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业观察:当代下游茶的认知流变(上)

愈加发现作为下游消费端对于茶的认知也越来越区别于上游,区别于过往,不再轻易接受那些外部灌输的似是而非,——下游开始有了自己对于茶的认知思考。

比如当年甚嚣尘上的“保值增值”,现在少有人提了。

比如“X年茶,X年药,X年宝”,人们也更理性的视其为营销话术而不会太当真了。

比如当年风靡一时的“铁观音”,如今就是再乘自媒体直播之风也难有往日风采了。

最重要的是上下游对于茶品风味的诉求也开始出现了分歧——绿茶的“豆香”,红茶的“薯香”、普洱的“浓强刺激”、岩茶的“焙火(糊)香”已被一些消费者质疑并非优质风味表现。以这些特征兜售茶品开始出现了阻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自我觉醒当然是核心内因,但现实经验也是推动其成熟的重要外因

计划经济下,人们对于茶的认知更多是耳闻,以及每年夏天那点防暑茶——普通工人与科员是花茶,领导是绿茶,红茶则很少见。

市场经济伊始,人们自主的旅游多了起来,在茶区接触到了此前只是耳闻的土特产,在茶艺表演的加持下,茶叶消费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时的茶更多是以土特产的形式被消费者所认知。

同时福建茶人最早嗅到了时代的气息,携“铁观音”大举北上,为下游带去了后来的茶店模式与规模,它区别于北方早期只卖茶叶不能品饮的茶叶店。

这时人们对于茶店的认知变成了——集买茶喝茶于一身的休闲场所。

上世纪90年代两岸三通,台湾茶人在推销台湾乌龙茶的同时也稍带上了产自云南的普洱老茶,它的不同于此前“当年宝,隔年草”的绿茶,开始有了陈年转换的说法,继而有了“保值增值”一说,——茶的“金融属性”开始被灌输到消费端,并被人们慢慢地接受了。

与此同时,宜兴紫砂、景德镇瓷器也乘着茶叶市场的东风,以茶器的形式席卷下游,喝茶的都得有几把紫砂、几件景德镇瓷器。

那时的紫砂有了“一壶一茶”的说法,——现在回看,这种提法很下作,足见其吃相。

而瓷器也更多是在炫耀釉料、画工、烧成之类,少言于泡茶之思考。于是当时人们争相挑选自用杯,只为在茶会上拿出来炫耀一二,炫耀之处也无非釉料、画工、烧成。

说到茶会,在2000后全国以宣扬传统文化之名大肆建设茶城、茶市,某个时期仅石家庄这种三线城市就有大大小小十几家茶城。与此同时会所性茶店也逐渐多了起来,主要卖点就是“不对外”。

茶会就在这种大背景下越来越多,人们开始热衷穿梭于各家的茶会。

随着发展,茶艺培训也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项目,——美美地泡一道茶的确会让年轻姑娘们心驰神往,认为想把茶喝好就得专门去学茶艺。茶艺培训也就如雨后春笋出现了。

这样的好日子持续了大概10~20年,之后逐渐发现茶艺的指向其实是表演,与人们追求品饮的初衷完全相悖。这时人们对于茶艺的态度急转直下,并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

2006年普洱茶崩盘,但也就在这个时候普洱茶才真正传递到下游,借着崩盘的“春风”人们大肆采购,——便宜么。之后才真正融入到了以“大益”为首的茶叶金融当中。

机会总是盯着有缝儿的鸡蛋,同一时期六堡茶借势以“适口、祛湿”为题悄悄进入市场,还有之后的安化黑茶。让人们知道了黑茶并非只有普洱一种。

实事求是得讲,这一阶段的下游消费端还是相当浮躁虚荣的,更多是为了附庸风雅,对于茶的认知基本都是道听途说、上游灌输。

没办法,一个人越缺什么,就越渴求什么,拿来后也不加分辨就拿出去炫耀,——这时的下游是被上游拿捏的。

(未完待续)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相    关    链    接
随笔:拔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合理经营茶叶零售店?
山西市场消费力凸显,品牌茶企逐鹿太原茶博会
华巨臣第2届郑州茶博会将于5月12日盛大开幕
《禅语茶道》8.1 八月,深夏、浅秋
品茗禅悟
隽语中国茶艺的兴起和盛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