这些内容后来敷衍成几篇随笔,最早的是发表在《爱乐》1998年第3期的《天使的声音》,是萨拉·布莱曼大阪演唱会的观感。那时国内除了音乐剧爱好者知道《歌剧院的幽灵》之外,她的流行音乐CD还未引进大陆,这篇文章大概是比较早的介绍布莱曼的文字。后来我又陆续写了《在日本搭配音响》、《听杜梅和皮尔斯的音乐会》、《京大中文三先生》、《淘CD记》等。较早写的似乎多与音乐有关,也难怪,太忙碌的工作已使音乐成为我生活中最主要的业余爱好了。第二次旅居日本,我开始有意识地搜集资料,每天浏览家里订的《京都新闻》,看到有用的材料就记录下来。慢慢地题目越立越多,稿子也不断见诸报刊。《话说非常勤讲师》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上,院网页转载,日本的华人网站很快就有了链接。《京大中文三先生》和《日本中唐文学会印象》两篇被日本的华文报纸《留学生新闻》转载。《一眼看出日本人》、《日本人是工作狂吗》两篇还被抄袭改窜,用“妮妮”的名字贴在某华人网站。刊登在《当代工人》上的《双面日本人》,则因《读者》和另一家时尚杂志转载,被某汉语阅读能力有问题的浙江“作家”肆意曲解,歪批一通,据说还告上法庭,责《读者》向广大读者道歉,真让人哭笑不得。

     这些随笔长短不一,内容驳杂,写好后常不知道该向什么杂志投稿。稍有文化批评色彩或资料价值的,就投给了《粤海风》、《文史知识》等文史刊物。其它多属有人约稿时,就拿两篇塞责。经高建平学长介绍,承《当代工人》杂志杨立华先生垂青,在他主持的“地球村景”栏目发表了若干篇章;后来又经同事董之琳、陶庆梅、学生李思涯介绍,在《作家》、《万通生活家》、《看世界》等杂志发表过几篇,其他散见于报刊,现在能得到结集出版的机会,让我很高兴。

 按原先的计划,打算写的题目多达七十多个,后来自觉一些题目很勉强,便放弃了。但即以现有的篇幅来看,涉及的内容还是相当广泛的,有些问题相信迄今无人涉笔。即使是老生常谈的题目,我的叙述相信仍会给人一些新鲜感,告诉读者一些想不到的人物,想不到的事。当然,其中也不乏道听途说的成分,不敢说都十分可靠,如有错误,请读者多包涵并予指正。这一篇篇文字虽都不长,却经过反复修改,甚至比我学术论文的修改更字斟句酌,我希望读者们能喜欢这些文字。
 
 第一辑  岛国风情
 
京都印象
京都的赏心佳处
哲学小路
京都三大祭
祗园的歌舞伎
四国之行
美丽的箱根
高野山
最难忘的旅行
 
第二辑  人文之国
 
京都大学
兴膳先生
川合先生
平田先生
发烧友丸山先生
师道尊严
非常勤讲师
中唐文学会印象
日藏汉籍一瞥
日本教育一瞥
幼儿园面面观
漫说“海外兵团”
东渡留学的建议
 
第三辑  大和民族速写
 
樱花和枫叶
关东和关西
日本人的两面
知耻之民
喜爱自杀的民族
日本人是工作狂吗
中国人和日本人
日本的男人和女人(一)
日本的男人和女人(二)
相扑的魅力
 
第四辑  生活的美学 
 
生活的艺术化
  日本三宝
博物馆和美术馆
天使的声音
聆听皮尔斯
日本料理的神韵
吃刺身的讲究
发烧友的音响是怎样配成的
CD的天堂
 
第五辑  浮世百态
 
日本目睹之怪现状
日语的不幸或无奈
 “扒金库”
无微不至的爱心
购物的快乐
日本的食品
日本人的生意经()
日本人的生意经()
日本的物价
中国人在日本
国际学生之家
拣旧货的故事
如此留学生
邮票奇遇

原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日本京都察言观色
“碰瓷”真相浮现后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边赏樱,边品尝日式豆腐料理
知日问李苏
杉村邦彦、祁小春、王登科_书画联展
山口百惠的儿子想去中国干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