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日明说 38 | 病入膏肓
病入膏肓

“病入膏肓”是形容一个人的病情严重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这个词语源于《左传·成公十年》。《左传》属于正史,其记录事件有很高的真实性。

我们先看一段关于该成语的文字:

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日:“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

我们分析这段话:

第一、晋侯发病位置。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对于中医来说,在这个位置生病,确实难治,因为“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通过手术或许还有一些机会,说明医学也有无可奈何的时候。这个位置生病,哪怕是在今天,也不容易解决。今天的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但不见得对人体各部位、各器官有很清晰的把握和了解。

第二、晋侯为何发病。从文字中来看,这是“因果报应”,因为他“不义”,利用手中的权力害死了好人,所以通过梦境找到了发病的根源。不过把这个作为发病的根源,一些专业人士会有意见,但两者之间确实有关系。在宋代以及之后的中医人看来,一个人生病有三个原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但周朝的中医人认为致病的原因是“六气”。《左传·昭公元年》载:“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晋侯患病后向秦国求医,秦伯让秦国名医医和为晋侯诊病后,提出的著名的“六气病源”学说。此学说是“六气以阴阳为纲,而淫生六疾统于阴阳”,被后世称为病因理论的始祖。晋侯得病不光是因为做了“不义”的事情,还因为好色,秦国另外一位“良医”医和就告诫过他这个问题。

第三、医缓是秦国名医。历史认为“秦人多良医”,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名医比较多,重要原因是因为秦国的生产力更发达,高层对医学更重视。给晋侯诊断的医缓、医和都是秦国国君的侍医,他们在中医发展史上差不多是最早的职业医师。职业医师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又能进一步促进医学本身的发展。

第四、看待医和巫态度的转变。从晋侯身上,看得出社会高层人物对医和巫态度的转变。有研究人士认为,医源于巫,这个看法不准确,医和巫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医学并不起源于巫。人类早期把人体生病的原因归于得罪了天地鬼神,生病是因为天地鬼神或祖宗的惩罚,所以需要能够沟通天地鬼神的“巫”。所以人类早期,“巫”承担了医生一部分的职责。但从晋侯对待巫与医的态度看得出,职业医师在高层心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而巫在生活中有地位但越来越微不足道。

中医的精髓强调治未病,一个人如果等到“病入膏肓”才想到需要治疗,那很有可能是无药可救了。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持续关注自身健康的情况,做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坚持是一种信仰,
专注是一种态度。
谢谢大家的点赞,
分享与转发!
随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经纬聊中医史(二)|?古代职业医师的出现
秦医缓和原文和译文71 三亿文库
膏肓是穴位 一动消百病
我只是看个病而已,没想闹那么大的动静
中医故事|我伙呆!“病入膏肓”=何弃疗?
当病入膏肓的君主掉进粪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