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紫禁城古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研究

周乾

(本文载于《创意与设计》2020年第4期)

“天人合一”是古人对宇宙、自然、人生及其关系的一种认识。自古以来,有多种关于“天人合一”观点的认识。西周儒家经典《周易》释九五爻有:“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神鬼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1]。该观点认为圣贤之士合乎天地的意志,有日月的光彩,符四季的秩序,也顺应神鬼的吉凶;在天意之前行事时,天意不逆反他;在天意之后行事时,他也能顺应天理。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与自然万物一体互存,阴阳相生,都是天地之气氤氲化合而成,人和自然是一体相应的[2]。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国语》载有“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3],该观点认为大自然是有规律地运动发展的,不能破坏,否则会导致天下大乱。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提出“是故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观点[4],该观点认为人生于天,个人的身体构造、观念行为乃至社会组成、社会体制均与天同构,天的阴阳、四时等规律既对人间秩序起决定作用,同时也通过灾异祥瑞谴告帝王统治是否合理,天人是相应的[5]。唐代学者孔颖达注疏《礼记·月令》载有“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6],认为天以气资地,地以气载生,地气和天气上下相接时,有春暖花开,会出现生机蓬勃的状态。北宋思想家张载在《正蒙· 乾称》中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一语,即“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7],认为天与人相合为一,人通过学习而可以成为圣人,从而可以把握天理合理处事。由上可知,我国古代哲学普遍认为,“天”可指最高主宰,也可指广大自然,还可指最高原理;“合一”则是人与天的和谐关系。本研究认为,“天”是指宇宙空间及其表现出来的自然规律(如风、雨、雷、电),“人”是指人的社会活动。“天人合一”的意义可表述为两方面:一方面人与宇宙形态相异,但本质同一;另一方面人的活动应效法自然,顺应自然,达到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故宫博物院的前身),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这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的古建筑,在布局、造型、空间、命名等诸多方面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本研究予以详细解读。

1  建筑命名

“紫禁城”(图1)的命名与“天人合一”的理念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明永乐十八年(1420)紫禁城肇建完成至万历年间,其名称为“皇城”;明万历时期的史料记载方出现“紫禁城”名称[8]。万历朝所修《大明会典》卷一八七记载有:“皇城起大明门,长安左、右门,历东安、西安、北安三门。周围三千二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内紫禁城起午门,历东华、西华、玄武三门。南北各二百三十六丈二尺。东西各三百二丈九尺五寸”。皇帝专用的执政及生活场所之所以被称为“紫禁城”,分析认为这与古代星象密切相关。古人认为紫微星(即北极星)位于“天宫”正中,是玉皇大帝的居所,并称之为“紫宫”,如宋代李昉等人所编《太平御览》卷五所载“天宫谓之紫宫”即为此意。相应的,古人又认为在地面对应于紫微星的位置,即为帝王的居所,且由于该居所四周有森严的城墙包围,犹如城堡一般,因而称之为“紫禁城”。明清两朝20余位皇帝在紫禁城里执政生活,其间发生了无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史上的重大事件。

