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Black Coffee Club|No14.来一场图画书盛宴——约翰·伯宁罕作品共读

黑咖啡喝久了,太苦,也要加点糖。这期共读书目选择趣味横生的图画书,让大家过过瘾,也透口气。

第十四期:2015年5~6月

(向上滑动,查看共读大纲)

(一)本期共读书。

必读书目

《爱德华——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

《莎莉,离水远一点》

《莎莉,洗好澡了没?》

《我的秘密朋友阿德》

《和甘伯伯去游河》

《和甘伯伯去兜风》

《外公》

《宝儿》  

《迟到大王》  

《你喜欢》

《请让我留在火车上吧!》

《夏山学校》 尼尔 著

伯宁罕在十二岁时进入了夏山学校学习,虽然他在夏山学校的时间可能不那么长,但在他的诸多作品中,我们能明显地看到作品在表达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上和夏山学校的教学理念是何等地相近。由此我们能够感知到的是夏山学校对伯宁罕本人,以及对他在图画书创作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所以,读伯宁罕,一定绕不开《夏山学校》。

选读参考书目:

《我们去捉狗熊》

《十个手指头和十个脚趾头》

《杰克王与龙》

《我家宠物是条龙》

(要了解伯宁罕,我们也可以关注他的太太奥克森伯里,此人也是一位插画大家。以上为奥克森伯里的图画书作品)

《童年的秘密》 蒙特梭利 著

《童年的秘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的秘密,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走进伯宁罕想要展现给我们的孩子的世界。摘录几段此书目录作为大家的选读依据,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是否阅读本书。

英文共读参考书目略去。

(二)共读时间安排(略)

本期主持人:秋

拾贝撷英(均为节选):

三三妈妈:

"I think that in order to be a successful writer for children you have to be 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a

certain age group. I've stuck to a mental age of five," 这是伯宁罕对于儿童图画书创作经验的精彩总结。他的图画书之所以广为孩子喜爱,仅仅是因为,他在内心始终是个孩子。

逗逗:

1963年,时年27岁的英国美术设计师约翰.伯宁罕的图画书处女作《宝儿》(Borka)由伦敦乔纳森.凯普出版社出版。《宝儿》是伯宁罕创作的第一本图画书,很巧,也是我所读到的伯宁罕创作的第一本图画书,这只没有羽毛的大雁让我对伯宁罕这个名字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后来,才又读到大名鼎鼎的《甘伯伯去游河》系列。

……

后来查到这样一则记录:距离《宝儿》初版40多年后,一位上了年纪的美国读者在一封题为《约翰.伯宁罕——我的故事》的信中写道:“30多年前,我曾经与我的孩子们一道快乐地分享过这部作品。三十多年后,我特地来到伦敦的皇家植物园,亲身体验故事中的宝儿最后安居的这片天地。当我靠近一片栖息着大雁的湖边草坪时,听见一旁参观的孩子们也在唤着'宝儿’的名字。我发现,时隔三十多年,故事中的宝儿依然拥有它独特的魅力。”

朵米妈:

创作于1984年的《外公》,是现有伯宁罕中译本中,唯一一部隐晦的提到死亡的作品。但是在楼下的记者访谈中,伯宁罕对此拒不承认,只说,这是一部家庭中最老的人和最小的人的故事。

不得不说,伯宁罕本人对待死亡含糊不清欲言又止的态度,有时也会影响到读者的判断。

……

这本书一出炉即获得马歇尔奖, 并被拍成动画片。英国《每日邮报》形容这本书是“一个神奇之旅—— 一个老人领着一个小女孩儿走入他梦幻的记忆世界……”

有趣的是,伯宁罕把这本书的收入全部捐给了儿童慈善机构,注意,可不是老年慈善机构啊。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身上的一部分,永远都停在了5岁,伯宁罕对他内心的那个孩子,那可不是一般的娇宠呢。感觉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像是一道宣言,为各种孩子的不受教、封闭、糟糕、莫名其妙、混乱,甚至是疯狂代言,告诉成年人们,你以为她在发呆,其实她在神游;你以为他很恐怖,其实那都是你造成的……

果妈:

伯宁罕的书基本上见一本收一本,以前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这次共读,好好又读了遍《夏山学校》,原来他所有的书中都是夏山留下的痕迹!

