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5种常见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导致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你中招了吗?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精神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患者都曾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这些创伤来源于家庭、校园、社会、互联网、文学艺术作品等等。

其中,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是一个人内心获得安全感的主要来源。父母往往是孩子接触最密切的人,当然,对于留守儿童则往往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所以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与原生家庭密切相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这一点,我在以往分享的文章中屡屡提及。很多家长对此很感兴趣,并建议我就此问题提供一些建议或意见:父母到底应该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如何用觉悟的爱向孩子表达?

下文,我对十几年来临床诊疗中发现的、较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简单梳理,并对此分析,希望能够给为人父母者一些警示与提醒,有机会可以进行更加深入地阐述。

必须说明的,我只是从临床病症中发现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希望这些教训能够成为一面镜子,让更多父母加强自我反省和提升;并不是说只要存在这些教育问题,孩子就一定会出现精神心理问题,但风险确实会大大增加。

“棒棍教育”到底能不能有?

我们接诊过的不少患者家长都曾多次打骂孩子,可能因为孩子在生活中“不听话”,可能因为孩子的成绩达不到家长的要求,甚至仅仅因为父母关系不良或者工作压力大,家长把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这往往给孩子造成很多心理创伤。

我向家长们指出这个问题时,不少父母对此不解,“我小的时候,父母对我也很严厉,动辄打骂,为什么我就没出问题?还有别人家的孩子,很多也曾被打被骂,照样健康成长。怎么就我的孩子出问题了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何主任,孩子就是不听话、叛逆、屡屡犯错,我别的方法都试过的,他就是不改,难道我就真的就完全不能打了吗?”

其实,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

首先,为什么同样是打骂,但会给不同的孩子带来不同的结果?

第一,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孩子的性格是不一样的,这受到先天因素、家庭氛围、教养方式等多因素的影响。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对外界刺激的应对方式和抗压能力也不一样,所以需要因材施教。

其次,现在就诊于我们这里的患者父母这一代人,基本上与我同龄或者年龄差距不大。我们小的时候信息比较闭塞、单一,孩子对父母的权威地位更加顺从,也相对缺乏独立思想和个性。

可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孩子们是“数字星球的原住民”,从小就能接触到海量的信息,更加聪明,见识更开阔,独立意识更强,也会跟同龄人进行对比。

所以,我们父母在与孩子讲所谓的道理时,孩子往往不以为然,内心甚至想“又是老一套”。而且我们父母讲的所谓的“道理”,很可能已经不适用于这个时代了。而亲子关系不良后,这种讲道理反而起了反作用。

我经常对父母说:“你们要意识到,很多时候不是你们说的话没有道理,而关键是这些话是从你们嘴里说出来的!”因此,当父母认为孩子听不进他们说的话,只能以暴力让孩子屈服的时候,孩子内心的愤怒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孩子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是时代的进步,家长们应该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意味着不能套用老的那一套教育方式在如今的孩子身上了。时代的飞速发展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学会做更有智慧的家长!

至于,教育孩子到底能不能打骂,我认为无论如何都不应该骂孩子,而“打”,则不是完全不可以的。全盘采用西方的所谓“奖赏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也可能对孩子的成长有所不利,后续有机会再详细阐述。

我认为孩子可以用“打”这种方式进行惩罚,但要注意方法。

首先说“骂”,我个人坚决反对。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应该引导孩子加强自我反省,必要时需要具体指出孩子犯了什么错误,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应如何纠正。简单来说就是以事论事,对事不对人。

而很多父母在骂孩子时,往往是采取侮辱性的语言,对孩子进行了人身攻击,比如说“你真愚蠢!”,更不用说对女儿骂她“贱”此类侮辱人格的话,这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

而说到“打”,如果要采取这种惩罚方式,必须跟孩子提前约法三章。比如:如果你具体犯了何种错误,我就会采取打的惩罚方式,具体打哪个部位,在哪里打,怎么打,打多少下。惩罚结束后,再给予安慰,耐心地引导孩子自我反省,有助于他的改变。

