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Black Coffee Club|No8.跟我读:黑咖啡发灰挥发非花肥(没读顺就点开看文)

严肃的内容必须连哄带骗才能找到读者,除非是爱自虐的黑咖灰非飞花化为灰……

第八期:2014年4月15日

经过上期纽伯瑞大奖小说的轻松阅读后,这期又轮到了儿童文学理论书籍的共读。这本书也是我们首次共读国内作家的儿童文学理论书。

这本书是中国儿童文学界公认的重要论著。本书运用新的方法将儿童文学作品划分为“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和“自然的母题”。不过,在序言中,方卫平先生应作者的要求也提出了这本书中一些可以讨论的学术缺陷,使这本书变得有趣起来。相信大家在共读过程会有很多疑问和争议。

(向上滑动,查看共读大纲)

作者简介

刘绪源,作家,儿童文学理论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曾任《文汇月刊》编辑、《文汇读书报》副主编,现为《文汇报》副刊“笔会”主编。 著有《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解读周作人》、《文心雕虎》等理论专著。 并有书话集《隐秘的快乐》、《冬夜小札》、《桥噼杂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长篇随笔《逃出“怪圈”》、《人生的滋味》、《体面的人生》、《你和你的青苹果》、《苦茶与红烛》。 还写有中长篇小说《无标题音乐》、《阿戆出海》等。

共读目标:

儿童文学的“母题”,类似于我们之前了解过的童话的“类型”。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某些共同特征进行归纳,寻找儿童文学的规律,反过来也可以用这些规律来指导阅读、创作或提升鉴赏能力。本书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大量儿童文学的名著和经典,这也是我们打开阅读视野的一次机会。希望通过共读此书,大家能初步掌握儿童文学类型划分的基本知识,整合以往的阅读经验,发现阅读儿童文学的新视角,对童书的特点有新的、更深入的认识。

阅读进度:

 本期读书时间为1个月,分为两个阶段。

共读书目:

必读: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

选读:刘绪源的其他著作,目前可以买得到的,如《儿童文学思辨录》、《中国儿童文学史略》、《今文渊源》、《周作人论儿童文学》(编著,每篇附短评)等。

伊索寓言

贝洛童话

明希豪森奇游记

安徒生童话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木偶奇遇记

彼得·潘

大林和小林

洋葱头历险记

林格伦童话

女巫

夏洛的网

比安基、椋鸿十的动物小说

民间文学母题索引

民间故事分类学

世界各国民间故事情节类型索引评述

李欧·李奥尼作品书目(红色字体为《共读绘本的一年》中提到的作品)

本期主持人:果妈

拾贝撷英(均为节选):

朵米妈:

顽童型母题的主要案例,都相对出现的比较靠后,越接近现代,顽童的成分就越多。

如果我们把儿童文学也看做一个儿童,那么早期由感知感受而自然生发的顽童故事,是不是可以看做是前运算阶段的故事类型,这个阶段的故事也充满了天真烂漫的童趣,但这些童趣是原始的,甚至可能是无意识的,与近现代的顽童故事有着显著的区别。……

如果据此来看儿童文学的发展,从拉斯伯的《明希豪森奇游记》到长新太的《圆白菜小弟》,从被摒弃排斥的非主流到越来越多的无意义的意义与有意味的无意思作品出现,正预示着儿童文学关注主体的变化。随着儿童意义被发现,以及儿童本位的愈受重视,从成人视角出发设定儿童发展到从儿童本位出发满足儿童需求,大量顽童母题作品的出现是不是见证了儿童文学正逐步迈入成熟期呢?

