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管婴儿 | 月经周期的调控




育龄妇女卵巢的卵泡生长、排卵和黄体形成及伴随雌、孕激素分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由此引起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出血的现象称为月经。将以月经为特征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称为月经周期,一般指两次月经第一天之间的时间。女子的第一次月经称为初潮( menarche) ,多出现在12~15岁,这与遗传、环境及营养等因素有关。月经一般一个月出现一次,月经周期的长度因人而异,一般为21 ~35天,平均28天。

卵泡期

卵泡期又称增生期,一般为月经周期的第1天到第14天,与周期性募集的卵泡快速生长时期相对应。由于该期卵泡快速生长及分泌的雌激素逐渐增加,因月经损伤的子宫内膜开始修复,生长增厚,由最初的0.5mm增加至8~10mm;子宫腺体增多,间质中向内膜供血的螺旋动脉也变长、扩大、弯曲。临床上常根据B超检查所显示的子宫内膜厚度及是否出现“三线征”判断内膜增生情况。这时宫颈分泌黏液逐渐增加,尤其是接近排卵时分泌大量稀薄,透明的黏液,拉丝度可达10cm以上,精子容易穿过其中的孔隙。

内分泌调控机制如下:

1. 在一次月经周期的黄体萎缩后,雌、孕激素和抑制素A水平降至最低,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解除,下丘脑又开始分泌GnRH,使垂体FSH分泌增加,促进卵泡发育,分泌雌激素,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期变化。

2. 随着雌激素逐渐增加,其对下丘脑的负反馈增强,抑制下丘脑GnRH的分泌,加之抑制素B的作用,使垂体FSH分泌减少。

3. 随着卵泡逐渐发育,接近成熟时卵泡分泌的雌激素达到200pg/ml以上,并持续48h,即对下丘脑和垂体产生正反馈作用,形成LH和FSH峰,两者协同作用,促使成熟卵泡排卵。

黄体期

黄体期又称分泌期,一般为月经周期的第15天到第28天。排卵后形成的黄体分泌大量孕激素和雌激素,子宫内膜厚度还有一定增加,同时分泌功能增强,表现为内膜腺体变得更为弯曲,分泌大量黏液,在腺上皮细胞的基底部出现包含有糖原的小泡。
  螺旋动脉更加增长弯曲。内膜基质变得水肿,其中梭形的间质细胞增大变圆,发生蜕膜化改变。这些变化都有利于进入宫腔的早期胚胎的存活和植入。月经周期的第16天到第19天为着床窗口期,这时的内膜具备对囊胚的接受性,因此,在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时,胚胎的移植必须在这段时间实施。黄体期的宫颈分泌黏液量逐渐减少,质地变黏稠而混浊,拉丝度差,易断裂。
  月经周期中的黄体期的时间长度相对稳定,而卵泡期的长短变化较大,因而临床上常将月经来潮前的第14天推算为排卵日
内分泌调控机制如下:

1. 排卵后循环中LH和FSH均急剧下降,在少量LH和FSH作用下,黄体形成并逐渐发育成熟。黄体主要分泌孕激素,也分泌雌二醇,使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变化。

2. 排卵后7-8天循环中孕激素达到高峰,雌激素亦达到又一高峰。由于大孕激素和雌激素以及抑制素A的共同负反馈作用,又使垂体LH和FSH分泌相对减少,黄体开始萎缩,雌、孕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失去性激素支持,发生剥脱而月经来潮。

3. 雌、孕激素和抑制素A的减少解除了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抑制,FSH分泌增加,卵泡开始发育,下一个月经周期重新开始,如此周而复始。

崔向荣,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医学遗传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爱荷华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捷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医傅青主女科流派传承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中激素分泌的调节
月经与排卵及激素调节
【微信课堂】NO.4 何方方教授:妇科内分泌基础
生殖内分泌基础
中医妇科学—视听教学第58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