图1  紫禁城北视图

紫禁城内多数古建筑的命名,也蕴涵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以紫禁城中轴线古建筑为例进行说明。紫禁城中轴线的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见图2-图4)之太和殿、保和殿的命名取自《周易·乾》,即“保和大和乃利贞”[1]。在这里,“大”即“太”,“太和”意思就是宇宙万物和谐一体;“保和”是意思就是神志专一,以保持万物和谐。“保和大和乃利贞”即为宇宙万物的和谐有利于推进事务的平稳发展之一,亦即“天人合一”是万物发展之本[9]。中和殿最初命名为“华盖殿”,而华盖星是我国天文中的星官(即星座)之一。华盖星属紫微垣,共十六星,形似伞状。南宋郑樵编撰《丹元子步天歌》载有“华盖并杠十六星,杠作柄象华盖形”[10]。《宋史·天文志二》载有:“华盖七星,杠九星如盖,有柄下垂,以覆大帝之座也。在紫微宫临勾陈之上”[11]。古人认为华盖是玉皇大帝宝座上的伞盖,仰望华盖,犹如将要迎接临幸的圣帝[12]。中轴线的内廷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命名均出自于《周易》[1],亦蕴含天人合一的思想。其中,乾清宫命名出自《周易·乾》,即“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意即宏大的乾元之气是万物生长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贯穿于整个天道运行过程之中;交泰殿命名出自《周易·泰》,即“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意即说天地二气相交,是泰卦的象征,君王观看这一卦象,以天地之道来裁定执政规范,以天地之宜为辅助,来管理天下百姓[13-14];坤宁宫命名出自《周易·坤》,即“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意思是有了大地之气,万物都受到滋养,这是对天意的顺承。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代表阴性,以表示阴阳结合,天地合璧之意。坤宁宫以北为天一门,“天一”命名乃取《周易》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1]。这句话用文字形式描述了河图洛书蕴含的宇宙哲理。河图洛书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是与“天人合一”思想密切相关的古代图文内容[15]。河图洛书通过奇偶数字及方位来表达对宇宙运行规律的理念,比如“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就是通过数字“1”、“6”来表达天地之间的关系。汉代郑玄注释为“天一生水于北”、“地六成水于北”,其寓意为[16-17]:整个混沌的宇宙寓意“天”,天中的云气凝结为雨水降落大地;大地中的万物承接雨水,受到滋润,并茁壮生长。易知,“天人合一”思想在紫禁城古建筑命名中得以充分体现。

图2  太和殿匾额

图3  中和殿匾额

图4  保和殿匾额

2  建筑布局

2.1 与天象相符

紫禁城的平面布局也能反映“天人合一”思想。古代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古人对星象的认识往往通过特定的图形来反映,即将星空的分为若干区域,并赋予不同的形象或造型,以利于记忆[18]。调查发现,紫禁城的整体平面布局与我国唐代天文诗歌《步天歌》中的“三垣二十八宿”密切相关[19]。此处“三垣”即天宫中的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其中,紫微垣为天帝及后妃的寝宫;太微垣为天帝执政场所;天市垣则为天上的集市。紫禁城的平面布局中,前朝三大殿与太微垣对应(图5),内廷后三宫(图6)与紫微垣对应,神武门以北区域与天市垣对应。太和门南端有内金水河(图7),寓意天宫中的银河。

图5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从右至左)

图6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从右至左)

图7  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河

所谓“二十八宿”是指天空中的二十八个星座,分布在东西南北四方,每个方向各七个,且组成一种动物的造型,称为“四象”[20]。其中,东方七个星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或苍龙;西方七个星宿即奎、娄、胃、昴、毕、觜、参,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南方七个星宿即东井、舆鬼、柳、七星、张、翼、轸,联为鸟形,称朱雀;北方七个星宿即斗、牵牛、婺女、虚、危、营室、东壁,其形如龟蛇一体,称玄武[21]。“四象”在古代较多的用于方位描述,如张衡所撰《灵宪》中即有相关内容”[22]。紫禁城的四个大门在造型,命名或方位上分别与四象对应,如午门对应于“朱雀”,其燕翅楼犹如朱雀的翅膀(图8);神武门的名称原为“玄武门”,因避讳玄烨(康熙)之名而改为现称呼;东西华门区域则通过特定的建筑功能来表达“青龙”、“白虎”寓意[13]。上述“四象”的建筑布局方式是“天人合一”思想在紫禁城古建筑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图8  午门南立面

紫禁城中轴线的七座宝顶建筑即午门四个阙亭、中和殿(图9)、交泰殿、钦安殿的宝顶连线犹如北斗七星。而我国古人认为天宫的北斗七星为天帝之星,是天帝权力的象征[22]。类似的,紫禁城中轴线的上述布局方式亦暗示紫禁城为帝王专用,帝王拥有人间至高无上的权力。另外,在我国古代建筑规划理念中,中轴线为建筑最重要的基准线,最重要的宫殿建筑,一般布置在中轴线上,紫禁城中轴线的宫殿建筑布置方式亦为相似做法。由此可知,紫禁城中轴线的“北斗七星”布局方式可反映紫禁城建筑“天人合一”的布局理念。

