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博导印象 |萨森的课和她的书

         “博导”顾名思义是指博士生导师。英文中有一词,Mentor其含义是“一位经验丰富,值得信赖的顾问”。因此,广义的“博导”正是Mentor。本文以主人公(本人或他人)的亲身经历结合当年的原始文件、照片和笔记等来描述留学过程中所接触的博导。“博导印象”系列是客观、真实地记录并配以图片和视频的多媒体写实文本。


荷兰裔美国社会学家萨斯基娅·萨森

        我与萨斯基娅·萨森(Saskia Sassen)教授最早接触是在芝加哥大学的课堂上。我的研究兴趣是有关全球化现象,由于博士课程规定可以申请校外课程并计入学分,于是我选了芝加哥大学萨森教授的课《全球化:经验和理论的要素》(Globalization: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Elements)。那是2001年秋季学期,学期日期是从9月16日到12月8日。

萨森教授的课程《全球化:经验和理论的要素》的教学大纲截图(2001年)

        萨森教授的课是每周二下午3点到5点半,课程为二个半小时。我住在芝加哥UIC(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附近靠近中国城的区域,开车前往UC(University of Chicago)如果不堵车的话大约15分钟左右。UC坐落在芝加哥南部,从芝加哥中国城附近的22街一路往南,途经芝加哥南部历史上形成的黑人居住区。车子沿途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黑人在街上聚集或玩撒,沿街的房子墙上有不少涂鸦。这一区域的房价比较低,开车经过会感觉与其他区域有显著不同。

        车子沿途经由南湖岸走道(South Lake Shore Dr.),或者也可以走湖边公园大街(Lake Park Ave),然后就进入了海德公园(Hyde Park)。开到55街时,感觉视野开阔,经典建筑扑面而来,四周绿树成荫。右拐弯后就是芝大校区了。从55街到61街基本上都是芝大的校园。上届美国总统奥巴马先生的旧居就在芝加哥大学的海德公园区域内。美国大学校园都没有围墙,有些教学楼或行政楼则有单独的门卫。由于校园里车子太多,四周的停车场离教室又比较远,车子找到了停车位后,通常还要走一段路才能到教室。

萨森教授上课的教室在芝加哥大学哈珀楼130室 (Harper Memorial Library, University of Chicago)

       萨森教授的 《全球化:经验和理论的要素》这门课是研究生的大课,教室里大约有60多位学生。2个半小时的课程,通常教授只讲一半时间,另一半时间则是分组讨论,由两位助教希瑟(Heather Hindman)和凯瑟琳(Kathleen Fernicola)分别带领,在大教室周围的其他小教室内讨论。学生的讨论情况则由助教记录汇总后通报给教授。

       萨森是“全球城市”概念的提出者。1991年,她出版了《全球城市》( The Global City)一书,首次提出和定义“全球城市”概念,并积极推行这一概念使之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接受。《全球城市》为萨森赢得巨大声誉,奠定了她在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2001年《全球城市》一书获得再版(见下图)“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 (中文书名《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她当时正是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那年我慕名选择了萨森教授的课程。

《全球城市》(The Global City) 2001年全新再版

        萨森很早就向人们分析了“全球城市”的重要意义。她认为尽管城市的面貌相似,专业分工却有巨大差异,作为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的“全球城市”,往往影响着全球事务。因此“全球城市”的普遍特点是资源流动和集中两者合一,它不断吸引着移民和投资,同时也带来人群分化、贫富差距等诸多问题。她研究了全球化对经济转型的影响,以及劳动力和资本的变化如何影响城市生活。此外,她还研究了通信技术对治理的影响。 萨森早已观察到民族国家如何开始失去控制这些愈益强盛的力量,包括普遍的跨国实践和跨国移民等。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期间,萨森教授已成为城市社会学的一位多产作家。

        萨森对“全球城市”的关注与她个人特殊的经历有关。萨森1949年出生在荷兰海牙,1950年随父母迁往阿根廷,童年和少年基本都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度过,之后又有一段时间在意大利,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在五种语言环境中长大”。而她的大学经历更具有“跨国”特点,是从法国、阿根廷最后到美国的圣母大学,其专业领域则在哲学、政治学、法国文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之间跨越。她所主攻的全球化和国际移民研究等,正是秉承了这种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多元的方法论。于是人们对她的评论说: “她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有着浓厚的社会学色彩和人文意识,而她的社会学研究有时又抽象的如同在谈论哲学,” 但可贵的是,她始终对城市现实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保持紧密的学术甚至个人情感上的联系。

        萨森教授曾在一篇采访报告中回忆到:“过去二十年中,我有三大研究项目。在每一个项目中,我的发现对于已经被广泛接受的'真理’来说,都是一种意外和反直觉的突破。在我的第一部著作《劳动和资本的流动性》(The Mobility of Labor and Capital)中,我的观点是:如果不发达国家吸收的国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实际上会增加国际移民的可能性;而当时的主流观点是这种投资会抑制移民的增长。在我的第二部著作《全球城市》(The Global City)中,我的观点是:全球经济绝非不需要场所,而是需要非常具体的地域条件,特别是对于那些高度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行业,比如金融业;当时的主流观点是全球经济超越了地域以及基于地域之上的政治管制。在我的第三本书《地域、权威、权利:从中世纪到全球聚集》(Territory, Authority, Rights: From Medieval to Global Assemblages)中,我的观点是:当前的根本性变化是从经济到文化到人的主体性,很大程度上都在一些核心的重要的国家环境内发生。这些根本性的变化不仅仅包括全球化的力量,也包括去国家化(Denationalizing)的力量。我们看到地域、权威和权力正在一点点地被集中到多个高度专业化的聚集中,而它们以前是由国家框架庇护的。今天,这些聚集超越国际和国家环境,因此它们正在一步一步地去国家化。” 无疑,萨森的学术视野和方法论确有其独特之处。

