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抑郁、双相患者病情总是时好时坏,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真正好转了呢?

本文字数约:6266 字       

阅读时间8 分钟

本文章节:

01、病情反复波动,到底正不正常?

02、父母要深入理解每次病情反复的原因

03、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真正在好转?

04、达到这个程度后,可以树立更高的康复目标

孩子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精神心理障碍后,父母们千方百计找更好的大夫、更好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还要时刻担心孩子的状态,真的心力交瘁、筋疲力尽。

不过,当看到孩子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情绪有所平稳,父母们觉得这一切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内心的焦虑也会下降。

但好景不长,很多孩子的病情又波动了!

有的可能是休学后情绪好转,但即将复学、或者复学后遇到困难时,又变得情绪低落、焦虑、容易哭。

有的可能是与家人或其他人发生矛盾,又或者遇到其他挫折,又表现得暴躁易怒、一蹶不振。

还有的孩子可能是复学初期状态很不错,情绪积极、精力充沛,从早到晚都铆足了劲努力学,成绩明显有上升,父母和孩子都非常开心。

结果复诊时精神科大夫一听,怀疑孩子转躁了,甚至把诊断从抑郁症改成了双相障碍,并调整了药物。孩子的“好状态”一下子没了,又开始焦虑、抑郁、学不进去,父母和孩子都备受打击。

经过几番折腾,父母和孩子的康复信心动摇了。孩子之前看起来的“好转”,难道都是假象吗?

这个病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总是时好时坏?

怎么判断病情是真正的好转,还是暂时的假象?

这个病,到底能好吗?

这确实会让父母和孩子很崩溃,感觉病情好像总是不确定的,似乎永远看不到完全康复的希望。

今天这篇文章针对以上情况进行一些解读和分析,并提供“如何判断孩子是真正好转”的几个标准,希望能令家长们对此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更理性、科学地应对,从而更有可能帮助孩子加快康复。

病情反复波动,到底正不正常?

第一,如果仅从精神医学单个学科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甚至可以说是康复过程中的常见现象。

直到现在,主流精神医学认为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病因不明,但大多医生认为主要与生物学层面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神经递质浓度、海马体结构等)。

那在临床中,绝大部分精神科大夫主要利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来控制症状,即使有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也是辅助性的。

这些精神科大夫一边使用这种治疗方式,一边观察、统计患者们的病情发展和康复情况。他们发现,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容易反复;比如抑郁症患者,哪怕明明按医嘱吃着药,但情绪仍然比健康人群更容易波动,遇到外界应激时更明显,甚至多次复发。

于是,对于抑郁症,国内外主流精神科大夫得出了一个结论:抑郁症复发率很高,是一种慢性疾病。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曾公开发表过这个观点。

相关文章:陆林院士称“抑郁症是终身慢性疾病”,这个观点立得住吗?

而对于整体上比抑郁症更加复杂的双相障碍,大部分精神科大夫更是认为“难以治愈,有可能要终身服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在大部分精神科大夫的眼里,孩子的病情反反复复这是正常的,他们甚至认为这个病的本质就是如此,所以病人需要坚持接受治疗,长期服药,如果达到条件了,再慢慢地减药。这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像一条长长的波浪线,尽可能做到越到后面,波浪的频率就越低、越缓。

如果孩子接受的主要是药物治疗,甚至只接受药物治疗的话,那父母们要对这一点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能想着只要孩子吃药了、也找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了,病情就会一路向好。

甚至,如果孩子的康复环境不好,频频遇到外界应激事件,哪怕长期服药,病情的好转也会更慢,甚至继续向恶化的方向发展。

父母要深入理解每次病情反复的原因

不过,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的本质真的就是这样吗?孩子真的要经过超漫长的时间,经历无数次病情反复,才有可能好起来吗?

其实并不是,上面所说的只代表了精神医学单个学科的角度。如果从多学科诊疗(MDT)的角度来看,精神心理障碍的本质并非如此,孩子的病情反反复复,其实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点:

父母要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精神心理障碍的本质,尤其是孩子患病的心理根源,才更有可能明白孩子为什么总是反复,以及怎么更快地减少波动。

我们多次分析过,根据深度的、系统化的临床心理干预发现,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障碍的主要病因其实是心理社会因素,是患者从小到大形成的病理性记忆。

其中,抑郁症的根源主要的是叠加性心理创伤,而典型的双相障碍和强迫症除了有叠加性心理创伤外,还很可能有病理性的正性情绪体验(最常见的是过度夸奖)。

那么,孩子的病情总是反复,明明好好的,一遇到事又抑郁、焦虑、激动,这往往是叠加性心理创伤还没得到修复,只是前一段时间正好避开了。

比如孩子休学后情绪明显缓和,因为学习压力大幅度减少了,甚至暂时没有了,也不用面对学校环境和老师、同学了,父母也变得更宽容,刺激源大大减少,表面看起来有所好转。

可临近复学时,父母可能开始催促孩子要多看书、学习了,孩子一想到又要上学了,以前父母、或者学校环境里造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一下被激活了,于是情绪明显波动。

如果父母不懂得科学应对,复学也不顺利的话,孩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仍然得不到修复,甚至形成了新的创伤,病情可能就不是波动那么简单,有可能是复发或加重。

有时可能不完全是复学或学习因素,也可能是跟父母的亲子关系还没有真正的改善,某一次口角发展成大冲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也有可能是别人有意无意说的话,激活了孩子内心关于外貌、外形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出现了强烈的负性情绪和扭曲认知,进而开始灾难化思维,情绪崩溃。

有的孩子则可能有过明显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情绪好转时,容易把事情想得太简单,比如复学,以为自己能力很强、肯定没问题。结果一遇到困难,发现情况不是自己想的那样,一下子慌了,又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抑郁发作,状态一落千丈。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孩子每一次的波动、反复,其实都意味着背后的心理根源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并需要得到修复和解决。

父母们不能一味焦虑、疑惑,“为啥孩子总是好不起来”;也不能“躺平”,想着“这是正常的、这个病就是这样”而不去努力,消极等待。

父母要积极掌握高效的、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懂得初步判断孩子患病背后有哪些心理根源,然后将孩子每次的波动、反复看作是问题得以暴露的窗口、是解决问题的契机。这样,孩子才更有可能走向康复。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孩子明明接受了精神科常规治疗,但仍然频繁波动,康复得很慢,这其实对父母来说是个警醒:

我们很有可能还没有学习掌握高效的、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我们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还不够,还没有真正开始解决孩子患病的心理根源问题;比如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还是不理想,孩子的学习障碍、人际关系问题一直被忽视等等。

(关于这方面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可以到【晴日知识课堂】了解相关专栏。文末有二维码,可扫描进入晴日知识课堂)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真正在好转?

以上分析了那么多,那到底怎么判断孩子是否真正的好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人真正的成熟:咽得下苦、扛得起事、沉得住气
欣然昂首,天空湛蓝依旧
人生中永远不过时的---哲学短语(5)
精力充沛时当三省自己------不枉活于世
知乎7.7万赞:为什么穷人大多都很自卑?答案颠覆认知
献给人生路上慢慢变老的50、60后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