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术教育琐忆

 看艺术教育需要多个层次多个角度。犹记自己少年时期学画石膏像一般,老师要我们在石膏像周边转上几圈,选好自己满意的角度来作画,每每占到好角度而自喜,觉得手下这幅画会出彩,光影空间造型无与伦比。念及那个时候作画的状态真好,唯一的负担就是傻傻的怕别人比我画的好。到了后来,我就开始不怎么计较角度的问题了,无论怎么画我都能画出些感觉,自以为不择角度、方法而出好画是对自己新的要求,当然,也预示着我对画画执着与热情的消退,你怎么画都有人比你更有才情。这几年我开始有机会接触更多形式的艺术教育,零零总总、星星点点,虽不见其整体氛围脉络,但我想总能窥其全豹的,不能纯粹于艺术,寄思绪于教育,念及而录辑,尚可。

                                    ——三火

 

            听兰道教授说德国的艺术教育,虽经翻译之嘴,还是能感受到德国这个民族的干练,头头是道,娓娓道来。从康德和席勒聊起,他们的艺术教育是在哲学引领下以及美育传统里展开的,最后回到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他们特别在意人生命的艺术意识,即身体与空间的关系,图像与绘画的关系,艺术手法与内容的关系,强调孩童从艺术作品中发现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我在讲座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德国的教育有真讨论,真性情,他们的争论很是诚恳,甚至迫切。他们的艺术教育是很真诚地分为重结果和重过程两个体系的。大会上,一个重结果的教授在宣扬自己的教育理念,结果被台下一伙支持重过程的艺术工作者指出问题,当面撕扯,闹得不可开交,如孩童一般性情彰显。在我看来结果必然有过程作支撑,过程的得失就是结果的得失,过程与结果相辅相成不值得争论,可我知道理念不同,确实会作用于教学的各方面细节,比方说教师上课的节奏,孩童作品的呈现都会不一样。我们这边不太在意争论,很多事情无所谓,又或者是权威式的有所谓,每个人很放肆,但又很卑微,渴望被肯定。艺术教育里要有真的讨论,真的反响,双方各执己见,心意却都在艺术教育上,越争论就越能达成真正的共识。

       我的第二感受是德国中小学艺术教育与大学成人艺术教育没有脱节断裂之感,连贯通气,呼应着,他们的教育语词是身体实践、图像理解、主客体交换、形象与形式、练习墙、颜色药店、声音雕塑、运动机器、颜色的动感、绘画的直接性、绘画与数字化交互等,从他们的艺术教育中,我觉得他们对孩童有一种真正平等的意识,他们把孩童当人。孩童的作品就很是当代很是时尚,没有做作的意思,更没有煽情的味道,能从他们孩童的习作中感受到背后的教育理念。他们特别在意孩童的心理感受,老师被明令禁止不能直接在孩童作品上改画,如要示范,老师只能在旁重新拿一张纸。低年级用盲画、拿着别人的手作自己的画,用不同的方式方法画一个人的状态,物体的状态,而高年级的艺术创作题目很是生活,或者说倾向于孩童的心灵,比方说创作题就是《当你遭受不公,委屈之时》,孩童就能很好地去发挥,去真实地表达自己。在技术层面,如关于颜色的练习,出题就是属于自己的颜色、表达自己的身体、表达自己与空间的关系。他们很是在意图像与绘画的关系,经常利用照片来启发孩童的艺术灵感,拼贴重组让作品很有新意,又或者他们的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一脉相承,用的都是地道的艺术方法,就如他们给孩童说素描就举贾科梅蒂、霍克尼等人的作品,他们的教育没有滞后,与当代艺术同时发生。

       兰道教授在示范以及讲评作品的时候比较在意先确定大的空间,再来塑造细节,她不太理解中国画里即使直接画一个树枝细节,背后留白就是空间的呈现,空间的想象。他们的艺术教育重视让孩童给自己的作品起名字,还特别注意作品的展呈方式,在艺术教育中首先就融入了作品属性这一点,让孩童的作品很有意思地呈现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他们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提法叫做老师是课堂上的提问者质疑者,这一点也给我带来思绪。我想,德国人的制造及逻辑都是在现实空间进行的吧,他们纯粹的空间理论、纯粹的哲学基础让他们很强大,而我们高明的艺术精神却无法作用于现实,现实与精神断裂,很多好的东西也就都消散了。

