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管理就是管理

              我一直想谈谈管理,但生怕自己对管理有所排斥与误解,自己也没有完全体会单位管理层的感觉,易生空中楼阁之感,久久未能动笔。近日,去医院排队等候彩超,又勾出了些管理思绪。早就过了彩超预约的时间了,可医生们迟迟未到。听前台的护士人员说,周四上午是医生的例会,都会要晚一些。一听这话,有人就忍不住开骂了,我们都饿着肚子等彩超,你他妈倒是早点说呀。是呀,如果每周周四都有医生例会,为何不把时间延后,好让大家有所安排反应。关于医院的诸多事情有时会让人越想越气。

 我挂号看病,挂的还是专家号(因为普通号没有了),排队预约不说,进去以后,医生微笑,等我说话。我说三月份体检肝上有些囊肿,现在想来复查,医生二话没说,就开始填单子了,说要彩超。关键是彩超又得预约新的时间,彩超完事已经是一天以后了,又要重新预约这个医生的时间。我觉得好多事情都说不通,即使是国人资源不够分,看病人多,凡事都要排队,但也可合理安排,为人的基本需求来管理,如果资源够分,能够按需分配,那也不需要什么管理了。比方说看肝胆科的每天预约多少号,至少要留出些许彩超号,分到每个科室,因为按现在的西医意识,内脏啥的有些问题的,都要靠彩超。尽管我不知道医院的管理流程,但最起码,我作为消费者到医院来,感觉不好,体验不好,我这次看医生,从排队预约到诊室就诊,到再约时间,花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什么事都没办成。我很清楚医生非常辛苦,一方面要开会抓专业,一方面要不停地为患者服务,着实很难平衡当中的问题。所以,医院管理者的素养水平管理水平就至关重要了。

 我出了医院叹了口气,走在了大街上。有好几个年龄不小,却挺着个肚子的妇人从我面前走过,我心里就咯噔了一下,其实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管理与被管理之中,哪有什么世外高人。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很明显是“一刀切”,是不合理的人口管理政策,是为了管理而管理,不考虑人的因素,不考虑未来的因素,只管眼前。“一刀切”是最方便也是最无能的管理。由此,我很容易想到过去北大的校长马寅初被批斗的事情,他敢于挑战毛主席的“人多力量大”,说人口这么生下去,国家财富早晚会被吃光的。有道理吗?有道理!尽管生孩子是人天生的权力,是生命的需求,作为个体需求而言没有任何问题,但从整体社会发展,国家趋势而言就有问题了,所以一定要计划生育,但是计划,不是不让生呀。现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失败,是管理的失败,造成的局面是农村的照样生,人几倍的罚款还是要生,可城市里的高知,有能力为下一代提供更好条件的人却不生了,这就是问题。我在大街上看着这些怀着二胎的女人们,着实有些命运弄人之感。我记得单位上还有一位老师因为怀了二胎而被开除的,没过两个月,二胎政策就开放了,各级单位又都面临着人事压力,似乎国家只管政策,不管政策的实施与后续评估。命运滑稽,就好像当初马寅初向毛主席叫板,提出控制人口的政策,可自己却育有七个孩子一样的滑稽,只要管理不从人的生命本体考量,总是会出问题的,所谓的国家政策,不过是拿一个问题掩盖另一个问题而已。

  管理肯定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凸显某些管理者的素养而管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自己管理自己,从而让人感觉没有管理,管理的让人舒服却又成长及发展,当然是管理的高水准。有人说现在努力,过日子一天比一天难,可一年会比一年容易,听上去好像挺励志,似乎年不是由日子组成的一般。当下的人都活得比较现实,往好的说就是活在当下,日子怎么能过的越来越难了。微信上总有很多关于管理的文字,一方是世界很大,我要去看看的任性;一方是工作才能决定你人格气质的调调,诸如此类,在我看来都是废话,因为这些文字都是在讨好某一部分人,换而言之,就是行文之人都带有非常明确的角色感,管理层当然要为自己说话,希望员工一天都不休息,而被管理者当然抱怨自己累死累活,还没有多少收成。过去,马克思就说无产阶级要团结起来,为什么要团结起来呢?因为无产吗,贫穷吗?不是的,那是因为富人们,有权有势的人早就勾结在一起了,他们利滚利,越赚越多,来剥削无产阶级。尤记,在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中,写过一个特别的故事,作者问农夫霍尔,为什么不向主人赎身?霍尔反问道:我为什么要赎身呀。那时的农夫已经存够了钱,可他的顾虑是,如果不赎身的话,自己也就只有一位主人,而一旦赎了身,所有社会上的绅士和官吏就都能管自己了。真是所谓的摆脱了一位老板,却换来了更多的老板。这个故事不是在讲管理用吃好喝好等待遇把人捆绑住,也不是要说服从组织依靠组织好办事,而是更深层次地揭露社会结构以及管理的本源性问题。在这里,也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很有趣的问题,或者说不是出现,而是从文化历史中去回顾。