        萨森教授在讲课中,也充分运用了她的独特视野。她指出,全球化统一了标准,比如生产、会计和金融等行业标准。目前全球经济包括非常专业化的行业,它们事实上推动了不同区域和城市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因此,她认为全球化让所有国家变得一样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虽然“标准”是变得越来越统一了,比如像建设一流的写字楼、机场等设施的标准等。然而,貌似一样的写字楼内专业化活动及其内容、方式等都是不一样的。 萨森教授的讲课并非照本宣科,而是举一反三,穿插许多实例。有时觉得似乎并不那么连贯系统,但却有着深度和启发意义。我在我的英文著作 “Global Connectivity and Local Transformation” (《全球联接与地方转型》)一书的前言部分提到了萨斯基娅·萨森教授给我的启发。

        萨森教授的《全球化:经验和理论的要素》这门课由于上的是大课,学生与教授的见面机会很有限。于是,我提出了与萨森教授见面的要求。她的办公时间(Office Hours)是周三11:00-1:00,于是我约时前往。办公室坐落在 “社会研究协会” (The Society for Social Research)大楼的323房间。走进她的办公室,感觉有一种静谧宽敞之感,墙壁上挂有艺术图,书架上摆放着她研究领域的许多新书以及她本人的著书。我与她谈了我的学术背景以及听了她的课之后的启发。特别是全球化带来了人们全球交往的增加,以及观念变化等。并赠送给她一本我在国内出版的中文著作《观念代差》以及一本介绍上海发展的小册子,并告知那本中文书有英文目录,可以帮助大致了解其中的内容。如需要其中的详细资料,可以请华人留学生翻译。她显得很有兴趣,觉得观念代差确是全球化进程中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萨森教授也回赠了她的二本私人藏书(Personal Copy)“Cities in a world economy” 和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给我。


萨森教授的私人藏书:“Cities in a World Economy” 中文书名《全球经济中的城市》

萨森教授的私人藏书:“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中文名《全球化及其不满》

       2002年,美国社会学年会(ASA)在芝加哥举办。我与UIC的陈向明教授合作的研究报告“全球化中的适应与扩散:上海消费文化的转型”(Diffusion with Adaption in Globalization: The Transfer of Shanghai’s Consumer Culture)被年会接受为大会发言。在那年的社会学年会上,我与萨森教授又见面了。

本文作者与萨森教授在芝加哥全美社会学年会上的合影(2002年)   

       2005年我的博士论文初步完成,论文是关于全球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问题,并开始准备我的论文答辩。我把我的论文寄送给了萨森教授,希望她能提出修改意见。她很有兴趣,并乐意为我写评语。萨森成了我的博士答辩委员会的唯一校外教授。

        好多年后得知,萨森教授已经转去哥伦比亚大学被聘为社会学罗伯特·S·林德教授(Robert S. Lynd Professor of Sociology)和伦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她目前是哥伦比亚大学全球思想委员会成员(Columbia University Committee on Global Thought, Columbia University)。 这些年来,她著述颇丰,继《全球城市》于2001年出版了全新版本之后,她还出版《领土,权威,权利:从中世纪到全球组合》(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8年); 《全球社会学》A Sociology of Globalization (W.W.Norton 2007) 以及第四版《世界经济城市》Cities in a World Economy 的完全更新版(Sage 2011)。 她的许多书籍已被翻译成二十一种语言。她也在世界各国受到讲学邀请,在中国有许多科研机构和大学邀请她作报告。显而易见,萨斯基娅·萨森在中国大陆以及世界各国学术界的影响之广。

本文作者在芝大校园的洛克菲勒礼拜堂(Rockefeller Chapel)和著名建筑斯图尔特楼(Stuart Hall)前的留影。洛克菲勒礼拜堂是芝加哥大学校园内的哥特式复兴教堂,高约70米,是校园里最高的建筑。

“博导印象”系列:

    博导印象 | 陈教授的科研和他家的Party

“海外零距离”系列

【海外零距离】访美札记 (一):飞越太平洋

【海外零距离】访美札记 (二):信步百老汇

【海外零距离】访美札记 (三):访学第一天

【海外零距离】校园笔记(一):助教“全息图”

【海外零距离】校园笔记(二):课堂小调查

【海外零距离】校园笔记(三):校园“蹭”顾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哪些城市最具全球影响力?
【讲座预告】全球城市:全球经济的野蛮性与复杂性
芝加哥大学公开课:理解全球经济4-6
专访“全球城市”概念提出者萨森:全球城市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上海怎么办?
上海是全球城市吗?萨森告诉你全球城市长什么样?
中英文对照:30个与全球化相关的词汇 1. glo...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