 

艺术教育其实就是发现孩童,让孩童有机会做自己。前段时间与孩童去了一趟意大利,最后一站是罗马,人只要一留心,到处是艺术教育的思绪。在我们行进的过程中,罗马很多地方都在装修发展,可他们很在乎整个城市给人的观感,即使教堂的门在装修,整座楼在装修,也一定要把原来的样子美化喷绘出来,然后在装修之地悬挂遮挡,一是为了安全,二是为了罗马的理念,不管怎么装修改造,教堂楼房至少在外表上需要维持原来的模样,他们非常注意城市整体给人的感觉,留下这个整体的感觉是对自己文化历史的尊重,极具教育意义。

文化有一部分的效应当然需要教育来承载,我们一行来到了蒙台梭利的学校。蒙氏教育闻名于世,来到这所学校却让人回归宁静与生活,其像是故意远离名声,远离都市。依着郊外的风光错落着几间赭红色房屋,感觉自在天成,一派祥和,哪有半点浮躁。学校的很多教学道具都来自大自然,来自孩童生活常有的物件,树枝树叶、松子贝壳、牙刷滚筒、吸管布料等都是他们制作艺术作品的工具。我在吸纳,在体会:蒙氏的理念是尊重孩童个性,释放孩童天性为教育的主旨。我有感于蒙台梭利提倡的“精神胜于方法”,希望老师不要“主动”的想去“教”孩童,应该做个“旁观者”来注视孩童的一切行为。唯一人为的就是去设计或制作许多的教具,鼓励孩童尽情的摆弄及玩耍,就是对孩童最大的尊重。蒙氏教育认为真正的老师,就是孩童本身。蒙氏整个的教育过程可以说就是期待,期待孩童完成作品,期待孩童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能小组合作,能有自己的想法,能释放自己的情绪等等。

忆起蒙氏老师给我们的孩童开展了几次教学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在一块白色的大布上,让孩童用树叶,用滚筒,用长长的吸管,用自己的手喷洒按压颜色,老师所作的引导,我以为是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弄出不同的颜色肌理,而后是工作方法,先从画布中央开始,以免画布四周都用上了颜色而无法在中央区域绘制。孩童们在画布中都很是尽兴,到了最后开始用脚沾颜色踩画布了,真是一种释放;第二个活动是老师出示罗马城市的照片,然后让孩童用乳胶粘合不同颜色的沙石、贝壳、树叶拼照片里的内容,孩童们在创作过程中很是积极,在工具面前,在任务里很自然地就需要讨论与分工,因为地面如果用不同颜色的沙石,就无法衬托前面这棵树,沙石是需要有计划地粘合拼贴的;第三个活动是写生,老师们从生活中找来了瓶瓶罐罐摆了几组静物,让孩童们自己选择作画,用彩色粉笔在黑卡纸上作画很有创作感。其间,我们有些孩童很聪明地给静物拍照,希望对着照片看得更清楚画得更清楚。可这是被老师禁止的,他们强调写生的现场感,即时感;第四个活动是做建筑,在弄了十几个孔的木架上,孩童可以用不同的棍子往里插接,然后用不同的彩绳、管子等材料搭建一个想象空间,这些学具都是老师们自己开发的,可说创意无穷,教育的意义都在活动中体现着。