如果孩子犯了没有约法三章的错误,则一律不能“打”,但可以后续加入到约法三章的内容中。

这不但让孩子有安全感,而且会对犯错的后果有相应的心理准备,也有助于其建立规则意识、底线思维。

这种打才是以惩罚、教育为目的,一般不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反而是有益的。而大多数家长采取粗暴、直接、不由分说的打,更多是出于泄愤和体现家长的权威,不仅让孩子产生愤怒、恐惧等心理,而且会让其从内心深处对父母产生仇恨和鄙视。

过度、盲目的表扬可致病理性情绪体验

与上述情况相反的是,部分家长十分注重对孩子的表扬、夸奖和认可。可是这也要注意方法,把握好度,否则可能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观念和自我评价,这也是一种伤害。

我曾分析过,我们临床中接诊的、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的青少年中,约80%是有激越症状,但并没有躁狂的“泛双相”患者;而其余的约20%则的确有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力旺盛甚至狂妄自大的经历,也排除了药物的副作用因素,符合双相情感障碍Ⅰ型、Ⅱ型的诊断标准。

这部分患者的思维模式往往呈现出两种极端的单向思维:心情愉悦、兴奋的时候,只往好的方面想,把取得的成绩全部归结为自己聪明、能干,把未来想得过于美好,忽视了现实的困难可能导致的失败。

结果,他们往往会在现实中碰壁,又陷入负性的单向思维,自我否定,失去信心,抑郁低沉,甚至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为什么他们会产生这种思维模式?我们深入了解发现,这通常源于患者在成长中受到多次的、过分的夸奖和赞扬,比如动辄被夸“天才”、“有天赋”、“最棒的”等等。他们为之高兴而兴奋,误认为自己非常聪明或者能干,把获得的成绩都归结于自己,逐渐形成了正性的单向思维方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夸奖还可能导致进食障碍和成瘾问题。我们诊疗过一个女性患者小玲,因小时嘴馋,其奶奶和母亲又不断夸奖她“能吃”,鼓励她多吃,这是她成年后罹患神经性贪食症的根源之一。

(点击可回看小玲的案例分享:【真实病例】创伤被彻底修复,折磨了她5年的贪食症和双相终于康复

另一名男性患者,则因儿时与兄弟姐妹们玩扑克牌游戏总能获胜,其奶奶多次夸奖他“有天赋”“是个天才”,导致他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在数字博弈、赌博上真的有天赋,最后深陷网络赌博成瘾。

我把这种经历成为“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我个人认为,从广义上来讲,也属于心理创伤,因为这不是心理健康的人所具有的。

所以,家长们表扬孩子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注意技巧。其中的关键点在于,不要夸奖得过于宽泛、笼统,动不动就扣“大帽子”,这是最常见、最方便、但也最“偷懒”的夸奖方式。

有一些聪明而敏感的孩子,被这种夸多了甚至可能反感,认为家长只是随口敷衍,根本不看重自己取得的成绩。

而有益的夸奖是具体的,以事论事的,并引导孩子认识到这是通过努力和付出获取的,还要让孩子看到成绩的获得还有客观因素,不完全是自己的功劳。

比如孩子比赛获得名次,家长可以这样表达对孩子的肯定,“你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练习,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中间遇到了波折,虽然有些灰心丧气,但通过努力克服了困难,最终获得成绩。爸爸妈妈、老师都为你感到高兴、自豪,同时你也要感谢老师的付出,同学的帮助……”,如果可以,家长还能描述一下孩子在比赛中的精彩细节,孩子能由此感觉到家长对自己的关注和在意。

无疑,这种表扬离不开父母平时对孩子的关注、陪伴和观察,是无法张嘴就来的,但这也是培养孩子自信心和积极健康的“三观”的重要方式。

另外,有的家长太过于宠爱、保护孩子,给孩子呈现的主要是社会中美好的一面。这样的孩子虽然在原生家庭中没有遭遇过大的创伤,但思想比较单纯,抗压能力较弱,如果求学和工作中遇到慢性应激性事件,也可能出现精神心理问题。

所以,引导孩子掌握解决困难的方法,塑造越挫越勇的性格,培养高逆商,这十分重要!