正如刘绪源所说,儿童文学理应像儿童一样。

能真正的进入儿童的内心,以最接近的方式表达意象,满足儿童的天性,像一个真正的儿童一样,这需要创作者曾经沧海、历尽千山,绚烂已极之后再归复原初的真味。

像儿童一样写作,这也是儿童文学写作的最高境界吧。

我绝对不吃番茄:

“爱与死是永恒的主题”,还有第三个永恒的主题就是“自然”。自然母题在儿童文学中的发展,是成人文学望尘莫及的。自然,是高居于人类之上的真正伟大的神,人类从大自然中发展而来,对儿童来说,对自然的好奇和热情,在自然母题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倘佯得流连忘返,儿童用松闲的,旁观式的,又饱含兴趣充满关怀的心态对待这类的作品,自然的母题给我们带来超脱感,惊异感和亲近感,使人感悟到人类社会之外的无比伟大的大自然,感悟到自己和大自然密不可分。“人类是唯一的见证者。”

       人只有吸收多种营养才能健康成长,儿童也只有在各种母题下经受丰富的体验,心灵才会变得温柔、坚韧、聪慧、自信和博大。

三三妈妈:

翻开刘清源所著的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方卫平的那篇序言——求序者真诚,作序者直率,成就了一篇批评儿童文学批评者的序言。

对于这本书,我是持保留意见的。凡开先河者必先严谨求证,赏心悦目的大厦务必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对于儿童文学的这种新的分类方法,显然值得商榷。例如开篇提到“早期民间童话的主题几乎都是母爱”一说,事实上民间传说的创作者与传播者们往往都是男性,缺少数据的支持与理论依据的说法略显草率。再如本书为理论研究论著,翻遍书前书后均无参考书目,有些凌空出世的感觉,尽管书中注释部分引述了一些著作,但与一部全新的分类原则比起来,实在是感觉单薄。

按照我浅显的理解,母爱的主题代表着感性,父爱的主题代表着理性,顽童的主题是第一人称视角的描写,自然的母题象征着与社会化成人化相对立。这样的分类其实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重叠交叉,每一个主题都可以包含另外一个主题,比如《少年PI的奇幻漂流》,按照这样的分类是应该放在自然还是顽童呢?动物小说实际上也包含了顽童与爱的成分,例如我们上期读过的迪卡米洛系列等等。

秋:

       对于我这个一直在儿童文学门外徘徊的人来说,读《母题》,就如推开一扇沉重的大门,随着大门徐徐推开时的吱吖声,偶尔内心还怦怦急跳。院内一株老树,枝叶繁茂,枝干虬劲。仰望着它,心里有了一些清晰的脉络,儿童文学的世界,对我来说总算不再是混沌一片了。

      做为一个母亲,我最有体会的是母爱型作品内里蕴含的深沉的母爱。看着孩子日渐成长,脸上的笑容却日渐减少,做为妈妈,感到揪心却无奈。妈妈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无忧、永远快乐,永远生活在妈妈为她编织的童话世界里。所以有《白雪公主》这样的故事,故事里虽然有可恶的后母,但更多的是给她温暖和帮助的小矮人、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更有给她完美爱情和幸福的王子。遇到的困难永远能得到完美的解决,没有理性的沉重的说教,只有轻松梦幻和浓浓的爱充满其间。

深圳小刀:

体系之难:《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读书笔记

      什么是这里说的“母题”?作者事先说明,和“题材”相比,“母题”居于一个更高的层次,不像题材那样具体和明确,“因而它是一个更笼统的概念”,“我们说到一个母题,那其实就是指的一种审美的眼光,一种艺术气氛,一个相当宽广的范围。(P21)。“母题”这个术语的定义,在本书中是比较模糊的(我赞同方卫平教授的批评意见)。从分类的角度,“母题”一词也显得犹疑不决,反倒不如“父爱型”、“母爱型”的“型”字来得明了。这种模糊和犹疑的感觉,似乎在框架的搭建中始终影随着。比如对三大母题的界定,给我的感觉,就是以“打补丁”的方式来完成的。……