我细细地观察着,蒙氏的老师很少在课堂及活动中去干扰孩童创作,他们不轻易发表自己的想法,他们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孩童的表现,期待孩童的表现。他们的艺术课不像我们说的那么多,做的那么多,整个过程更像是孩童在做游戏,轻松着,愉悦着。我想教育的天然,教育的愉悦能给人一种文化的感觉吧。当然,在我们面对国外艺术教育之时,总是有一个问题挥之不去,那就是该如何评价孩童这般游戏的作品?我们的思维就是没有评价就没有提高,我们所有的人都活在评价中,也就很难有真正的参与和创意。他们的老师挺会回应——我们在过程中观察孩童的积极性、讨论的感觉,以及询问孩童的感受。不过他们也表示,活动里如果这么多孩童一起参与也是非常糟糕的,且,他们也无法回答幼小衔接,课程衔接的问题,幼儿园小学可以这么玩,到了中学还这么玩吗?很多事情需要再研究再确定。

   我对台湾本身抱有好感,弹丸之地却活的非常有张力。台湾有小吃有礼仪,台湾有琼瑶李敖,台湾有吴宗宪周杰伦,台湾有南怀瑾白先勇,台湾有几米与九把刀,台湾有很好的文化生态,我没去过台湾,对台湾有着很多的想象,当然,我愿意这想象是艺术教育的想象。

   我觉得戏剧是最好的想象载体,以前的我或许会说绘画,直到我见识了台湾纸风车的戏剧教育分享,我深深地被折服,心里喊着这才是教育呀。先前见识过台湾老演员李立群的荒诞剧,还有林怀民的云门舞集,包括台湾名师李玉贵的语文课都非常的好,都有着一股执念,真心表达自己的执念,当然我也是真心地觉得纸风车的戏剧艺术给孩童带来的想象空间很是吸引人,我觉得这是他们那的教育基础。好的戏剧是超越年龄的,在艺术感受方面,孩童比我们更加有发言权,美国、日本优秀的动画片卡通片都是老少皆宜的,他们是为有童心的人设计制作的,不像我们不能真诚地面对孩童,总是想着要求与限制。到了纸风车剧团,他们只对艺术效果负责,他们通过戏剧的手段极大地丰富了观者的体验。纸风车戏剧团团长一开始讲他们的发展历程,我就觉得纸风车这个名字起的很好,纸虽然很脆弱,但却可以千变万化,哪个孩童不喜欢撕纸折纸的,而风车代表着梦想,童年,轮回等,会有很多的意思生发,其纸风车这个名字就给人带来了很多的思绪,听完了他们团长的分享,我更加确认这一点了。

   讲座最先给人的感觉,就是纸风车剧团非常的真诚,对人热忱,对艺术更是热忱。团长操着台湾的口音,一张嘴就让人信服,让人一听,纸风车就是他苦心经营的结果,让人倍感亲切。我想我在看流星花园的时候,还不知道何为艺术教育之时,就已经习惯了台湾发音的嗲声嗲气,那个时候的港澳台对我们而言还是很有一种魔力的。这个人一热忱,即使普通话不标准也会感染周遭的人。纸风车一直认为自己是专业的,什么是专业人士呢,专业人士就是解决专业问题的。他们主要是给孩童带来惊奇的戏剧体验,他们也讲控制身体,呼吸吐纳,也讲扮演角色,模仿角色,同理心演绎,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利用声光电等多种媒材传达纸风车对戏剧的理解,对孩童的理解,他们在对孩童的想象力负责。

 我印象深刻的几个片段:一是黑幕下,戏剧表演者身上有不同造型及颜色的光源,光源能说明故事的发展,配合着情节及音乐让整个剧非常有动感,魔幻色彩很浓;把每个演员变成一个造型元素,光效动感抽象很多的东西汇集在舞台上,让人炫目,惊奇不断;戏剧最可贵的表演状态就是与台下观者的互动,可以说纸风车的互动做到了极致。不是台上符合剧情发展的大型充气人物与台下孩童的亲密接触,就是打造巨人外形的城堡,孩童们可以与戏剧表演者在其中互动,真是让人感慨万千,思绪不断,戏剧可以做成这样真是一种顶好的教育。说着说着,团长话锋一转,说到自己建团很不容易,尤其是每年要坚持公益,到乡下郊区去给那里的孩童们演出,他就尤为的激动,他说他的戏剧能换那里孩童们最真诚的笑容,最开心的笑声,他在孩童的眼里看见了光。我想这个光就是艺术教育的光吧,我听后为之鼓舞感动,他们的艺术想象化成了一种社会责任。