图9  中和殿

另紫禁城内廷布置方面,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位于中轴线上,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分别有日精门、月华门。日精门以东,有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组成的六座宫殿,整齐有致的排列,因而被统一称作“东六宫”;与之相对应,月华门以西,有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启祥宫(太极殿)等六座宫殿,称为“西六宫”。东西六宫合起来象征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而后三宫的北部即御花园,其东西两侧分别有乾东五所、乾西五所,则象征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指的是宇宙运行规律,地支则是指地上万物组成的循环系统。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传统历法纪年,东西六宫和乾东西五所,正合天干地支之数,在宫殿布局上形成众星拱卫之势。上述建筑的布局,与天宫中的星象密切相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2.2 适应自然规律

从适应自然运行规律角度讲,紫禁城古建筑的布局亦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一方面,紫禁城的总体布局是“背山面水”[23]。所谓“背山”即紫禁城的北部为一座人工堆积而成的山,该山在明代称为“万岁山”或“镇山”,清代顺治时期则改名为“景山”(图10),并一直沿用该名称至今[24]。“面水”即紫禁城的南部为人工开凿的河,包括天安门外的外金水河和太和门广场的内金水河。北京所在地区夏季多刮南风,冬季多刮北风,“背山面水”的布局方式有利于夏季南风将金水河的水汽带入各个宫殿,降低紫禁城的温度[25];冬季有利于阻挡北风的入侵,保持紫禁城温度不至于过低。由此可知,这种布局形式与自然规律相顺应,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另“负阴抱阳”与“背山面水”相对应,亦能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26]。“负阴抱阳”即紫禁城重要宫殿的门窗都朝南(图10),这样既有利于夏天通风,又有利于冬天御寒。

图10  景山

图11  太和殿南立面

3  建筑造型

3.1 屋顶

屋顶是紫禁城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在世界建筑中具有明显的特征并极其受人关注[27]。紫禁城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点,多为龙头形状的装饰,称为正吻(图1),见图12。正吻源于东汉晚期的中原地区,时称“鸱尾”,其形象为一种海鱼的尾部[28];佛教引入,鸱尾造型过渡到龙头鱼尾、张口吞脊状,唐代改称为“鸱吻”[29];在明代,鸱吻形象被加入了“龙生九子”传说[30]。明朝内阁首辅李东阳在《怀麓堂集·卷七十二·记龙生九子》中有记:“蚩(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把龙的形象放在建筑最高位置体现了古代帝王的深厚寓意。龙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灵,其地位由原始崇拜发展到帝王专用的神兽,并成为帝王与上天沟通的主要工具[31]。紫禁城古建筑屋顶上的龙头造型,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代帝王与上天沟通的思想[32]。由此可知,正吻置于屋顶最高点,在封建社会寓意帝王化身“龙”来与上天接触,是一种对上天敬仰的体现,亦是“天人合一”营建思想的表现方式。

图12  太和殿正吻

紫禁城古建筑的屋顶垂脊端部,都有数量不等的神兽,建筑级别越高,小兽数目越多。如太和殿屋顶上的神兽有龙、凤、狮子、海马、天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等10个神兽(图13)。这些神兽或或能上天入海,或能驱邪避灾,或能逢凶化吉,几乎有无所不能的本领[33]。而在垂脊最前端引路的,则是一个仙人骑凤的造型。分析认为,按照我国上古神话,自从“绝地天通”以后,地上的人们和天界的联系便被阻断,只有那些大德之人和圣灵才可能终致与天感通,因而若欲进入天上神仙境界,不仅要广修其德,而且要有藉以交通上天的“天梯”[34];紫禁城古建筑屋顶犹如“天梯”的最高点,而仙人走兽造型在屋顶角部的布置形式,犹如世界万种生灵在仙人的带领下,朝向天宇,与天融合,顺天的运行规律行事,以达万物平安祥,因而亦是“天人合一”营建思想的体现。