 首当其冲的是管理者之所以管理的目的问题。为何要有管理呢?没有管理,也就是所谓的“无政府主义”真的会使社会大乱吗,管理是为了单位组织,社会国家更好,还是为了维持长久的稳定,当中涉及到了太多的人文性问题。涉及管理比较早的文本,当属于我们春秋时期的《管子·牧民》,其中早就提到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文本大意是: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人民怕忧劳,我便使他安乐;人民怕贫贱,我便使他富贵;人民怕危难,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灭绝,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为我能使人民安乐,他们就可以为我承受忧劳;我能使人民富贵,他们就可以为我忍受贫贱;我能使人民安定,他们就可以为我承担危难;我能使人民生育繁息,他们也就不惜为我而牺牲了。单靠刑罚不足以使人民真正害伯,仅凭杀戮不足以使人民心悦诚服。刑罚繁重而人心不惧,法令就无法推行了;杀戮多行而人心不服,为君者的地位就危险了。因此,满足上述四种人民的愿望,疏远的自会亲近;强行上述四种人民厌恶的事情,亲近的也会叛离。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这个原则,是治国管理的法宝。很多人认定管子是诸子百家的第一家,尽管其文本真假还有商榷的余地。牧民就是管理手下的人,其用到游牧的牧字可见其管理的要义。为何诸子百家的争鸣还没有完全进入哲学及思想层面,总是有漏洞,那就是因为诸子百家的言论都是针对国君管理者而言的,像“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这般的话,如果让下面的人懂得了这个道理,社会很容易出现问题。好比当下,我对你好,只是想让你用百倍的好来还我一般,怎么听都不是滋味。

 当下的管理很容易陷入一种言辞的诡辩,并没有太多的思想含量。比方说一个人抱着一个十多斤的石头会很重,觉得是负担;但抱着自己的十多斤的婴儿就不重了,就心甘情愿了,以此来说明对待单位的工作要有感情,不要把工作当成负担,可前提是单位管理如何让十多斤的石头转变成十多斤的婴儿,而且这个婴儿还要是自己的,其意或许是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可谁又来确定什么事是合适的,什么人又是合适的呢?还有,说是鸡蛋从外部打碎就只能做菜了,而从内部碎壳就是一个新生命,言之凿凿,煞有介事,以此来说明工作靠自觉,可是我真的不知道一盘西红柿炒鸡蛋怎么就比一只小鸡差了。还是那个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的老命题,你确实要分清楚自己是鸟还是虫。

  我们现在折腾点管理的事,都没有古文本说的好,其中也就涉及到管理者手段的问题。《国语·鲁语下》记载了公父文伯的母亲告诫儿子,论劳逸的一番话: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之恶心生。其最关键的意思是过去的圣王管理下面的人,总是挑贫瘠的土地让他们去种,让他们一直被利用一直劳苦着,所以圣王才能维持自己的统治。后面美其名曰的道理就是,下面的人,如果过得很安逸,就会使社会“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之恶心生”,社会就不能长治久安。所以,作为管理者,必须不停地折腾下面的人,让他们有事想,有活干。