从尼尔的书中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几乎每个进入夏山学校的孩子都是因为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不是因为先进的教育理念使父母送孩子进这样的学校),或是体制学校的不接受,或是孩子自身的问题,伯宁罕进入夏山之前换过9个学校。看来他那时就是一个很特别的孩子。

在读《宝儿》时,我一直在想这个宝儿是不是就是伯宁罕自己?因为他的特别而不被其他大雁所接受,皇家植物园也许就是让他快乐让他感觉友善的夏山。另外《宝儿》的画风和其他作品差别很大。

深圳小刀:

图画书的图画,不必当作绘画作品来看;图画书插画的创作,比绘画更重要的是设计。桑达克在进入儿童图画书领域之前,在帮玩具公司设计橱窗;除了童书作家,李欧·李奥尼还有一个身份是美国知名的广告和商业设计师;安东尼·布朗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为医院画人体内部结构图,混过广告界,然后给画廊画了15年的明信片。熊亮的《金刚师》《梅雨怪》《二十四节气》令人惊艳,因为他背后有一个做专业平面设计的妻子江渊。

来说伯宁罕。他的小学、中学以及夏山学校,功课成绩都一塌涂。正儿八经认真上学,恐怕是在二十岁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之后。在这个学校,他的专业以及毕业作品是工艺设计。在偶然创作出那本《宝儿》之前,他的专业能力主要用在为木偶剧场设计玩偶,以及给政府交通部门设计海报。

此次共读伯宁罕,再次强化了我对图画书创作的一个判断:图画书,主要是设计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图画书的插画,说到底是一门强调功能的“应用艺术”。让最优秀的画家来为孩子们创作图画书,就能出好的作品,这样的想法过于简单。

叶子

《甘伯伯去游河》:之前一直以为这本书出色之处在于有韵律有节奏的语言特色,类似于童谣类的绘本。但是看过《夏山学校》明白了夏山学校里规则形成的过程——让孩子承担自然的后果以后一起讨论形成的规则。这个和“如何说”的课程体系类似。这种方法,能激发孩子真正的合作,发挥主动性,想办法来解决问题。一开始,甘伯伯说了为了达到大家能一起游河,需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刚开始男孩女孩和所有的动物都可以遵守,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动物毕竟是动物,总是不免流露本性,于是最后船翻了……甘伯伯没有发火,更没有惩罚,而是现在岸上晾干了衣物,再穿过草丛,回家和下午茶去了。可想而知,要顺利地喝到下午茶,孩子们和动物们会反省之前的教训,知道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才能让所有的人都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愿望。

在现实生活中,如此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明白……可以说这一点在夏山学校里得到充分的实现和证明:允许孩子犯错,在犯错中成长,让孩子自发的从内心愿意遵守规则。这种鼓励孩子合作的方法,往往是现实社会中容易忽视的。

彩虹

与家人关系疏离,内向的孩子相对外向的孩子更容易往幻想世界找自己的寄托和依赖,《阿德》可以看作这类的写照。画面中的我“有很多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回到家后我又是自己一个人了”,这个孩子和其他偶尔幻想玩伴或者因为喜欢某个角色而假想一个玩伴的孩子有很大的区别,阿德在她所有无助的时候出现,是她最有力的后援、臂膀、陪伴以及安慰。阿德承担的是孩子对父母的期望和信赖,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角色却有巨大的缺失,再好的玩伴也无法替代。在《阿德》里我读到的不是宽慰,而是酸楚和痛苦。

还有《莎莉,洗好澡了没》中的母女关系,看似母亲贴身的照料,实则没有情感的真实交流,莎莉早就神游,而母亲还在千篇一律地絮叨。我们有多少人在这样的“爱”中成长,父母的努力只朝着一个方向,而孩子们的头脑其实是蔓延的蛛网。

伯宁罕笔下的孩子不仅仅是从夏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的描绘,他还借助孩子映射出了引人思考的亲子关系。看似安安静静不着一词,实则千言万语暗潮涌动,只等你细细来琢磨。

芝麻团长

什么是恐惧?