以“爱的母题”为例,作者先后用了几层意思来说明其含义。第一层是“成人对于儿童的眼光”。因为这是一种“洋溢着爱意的眼光”,所以归于“爱的母题”。成人对儿童的爱又有不同,需要分为“父爱”和“母爱”两种(但这里的划分又只是一种“富于象征的名称”,“父爱型”不必真去写父爱,“母爱型”不必真去写母爱)。于是有了第二层:“气氛”。母爱型“亲切温馨”,父爱型“端庄深邃”。表述到这里,“爱的母题”所指的作品类型,仍然是不清晰的。因为我们并不能说,“亲切温馨”或“端庄深邃”的作品就属于“爱的母题”。到了第三层、第四层,分别细说母爱型与父爱型作品的特征时,分类的依据才显得比较清晰:母爱型的随意、即兴、话题的趣味、母性、反复结构和大团圆结局(以及相关的“心境”、“语境”);父爱型的理性特点、现实因素、教育性等。层层补丁之后,母题之下的作品似乎已经得到划分,但回头看去,离“爱的母题”这个词语好像也越来越远了。

因为儿童文学作品本身无比丰富的存在,分类的困难是理论家在挑战分类时注定无法回避的。但对《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而言,在语言表达的困难背后,或许是理论本身的不足,造成了分类时的捉襟见肘。对一种立足于抽象概念(眼光、气氛)的分类而言,如果不在主要的层面解决分类原则(特征)问题,具体到作品时必然陷入无限可能性的泥沼。而以“眼光(视角)”、“气氛”来做的审美特征上的分类,来对儿童文学作品的世界进行完整的切分,如果缺乏有力的理论发现,本身将是非常困难的。其实作者所提出的“成人对儿童的眼光”、“儿童自己的眼光”、“人类共同的眼光”,从数学集合的角度,似乎已经可以涵盖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但如果只论“眼光”(叙事视角)这一基本的元素,这对历来的文学理论而言已是一种常识,了无新意,因此也并非作者所愿。

果妈: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一个收获是——从审美内涵去阅读一本书。“只有在审美的体验和审美的创造中,人才能学会长久地注视自己的心灵,才能成为多情而真诚的人,才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一种深刻而真挚的眷恋。” 

      以前总觉得杨红樱不好,可是杨红樱也是写的现实中淘气的孩子们,而且那么受追捧,到底不好在哪里说不清楚。通过作者的分析,其实好作品与差作品的区别在于作品的文学性,即审美的内涵的多寡与高下。 

      在提到寓言中的教训时(P32),我想到有些新手故事妈妈在讲完故事后总喜欢加上一些大道理,仔细推敲有很多也是文不对题的。这些“教育意义”尤其不适合于一些早期的民间故事和国外的绘本故事。上次读到《最美的中国童话》里有一个民间故事,无论从语言还是……..上都谈不上美,这样的故事很纠结要不要和孩子们分享,这套书应该叫《最全的中国童话》比较适合吧。当然这些故事读起来“如行云流水,即兴性很强”。是面向儿童,供儿童消遣的作品。

芝麻团长:


刘通过对十几种类型的反复揣摩,又把题材类型转入到了母题类型,这个类型在作者眼里是一种相当宽广的审美领域里的划分。我个人非常同意方卫平教授在序二里对此划分所提出的“存在某些可以讨论的学术缺陷”的批评。母题在其源头是一个非常细小的概念,在本书里却莫名地被变成了一个大概念。不知道刘教授有没有对方教授的批评有后续的回应,但恐怕也很难自圆其说吧。 

(下图出自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

      当然,刘绪源在本书里对大量经典作品分析的酣畅淋漓,着实大大过了一把瘾,读者也跟着作者一起获得了巨大的阅读满足感。但情绪上的愉悦之后,反观其学术价值,似乎就远远逊于它给我们带来的这份欢快了。不过,正如作者声明的,或许读者可以在书里获得某种思路上的启发,感受到作者在儿童文学理论上的努力探索,也便是不小的意义了。我们都是后人的垫脚石,每个人不怕被踩在脚下,后人才能有高度。这也正是刘绪源令人赞赏的地方。

小麦青青:

     书本只看了三分之二,虽然看不太懂,我还是非常佩服刘绪源先生的勇气。在当下浮燥的时代,事事讲求功利的时代,他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发表不同看法,因着心中对儿童文学的热爱,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理论付于书稿,成为一种学术研究和探讨,非常了不起。

竹竹丢:

      到目前为止,参加了有三五期的黑咖啡读书会,最开心的要数定下书目、买书、开始读的这段时间,读的若是艰深的、专业的图书,带着作业任务的阅读开始变得不那么轻松,继而就是在会长磨刀霍霍的语言压力以及大家作业纷纷飘来的压力下,一边鼓励自己“继续读下去,不要看剧透”,一边和杂志截稿的压力堆在一起,开始自己下半个月的“拖稿拖稿”的美好生活。 

     在读《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时,不知为何,我脑海中不断闪现心理学之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我以为,他最伟大的就是自己独立创建一个理论体系,自圆其说。后来者有拥趸,也有反驳的,但反驳的人好像很难攻破他自己搭建的这个完整的体系。这才是真的自成一家吧。此前对于文学以及儿童文学,不曾阅读过专业的书籍,《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算是第一本。因为对咖友推荐图书的信任以及作者刘绪源在前言部分对自己分类的阐述,初读这本书让我眼前一亮(没有读过《儿童文学的乐趣》的我,未见过真正的大作,作为一个刚进儿童文学大门的刘姥姥一般的人,有这样的欢喜,也是正常的罢)。他从一个更为高的角度,将儿童文学分为三大母题(为此,他还专门论证了母题与主题的不同,并在后面引出三大母题奠基的审美的过程),爱的母题(母爱、父爱)、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 

      这种“开天辟地”的分类足以让人惊艳,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弗洛伊德可以按照自己搭建的体系解释心理学的所有问题,密不透风、无懈可击,刘绪源则在理论搭建之后,给自己的理论之塔添砖加瓦的过程中,力度稍显不足。

秋雪:

      读这本书于我最大的收获是:1.打开了阅读的视野.2.重新审视自己多年以来阅读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读《母题》,让我第一次由另一个角度来回顾曾经读过的儿童文学。原来除了单纯的陪同孩子读儿童书籍外,还可以读一些纯理论的书籍。通过这类书籍的阅读,可以在里面找到很多一直未想通的问题的答案,或思路。

     伍尔夫:应该怎样读书?(对19楼星星笔记的一点回应)

   伍尔夫的《应该怎样读书?》,大概是同题文章中最有名气、被引用最多名篇。星星老师在笔记中提到的这两段话,我也颇有些印象。刚好手边就有伍尔夫的《普通读者II》,这文章是书里最后的一篇,舒伟翻译的。译文和星星引用的版本稍有不同,这里抄第几段,供大家欣赏、比较。先从星星引用的这段开始(方括号里是一小段上下文):

[……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是以一种模糊和零散的心绪拿起一本书进行阅读,想到的是小说的描写是否逼真,诗歌的情感是否真实,传记的内容是否一味摆好,历史记载是否强化了我们的偏见,等等。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能够摆脱这些先入之成见,那么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不要去指使作者,而要进入作者的世界;尽量成为作者的伙伴和参谋。如果你一开始就退缩一旁,你是你,我是我;或者品头论足,说三道四,你肯定无法从阅读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价值。相反,如果你能尽量地敞开心扉,从最初部分开始,那些词语及其隐含之意就会把你带入人类的另一个奇异洞天。深入这个洞天,了解这个洞天,接下来你就会发现作者正在给予或试图给予你的东西是非常明确、非常实在的。[如果让我们首先来谈一下如何阅读小说的话,那么一部十三章的小说就像一座建筑物一样要进行建构和安排。当然,词语要比砖头微妙得多。……]