   《淮南子·道应》里更有一则故事,说是周武王灭掉了商得了江山,询问姜太公:寡人伐纣天下,是臣杀其主而下伐其上也。武王担心别人效法自己,也以下犯上,战祸连连,问太公该怎么办?太公的回答很有意思:“甚善,王之问也!夫未得兽者,唯恐其创之小也;已得之,唯恐伤肉之多也。王若欲久持之,则塞民于兑,道全为无用之事,烦扰之教,彼皆乐其业,供其情,昭昭而道冥冥,于是乃去其瞀而载之木,解其剑而带之笏。为之三年之丧,令类不蕃,高辞卑让,使民不争。酒肉以通之,竽瑟以娱之,鬼神以畏之,繁文滋礼以弇其质,厚葬久丧以亶其家,含珠鳞、施纶组以贫其财,深凿高垄以尽其力,家贫族少,虑患者贫,以此移风,可以持天下弗失。其大意为:管理好比狩猎动物,在射杀动物的时候唯恐箭射轻了,但动物已捕获后,又希望其伤口越小越好。要长久的占有天下,就要愚弄下面的人,引导他们做一些无用功,用繁琐的礼乐教化他们,让其安于本职工作,让聪明的人变浑浑噩噩。然后再去掉他们战斗的头盔,给他们带上装饰的帽子,解下他们的刀剑,让其手持笏板做个样子。制定为期三年的守孝规定,限制他们的生育;宣扬谦卑忍让的等级秩序,让下面的人不起争斗之心。多给下面的人放音乐搞文艺节目,让他们吃好,喝好,用鬼神来吓唬他们,用繁文缛节使人丧其天真的本性,用厚葬的方式使人耗尽家产,让他们挖沟筑墙耗费其体力。这样做下去,移风易俗,就没人造反了,江山也就保住了。

   我特别喜欢“夫未得兽者,唯恐其创之小也;已得之,唯恐伤肉之多也”好比意思是“老子就是要管你,但是不让你知道一般”,这些传统文本好似在搞诡计,却能说清楚道理,人民群众是有盲从性的,甚至是盲目的,民的甲骨文字形是上面一个眼睛的形状,下面是一个像十的指示符号,有人解释民字的本意就是被刺瞎眼睛的奴隶,是盲字的本字;也有人解释是人的眼睛一直往下看,不敢直视,引申为民的畏惧感,表谦卑之意,不管是哪种解释,都在说明民的盲目性,民的低贱性,民是受束缚的,因此才会出现贱民、难民、刁民等说法。他们天生就需要被人管理,被人安排,被人折腾。

  在知识信息,文本内容比较活跃公开的当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不傻,都能摆清楚自己的位置。是好事,单位有了活力,因为总是有人跳槽;是坏事,单位总是折腾,也是因为总有人跳槽,没有安全感。为人民服务确实需要主语,一方面是谁有资格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谁愿意来为人民,长期服务,长期奉献之后是种怎样的状态。民字最开始确实有贬义,可人民的意义从一种非常形象的图义,演变成某种抽象的概念,其过程也说明了人民的艰辛,说明了管理者对人民的关心远远不够。

  兴许说些反例,心情会轻松点,说说美国吧。当下的阿拉斯加,是美国五十州里的一个州。当年阿拉斯加是属于俄国的,其要把这个地给卖掉,卖多少钱呢?在当时是七百多万美金,合其每亩地只要几分钱。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施沃德就下令花钱买,花了美金就把这块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给买了下来。买下来之后几乎全国都在骂他,说他干了一件蠢事。下面的人根本不理解管理者的心思。施沃德说道:这个土地我们买得很便宜,它离我们美国很近,也许未来的世界,多少年以后,一百年以后,这块土地有不同的用处呢,那时我们想不到的用处就会自然地出现,那个时候我们的子孙会感谢我们的。可大家还在骂他,不理解他。如果我们在意民调,在意所谓的民主投票,阿拉斯加肯定不会是美国的。那么,如果阿拉斯加今天还在俄国手里,它用飞弹打美国根本不需要用到洲际导弹了。况且随着阿拉斯加金矿及石油的发现,美国人越来越意识到阿拉斯加的重要性了。现在许多航空公司还借由阿拉斯加的机场从亚洲飞往美国东岸,这比直飞节省了很多时间与燃料,其好处着实是太多了,这个就是政治家管理者的眼光。

