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摘录之一(2011.5.30)
  • 人若从求发展的观点去看生命的历程,显然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面,而且很容易变得急功近利,它既不完整而又偏颇。相反,如果只从死亡的角度来看人生,则又显得虚无空寂。事实上,人在求生的历程中,同时逐渐归结于死亡,死亡应该成为庄严人生的一部分。因此,人必须认清生与死的完整意义,要在两者之中看出精神生活和希望。
  • 人对于死亡的恐惧,是由于对死亡的无知。人越是对死亡无知,就越会在死亡线上挣扎痛苦。死是生命的结局,应该被认真地讨论。这有助于建立精神生活的价值系统,也有助于人们在面对死亡时,展现从容的高贵态度。
  • 通过对死亡的了解,会使人更懂得珍惜人生,更知道生命的意义、责任和人性的慈爱之美。许多人一辈子没有真正地去爱过别人,有许多人从来没有体验过来此人间一趟是有使命和责任的,更有人从来没有依照自己的本质去好好过日子。而人总是在面对死亡时,才会去检讨这些问题,但换来的总是“来不及也”的懊丧。
  • 人生如旅行,旅行之后,终究是要回老家,要死亡的。你在人间作客,行李无须贪得太多,简单够用即可。轻便才是愉快旅行的真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真正的问题是生活。死亡教育有助于一个人培养恬淡的态度,回归生活的本身,涵养悦乐的襟怀,让自己展现人性之美。
  • 如果医生老师告诉我患有绝症,不久即死,我倒会容易保持心情的平衡,接受命运的安排。但是,我不敢想象,如果亲爱的妻子早我一步先死,留下我如何靠自己的精神力量度过余生。但是,希望自己早于亲爱的妻子离开人间的想法,是一种自私和罪恶——汤因比(著名英国历史学家)
  • 现代人天天讲求所谓的“生活品质”,却常忘记“生活品质”必须包含“死亡(的尊严)的品质”在内。或者不如说,“生活品质”与“死亡品质”是一体两面、不可分离的。
  •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名著《存在与时间》中进行了一种“实存分析”,并下定义说:“人是‘向死亡的存在’。”
  • 就个体死亡问题而言,现代人确实较古人或传统社会的人们更加感到孤独无依,更会感到面临自己的死亡问题,毕竟只有“自我承担”,包括最近的家人在内的任何他人都无法取代绝症病人,无法在精神上为他解决问题。
  • 库布勒·罗斯在《死亡与临终》的自序中说:“本书不是讨论如何处理末期患者的教科书,而是叙述我有极富挑战性的机缘,去重新关注作为活生生的人的患者,与他(她)对谈,从他(她)那里学到医院处理患者的得失所在。我请他(她)做我们的教师,以便学到更多有关生命最终阶段的一切忧患、恐惧与希望。我只不过是记述了与我们分享苦痛、期待与挫折的患者的故事而已。希望我的记述将会鼓励大家不从‘没有希望的’病人身边逃去,而是更接近他们,在他们生命的最后关头能助一臂之力。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极少人当会发现,这是对他们自己与患者双方都一样有益的体验。他们当会学到更多关于人类的心灵功能、生命存在的独特人性层面,也可通过这一体验的丰富化,而对他们本身的生命终结性更少感到忧虑。”
  • “伊凡·伊里奇(往日)生活最单纯,且最为平凡,故是最恐怖可怕的。”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蕴含着两层意思:在下层,一大半人从来不顾自己的生死问题,从早到晚只是醉生梦死,因而无法参透“最单纯平凡”的日常生活本身说涵盖的“最恐怖可怕”的“向死的存在”这一事实;在上层,我们要在平常的日子里找到一种高度精神性的东西,借以建立自己的人生信念与生死态度。
  • 有时候我想到自己的死亡,想到自己停止生存。我想到,我怎能呼吸生命最后片刻的一口气呢“我还在过我人生之时,我怎么能离开它”我觉得有太多的事等待我去做,我总在想我还活的太少。《活下去》这部电影就是从这些想法中产生出来的——黑泽明(日本著名电影导演)。
  • 1993年,89岁的聂尔玲在她的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美好人生的挚爱与告别》中记述了比她年长21岁的丈夫斯各特所过的半个世纪以上的“挚爱美好人生”的恩爱生活,叙述重点尤其放在1983年斯各特过百岁诞辰时(她旁助)他自行了断的生死因缘上。聂尔玲说:“参与爱(的生活)并深爱他人,就是最大的人生报酬。爱心的表现似无止境。挚爱与告别都是生活的要素。”聂尔玲说:“我们在何时何地死去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应付死亡。我们知道死亡会来临,我们等待着它。斯各特想在他的精力全失之前告别人生。他想依照他的自由意志有意识地告别—这是一种对死亡的自我抉择,是生死转变的历程合作。他曾学会了如何生活,现在有学会了如何死去。斯各特的生命已经成熟,他已有准备让它离开。”将过百岁诞辰的一个月前,斯各特对在座的一些朋友说:“我想我不再需要吃东西了。”从那一刻开始,他真正绝食,只喝饮料,他有计划地选择告别他那美好人生的时间和方式。聂尔玲对此下注脚说:“绝食而死,并不是以狂暴极端的自杀方式,它是一种缓慢而柔和的精力消散,是一种心平气和的自愿告别办法。”聂尔玲同意照斯各特的意思去做,在一个月左右只让他喝各种水果饮料。之后斯各特只要喝水,这样可以不生病,可以很清醒地聊天,但精力已快消失。百岁诞辰过后的半个月,1983年8月24日斯各特死去的那一天早上,聂尔玲在一旁为他吟诵印第安人小调;“像树那样高踏行走,像山那样活的强壮,像春风那样柔和。在你心中保持夏天的温暖,伟大的(宇宙)精神也常与你在一起。”她又低声对他说道:“就这样让你的身体告别吧,与潮水一起走吧,与它一起流去吧。你已度过了美好的人生。你已尽了你一切分内的事。走进新的人生吧,走入光明吧。爱与你一起走去。这里一切都好。”缓缓地、逐渐地,斯各特的呼吸终于停止,身体终于离脱,他终于告别且自由,犹如树上的枯叶落地一般。他呼吸最后一口气时说了半句:“一切……好。”
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的尊严来自人的精神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精妙话语:人生最大的本钱是尊严
朗诵 | 王玲 | 生命的慨叹与尊严(深度好文)
她决定逃向诗
感悟人生(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