图13  太和殿屋顶小兽

紫禁城古建筑的屋檐做法一般是由中间向梁端逐渐起翘,称为“反宇”(图14)。汉代天文学家张衡所撰《西京赋》载有:“反宇业业,飞檐(车献)(车献)”[35]。在这里,“业业”指高大耸峻的样子,“(车献)”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为“车行之高貌”。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所撰《昭明文选》卷二注释为:“凡屋宇皆垂下向,而好大屋飞边头瓦皆更微使反上,其形业业然”。从艺术角度讲,反宇的屋顶两头向外放,中间往里收,产生一种强烈的张力感,是整个屋顶呈现刚柔结合形态的重要因素;从功能角度上,反宇有利于建筑内部更大限度的采光,且有利于屋顶的快速排水,且有利于降低屋顶的重心,增强建筑稳定性[36]。但从古人的自然观角度理解,屋顶是与“天”最为接近的建筑部位,因而其造型最有利于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37]。古人认为,“天”为凸起的穹窿形,如汉代哲学家扬雄所著《太玄·玄告》载有:“天穹隆而周乎下”[38]。屋檐角部采取反宇做法后,整个屋檐形成凹形,与凸起的天宇形成一阴一阳的巧妙融合;大屋顶承接天空,向内凹曲,上尊而宇卑,寓意对上天的敬仰,向地伏迎的建筑意向,内含与天地相融合的精神,而屋檐的起翘则是强烈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

图14  太和殿屋檐的反宇

3.2 立面

紫禁城古建筑的设计和规划,离不开“天圆地方”的理念。“天圆地方”的概念很早就在我国出现,其含义不可望文生义作具体形状的理解,即不可理解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在这里,“天圆”主要是指测天要考虑圆周率,“地方”则是指测地要考虑边长[39-40],其来源与古代工匠的智慧密切相关[41]。如图15(左)所示的圆形,其直径为1,则其外切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为√2。该对角线经过巧妙的转动,成为了圆形的外切长方形的长边,见图15(右)。这种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例为√2,成为紫禁城诸多宫殿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数字[42-43]。如图16-图17为午门北立面照片,分析可发现其中至少包含两处“天圆地方”设计理念。其一是从地面到建筑屋顶最高的距离与从地面到上檐平板枋高度的距离之比为√2:1,其二是以午门正吻间距为边长的正方形与其内接圆的直径之比为√2:1。可以认为,上述“天圆地方”设计理念恰恰是“天人合一”思想在紫禁城建筑上的表现形式之一。

图15  最简单的方圆比例关系

图16  午门立面的√2应用

图17  午门立面的√2应用另一实例

3.3 藻井

紫禁城宫殿里的藻井也与古代天象有密切关系。紫禁城部分重要宫殿建筑的明间(建筑最正中的那间房)的顶棚正中,通常会有一个四边形向八角形、再向圆形层层往上凹的穹窿状结构,其正中会伸出一个龙头,龙头下含着宝珠,见图18,这种装饰即为藻井。“藻”之意“海藻”,即为绿色水生植物;“井”即井水。藻井呈伞盖形,由细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藻井运用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防火。南朝徐陵撰《徐孝穆集笺注》卷一载有:“殿堂象东井,形刻作荷菱;荷菱,水物也,所以厌火”。“东井”是我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星宿中之一,主水。东井,即井宿,名称源于其八星似“井”字,又在参宿之东。另龙头含的宝珠被称为轩辕镜。“轩辕”星象属于二十八宿的星宿,意为“轩辕黄帝”。它位于现代星座划分的狮子座和天猫座,含有17颗恒星[44]。《隋书》卷十九之《天文志》部分载有:“轩辕,黄帝之神,黄龙之体也。后妃之主,士职也。”由上述可知,轩辕星的政治意义,正与帝王后宫对应,而藻井中的轩辕镜通过星官方式来寓意皇帝的正统性[45]。藻井与轩辕镜的布置,寓意古代帝王通过室内装饰的造型来表达“君权神授”的思想,是“天人合一”思想在紫禁城古建筑中的体现。