家长不理解孩子内心世界和感受

绝大多数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可是他们对于爱的理解比较狭隘,往往只停留在尽力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教育条件,而忽视了孩子的内心需求。最常见的,就是一味从大人的角度看待孩子的问题,“大事化小”,使孩子的负面情绪无处宣泄。

我曾两度分享患者阿亮的案例,他在初中课堂上闹肚子,便便拉到裤子里,遭到同学、老师的嘲笑,他感到非常耻辱,心里充满了恼怒和委屈。其实,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较大的心理创伤,必须及时予以疏导和排解。

可是,他回到家中告知母亲时,母亲根本没当回事,还将这件事彻底遗忘了。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这个创伤性事件导致阿亮后来出现一连串的心理障碍:学习障碍、重度抑郁、恋物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等等,十分严重。

(点击可回看阿亮的案例分享:一件校园“糗事”引发的青少年抑郁症

我在面诊中遇到更多的家长,不少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自以为家庭教育并没有对孩子造成伤害,不明白孩子为什么出现心理问题。

经过我与孩子详细了解后,发现其背后其实是父母、老人家或者其它亲戚在无意间孩子造成了许多伤害:比如哥哥姐姐们的捉弄和欺负,老人家不经意的数落,大人们说的玩笑话等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家长对此表示不解,有些甚至当场笑出声来,“这些不都是小事吗?人家只是开玩笑而已啊,是在跟小孩子玩呢!哪个人小时候不是这么过来的?怎么就成创伤了呢!?”

这就是典型的以大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内心感受。我真心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想起来他们小时候遭受委屈和挫折时,内心是多么无助,是多么地需要安慰和倾听,可是大多数人都忘记了。

而且父母要意识到,按照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已经基本上满足了生存的需要,其他的需要如安全、爱和归属、尊重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实际上都是精神层面的需要。换言之,现在的孩子更加重视精神层面的需求。

至于父母等成年人的偶尔不经意一句话,比如“你真笨”,为何会对一些孩子造成创伤,根源在原因碍于孩子已经在叠加性创伤基础上出现了偏执型人格改变,变得敏感多疑,容易把他人的好意当坏意。所以听到这样的话时,孩子会陷入负性单向思维,灾难化,恶性循环,俗称“钻牛角尖”状态,结果又演变成了心理创伤,恶性循环。

所以,家长们必须积极地去提升,互联网和自媒体平台上有很多关于亲子教育的文章,家长们要多读、多思考、多总结,了解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发展过程。在与孩子的相处当中,做一名细心、体贴的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情绪问题,及时关怀、疏导。

如果孩子肯主动找你们倾诉,那你们更应该感到高兴,说明孩子对你们还有安全感;请一定要珍惜这份信任,无论他们说的大事还是所谓的小事,都一定要理解他们的内心,帮助他们把负性情绪宣泄出来,然后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引导孩子往积极的方面想,建立越挫越勇的性格!

父女之间亲子关系不良

“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这虽然是一句俗语,但不无道理。父亲是女儿频繁接触的第一个异性,而且往往是长期的早年生活中最亲密的异性。可以说,父亲对待的女儿的态度、与女儿的相处方式,不但对其性格、三观有很大影响,还左右了女儿长大后与异性的相处方式。

所以,父亲和女儿之间比较健康、积极的亲子关系,应该是父亲对女儿温柔、疼爱、理解、尊重,女儿对父亲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是,我们接触过的很多女性与其父亲并不是这样。我们总结,如果父亲和女儿的亲子关系不良,很可能导致女儿在处理与异性感情的时候呈现两种极端:要么过度渴求异性的关注,要么过度排斥异性。

