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藏书教材|《人的社会化》刘豪兴、朱少华 著(1993年)

《人的社会化》刘豪兴、朱少华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人的社会化》作者简介


       刘豪兴(1940年-),广东省信宜市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79年春夏从哲学教研转向社会学,承担复旦大学社会学恢复重建工作。1980年和1981年先后参加两期北京社会学讲习班,1980年秋参加费孝通主编的《社会学概论》(试讲本)编写。1982年1月,参加江村社会调查基地的社会调查,自始持续江村追踪调查至今。主要研究方向:费孝通学术思想研究,农村社会学。主要论文和研究报告有《费孝通社会学学术思想述评》、《农工之间——江村副业60年的调查》、《中国社区研究的发展》、《费孝通的学术价值观》、《费孝通江村研究50年》、《跨越“文野之别”的实践——再论费孝通的江村研究》、《费孝通社会研究方法述评》、《“江村调查”的历程、传承及“江村学”的创建》等;合著主要有《人的社会化》、《乡镇社区的当代变迁——苏南七都》、《中卫社区志》、《以工兴镇——苏南七都镇再调查》、《旷世的忧思——费孝通的经济社会学思想》、《开弦弓村志》等;主编教材有《社会学概论》、《农村社会学》;编选出版费孝通著作多种。

《人的社会化》内容简介


       《人的社会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为指导,把社会化的理论和各国学者在这问题上的探索成果结合起来,使实践和发现归结到理论的高度,引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同时又打破学科的界限,广泛借鉴和吸收了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从而拓展了这一课题的研究视野。在借鉴西方学术界研究成果中,作者始终把握了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相结合。同时对我国历史上关于人的社会化的理论和实践,作者也进行了发掘和总结,这些研究虽然还是初步的,但却是一件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人的社会化》序


       人的社会化是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人类从婴儿到老年不断学习怎样生存、怎样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我们说人是社会的产物,自我是从和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到知识、技能和规范继承了文明和文化遗产,并在把它们内化的过程中不断加上自己的创造和反哺。通过这样代复一代的继承和发扬,社会化的内容不断扩大和更新,时而澎湃裹挟,滚滚向前,时而舒缓行进,从容调整,使社会化和社会发展互为因果,社会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社会化又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社会不可能强制它的每个成员服从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只有通过社会化,把规章制度、社会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人们才会自愿而主动地去服从这些规范和标准。

       各个社会、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因此社会化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我国现在所处的是一个伟大而复杂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伦理和中庸思想、佛教清净圆寂的教义、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哲学和西方文化所产生的竞争机制,所有这些积淀的和新吸收的文化,碰撞冲击,矛盾着、溶和着,使得我们出生于这种文化环境的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这种复杂文化的浸润,也使得我们一生中所经历的社会化内容,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复合体。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掇其精华,互相协调、互相整合,已成为我们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第二次革命,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精神文明方面,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适应,人的素质需要不断提高,所以提出坚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目标。这是我国在这个伟大时期的经济文化规范,也就是我们在文化整合的新形势下,每一个人的社会化新内容。因为即使我们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也会使很多人迷恋金钱、商品和财产,拚命地赚钱和快速消费。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大潮中,人们的选购,大都能量入为出。但也有人因超前消费,往往导致贪污、欺骗、偷窃、抢劫等行为的发生。因此,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刻不容缓的事,它能使人人感到对社会规范的任何违反都是错误和罪恶。

       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公平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竞争的目标是发展生产,不是排挤和掠夺,更不是刻意伤害竞争对手,使他们灭绝。竞争能刺激你追我赶的竞赛,是一种社会的动力,能提高人的理想和志气。竞争必须按照规则进行,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学术界,特别是社会学界对人的社会化这个课题的研究开始予以极大的关注。但是从现有的资料表明,这些研究大都是零星和片段的,还没有系统性,更谈不上有什么深度。而本书的作者却以翔实而丰富的资料对人的社会化进行了全面的、有系统的研究,并从一般理论到生命周期的各年龄阶段的社会化和环境考察、各派争议等都详加评述。这在目前,国内外还属初见。