图18  太和殿内藻井

4  建筑空间

4.1 外部空间

“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理论的应用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46]。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角度讲,所谓“形”,就是指建筑个体性的、局部性的、细节性的空间构成及对应的视觉效果;所谓“势”,就是指建筑群体性的、总体性的、轮廊性的空间构成及对应的视觉效果。形与势的基本比例关系为:形,一般以百尺为准,非纤芥之形;势,一般以千尺为率,非过远之势。在组群性空间中,形与势共存并统筹其关系。形与势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建筑物的进深与面阔、立面高度、观赏视距以及近与远、大与小、群体与个体、整体与局部、轮廊与细节等方面都存在着矛盾运动与相互转化的关系[47]。明清时期,1尺约为0.32米,那么百尺(10×10尺)约为32米、千尺(10×10×10尺)约为320米。紫禁城古建筑的局部和整体空间与“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视觉理念高度吻合:一方面,建筑整体有着恢弘的气势和规模;另一方面,建筑单体之间保持相对独立、互有差别而又有联系。帝王在紫禁城内行走时,由远而近的视觉效果为,形与势的空间转换,构成了一系列最佳观赏视角及空间感,给人以富有生动别致、连续不断的审美体验。紫禁城古建筑的整体空间极为注重“壮丽威严”的形象,通过巧妙的布置“形”、“势”,来构成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

紫禁古建筑单体建筑外形尺寸一般均能符合“百尺为形”的理念。从建筑高度角度讲,紫禁城最高的单体建筑是午门。午门是紫禁城的南大门,是皇帝举行迎春、颁布历法、受俘等仪式的场所,其建筑连城台的总高为37.95米(图19),基本上符合“百尺为形”的要求。午门以北的太和门高度仅为23.8米。太和门以北为紫禁城内建筑等级最高、装饰最为豪华壮丽的建筑太和殿,为皇帝举行登基、大婚等重大仪式的场所,其高度连同三层台基也只有35.05米(图20)。紫禁城内其它单体建筑高度均在35米以下。从建筑宽度(进深)角度讲,紫禁城单体建筑亦满足“百尺为形”的要求。如太和殿殿内宽度总尺寸为最大,为33.33米,其余各建筑的宽度均小于该尺寸。由此可知,紫禁城建筑单体高度符合“百尺为形”的要求。

图19  午门北立面

图20  太和殿

对于紫禁城建筑整体而言,各相邻单体建筑、广场、城台、院落的尺度基本遵守“千尺为势”的原则。如以紫禁城内最大的广场即太和殿广场(图21)为例,太和殿广场南侧为太和门,北侧为太和殿,二者建筑的中心距约为210米;太和殿广场东侧为弘义阁,西侧为体仁阁,二者的中心距约为230米;上述尺寸均在350米以内。由上可知,紫禁城古建筑近观视距以百尺为形限定,远观视距则控制在千尺为势的限界之内。这种尺寸控制方式,使得紫禁城的使用者获得了最佳观赏视角及空间感。“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建筑空间布局理念,体现了古代工匠的建筑设计智慧。

图21  太和殿广场

4.2 内部空间

《周易·系辞下》里有:“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可反映古人认识宇宙的方式[48]。位于紫禁城建筑内的皇帝,其政治活动的内部空间便于观天象,其居住生活的空间利于接收地气,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紫禁城古建筑的内部空间,基于建筑功能的不同,而采取灵活巧妙的空间布置方式。如前朝建筑多为帝王举行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为彰显“君权神授”的思想,其内部空间开阔,格局布置对称而又宽敞,巧妙的采用高大的立柱形式分割空间(图22),以少而精的空间设计语汇渲染肃穆隆重的气氛,既能满足皇帝举行重要典礼活动的需要,又能体现前朝建筑的高大和雄伟。而对于内廷建筑而言,其隐私性较强,且多为帝后生活场所,建筑内部空间格局采用灵活紧凑的样式。隔罩是后宫建筑分割室内空间的重要形式(图23)。典型的隔罩由落地罩、栏杆罩、几腿罩、炕罩等。这些隔罩可产生框景的效果,加大空间的层次感,又巧妙的形成连贯的空间,创造出适宜的气氛和活动空间。此外,紫禁城古建筑的坐北朝南的布局、屋檐的起翘、建筑门窗透光材料及建筑内部反光材料的运用,均有利于建筑内部的采光[49],是古人认识宇宙,顺应自然规律的体现,因而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

