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翔宇课变:关于理想课堂100个问答(17)

17、如何看待学生,的确是课堂变革中的基础性问题。走出“目中无人”的教学状态,我们应该坚守哪些价值底线?

 

卢志文:在中国,家长把孩子托付给老师时,并不鲜见这样的嘱咐:“您就当这孩子是自家的,该打该骂您不用客气。”——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不把孩子当“人”,在中国依然有很深的观念误区。

学生是人,是有尊严的人,是独立的人、独特的人、发展的人、完整的人。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很多教育问题或“顽疾”都是偏离这个的原点造成的:“包办代替”“机械灌输”“负担过重”甚至“体罚与变相体罚”……“教育有病”源于“目中无人”,此言不虚。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并做到“目中有人”?

首先,要承认学生是有人格尊严的独立的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于家长和教师身体之外,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孩子乃父母所生,但非属父母所有。孩子决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可以私相授受。教师肩负教育孩子的责任,也不是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的。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即便是自己头脑中正确的知识,也不能强加给学生。强加,就会事与愿违——“主观上想履行教育的职责,客观上却收获反教育的结果”,不但“加”不进去,还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好奇心,折损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甚至引发他们的抵制或抗拒。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承认学生是客观存在的生命形式,是独立的人,具有主动性。教师要充分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孩子的状况、条件、要求和认知发展的规律。

学生是独特的人。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种智能,只是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存在,从而表现出个体之间的差异,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各具特色。

学生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他们生活在真实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长历史和独立个性。

因此,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也都是出色的。只是这种出色,会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当我们只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时,便会使很多优秀的孩子被埋没和扼杀,人为制造出很多“差生”。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成长中的孩子具有巨大的发展能量。“无限相信师生潜能”;“学校里没有‘差生’,只有不同的学生”——这是理想课堂坚守的基本价值底线。

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教师便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的、热切的期待,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发掘他们的个性与潜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

这与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评价的改革方向完全一致——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并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是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他们不仅是义务的主体,也是权利的主体。我们不能对孩子只讲他们的责任,而无视他们的权利。教学中经常有意无意地侵犯学生的个人权利,必然会导致师生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紊乱。

关爱、尊重、唤醒——关爱生命,尊重权利,唤醒潜能,与孩子心灵对话,平等交流,尊重学生个性的自我张扬,学会赏识,重视孩子自身的情感体验,把探究和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班主任远离“老爷子”、“独裁者”、“土皇帝”的管理者角色,民主治理班级……如此,让课堂迸发生命的活力才有可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李希贵的报告想到的(二)
让每个潜能生抬起头来走路
“感悟教育”智慧箴言
名校之道|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滑坡路小学“适合教育”的思考与探索(二)
差点教育研究010
《学习的理由》教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