在这篇文章的开头,伍尔夫还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实际上,我们给予别人怎样去读书的指点,就是不要听从什么指点。”如此说来,伍尔夫自己这里讲的一堆意见,我们也不必听从。说到底,阅读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就像星星老师说的,做一个“享受型”的读者,就很好。话说回来,像我们这样斤斤计较地读书,自虐不止地读书,或者也是某种享受罢。

星星:

       黑咖啡不好喝,对于享受型的我来说,更是如此。阅读对我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不太会主动去写点什么,尤其是理论性书籍的读后文字,印象中只有在应试的时候会去答题。那么,我也把这次作业,当做一次考试选答题吧。

前不久看到一篇文章,说亨利·米勒回顾自己的一生阅读生涯时这样总结道:“邂逅某些书本,如同偶遇生命中的别样景象、或者另外的想法。所有的邂逅都相互关联而不孤立。想到之所以接受三爸要求来共读刘绪源老师的《三大母题》,还真是很喜欢这位国内少见的一位真诚可亲的儿童文学评论界的长者,虽说没有亲身接触过,但业内一些朋友的口碑可以佐证我阅读他的书时的判断。

最初接触刘老师的书,应该是在2006年春,那时刚来深圳,疯狂补童书阅读的课,在理论书阅读上,主要是《儿童文学五人谈》,还有就是刘绪源老师的《文心雕虎》。

超哥妈:

      “六一”,“端午”,看微信、QQ空间更多是人们忙于在烤焦的牢骚中与大自然的接触。是什么让人们如此热衷于户外的活动呢?我个人认为这就是“精神需求”方面的一种体现。在逐渐满足温饱后,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增强,每每假日,风景点的如海的人群,也足以证明这一点。只可惜,我看到的这种“精神需求”只局限在“游玩”在层面上,对自然的爱和对美的层面远远不够。这不能怪我们,我们从没有学习过如何欣赏美,我们只学会用眼睛看到外在的存在,而不会总结和发现美的实质。

      好在,还有儿童文学,喜欢看书的孩子们,或许能在字里行间里读到大自然呈现的真正的美和内涵。上个月阿宝老师来少图讲儿童诗歌,孩子们眼中的“自然”是这个样子:

春花,叫花儿张开嘴来唱歌。

阳光在窗外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阳光在溪上流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

空桐:

关于母题motif

  首先对刘绪源先生的体系化尝试表示敬意,中国学者的体系化意识比较单薄,不愿意费力在宏观上寻找某种规律。虽然按照哥德尔的理论,任何体系都是不完满的,都会有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命题,甚至悖论的出现。但体系化在各学科的发展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体系的崩溃都是新的体系产生的垫脚石。况且,刘绪源先生的而“三个母题:“爱、顽童、自然”确有其内在的体系感。这种体系化的尝试,无疑使得国内儿童文学研究者们有了更多更开阔的思考方法。 

    母题,用刘先生的话是这样说的:“它超越了'题材’概念所包含的具体性和明确性,……是指一种审美眼光,艺术氛围……”motif这个词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夸克这个概念,我们整个的大千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物质由无数种分子组成,分子由几百种原子组成,而原子由十来种夸克组成,刘先生以三个motif来构建儿童文学的所有主题,无疑是极大的创见。motif译为“母题”,以本人所见,是与基因、逻辑等外来词一样,不光信达雅,还达到了“传神”的级别。从meme论的观点来看,这种文化基因式的思考方式,更接近于文化发展的本源。 

米菲:

……作者的“真”令人印象深刻。真诚、真挚、真言。在一片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氛围中,能听到客观的评价,真是难能可贵。尤其是言其不妥,更言其因何不妥,更是可贵。这样的声音更多些,更有利于本土儿童文学的发展。像我们作为普通读者,说喜欢或不喜欢某本书,更多地是从个人经验出发的观感,而不是作为文学评论人士入木三分的分析。“伪顽童”的定义,很是一针见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页荐读】:《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
刘绪源:不要再拒绝这些“坏书”了 |名家
读《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是指
百岁“老顽童”去世!你童年的快乐都是他给的
金波儿童诗:似是而非的真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