恐惧是一种心理偏离,儿童的恐惧一般指非环境条件作用下严重的心理干扰。类似于精神病学所研究的成人的恐惧症。

什么是恐惧症?

是对某种东西无理性而夸张的焦虑。引起恐慌的东西通常是没有多大害处的。这些东西多半只是一种象征,但它引起的焦虑却是真实的。(举例说明:对老虎的恐惧是自然而正常的,怕被开车不谨慎的人压死也是自然而正常的,有人突然打开门,无论什么人都会被吓一跳,以上这些都是正常的恐惧反应。但是害怕蜘蛛,鬼怪或老鼠是不自然和不正常的,小孩怕鬼也是恐惧症之一。)

恐惧如何造成?

可以解释为过去遗留下的强烈印象所造成的结果。(秘密)大多数由我们过去想象中的犯罪行为造成。(夏山)

同时,心理学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有些小孩生来就勇敢,有的却畏缩,因为这可能与父母的身心状况有关,也不清楚怀胎时的心理与孩子将来的恐惧有什么联系。目前还没有人知道一个怀孕的母亲会不会把她的恐惧传给胎儿。

恐惧的载体?

尤其在“依赖成人”的儿童身上存在。

恐惧的特征?

恐惧永远是自我的,是利已的,追根究底恐惧是对死亡的恐惧。

儿童的恐惧如何消除?

不要做监督者,批评者和家中的恶人。

不要高高在上,勇敢而诚实地告诉他们真话。

至少替孩子除去不必要的恐惧,像对惩罚的恐惧,对愤怒的上帝或愤怒的家长的恐惧。(夏山)

有助于儿童接触现实,体验环境里的事物,帮助儿童理解事物的做法,都能够促使儿童消除紊乱的恐惧心理。(秘密)

余音倩影:

我更愿意认为,伯宁罕把母亲和夏山老师的形象投射在甘伯伯身上,把完成“自我”的建设过程投射在《我的秘密朋友阿德》书中,把他也许经历过的、对他独特的受教育经历持异议的、不理解和接纳孩子世界的成人形象,投射在了莎莉父母上。有趣的是,即便在莎莉系列,现实父母的各种唠叨和限制,丝毫不影响莎莉完整的假想游戏。可见,孩子是具备自身的力量来筑就心理防御机制的。此其一。

其二,朱自强在导读手册中把“我”和阿德的关系诠释为“自我”中的“主我”和 “宾我”。“我”穿的上衣是黄色(还有《莎莉,离水远一点》中莎莉穿的裙子也是黄色),黄色代表了心理学上自我发展的基本要求。“它尤其受这样一种人的喜爱:他们寻求变动的、自由的关系,他们以一种自我心理期望的方式消除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紧张情绪,以便能使其内心得到成长和发展。他们需要一种自我内心中所期望的兴奋和对生活热情的盼望,以使自己不至于陷入失望沮丧的疲惫中。”(《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李洪伟,2010)。阿德身上最醒目的地方可能是那条绿白相间的围巾了。“绿色是生存本能的颜色,同时也代表追求自我实现的本能,它对情绪的平衡有积极的作用,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是坚定性和意志力,也代表了宁静和和谐。” (《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李洪伟,2010)。从伯宁罕对色彩的运用上,再一次验证了他通过这本书完成“自我”的发展和构建。

通过这次思考,我觉得研究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实在大有乐趣,或许帮助我能从绘本中读出更多深意。一家之言,欢迎来辩。

竹竹丢:

一个作家、画家,作品出来之后,图书自有自己的命运。它会被谁读到,被翻译成什么语言,被读者如何解读,都是作者所控制不了的。至于图画书作家,他是否是为儿童创作,还是为自己心中住着的那个小孩创作;或许甚至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童年经历在其中有怎样的体现。这有什么关系呢?书中的文字、画面、故事,有它自己的命运和缘分,我们这些读者都是它旅途中的遇见之一。

