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Innisfree garden—— 贝克夫妇的中国花园梦(zhuan)
Innisfree garden—— 贝克夫妇的中国花园梦
2016-07-05 03:03花园俱乐部 推荐100次
中国,garden
http://sanwen.net/a/zztpibo.html
我就要走了,去茵奈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篱笆墙。支起芸豆架,一排蜜蜂巢。我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从朝雾落到蟋蟀唱歌的地方。午夜一片闪亮,正午一片紫光。我要动身走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还是灰暗的人行道,我都在心灵里听到这声音。——叶芝
(以下图文为转载)
我将去往茵斯芙雷
贝克夫妇的中国花园梦
文+图丨唐克扬
原载于《财新周刊》2015年第15期
我得起身走了,去往茵斯芙雷
在那儿建一个小屋,和着粘土和树篱
在那我将有九丛豆荚,一只产蜂蜜的蜂巢
我独居在蜜蜂嗡嗡嗡的林荫地
在那我会得到稍许安宁,点点滴滴流逝的安宁
点点滴滴,从有雾的晨间到蟋蟀歌唱的时刻
在那,子夜是一片微明,正午是紫色的光耀
夜晚满是红雀的翅膀
我得起身走了,因为日日夜夜
我听得见湖水轻拍湖岸的声响
即使站在大路上,或是置身灰色的铺地
在内心深处我也听得到它的回响
- 叶芝 -
(笔者重译)
- 1 -
茵斯芙雷(Innisfree)原来是一个爱尔兰地名,一个不知名的所在。诗人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早年的一首诗,让所有爱尔兰的小孩都知道了这个虚构的地名。我在纽约州密尔布鲁克发现的这个并不太为人所知的园林也叫茵斯芙雷,也许竟是个巧合?看来不是。就好像陶渊明先写了那篇著名的《桃花源记》,而后有了半真半假的“桃源县”“桃源宾馆”,这就叫“梦想照进了现实”。
比起印在爱尔兰钱币上的叶芝,茵斯芙雷花园的主人和创始者贝克夫妇(Walterand Marion Becker)远没那么有名,因为距离这里不远便有罗斯福的故居、西点军校,更不用说还有如画的哈德孙河谷……在附近住了很久的美国人都不一定知道茵斯芙雷的所在。但据说,它是一个受到了中国园林启发的花园,就这一点,就足够吸引我这个远方来客了。
从哈德孙河畔的小镇坡吉普赛出发往东走,很快就称得上人烟稀少了,常有鹿从林间闪过。茵斯芙雷就深藏在区域道路旁十分钟的车程,但是个有去无往的断头路,一般人不会贸然闯入。土路走了没多远,正像《桃花源记》里的描写,“若有光”,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大约一千英尺见方的湖泊出现在你眼前,花园比湖本身要大得多,占据了150英亩(大约1000亩)的土地,你所能看到的只是公园的一部分。
茵斯芙雷最早是纽约州一个普通的林场,像大多数新英格兰的山野一样,风光虽然秀美,却和文化并不沾边。贝克先生是个普通的画匠,贝克太太才是这片产业真正的主人,贝克先生娶这么一位太太解决了他后半生的生计问题,也出人意料地改变了茵斯芙雷的命运——那年她已46,他58。
在为数不多的介绍他们生平的文字里,简单却带有几分戏剧感地形容贝克夫妇迟来的姻缘——“他鳏居而穷困,她离了婚,非常富有。”但我们不妨除去不怀好意的妄加揣测,认为他们是因为志趣相投才走到一起的,甚至就是为茵斯芙雷而结合。不然怎么会这么凑巧:男主角是怀才不遇的艺术家,女主角除了能够提供一般人想象不到的物质条件,还碰巧有着丰富的植物学知识。
两人决意在平静的生活里搞出点什么名堂。第一件事便是改造贝克太太继承的别业。他们并不想造一座僵硬的文艺复兴府邸,那看上去会和此地天然的山水格格不入,但是两人实在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于是他们去了英国,旧世界里“如画”(Picturesque)风格的景观发源地。