我们接诊过一位药物成瘾患者阿莉,她谈了多次恋爱,恋人都是年纪比她大许多的男性,只要对方宠她、疼爱她,她就很容易就堕入爱河,甚至与对方同居,最后备受伤害。

在对她进行心理干预时我们,其父母离异,父亲基本不与她说话,甚至在阿莉的印象中,父亲也从未抱过她。父爱的缺位是导致阿莉在感情上缺乏理智的重要因素。

(点击可回看阿莉的案例分享:妙龄少女一天吃30多片曲马多致突发癫痫 原来是因为儿时经历了这些……

另外,父女亲子关系不良,也可能源于是父母关系不好,常见于母亲在孩子前经常抱怨、指责父亲,这种情绪和观念也会影响女儿。

之前我与大家分享过的案例蔓蔓就是典型。其母亲是主任医师,在事业上颇有成就;父亲是保险销售员,相比之下有所逊色。为此母亲在家中十分强势,瞧不起父亲,蔓蔓也因此对父亲不认可。

蔓蔓步入青春期后,情窦初开,非常在意身边异性对她的看法,这是她罹患精神心理疾病,出现躯体化障碍的重要原因。

(点击可回看蔓蔓的案例分享:幻觉、妄想、强迫症、精神分裂、双相……一个超高难度个案的创伤修复

而另一种极端情况,父女亲子关系不良可导致女孩排斥男性,在临床也有不少例子。患者小琴非常抵触异性,“男的一靠近我,就想吐”,并自称不婚主义者,甚至不愿意穿裙子。

治疗时发现,她的父亲从小疏于对她的关爱和沟通,反而打她、骂她;而且父母经常吵架、打架,母亲总是在她面前数落父亲。她还一度以为父亲出轨(后来在深度催眠下发现这并没发生过,可能记忆错乱)。

这种种因素都导致她对父亲的怨恨,这与她厌恶男性、质疑婚姻有很大关系。

幸好,经过我们的及时处理,修复了小琴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她以上的扭曲观念得以纠正。

若处理不当,小琴很可能发彻底变成不婚主义者,甚至发展为同性恋。下周我会专门分享这个案例。

总而言之,父亲很大程度地决定了女儿能不能获得幸福,如果有幸能够拥有女儿的父亲,一定要注意与女儿的相处方式。

不适宜过早让孩子确定宗教信仰

有部分父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以信佛的较多。佛教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人生智慧。

可是,佛教在民间流传时,大众的理解比较肤浅,甚至严重误解,走向了封建迷信的道路,对孩子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曾分享过的案例小英,一个十分懂事、令人心疼的孩子。从她懂事起,外婆和母亲就给她看所谓的“佛教碟片”,被打到“十八层地狱”的人受尽折磨。这些恐怖画面给小英带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而且,外婆和母亲还教训小英: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小人”,会记下我们生平做过的坏事、脑子里的坏念头,等到我们死后一起算账!小英因此养成了谨小慎微,过分软弱怕事的性格,还非常自卑、自罪,导致后来在校园中遭受了不少欺凌,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所以,家长一定认识到每种宗教信仰的局限性,辨别个中精髓,而不是盲目地信奉;更加不能强行给孩子灌输某种宗教信仰的理念。

英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要到25岁左右大脑才发育完全,心理发育的成熟年龄则更长。我个人认为,25岁之前的孩子还不适合确定宗教信仰,应待孩子各方面都发展比较成熟以后,再让他们自由选择是否相信宗教,如果相信再选择何种宗教。

以上就是我在青少年精神心理工作临床实践中总结的部分家庭教育心得,希望对广大家长有所帮助,如有疑问或说得不够妥善的地方,也欢迎读者们批评、指出。

在与团队中的小伙伴们分享案例时,我总会叮嘱他们要从案例中总结教训和经验,应用到自身的家庭教育中。听了大量的案例后,小伙伴们则惊呼:教育孩子真是如履薄冰,步步为营,一不小心可能就给孩子留下心理创伤!

是的,养育孩子从来就不是一件省心、方便的事。但是,只要父母付出了足够的耐心,再加上一定的智慧,善于学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必定能获取无比巨大的成就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经过20时的治疗后,厌学、暴躁的双相情感障碍女孩成功返校
父母如何关爱和教育青春期女儿
每天学点心理学1481:醋意母亲令女儿困惑烦恼案例解析/富翁女儿抢劫背后原因令人疑惑案例解析
对孩子心理惩罚危害更大
如何教育家庭变故后的孩子
孩子,是这世界错了,请不要觉得对不起——华西专家谈儿童性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