 

 有一次见识到了英国的一个戏剧老师上课,男的,胖胖的,很有威严感,不像老师,却在有模有样地上课,当然,他们上课的说法是工作坊,让老师们来体验戏剧教育。伦敦我去过,感受过英国的味道,他们的很多东西都很精致也很素净,毕竟是老牌资本主义,强大之余还有一种历史深邃的质感。这个英国老师一说话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尽管我认为其戏剧教育还不够有情境感,又或者说好的戏剧教育应该从孩童抓起,我已经到了不太相信角色是可以扮演的年龄了,很难受到戏剧的感召,我以为好的演员其实都在演自己。不过,看在是所谓英国教育的份上,我也就硬着头皮感受了一番,做作一番了。

印象中,第一个戏剧游戏是大家围成一个圈,来争当角色。当老师说开始,你才可以来到圆圈中间表演,好像角色有变化,首先是少女,然后是妈妈来了,再是爸爸,随着老师在描述这个角色,上来的表演者也要跟着具体地变化,具体地演绎,这个戏剧游戏需要配合,因为老师还会说鸟,会说河水,会说河水里的鱼,这些都需要有人来到中心来表演,最后需要人潮涌动齐上阵来表演狂风大作,每个人的表演素质都能在这个游戏中呈现出来,比方说有位舞蹈老师就能很自如地用身体表演河水的波动,而我演一个爸爸只能弓腰咳嗽了;第二个戏剧游戏,可以说是解放天性的练习吧,上来几个人,依次表演木偶、狮子、猴子、婴儿等很特别的生存样态,也就是训练人对这些样态的理解与表达,没有什么新意,倒是有些人利用肢体动作完成的很不错,像我这么不要脸的,一听到婴儿也能往地上躺,当然老师会有进一步的指示,如婴儿饿了,母亲来喂奶,婴儿不喝继续哭闹,年轻的母亲该如何表现诸如此类,大家也越来越熟悉老师的意图,戏剧表演的味道也就越来越浓郁了。

 第三个戏剧游戏有了些思辨的味道,让大家分组讨论一个情境下的问题,依着印象,好像是这样的:神赋予国王一种特殊的能力,一天可以满足老百姓一个愿望,请大家讨论国王应该为满足这个人的愿望有哪些限制?我们就开始讨论,比方说邪恶的人不可以,比方说贪得无厌的人不可以,比方说自己很富有的人不可以诸如此类。那么老师就开始不停地追问,比方说城中的富翁,他来求国王救救自己的女儿,自己患重病的女儿还小,国王应不应该答应富翁呢?老师用具体的情境一次又一次地挑战我们所立下的满足愿望的限制及规矩,现场生成性非常的好,背后的意义就是社会规则及人情世故等诸多复杂问题的呈现,想通过戏剧让人思维的惯性不断受到冲击,这倒是戏剧教育很成功的一方面。

接下来是高潮:老师发问,如果这个满足愿望的能力可以让每个人都拥有,你作为国王会同意吗?大家讨论,当然有很多人不会同意,担心这个社会变乱,人人贪得无厌。我心里真实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同意,让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这项能力,因为这是关于权力的话题,我一直就对权力非常的敏感,对权力不屑一顾。我为什么佩服美国,老百姓可以藏枪,那就是你冒犯我,你有枪我也有枪大家是平等的,而且我们要相信未来,当每个人高度自觉的时候,有枪没有枪都是一样的。老师一系列的提问,让我们反思价值观等系列问题,到了最后,英国老师问我为什么同意把这项能力赋予所有人,我是这么回答的:这要看国王掌握给别人愿望的能力的初衷了,如果他是希望大家都听从他,他想控制别人,当然不会把能力交出去,可如果他是希望世界更加美好,人人都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的话,就应该把能力交出去,关键看这个满足人愿望的能力代表着什么,如果仅仅只是代表权力,代表着施舍,本身就是一个笑话。所以我认为,这个愿望代表着平等,代表的给人希望,代表着温暖,代表着普世价值,所以我同意给出这个能力。