       《人的社会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为指导,把社会化的理论和各国学者在这问题上的探索成果结合起来,使实践和发现归结到理论的高度,引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同时又打破学科的界限,广泛借鉴和吸收了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从而拓展了这一课题的研究视野。在借鉴西方学术界研究成果中,作者始终把握了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努力使其研究能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一根本宗旨服务。同时对我国历史上关于人的社会化的理论和实践,作者也进行了发掘和总结,这些研究虽然还是初步的,但却是一件具有开创性的工作。此外,著者还对现在我国特有的教育方法予以阐发,如对思想政治工作育人这一课题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总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目前,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总政策已经正式确立。随着生产的腾飞,我们必将经历新的社会化的历程。因此,我们竭诚希望,今后能有更多适合新时代的人的社会化问题的著作不断问世。

陈誉 励天予

1992年10月24日于上海

《人的社会化》导言


       人生活在世界上,必然面临着生存和发展两大基本问题。尽管原始蒙昧时期的初民与科学技术昌明的现代人在求生存和求发展的内容、形式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生存和发展仍然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正因为如此,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历来都是人类思考和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进入现代社会,更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然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其他生物不同,人类不是靠本能生活,而是在社会中生活。任何人仅仅靠人的生物本能是无法满足自身求生和发展的需要的,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因此,个人要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使自己成为一名社会成员。那么,个人是怎样从一个降生时无知无识的生物个体成长为一名社会成员的?人生的轨迹是怎样运行和如何标定的?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人的社会化问题。人的社会化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的社会化问题,是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重要内容。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自然历史过程,新陈代谢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人的寿命总是有限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但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人总是要死的这一自然法则。因此,社会要延续下去,就必须不断预备新一代人接替老一代人因退伍和死亡所留下的社会缺位。然而,社会世代交替的预备队伍,不是人类生物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由经过社会的文化教化,取得了或正在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新一代人构成的。也就是说,人类要完成世代交替的任务,仅仅繁殖出下一代是不够的,还必须把下一代培养成“社会人”。古往今来,一切社会、一切阶级,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其成员进行培养教育,其基本目的就在于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指出:“社会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解决一个生在社会里的人怎样学会做人的问题。”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步,人们不仅要求更加能动地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且需要更加自觉地塑造人自身。于是,人的社会化就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在我国,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而人的社会化,又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培养“四有”新人的基础工程。因此,通过人的社会化研究,使人们了解和掌握社会化的规律,提高社会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实现社会化,对于提高我国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研究人的社会化,也就是研究人如何成为一个社会的、具体的人。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是由一个一个相互发生关系的个人组成的。虽然,从社会结构的观点看,个人并不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但是,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又不同于其他有机体或无机体中的分子,他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性格、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个人一旦投身于社会之中,就要能动地参与社会活动,给社会生活带来影响。因此,研究人的社会化,不同于研究其他生物有机体,必须用社会科学的眼光。这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在研究人类社会和人的历史时,从来不从抽象的、孤立的人出发来谈论人的问题,而是从一定社会关系下的现实的人出发,揭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规律。马克思认为,“人”?如果这里指的是“一般的人”这个范畴,那末他根本没有“任何”需要;如果指的是孤立的站在自然面前的人,那末他应该被看作是一种非群居的动物;如果这是一个生活在不论哪种社会形式中的人.....那末出发点是,应该具有社会人的一定性质,即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一定性质,因为在这里,生产,即他所获取生活资料的过程,已经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性质。因此,我们也不能以抽象的、孤立的人作为出发点,来研究人的社会化,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人出发,研究人的社会化。这是我们的根本原则。

       当然,在人的社会化研究中,我们也不排斥和否定对其他学科、学派理论的借鉴和运用。人的社会化问题,除了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有直接联系外,还涉及多门学科、多方面的知识内容,如遗传学、生物学、生理学、人才学、管理学、政治学、伦理学、传播学、犯罪学等。因此,在本书中,我们既立足于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同时又注意吸收其他学科有关人的社会化的理论成果,并将此融汇于本书的各章节之中,对社会化问题进行辐集思考,从中探索人的社会化的一些规律。