嫩鬼:

在《莎莉》一书中,伯宁罕极富特色地通过不同手法的绘图来区分现实与“幻想这两个世界,左右幅画面在色彩上的巨大差异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莎莉,洗好澡了没》以及《迟到大王》等书中,同样的表现手法再度被使用,成为了伯宁罕作品的标志之一。在故事结构上,《莎莉》也不是简单的双线并行叙事,而更像是由两个半环组成的圆形。一个半环描写莎莉,另一个半环描写莎莉的父母。两个半环互相呼应、同向而行,除了开篇和结尾这两个联接点之外再无交集。

伯宁罕在其多部作品中都描写了孩子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在色彩绮丽、变幻多端的海盗船冒险画面的背后,隐隐现出莎莉的孤单。她不仅和父母没有交流,即便妈妈三番四次问她是否要喝水也不予作答;也不愿意应妈妈的要求和沙滩上的其他孩子玩在一处。唯一能陪伴她的,只有那条跟随他们一家三口来到海边的白色小狗。这只小狗,在妈妈口中是不知去过什么地方也不能抚摸的小狗,但却是莎莉幻想世界中最忠实的追随者。但遗憾的是,莎莉却未能带着它一同回到现实的家。

空桐:

约翰·杜威在《民主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 中有一小段,提出民主的想,他主张民主的标准至少涵盖两个,首先多元及多方面的共同共享兴趣与在社会控制上对兴趣的相互认知;其次是社群之间的自由互动,同时在社会习惯上有所改变,也就是透过各种互动,断的因为新情境的出现而能由沟通,重新适应。上述两个特性构成社会的民主性。

尼尔在夏山学校也在贯彻杜威的这种民主理念:

……

上述尼尔在夏山学校的教育实践,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有条件的自由概;肯定个人能及建信心;以及民主制的实施,包括全体师生会议及多数决等,这些并非以存在主义的理念发展出来的,而是民主的理念。因此,夏山学校实施的教育活动应是接近杜威的民主主张

王薇:

我一直相信没有孩子喜欢故意给自己找麻烦,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其实都是为了获得某种任何或表演。之所以在某些成人看来,那些简直就是在故意制造麻烦的事情背后,一定有一个积极、美好的愿望。只是,或许孩子一直都在被贴上了“世界上最恐怖孩子”的标签。以至于背负着太多“负面包袱”的孩子,很难不变成“爱德华”最初的样子。

伯宁罕的作品,更让我看到曾经那个爱磨蹭的怪异女孩,多么需要减少一分指责与催促,或许只增添一小份理解与陪伴,便能化解今天亲情之间的一点点隔阂。

人在成年后,随着岁月的吞噬,似乎已经忘记了童年的那些痛苦的经历。或许就是因为我们不能正视这些隐藏在心灵深处的暗流,不能正视今天自身问题的根源,才会周而复始的重复着父辈的错误,无意间再次摧毁了今天自己和孩子的幸福。

借助阅读,反观自己学会释怀和放下,这是近些年的新体验。正如在伯宁罕的作品中,体会支持、理解、包容自己,然后在尝试着给予孩子更多自由,让彼此紧张的情绪多一些松弛的空间。这才是我最终的目的吧!

我绝对不吃番茄: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和过程,也许中间有反复,看似回到了原地,但其实这个回复和原来并不一样,它的圆更小了,这时我们可以说:“我不喜欢你这样。花盆挡住你虽然很难走路,我还是希望你能温柔地对待这些花和花盆。”我想爱德华一定被快乐先生们和和善先生们不断鼓励着,最后变成了一位“世界上最可爱的男孩”。

图画书篇幅不长,其实里面也教我们成年人很多养育孩子的技巧,我们在阅读的时候,细细分析体会,学习实用的方法,变成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方式,这样我们才会有世界上最可爱的孩子,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安宁平和相处愉快。