        时间推远,记忆有时会更加清晰,我觉得有必要在艺术教育方面再把欧洲之行描一描。2012年我们一行先到伦敦,后经邮轮,从荷兰到比利时,停留数日,然后来到巴黎,也算是列国周游了,途中路经的文化艺术景观甚多,文化艺术气息甚浓,似乎到了欧洲就该谈文化艺术了,本来文化艺术一谈起来不会轻松,也干涩得很,但置身在欧洲,你愿意相信文化艺术就在身边,人们的穿着谈吐,建筑物的风格,遍布的教堂展馆,所有的东西都汇成一种艺术的质地。当然,谈文化的感觉如同到了博物馆或艺术展厅,那站在物件前喋喋不休的人不是管理员就是解说员,肯定不是艺术家一般,谈多谈少得依着性情与教养,谈文化艺术是要拿捏分寸的。

我觉得欧洲的文化气象源于人口的稀少,人少导致了文化的单纯、悠闲与深度。我在伦敦见着了伊顿公学、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总给人一种特别之感,不焦躁,不炫耀,闲逸之气充盈其中,他们没有鲜艳杂乱的招贴广告,没有花里胡哨的讲座培训,有的是会说历史故事的建筑与拥有灵魂歌声的教堂。在欧洲见识过的很多物事我都已淡忘,但有一种乐声至今无法忘怀,我觉得我在伊顿公学受到了最好的艺术教育,很有文化昭示之义,那就是他们的合唱团,学生在他们类似教堂的空间里歌唱,宗教而时尚,沁人沁脾,无法用言语述说,《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音乐还有雕琢感,而亲身经历这种教堂声音的体验自是不同,那是一种可以与上帝对话的声音,单纯到处处都是技巧,技巧到处处是单纯,且他们的孩童搁在那个空间里就对,肃穆又不拘谨,活泼又不失态,嗓子一开所有的状态就都被调动起来了。仔细回想那个空间,真的没有贴任何的东西,静谧着,沉着着,任由好看的拱形分割支撑空间,只是不知为何,他们的吊灯很好看,他们带花纹的窗户很好看,即使空间有些昏暗,即使地板油腻腻的,即使长条木桌上歪歪扭扭地刻满了历届学生的名字,也觉得这个空间妥贴万分。或许真的是历史的沉淀吧,一位老者真的不需要再次说明自己以往多么的威风,多么的有功绩,他的年龄说明一切问题。这里的建筑基本上都是上百年的,其古老悠久的本身也具备强大的感染力,人在其中已经受了最好的教育,在这个教育气场里,每一座楼,每一扇门,每一张课桌椅都有故事,都有教育的资源,忆起几个特别的:如伊顿公学,学生唱歌的房间外的庭院间就有着不少十字形的墓碑,那是校友们生前强烈要求的,没有恐惧只有温暖与骄傲,公学回廊过去就是一块墙壁,其上刻满了为国捐躯的校友名字,所以在这般空间里听到教堂的乐声,会让人有更多的联想;还有如剑桥城最著名的咖啡馆的楼上,一年四季从来不关窗户,因为在阁楼着火时,曾因此扇窗户打不开,一个小女孩被活活烧死,后来这扇窗还成了学校话剧中,罗米欧与朱丽叶深情对望的场景之一,都是悲剧,但从死亡到爱情,跨度得多大,似乎你置身在欧洲的城市中,你会相信童话,相信传奇,这般教育给人以希望。