图22  太和殿内

图23  重华宫花梨木透雕缠蔓葫罗落地花罩

5  建筑数字

“9”是玄数,亦是古人认为最能与“天”接近的数字。所谓玄数,即与“天”、“道”相关的神秘莫测的数[50]。古人往往把某些数字与某种具体的事物或现象相联系,而当后者严重影响到古人的生存时,他们就把这些数字当成了玄数[51]。而“九(9)”与“天”、“道”相结合时,便形成“天人合一”、“天地合德”等思想。《周易·系辞》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1],意即“九”属于天数,且为最大的天数。“9”表述某种事物到达了极致,因而古人给予其以神秘的身份,并发挥出无穷的想象力。紫禁城古建筑中,大量使用了数字“9”,意图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民间传言紫禁城建筑传说有9999.5间房,尽管该说法不准确,但它反映了紫禁城古建筑房间数量之多[52]。紫禁城内单体建筑屋顶小兽的数量一般最多为9个,梁架的数量最多为9架梁,斗拱向外出踩的最高次数为九9,门钉的每行每列数量最大数为9(图24),台阶上龙的最大数亦为9。九还与龙密切相关,如《周易·乾》有:“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1],意为九五爻是帝王开创事业的大吉大贵之位。相应的,古代帝王也被称为“九五至尊”。数字“9”、“5”的组成,便形成皇权的代言,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思想的间接反映。紫禁城古建筑有多个“9”、“5”相关的建筑做法,如前朝三大殿“土”字形大台基,南北相距 232 米,东西相距130 米,二者之比刚好为 9:5;体量大、等级高的建筑一般是在开间上分为9个部分,在进深上分为5个部分;锡庆门(今珍宝馆入口)内的影壁,在正立面刻了9条龙,在屋顶上还刻了5条龙等。

图24  午门正中门钉

6  结论

紫禁城古建筑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表现为:

(1)“紫禁城”名字的来源与天象密切相关,紫禁城内多数古建筑的命名,也蕴涵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2)紫禁城古建筑的平面布局与星象相符,并适应自然运行规律。

(3)紫禁城古建筑屋顶的正吻、神兽,屋檐的起翘,立面的高宽比例,室内的藻井造型均蕴含“天人合一”的思想。

(4)紫禁城的外部空间符合“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思想,内部空间亦能反映古人认识宇宙,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

(5)紫禁城内古建筑数字多用最大的天数“9”,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思想的间接反映。

参考文献

[1]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 李天道.儒家美学“仁”范畴之存在论意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1(1):96-110.

[3] (春秋)左丘明.国语[M].上海:上海书店,1987:9.

[4] (汉)董仲舒撰,(清)凌曙注.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1975:359.

[5] 薛学财.名号的神圣性及其在天人之间的中介作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第三十五》笺释[J].中国图书评论,2015,(12):49-56.

[6] (唐)孔颖达.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89.

[7] 唐代兴.“天人合一”观之原点辨正[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02):5-14.

[8] 周乾.紫禁城:对应古代星宿布局的神秘“城堡”[N].科技日报,2020-02-14(007).

[9] 郑万耕.《周易》的“太和”理念及和谐社会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 盖建民.《丹元子步天歌》中的天文学思想略析[J].中国道教,2006,(01):11-14.

[11](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979.

[12] 张同标.神仙方术视野中的中国早期华盖图像[J].创意与设计,2014,(04):54-61.

[13] 周乾.《周易》思想对紫禁城古建筑营建的影响[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7,(03):66-71.

[14] 周乾.紫禁城古建筑中的儒家文化思想考释[J].创意与设计,2019,(05):11-16.

