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弟子规60|真知能真行

真知能真行

今天讲几句:“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这句话的意思说是:学习书本的理论知识如果不能运用于实践,便不能说真正掌握了知识,知识离开实践便会是缺乏脚踏实地的稳重;没有接地气的成长,只能是温室花朵;但丢开经典理论的指导,盲目实践,只会导致越来越固执和偏见,到最后一定是与真理无缘。

“知道”一词很有意思,里面包括了几个问题。一是知的是什么“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真是不好道,所以所知之“道”常常用“不知如何形容”来表达。比如说,一个人问“今天冷吗”,甲回答说不冷,乙回答说很冷,丙说有点冷,对于三个人的答案,这个人应该听谁的呢?当然这样的问话和回答是东方人的特色,西方人可能会直接回答今天的温度是多少,但人体对温度的感知。是冷还是不冷,还是一个很主观、很个人的问题。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多少度才算冷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二是知的真是“道”吗?用“知”也就是思考来了解“道”,能获得“道”吗?这里有两则禅宗的对话,很有意思。

马祖道一言: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师问南泉:“如何是道?”

南泉曰:“平常心是道。”

师曰:“还可趣向否?”

南泉曰:“拟向即乖。”

师曰:“不拟时,如何知是道?”

南泉曰:“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是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耶?”

师于言下,顿悟玄旨,心如朗月。

三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用“知”来达“道”呢。因为我们常常把知识认作“道”,而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眼睛,尤其看和听,由感觉器官获得的知识方式都属于“知”,所以时间长了,就认为自己知的就是“道”。其实这个是知识分子的一个重大误区,例如把学术作为道德,把知识作为真理,把级别认作权威,其实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耳朵和眼睛欺骗了。当然如果我们真明白的话,通过“知”亦是可以获得“道”,因为“道”不远人,“道”需要人来弘扬,而不是由“道”弘人。

回到《弟子规》的这段话,这里强调的是“行”。在修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反复强调这样的观点:做到才能得到。比如我们讲“孝”,无论你听了多少节课,写了多少篇论文或者出版了多少本研究专著,在“孝”这个领域,都不能代表他有发言权,当然学术研究可以与生活一致,但也常常有脱节情况的发生,就“知”与“行”的问题,尤其在做人和做事的评价上,西方国家很多著名人物的行为,用我们价值体系评价西方人的言行的话,会让很多人费解。例如当年美国克林顿总统,因为性丑闻的事情,搞得路人皆知,这是一个铁定的事实,但他依然可以还可以风光地做总统。当然我们东方人也有很多人是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做到才叫得“道”,真知才能真行。

前面我们讲“道”,言行一致便是“道”,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修行之“道”路可谓是“漫漫兮其修远”,所以我们要努力“上下求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泉普愿研究三题
“平常心是道”,禅宗的这则公案太深刻了
人生难得是平常:说平常话,做平常事,有平常心
干本分事,守平常心,做自在人
师傅是个坏脾气——一个终南山著名道长弟子的2015年度修心总结
从论语看孔子的万世师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