                中国的管理文化当然离不开道家与儒家两大传统脉络,一个务虚一个务实,一个讲出世一个讲入世,却很奇怪地在中国融合了,所谓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使得所有的文化意识都指向了中庸,可又找不到中庸的方法,才很容易导致中国人做事没有原则,模棱两可,集体感无法自发自觉,忽略个体意义,没有信仰等诸多问题。我以为最好的组织管理就是佛教的管理,无处不在,生生不息,着实有一套让人信服的东西。里面有戒律原则,有僧众的集体仪式感,有个人的修持,有西方极乐世界的信仰。佛教是佛的教育,佛教一开始还是很有教育的感觉的,变成宗教是后面的事情了。到现在为止,还有大老板到寺庙去,花几百万抢头香的事情发生,人家愿意把这么多钱送给寺庙,就是其佛教多少年来积累的管理资本所致。有人可能会说大老板土,不知道怎么花钱,容易被宗教哄骗,那好,你让他在你身上花个万把块钱,你看他干不干,我敢肯定他不会干的。大老板能赚到钱至少说明他不傻,佛教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让人家心甘情愿地把钱给掏出来,这可是行为管理,组织管理的大本事。佛教通过僧侣戒条,佛经念诵,庙宇建筑,佛像石刻等文化理念及文化环境打造了一个彼岸世界,可操作可渡人,让人心向往之。而且佛教有慈眉善目的菩萨,也有怒目执法的金刚,营造了一个亲切又敬畏的气息氛围。我不喜欢去寺庙,因为很容易受到宗教文化的侵袭与限制,失了自由。我听僧侣说不能用手指指佛像,指佛像会有报应,是对佛的不尊敬。我心里当然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有佛祖在,如果佛因为我指了他一下,而怪罪我,哪还会有什么慈悲之心,那又算哪门子的佛呢。但在大雄宝殿那个氛围下,我的手指好几次想挑战,却着实没有举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人心管理,文化管理吧。

                说回自己教育的行当,教育涉及到管理本就是一件难事,教育属于人文领域的很重要的一个状态就是批判性与独立性,和管理,或者说和低能管理、业余管理有很深刻的矛盾感,教育没法创新,也可武断点说,就是被管得太多了。另一方面,我也知道教育需要管理,小到一个班,大到整个学校的后勤保障。可教育管理是为了教育而管理,还是为了管理而教育,在这里没有偏颇,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甚至还有相斥的意思。多年来,我们的教育确实是为了管理而教育多过为了教育而管理。有国情的问题,有历史的问题,而且不这么管理教育就会出现问题,导致教育无法运转。

   在校园中为了管理而教育的例子太多了,仅举一例,就是排队。因为排队不是学习本来的任务,更不是生命本能的需求,其实排队本身没有错误,如果是为了教育而管理,那就是需要排队的时候才要排队,比方说学生接水间过于窄小,上厕所要学会等待,因为排队是为了保证问题合理地解决。可现在的校园生活动不动就要排队,排队是为了整齐,排队是为了所谓的班风建设,排队是为了能听从老师的指令,我们有太多的时间都浪费在了排队上,很明显是为了管理而排队,从而引出了所谓的“快、静、齐”的要求,引出了谁不会看前面人的后脑勺,谁在队伍里稍微动一下就被严厉批评的事件。其排队还引出了我们最致命的教育命题,那就是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细心的人一定会发现,我们中国文化教育的传统就是关系,就是集体,这个没有错,但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集体的荣誉感,如果忽视了个人存在的意义,就会变得毫无动力和空中楼阁。中国教育历来重视集体主义,团队精神,举办很多人多势众的集体活动,可效果就是,只要人一有机会脱离集体,个人就变得很随便散漫,根本不会在乎公共空间,集体荣誉。中国人到国外旅游遭人嫌弃为显例,你说他们没有受过教育吗;学生们私下里是这般样态的,可一上台就说假大空的话,是老师的教育出了问题吗——不是的——而是只要举办集体活动,就必然要说客套话,要权衡各种关系,要照顾各方利益。从小我们的教育就是集体的大家的,个人的个性的得不到充分的释放与尊重,教育当然会出问题,我们的教育很少从一个学生,一个班级出发,从关注个人体会,心灵成长去开展私密的个体的活动。我没有机会去考察国外的教育,听说他们的教育是关注个体的个性的,很多活动都是由班级中最熟悉学生的老师去开展的,好似国外教育从小就尊重个体,然后就会有一个反弹,那就是个体很想要回归集体,个人成功后很容易回报社会,社会上乐于奉献的民间组织很多,中国与此却是恰恰相反的。