2011,(05):71-75.

[15] 高勇.解读《河图》、《洛书》[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36-45.

[16] 张涛.论郑玄易学[J].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0(1):7-11.

[17] 范传让.“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启示[J].福建中医药,1983,(05):39-42.

[18]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410页。

[19] 张毅志.我国古代的通俗天文著作《步天歌》[J].文献,1986,(03):239-246.

[20] 李维宝,陈久金,冯永利,等.中国传统星名中的星宿、星官和星座[J].天文研究与技术,2017,(07):132-134.

[21] 崔石竹,肖军,林巧,等.追踪日月星辰——中国古代天文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36-47.

[22] 卢苏.《灵宪》的天文学成就述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03):102-106.

[22] 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76.

[23] 周乾.紫禁城的布局智慧[N].科技日报,2019-08-23(008).

[24] 周乾.朱棣为何定都北京紫禁城[J].北京档案,2017,(06):47-49.

[25] 周乾.紫禁城内金水河,并非防火排水这么简单[N].科技日报,2020-01-10(008).

[26] 周乾.紫禁城的布局智慧[N].科技日报,2019-08-23(008).

[27] 梁思成,刘致平.中国建筑艺术图集[J].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195.

[28] 冯双元.鸱尾起源考[J].考古与文物,2011,(01):58-63.

[29] 王舒.西夏建筑构件——鸱吻[J].收藏界,2018,(05):30-31.

[30] 周乾.故宫古建筑异兽文化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9,33(9):14-25.

[31] 陈月巧,张慧萍.浅谈龙与帝王的关系[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2(2):106-109.

[32] 刘程.论中国古代建筑构件中的鸱吻意象[J].宁夏社会科学,2016,(06):232-237.

[33] 周乾.紫禁城屋顶的瑞兽[N].科技日报,2019-06-21(008).

[34] 张博.论汉阙建筑的文化特性及其当代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2):43-46.

[35] 黄燕平.张衡《二京赋》文体发微[J].文学遗产,2018,(05):54-63.

[36] 周乾,闫维明,纪金豹.故宫太和殿抗震构造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3,46(S1):117-122.

[37] 徐阳,张庆顺.中国古建筑屋顶曲面柔性转变的主客观原因探析[J].重庆建筑,2019,(03):5-7.

[38] 张涛.略论扬雄对汉代易学发展的贡献[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0(1):47-52.

[39] 王小回.天坛建筑美与中国哲学宇宙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1):157-161.

[40] 周乾.紫禁城数字趣话[N].科技日报,2019-08-30(008).

[41] 武家壁,武旸.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宇宙观及其数学模型[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4,36(2):30-37.

[42] 周乾.紫禁城数字趣话[N].科技日报,2019-08-30(008).

[43] 周乾.紫禁城太和殿的建筑艺术[J].工业建筑,2019,49(12):201-210.

[44] 崔石竹,肖军,林巧,等.追踪日月星辰——中国古代天文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36-47.

[45] 赵贞.中国古代的星官命名及其象征意义——以《隋书·天文志》为中心[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14(5):5-12.

[46] 王其亨.风水:中国古代建筑的环境观[J].美术大观,2015,(11):97-11.

[47] 唐晓军,师彦灵.古代建筑[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272.

[48] 张晶,韦丽斯.从“俯仰”看中国古代的宇宙意识及其生命精神[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4):29-33.

[49] 周乾.朝向+选材+结构,紫禁城里的采光“黑科技”[N].科技日报,2019-11-15(008).

[50] 顾久.古汉语数字虚化规律当议[J].贵州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3): 36-41.

[51] 刘文华.“九”和“九”参构语词的语义分析及修辞阐释[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52] 周乾.紫禁城真的有9999.5间房吗?[N].科技日报,2020-01-03(00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宫殿建筑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紫禁城的屋顶动物园
中国古建基本知识荟萃
中国宫殿建筑之美
为什么中国建筑屋顶要放这些“五脊六兽”
【紫禁城】故宫角楼·古建筑的经典之作(原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