约翰·伯宁罕先生真不愧为写故事高手,如何说运用的高手,从一本简单的图画书故事,让我们收获良多,当然他的绘画技巧等等都不用我多说,能得如此多奖项就早已说明一切。

米菲:

每当我看到老师在学生面前对着一本书来照本宣科,或是常常去看一本笔记,拿上面的问题来问学生,都会感到极端的恐怖。

肩负责任的教师,必须具备艺术气质。教导学生时,老师不只是想出了什么或是传达了什么概念给学生,而是在教学中展现出有艺术气息的自己,这是一种无法衡量的生命质量。

对幼儿而言,周遭人物与环境才是真正对他们有深远影响的因素。因为此时他们除了会模仿你讲话之外,你说的、你教的都还未能对他们造成印象,真正会造成印象的,真正对他们有影响的是"你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你的个性、你的行为,一点一滴都传入儿童身上,影响着他们。所以,重要的不是教学计划,而是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超哥妈

看完这两本书,想到一个词“游离”,是的,游离。人相处在同一个空间,思想不在同一个频道上,思想的游离。相对莎莉的游离,我更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游离?母亲的形象还是很不错的,除了碎碎念,没有张牙舞爪,没有恶声恶语,这比平时看见的妈妈们的行为算是很不错的。但,莎莉仍然陶醉在自己的思想空间里:《洗澡》里她变成中世纪的公主,国王和王后亲自为她吹浮鹅,和她一起玩乐,甚至被她打下水的时候,他们依然是笑眯眯的。《离水》里,现实生活中的爸妈哪怕在游玩中,也没有一个人愿意陪着她,打毛衣、看报纸、瞌睡......莎莉能做的就是独自的幻想,独自的思想冒险。伯宁罕想告诉读者什么呢?是要关注孩子的内心?是放下身段和孩子共乐?还是他自己曾经就是莎莉?

秋:

我本人最喜欢的,应该是伯宁罕的《我的秘密朋友阿德》,这也是我女儿最喜欢的伯的一本书。也许是女儿受了我的影响,也许是我受了女儿的影响。她不止一次地说:我也想要一个阿德。朱自强在一篇分析《我的秘密朋友阿德》的文章里说:阿德是小女孩儿“我”心中的一个隐秘的精神存在。对这样一个精神存在,如果用心理学的用语来称谓,它应该最接近于“自我”。

朱自强把书中的“我”看作“自我”,“阿德”则是作为“宾我”而存在。文中提到,乔纳森·布朗在《自我》一书中说,宾我是一个主观的心理现象,它指的是人们对于他们是谁以及他们是什么人的想法。作为宾我的阿德,其实是“我” 心理世界中的另一个自己。这个自己,显然比现实中的“我”更积极、更有力量。所以,“我”才会说,“只要我遇到麻烦,他就会来帮助我。”而事实也正是阿德在帮助“我”排忧解难。阿德是可以信赖的,这从阿德与“我”划船,“我” 那安闲、惬意的姿态可以看出,有了对另一个自己的信任,相信“我”的人生的船会行驶得很稳、很远;阿德可以给“我”带来光明和温暖——让从噩梦中醒来的“我”安然入睡的温暖的橘黄色并不是台灯发出的,而是来给“我”念书的阿徳带来的。

第十三期 《儿童心理学》
第十二期 《格林童话》
第十一期 《安徒生童话》
第十期 《书、儿童与成人》
第九期 《亲爱的天才》
第八期《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
第七期《迪卡米洛作品和纽伯瑞大奖》
第六期《百变小红帽》
第五期《挖开兔子洞》
第四期《安德的游戏》
第三期《安东·李奥尼》《共读绘本的那一年》
第二期《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
第一期《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绘本大师 伯宁罕
约翰.伯宁罕作品读书会
如何学会接受缺陷—《宝儿》导读
【亲子育儿】看获奖书单帮你轻松选绘本——格林纳威奖
教育的艺术:一句话让“最恐怖的男孩”变成“最可爱的男孩”
别让孩子变得恐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