他们的原意可能是实地考察下“能干的布朗”、威廉·肯特或是亨弗利·雷普顿——三人都是著名的英国风景大师——的母国,为他们决议复制的英国风格园墅寻求点灵感。到了1930年左右,“如画”的英式园林已经在图纸上建成,安妮皇后式的别墅也接近竣工了。两个人忽然改变了主意,原因是在又一次英国之旅中,他们意外遇见了一个他们并不熟悉的设计师,他的名字叫做“中国人”。
- 2 -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美国人依然会习惯性地到欧洲寻找新的灵感,就像我们今天习惯性地到美剧韩剧里去找生活的乐趣。原本英国花园是顶有名的,对于从普桑和洛兰这些风景画大师里熟悉了“三维画”的艺术家老贝克,它们更是难以违背的经典模板。但这一次,他们在伦敦的图书馆——很可能就是收藏这幅画的大英图书馆,看到了据说是中国画家王维的《辋川图》,立刻恍然大悟,改弦更张,居然在回到美国后推翻了此前的所有盘算,重建了如今这个挺有意思的桃源世界:它因爱尔兰诗人的灵感而命名,却是老贝克想象中的一座“中国花园”。
唐 王维《辋川图》
对王维我们并不陌生,他写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简直就和这里清幽的境界如出一辙: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苍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
惟可遗憾的是,从风格上判断,《辋川图》那幅画多半是后人的想象或是摹本,并不能确认出自王维之手。其实唐时辋川是什么样子,中国人自己未必知道——有了“栩栩如生”的电视剧之后,这画的真实性也看上去越发可疑了;更不用说,当时的美国夫妇还得回到数千里外的美国乡下,把一幅并不十分写实的异国古画转换成实际而复杂的“立体画”,连起码的“说明书”都得雇人翻译。
一个专业造园师可能对此望而却步,可是这些学术难题对于老贝克都不是问题,他本来就是一个习惯无师自通的匠人。有了土地有了钱,凭着手里几卷植物书和一把测量尺,老贝克开始大胆地把毕生理想转为现实。他根本没有想到,一个半个世纪后的所谓中国“本土”专家认可他照搬了“地道”的中国风格。
老贝克自己创造了一个名词,“一杯园”(Cup Garden)。同样,我们无从考证这个词的准确来源。站在茵斯芙雷的湖岸边,面对着细小回转的水道,使人难免想起“曲水流觞”的中国园林游戏,里面有着“流杯亭”之类的说法——但这里的“杯”和真实的中国语境似乎并没有什么关系,取喻的源头或许是“杯”的小,而且自成一体。
在茵斯芙雷,无数细小的兴趣点散布在空间里,就像阳光下灰色花岗岩湖岸上闪烁的石英颗粒,与英国式花园单纯而浩大的“如画”形成映照。更不用说巴洛克园林里整齐得让人有几分厌烦的几何图案了。茵斯芙雷其实是块挺大的地儿,但是老贝克最喜欢的方式,不是领你周游他的全套设计,而是随处指着地上某处戳在泥沼中、长满苔藓的石头,不经意地告诉你,这是一个怎样的杯中园林。
在艺术生涯的早期,老贝克就显示出他独特的兴趣:关注局部,而不是整体;喜欢抽象,而非实在。更合适的说法,是他可能觉得后者就包括在前者之中。在此后25年生涯中,他造了无数个这样的“一杯园”,孤立,简单:它们可能是一道爬满青苔的石墙,可能是一条从悬崖上梯级跌落的小瀑布,有的甚至只有一张牌桌那么大。
听起来,“一杯园”倒有点像中国园林术语中的“造景”,特别是“点景”,它们小中窥大,使人见微知著——有点熟悉吧?只是,我们如果不能体会这种手法和西方古典空间观念的差异性,这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反而会妨碍你领略老贝克彼时石破天惊的新意。