                中国当下的教育都谈不上什么创新,所有的把戏都抵不过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因材施教”,当然,也很难找到民国时期教育的开明与善良。其实道理很简单,那就是教育是充分理解人的工作,没有对人的感受对人的体会是很难有教育的意思的。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教育要以人文本,全面发展,但这都是些虚浮的口号,试问一个人怎么能全面发展?他们只不过是想要教育以人文本,教育全面发展,来作为自己的宣传策略罢了,从来就没有说清楚概念与方法。我也弄不清楚,但我可以有态度,问题出在哪呢?那就是因为我们现代的教育体系还是以学习知识作为载体来推动教育教学生活的,而不是以生命成长及生命需求作为依归的,我们有学科老师,却在学生最需要懂得生活,养成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时候,没有生活导师,更谈不上有什么精神导师。我当然不否认知识的传承与运用,毕竟现代文明的兴起是由于知识,可知识转变为智慧创新,那就需要人的感受力与领悟力了。这些东西从哪来,从关注生命本能需求而来。每个人的智力都不一样,怎么能读同一本教材,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了,我们的教育管理为了方便,为了应对人口众多的实际情况,就只能一个班四五十人,这个不是增加老师负担的问题,也不是关于老师奉献的问题,而是管理的问题,是管理违反了教育规律的问题。一个班少几十号人,很多教育问题将会自然没有问题。

                 我们的教育真的需要逐步从知识教育平衡到生命本体的教育上去,特别是基础教育,说白点,就是如何吃喝拉撒,如何面对自己,如何交朋友,怎样尊重生命,如何处理在校园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如何与社会衔接,如何与大自然交流,在这个生命主导的过程中渗透知识及活动,而不是搞人为活动比拼,学业竞赛,有太多的教育行为明显不能让学生终生受益,我们还没有从教育人的角度来改变管理结构与教育氛围。另外,当下的教育管理也会带来很多的并发症,后遗症。由于学科教育与生活教育有所隔阂,教育没有很好的把学科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就很容易造成人的两面派,又或者说,我们的教育是在用虚假的情境来教育学生,学生陪着老师在玩,学生没有真实地体验勇敢、辛苦、失败、乃至危险,他的思维没有受到挑战与颠覆,好多教育把戏过于幼稚,都是空对空,虚对虚,老师讲的东西连老师自己都不信。好多的课都不是学生所需要的,好多的课都是文艺腔泛滥,情境虚伪。其显例可以是常态课与公开课的截然不同,常态课看学生表现,公开课看老师表现,其实常态课才能看出老师的水平,倒是公开课更应该关注学生,好多事情都在割裂着,要见到真实的学生,才能见到真实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可比老师会演戏多了。

   要老师做课也可算作一种管理。教育管理动不动就说教师队伍,其实队伍一词就是个问题,好像要去战斗一般,是军事权力的词汇,当然,也都是一些虚妄的意识,谈不上什么管理水平,没有个体的价值。还有,经常有学校说自己师资雄厚,其实有关“师资”一词最早出现在《老子》,所谓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道理很简单,就是善人可以做恶人的老师,而恶人是善人引以为戒的资源。这个命题一出现,就很自然地叩问了所有的学校管理者,我们所谓的好学校重点学校都是挑好学生来教,学生没过这个分数线地都上不来,好老师好课堂都是好学生衬托的,怎能体现其教育水平,管理水平。其实教育恰恰需要关注差异生,关注学习生活习惯比较差的学生,好学校好老师应该以转变了多少这般的学生为主要的目标与业绩才对吧,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我们教育管理的基本问题也就出在这里。“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就是“不善学者,师者之资”吗,好老师要感谢坏学生,好管理要感谢那些独立思考批判的人。

    我作为一个老师,特别喜欢清代文人龚自珍的诗句:但开风气不为师。我把诗句当作教育管理的名言。好为人师是当老师的通病,总认为自己有资格去改造别人,在管理上也是如此,管理者总是觉得自己有资格去管理人一般。教育行政化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外行指导内行,一个官员怎能指挥一个教授呢。开风气是管理模式的变动,是新氛围的创设。但最重要的是不为师,其师是好为人师,独尊独裁的意思,是不让人说话,不让人提出反对意见的状态。最后,最有境界的状态就是——但开风气不为师,不把自己当一回事,没有角色感,让人被管理的舒服,让人做合适的事,发挥自己的特长就行。教育如此,管理亦如此。我突然想到了现代管理的启蒙者德鲁克说的一句话,大意是:管理就是管理,不要因为管理去劝服,去协调,去教育,不行就换人,不要去消耗自己的管理资本。管理就是管理,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幸福教师渴望学校给予啥?
学校管理案例50(3)
案例分析:教育型管理者和单纯的管理者
管理就是解决问题
教书的还是那些人,可是教育现代化了——谈教育发展中人的落差
某校要求老师与学生同时考试,并与学生试卷一起电脑阅卷,大会公布分数,能否提高教学质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