       本书共分四编。第一编是人的社会化概述,主要介绍社会化的涵义和种类、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社会化的主要特征、社会化的基本条件、社会化的途径、社会化的目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化思想、西方学派的社会化理论等内容。通过这些介绍,使读者对人的社会化的基本理论以及社会化研究的历史,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

       第二编和第三编分别对社会化的过程进行纵向描述和横向考察。社会化是通过人的整个一生完成的,因此,在第二编我们先具体分析了人一生中不同年龄时期社会化的情况,尔后利用一章的篇幅,专门论述了对罪犯的再社会化问题。人的社会化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在第三编我们从人们生活的横断面入手,着重论述了家庭、学校、职业团体、社团组织、同龄群、参照群体、社区文化、大众传播媒介、社会化的执行者等九个影响人的社会化的环境因素。读者通过这两编内容,不仅可以了解到人的社会化是怎样完成的,而且还可以认识到外部环境对社会化的重要影响。

       第四编专门分析社会化研究和实践中的若干有争议的问题。我们从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社会化研究提出的一些问题中,列出了“文化反哺”、“个性发展”、“教化矛盾”、“角色胜任”、“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的'度’”、“人的价值”等七个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既是社会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对人的有效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需要说明的是:国内外学术界有人往往把人的社会化称作“个体社会化”或“个人社会化”,本书则采用“人的社会化”这一表述。我们认为,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仅仅把其看作为个体是不够的。同时,本书论述的人的社会化,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尽管社会化的具体对象总是个人,但是,从一般意义上考虑,我们觉得,用“人的社会化”这一表述更具有普遍意义。当然,我们也不排斥“个人社会化”这一概念,并在书中加以运用。此外,我们注意了有选择地运用“教育”、“教化”等与“社会化”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人的社会化课题,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我们期望,通过本书的探讨,不仅能在理论上为人的社会化从理论结构上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作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的参考。同时,也能为我国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担负起历史的重任,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提供一些理论帮助和实践启示。

《人的社会化》目录


.

.

《人的社会化》后记


       如果把人的社会化课题比作社会学的一块园地,我们则为之共同耕耘了6个春秋。1985年下半年,朱少华在听完刘豪兴讲授的《社会学概论》后,写了一篇有关人的社会化机制的文章。不久,费孝通教授在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上发表了讲话(见1986年6月4日《光明日报》),费教授说:“我认为社会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解决一个生在社会里的人怎样学会做人的问题。”“人怎样学会做人”,也就是人的社会化问题。我们由此得到启发,更感到有必要对人的社会化进行专题研究。刘豪兴提出由文章扩充,写一本专著,朱少华非常赞同。于是,我们开始查阅文献,翻译资料,反复修改写作提纲,于1989年写出了初稿。随后,刘豪兴在社会学专业本科班开设“人的社会化“选修课,通过教学检验我们的认识,发现问题,进一步作了修改。其间,得到了多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使本书得以面世。

       中国政法大学王康教授得知我们的写作情况后,多次来信谈及社会化是社会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我们要知难而进,大胆探索。最近,他又给我们来信,谈了他的一些想法,这实际上是他多年关于人的社会化研究成果的概括,很值得我们学习。华东师范大学陈誉教授和励天予教授,去年8、9月审阅了书稿后,与我们进行了很有益的讨论。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资助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对书稿进行了严肃认真的阅读、评审,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我们采纳了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进行了修改。上海人民出版社为成书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本书付梓之际,我们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书是对人的社会化的探索性研究,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我们希望能抛砖引玉,对人的社会化的理论和实践起到推动作用。

作者

1992年秋于江湾五角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问题详情
历年社会学考研真题2
教育社会学的相关理论
​自考社会学概论00034复习资料
网络社会学导论
关于家庭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