西方园林的手法从来都是线性的、连续的,这种“一点点”地从知觉中涌现出来的“一杯园”,就像被小刀割裂的画布,每一块都是色彩斑斓的碎片,彼此间又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对新英格兰乡下的农人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怪异,难怪很长时间内美国邻居们大多也不能理解老贝克的用心。
- 3 -
贝克夫妇好在有钱任性,他们一度使唤着20个人来维护这昂贵的私人梦境,但随着他们日渐老去,茵斯芙雷一天天变得岌岌可危。他们已经预见到,私人的桃源世界总有一天会向我这样好奇的外来者开放。于是,他们安排了茵斯芙雷的后事。
贝克夫妇和他们挑中的设计师莱斯特·柯林斯(Lester Collins)第一次在哈佛的园林讲座上见面时,后者不过是个大学生,但是贝克夫妇慷慨地给了他这次难得的机会,让这个年轻人延续他们共同的梦想。柯林斯没有辜负两人的好意,曾专程去东方考察中国和日本园林,后来一路做到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景观建筑系主任,成了这个故事里在王维之后第四个重要的角色。
莱斯特·柯林斯 Lester Collins 和其所著 Innisfree: An American Garden
景观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实践已经由来日久了,但是它在20世纪后半叶的兴起恰逢其时,其时,这门新学科正式进入了学院知识分子的视野,并成为人居环境变迁的新兴推动力。
作为哈佛的系主任,柯林斯为茵斯芙雷带来了更可靠的关于东方园林,尤其是日本园林理石手法的知识,但他对于这处偏僻园林的最主要贡献,是把老贝克零打碎敲的“一杯园”用统一的交通系统连缀了起来。他从一个景观建筑师的全局观出发,对场地进行规整和调理。湖边一条狭窄但连贯的通路,使得这块私人领地变得适于周游和遍历,也更加方便养植和修缮。园林的维护人员最终降低到五个,门票就在入口处的石台边由志愿者现场发放。
某种意义上,柯林斯拯救了老贝克的作品,但它今日增加的几分“公园”气味,恐怕又是两位口味独特的东方园林爱好者旧日所不喜的。
- 4 -
让我最着迷的是,很难把老贝克的作品归于哪一类,甚至为什么把园林命名为“茵斯芙雷”我们也无从猜测。老年的叶芝在梦想着“驶向拜占庭”,诗歌里的想像很多也和爱尔兰无关,说起他早年作品里的“茵斯芙雷”,人们相信,他其实是反过来受到了新大陆的影响,特别是美国作家梭罗描写隐居生活的《瓦尔登湖》。和叶芝作品里的意象息息相关,瓦尔登湖确有其地,而且也在距离新英格兰不远的波士顿附近。与此同时,叶芝那时并没去过北美,就像老贝克也对中国一无所知:一切都是交叉的想像,一切却又凑巧得让人叫绝。
有意思的是,我拜访茵斯芙雷的时候,中国人自己也正纠结于怎么看待“中国园林”的遗产。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人曾有一本著名的作品,激烈地将类似“一杯园”的想法,比如“壶中天”、“方壶胜境”,都批判为晚期中国文化趋于保守的象征。而饱读了西方现代主义经典的学院建筑师们,反而不乏把“中国园林”看成难得的中国本土建筑理论教材的。这种没有答案的各执一词局面,似乎到今天也没有结束。
而大洋的那一边,老贝克因为对中国基本没有什么真正了解,反而能从完全不熟悉的文化里放手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另外一方面,园林这个专业的特殊性,使得他在延请大学名师的同时,也可以自己撸起袖子大干,不太理会专业人士的高深理论——要知道,他们在聘请园林建筑师的时候,可是曾经约见并最终放弃了鼎鼎大名的现代主义大师,瑞士人勒·柯布西耶。