六 

        我认真回忆着我在法国卢浮宫时的情态,卢浮宫被认为是学艺术都应该要去的地方,一个地方成为了象征也就容易成为一种念想,似乎去了卢浮宫,就能在艺术上有所精进一般。我想我自己肯定是与卢浮宫格格不入的,一个中国人在外国的宫殿,不时还被工作人员警告不能拍照(有些区域可以拍照),真是一种非常奇特的体验,毕竟我还是不属于一个想出国就出国的人,头一回面对这么多的艺术作品,作为嫩头青的我,中间夹杂着太多复杂的情绪。站在宫里真的不是傻眼惊奇,更多的是一种茫然,不知看哪幅画好,太多的信息迎面而来,幸亏靠着脑中还有些世界名画的意识,可直奔主题还得看看地图。我真是觉得艺术博物馆的教育为什么要融入生活,融入常态中,因为艺术博物馆作为真正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习以为常的,他不是奢侈品,也不能说是文化的呈现,其本身就应该是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的一部分。

   文化的单纯很自然来自艺术博物馆里的摆设,就拿大英博物馆而言,他们对异族的死亡仪式是那么地感兴趣,物件从木乃伊的戒指、守灵雕塑到大型棺椁群在场馆内应有尽有,东西多得让你喘不过气来,出门透气,抬头一望,还有那高耸挺拔,直入天庭,叩问生命的哥特式建筑,总觉得欧洲人的悠闲是一种直面生与死的勇敢,他们的教育中从来就有死亡,从来就有地道的生命教育,文化在一开始就抛出了最要命的问题——人存在的意义,在大英博物馆的角落人烟稀少,盯着这些祭祀用品,真的可以灵魂出窍,惶恐不已。

  欧洲的各式教堂博物馆都存着艺术精品,一座建筑物完全是因为自己的镇馆之宝而存活。卢浮宫几乎快成时尚界的艺术代表了。说句老实话,名气给卢浮宫带来了不少的压力,置身其喧闹中的我,对他的感觉并不那么好,没有我去的英国皇家美术馆的清雅与肃穆,也许欧洲文化的深度与肤浅都藏在了这座宫殿里。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也变得市侩了,到了宫内,得直奔镇殿之宝。胜利女神,傲立台阶,迎着海风,欲登仙界;维纳斯,永远优雅地注视她眼下所有的世俗,她的美也永远无法融于世俗;蒙娜丽莎最有人气,所谓的人气足以毁了这幅画,让所有的人没有了平和观画的心态,只是一个劲地用各种声音呼喊着蒙娜丽莎这个名字。然后是维米尔的静谧,鲁本斯的大气,安格尔的甜腻,梵高的和谐……看不完,真得看不完,卢浮宫就像一座艺术的迷宫,在宫内所有对艺术有所感觉的人都会要迷路一般,虽然前往卢浮宫对于学画画的我来说,也算了了一个心愿,以后见着印刷品,我可以得意地说这个颜色不对,那个尺寸有出入。但我很是知道自己的斤两,真正要使卢浮宫作用于自己的艺术生命,那还差得远,时间有了结点,不能不带着所谓的遗憾离开这座宫殿,回到现实中来。回头一忘,总有七、八个孩童闲散地坐在作品前,听老师讲解这幅画的来龙去脉,津津有味,怡然自得,我想这就是真正的艺术教育吧,我到了卢浮宫,也相信自己的眼睛受了一次不凡的艺术教育。

说到博物馆,总有人会问我该怎么欣赏现代艺术作品,比方说毕加索的作品。我努力地在回答: 有一个玩笑话,一般在博物馆说话滔滔不绝的人,都是场馆的工作人员或讲解员,这里没有瞧不起场馆人员的意思,可真正懂得艺术的人是不会滔滔不绝的,又或者,真正想进一步了解艺术的人,一定是有所思的,一定是自吟冥想的状态。过去的绘画是地道的视觉艺术,很纯粹地满足欣赏者的视觉欲望,可由于照相技术的兴起与发展,绘画边缘化是人文与科学的交锋,是历史的趋势,所以现当代艺术越来越游戏化,戏谑化,颠覆了以前美术模仿自然写实,美术记录历史等功能,开始越来越表现化,个性化,很多艺术都开始为了好玩起来,艺术从来不高深,更不神秘。大家所关心的毕加索,我也看不懂,因为毕加索的作品不是让人懂的,说的高深点,其作品是靠悟的,是让人思考的。毕加索的作品之所以是这样的,背后的成因有一系列完整的美术史作支撑,我们这边没有好的博物馆,没有呈现完整美术史的博物馆,我们的眼睛失衡了,失焦了,突然看见了毕加索,当然看不懂。另外,我想说艺术是一种综合的社会关系,毕加索之所以这么有名不见得是作品多么的厉害,而是毕加索这个人太厉害了,他太有故事了,由此,现当代艺术越来越关注人,去作品化,使作品只是单纯成为作者与欣赏者沟通的媒介,而不是沟通的全部。

