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普洱哲学:理论的基础 · 邹老观点之我见

2017年9月21日,云南茶叶协会会长邹家驹先生于石家庄太行茶仓进行了一场普洱专题演讲。

邹老曾任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对当时云南几大国有茶厂的历年产品线以及销售情况如数家珍,相关的一些文章为我们鉴别中早期老茶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同时,在邹老再次受命云南茶叶协会会长一职后,提出了观点明确的八条建议(附图),使业内为之一惊,—— 说实话,这里面也有我看不懂的内容。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兴趣,我欣然赴约,参加了这次学习。的确收获颇多,但次日22号开始我就要为“普洱冲泡大赛”做前期布场工作,23日、24日预赛正式开始,无奈只得将此次学习的心得拖到现在再与大家分享了。

一天的课程听下来,邹老要说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经色谱分析,普洱新生茶中的成分比例分布接近于绿茶的成分比例分布,只是总体含量高低的差异,所以建议将普洱新生茶划归为绿茶类;

2、绿茶中藏着一把“刀”,—— 茶多酚。摄入量过高会导致身体的伤害;

3、干茶中茶多酚的安全比例——15%,并以此作为从“新生茶”陈年“转化”为“生普”的临界标准。

以上三点我也均有保留意见,现逐一说明:

首先是将“新生茶”划归“绿茶”的观点是否科学?

绿茶为传统“六大茶类”之一。按照当年陈传教授的定义,“六大茶类”是针对鲜叶不发酵、轻微发酵、部分发酵、全发酵后再进行杀青制成的逻辑区分这几大茶类的。但这里所谓的“发酵”其实指的是鲜叶自身活性酶所导致的酶促氧化反应的程度,不包括我们所说的由外部活性微生物引发的“后发酵”过程。

用现在的理论来看,单纯由自身活性酶导致的酶促氧化过程我们可以称其为“渥红”,而不是“发酵”,发酵一定有外部微生物参与其中。

可见“六大茶类”的划分方法已经稍显过时了。

另外“当年宝,隔年草”的茶谚,也说明绿茶是为了保留鲜爽与香气一杀到底,活性酶基本上都被破坏,不存在后转化的可能,有的也只能是氧化。

而我们所谓的“后发酵”也好,“后转化”也罢,都是指在有自身活性酶与外部微生物共同作用下所导致的转化效果。其表现为干茶由墨绿转为黄褐、深褐色,汤色由杏黄转为黄褐、明亮,茶汤滋味由新茶的青味、花香、鲜爽、苦涩清晰、层次分明到青味、花香渐弱,苦涩度下降,融合度、平和感增加,醇厚度上升,逐渐显现出中正醇和的汤感特点。这也是“绿茶”再如何陈放也无法实现的结果。

这一切都使得“生茶”无法与“绿茶”画上等号。而单纯依据成分比例分布来将“新生茶”划到“绿茶”行列,还是牵强了些。

茶多酚的这把“”……

的确,当年我按1:20投茶量喝龙井、毛峰、碧螺春时,一口封喉,“滋味沉刻”!胃里就开始翻江倒海了……

这就是邹老说的那把“刀”,—— 茶多酚的浓度过高了。

这一点我是认同的,但接下来,我跟邹老就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 …

邹老认为既然多酚类物质含量过高,那我们就通过陈化、通过渥堆降低其多酚类物质含量即可!甚至用云南传统的烤茶方式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去破坏茶多酚,降低其含量,使其更适宜品饮。

…… 当真如此,云南作为世界茶类发源地,普洱作为云南茶的代表,其汤感的饱满度、风味的多样性,其品饮价值又如何去体现呢?

十年之后,你能一口喝出这是班章还是薄荷溏?

盲品之下,你能喝出这个熟茶用的是勐海料还是勐库料?

烤茶我也尝试过,滋味的确独特,但我也荣幸的告诉你,那烤出来的昔归跟那卡都是一个味道 … …

我承认,多酚类物质摄取过多确实会带来身体的不适,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茶多酚也是成就茶之滋味的根本!!

这是我在当天提出的唯一 一个问题,但邹老的回答我并不满意,——或许他尚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吧……

相比之下,我更愿意通过冲泡来控制多酚类物质的摄取量。因为归根结底,茶多酚过量导致身体不适基本上是基于两个参数:

摄取总量与摄取浓度。

连续摄取茶多酚的总量超过上限身体就会感到不适,你一口茶汤中的多酚物质浓度超过上限身体也会感到不适。

—— 那我们通过冲泡控制就将其调整到上限以下不就万事大吉了么!

我之所以将大把的精力投注于“普洱冲泡与品鉴”的研究上就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在保证健康品饮的前提下,我们既能体会布朗茶的霸气,也能感受易武茶的柔雅,还能体会邦东茶的韵致,更能体会老茶的圆融滋润……这各种体验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啊!

本来能将这种天赐的味觉盛宴上升到美学高度,却被硬生生的拉下来做成了口感乏味单一的罐头,—— 简直就是暴殄天物啊……

当然,普洱的冲泡与品鉴具有着一定的技术难度,这在本次“普洱冲泡大赛”上已经得到了业界共识。但正是因为难才配得上世界茶类发源地的高度!才配得上“能喝的历史”这一殊荣!

虽身处北方,但我愿为普洱的科学冲泡与品鉴研究贡献我的微薄之力。

15%,—— 茶多酚安全比例

邹老参考了其他国家进口红茶、绿茶的多酚含量标准,并与业内其他专家交流后,确立的这个标准——15%茶多酚含量。

通过上面两点的探讨,我们已经了解了邹老逻辑的整体思路,确立这样的标准也不为怪。

我们就拿邹老带来的一款陈放了十年的2007年生砖为例,邹老临来之前检测的数值是干茶多酚含量是15%以下(好像是13.4%,还是14.3%,具体我忘了)。

抱歉无图,我来描述:干茶呈乌黑色无光泽、条索尚清晰,开汤红褐,入口滋味类熟茶,厚度尚可,已无生茶韵味 … …

这口感让我想起了曾经喝到过的所谓“技术仓”,多出现在港台马来地区,号称的“生茶放成熟茶味”。而我个人的标准是,生茶放得再久也是生茶,生茶的韵致应该在。而一旦没有了生茶韵,品饮价值也就丧失过半了,—— 因为当前的熟茶工艺已经相当成熟,获得如此汤感我只需要再存放个两三年,又何必在老生茶中去寻找熟茶的味儿呢,得不偿失啊。

到这儿,针对邹老普洱专题讲座的一些个人观点罗列的也就差不多了,但我忽然想就新理论的建立说点儿什么……

建立新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有人说是实验、是数据、是能够自圆其说的论点……

没错,但在我看来这些只能算是搭建理论体系的砖瓦泥石,—— 搭建理论体系的真正基础是正确的哲学思想!

哲学是所有专业理论体系的框架:新的理论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能否提升人类对世界、对自身的认知深度?能否就此让人类文明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些,都需要在你的哲学观中去寻找答案,而没有一个正确哲学思想框架的理论体系是难以有高度,难以持久的 … …

所以,我们在建立普洱理论体系之前,先要确立“普洱哲学”……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什么事绿茶?绿茶是怎么样做成的?
绿茶与茶多酚
普洱生茶中的茶多酚对其品质有何影响?【图】
普洱茶有洱绿茶、普洱青茶、普洱红茶、普洱黑茶、普洱黄茶、普洱白茶6个品类,区别主要是什么?哪个最好喝...
为什么烘青、炒青绿茶不能用来加工普洱茶?
普洱茶为什么要用晒青,而不用烘青、炒青?这张表告诉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