老贝克的任性显然和有钱人的文化保守没有关系,相反,是他的眼界和良好的艺术修养给了他足够的自信,既广泛搜求又不囿于陈规。他生前没有想过埋在深山里的花园会成为旅游者的目的地,所以他的“一杯园”不是要做给人看,或者要验证任何纸面上的理论。贝克夫妇在此过着艺术家神仙眷属式的生活,“一杯园”就像他们早年喜欢的日本构图游戏,一个接一个地,成了他们既富有又平静的人生的一部分。
老贝克深知他们土地上的植物并不属于王维的画卷,《辋川图》里的大河在密尔布鲁克变成了一个湖泊,但是白松、红橡、白橡和铁杉,配上苔藓和地衣、平泉和瀑布(哪怕它其实是用美国农家常见的水管子人造的),也可以营造出一千多年前唐朝诗人所期许的意境。
那时候,王维故乡和世界这一边的交流还是不可能的事;贝克夫妇造园的时候,也可能想都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能造访中国——特别是他们本来就不年轻了。老贝克活到90岁,1954年去世以后,贝克夫人又多活了五年。到了走不动的时候,老太太就一人坐在轮椅上,日日静观这个由她的伴侣一手打造出来的仙境。
- 5 -
又过了20多年,中美建交了。大都会博物馆的东方部主任方闻提议,将苏州网师园中的一角“殿春簃”搬到大都会博物馆。除了园林的上方有个天顶,提醒着参观者它其实是在室内,这个改名叫“明轩”的园林切片看起来和它的母本毫无二致。因为派遣了苏州最好的工匠,这一回,北美大陆上破天荒有了一座原汁原味的“中国园林”。
中国方面突然发现,就像赠送大熊猫一样,出口园林是一件既能换取外汇、又能赚回面子的好事,于是各色“海外园林公司”应运而生。中国人在海外修建了那么多座所谓如假包换的古典园林,却没有几座能像贝克这个美国人搞的外行活儿那般动人,既有瓦尔登湖畔隐者的新英格兰气息,又染着陌生国度的幻景——“在那我会得到稍许安宁,点点滴滴流逝的安宁……点点滴滴,从有雾的晨间到蟋蟀歌唱的时刻”——它不是在室内,也不那么“中国”。
老贝克确实有钱,但是他的“中国风格”不是地产商巧立名目忽悠业主的“英伦小街”“南欧水镇”。它其实是北美原产的生活,混合了主人调配的几种异国风味,出口到旧欧洲加工后,通过叶芝的诗歌又回销到了自己的祖国。这一点,还没有哪个“中国园林出口商”能够做到。
海外的“中国园林”里面总显得缺了点什么,是因为原来的生活早不再形神兼具。成批加工且由集装箱运来的诗情画意,就如同闹市里棋牌屋中摆设的茶具,是勉强装修出来的调调,就算有地道的细节也无济于事了。
我曾经去过位于南加州亨廷顿图书馆的中国花园,因为过于开阔的场地和公共使用的性质,那里已经没有了城市山林那种红尘幽谷的气质。我常常感到,我们近几百年的文化够抱残守缺的,因为它往往只是费力画一个句号,或者费力渴望着别人认为它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句号,以拾取前人邻家的片章遗慧而自得。很少有人想着像老贝克那样,往宝山华林的荒径深谷里独自行去,以那样的勇气另辟蹊径,或许就此为子孙后代画下一个打开通往未来之门的逗号。
以前有个土豪问我:我喜欢中国园林,毕生的梦想就是住在一座自己设计的园林里。你能设计个有中国风味但又不太古式的现代花园吗?这种组合或许就是个完美的答案。但我很担心,他如果看到了茵斯芙雷,会认为它是个“中国园林”吗?
在关于茵斯芙雷的著作结尾中,柯林斯明确写着,这不仅是一个独特的有着中国园林概念的花园,更通过60年的实践,实际成为一个美国花园。白行简的《三梦记》则写过,有三种不同的梦境,一种是梦变成了现实,一种是现实被梦见,还有则是两个梦彼此相通。如果一个物理地方能够同时成就这样的三种梦境,那真是蔚为可观了。也许,茵斯芙雷就是一个如此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寻访苏州小园林(四十三)顾氏花园(上)
生态阅览 | 纪录片《园林》:千寻心灵归处
童寯:苏州园林 集中国造园艺术特征于一体
盆景之“绝唱”,园林之“离骚”占地近360余亩的私家园林
什么盆景600万都不卖?它在哪里?
苏州园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