当然可以谈谈中西艺术教育的对比,我觉得当下中国人最好的状态就是对中国艺术可以了解,也可以很快地接受西方艺术,而西方人不一定能感受中国艺术,甚至他们没有兴趣知道中国艺术,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去米兰布雷拉美术馆的一段插曲。

一进布雷拉美术馆就能感觉到一种肃穆森然之感,四方的庭院中央矗立着巨大的拿破仑一世的铜像,虽久经风雨,却依然象征着拿破仑为布雷拉所做的贡献,尽管他是意大利艺术品的掠夺者。布雷拉的前世是修道院,后来成了美术学院,多重身份多重历史多重味道,都在诉说着布雷拉,其馆藏有艳丽的拉斐尔《圣母的婚礼》、素净的曼提尼亚《耶稣之死》、激情的海耶兹《吻》、深邃的丁托列托《发现圣马可遗体》、沉稳的卡拉瓦乔《在以马杵斯吃晚餐》,还有贝尼尼、委罗内塞、莫迪里阿尼、勃拉克……有这些艺术灵魂在,布雷拉永远不会死,艺术教育永远不会死。

一所美术学院就应该有这般像样的美术馆,我想在这里当学生应该得天独厚,亲近大师,深受历史及传统的馈赠,本想其学生的艺术作品传统而扎实,恰好赶上他们美院学生工作室的开放,其作品的呈现基本上都是饰物、方案、装置、影像,一派现代时尚的作风,倒是回应了美术馆内一个不大的狭长空间里的现代艺术呈现,里面的莫兰迪、莫迪里阿尼、毕加索、勃拉克在笑。在美院学生的展位里转了好久,好不容易寻得一个做平面油画的空间,零星地挂着一些灰调子作品,与作者面对面,中国留学生模样,我点头说你好,他懂了,我也忍不住笑了,一个中国人在意大利美院画油画,而当地的学生却在玩影像,好生有趣。

 回想有一次,芬兰一位艺术老师在给我们讲芬兰的青少年建筑艺术的教育,他们十分鼓励学生创新与质疑,他们的建筑课就在博物馆里进行,一上来就是参观博物馆,询问学生对博物馆该如何进行改造,团队合作试图写出方案,这个方案就在老师的启发中,需要考虑馆内功能,不同人的需求,博物馆的创新等问题。然后走出博物馆就是整个社区以及城市的规划,学生利用自己在其生活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意愿,画出规划图,完全是主题项目的推动,提高着学生的素养。最后是木棍与糖果的创意建筑搭建。木棍支撑是建筑空间有效的表达,而木棍连接处的软性糖果是童年色彩的回忆,让两者融合搭建,空间无限,创意无穷,在一个开放的艺术教育氛围中,学生想做成一样也是不可能的,他们很容易有种创新的味道。

他们的教育强调质疑,强调社会参与的主要目的当然是希望社会变得更好,由于有自己的存在而变得更好。尽管我们现在的教育也提倡孩童质疑,提出问题,但在本质上还不是批判,我们整体的教育氛围还是让学生听话,还是循规蹈矩,对权威要服从。所以很多的东西就变成了教学的作秀,孩童提出什么问题也就很容易沦为一种被表扬的手段,而很难真正作用于心灵,作用于艺术教育氛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卢浮宫艺术作品
史上最全卢浮宫艺术作品(高清)
卢浮宫油画作品欣赏
史上最全卢浮宫艺术作品,太高清了!!!
卢浮宫艺术作品,震撼!(一)
伦勃朗素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