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爱情片的新感悟

一,疫情与文学

我本来是学西方文学的,但已经很多年不与文学发生联系了。现在因为研究历史文明发展,倒是会就近去翻看一下旧故事。由于最近的疫情,老老实实待在家里,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电视,把里面付费的可以看的纪录片、纪实片以及经典电影和经典名著改编几乎看了个遍,不免就碰到一些大学时代的“老朋友”,如夏洛特姐妹、奥斯汀以及哈代、福楼拜之类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们尽管写的是婚姻爱情,但反映的却是时代与人性。

其实在上世纪刚一进入大学就被吓了个五荤六素,因为我发现,在我们整天想着解放全世界的时候,通过文学作品我发觉英国人在19世纪末期都比我们20世纪下半叶先进很多了。所以,马上就发生了一次内心世界的大地震。

现在就婚姻方面看,起码中国大城市的离婚率已经快赶上了西方国家,但由于经济差距很大,广大中国地区实际上还是卡在农业时代动弹不得。当然,现在程度上与上世纪已经大为不同,但质的改变尚未到来。比如你会看到在中国大家把配偶当做自己的财产,各种类型的抓小三屡见不鲜,但是这些现象在西方基本上就不会出现,离婚,就那么简单,谁也不是谁的财产。但经济低下的社会里,婚姻依然兼顾了最小经济组织的功能,所以,中国人在婚恋方面依然是普遍不自由的。有人说,那是观念问题,其实很多中国的问题都不是观念问题,比如大家都觉得中国女人更世故和看重物质,其实都是深层的经济不自由带来的表现。中国人并不比西方人在智力与道德上更低下,一切都是经济倒逼的结果。

西方人基本上在今天是最自由的阶段。中国人是半自由阶段。最终的未来,大家都可以获得自由,这是肯定的。简单地说,西方人具有的一切,中国人一样不拉在将来都能赶上。

二,夏洛特与奥斯汀

我经常说,今天中国社会基本相当于一百多年前甚至是二百年前的西方社会。比如19世纪的夏洛特姐妹笔下的《呼啸山庄》与《简爱》,尤其是奥斯汀小说中就更明显了,各种经济掣肘导致的爱情悲剧几乎是普遍现象。当然其他社会条件也非常悲惨,比如夏洛特 勃朗特的母亲在她5岁时就去世了,她8岁时两个姐姐相继去世,在她33岁的那一年里她失去了三位亲人:弟弟布伦威尔勃朗特,妹妹艾米莉(《呼啸山庄》作者),还有妹妹安妮,全是因为不同的病因去世,估计他们的营养也应该很差。但这已然是最幸运的维多利亚时代了。夏洛特自己曾经暗恋过两个男人,但最终无果嫁给了一位牧师,但结婚仅仅一年,带着腹中的婴儿夏洛特本人在39岁也一命呜呼。当时的医疗条件估计就是中国民国时期的水平。

最近我从电视里刨出来一个电影《奥斯汀的形成》,讲述简.奥斯汀在19世纪的成长与爱情,属于传记片,她是《理智与情感》的作者。

其实奥斯汀出生的比夏洛特布朗特早几十年,工业革命刚刚开始,到处生机盎然,但总的生产力低下,尽管有许多暴发户,但英国普通人的生活还是极其悲苦。假如你是个有独立思想的人,生活在那个时代依然是一场悲剧,因为物质水平不允许你恣意张扬享受自由。

现实中的奥斯汀是一位家境清贫的乡绅的女儿,并且他们家有几个女儿。英国人的清贫不是中国人想象的赤贫,人家楼上楼下都是贴壁纸的,说不了还有佣人的那种。由于英国特殊的财产继承法,只有长子有继承权,婚姻就是当时英国人最头疼的问题,儿女婚后的命运是:不上天 就入地。由于婚姻的安排,要么立即大富大贵,要么一结婚就成为饥寒交迫的穷人,因为没有离婚所以也不存在娘家可回,什么样的婚姻你都必须忍受,好在大家也都活不长。

有一位即将继承巨额财产的小子看上了美丽傲娇的奥斯汀,但奥斯汀却偶遇从伦敦而来的心上人,两人从彼此恶意相向到坠入爱河,一发而不可收。巧的是这位后来者竟然也有一大笔可以从舅舅那里接受的财产,但悲剧是,有一位仰慕者写信诬陷奥斯汀使舅舅断然拒绝外甥的结婚请求,否则就让他身无分文。万般无奈下,看来只能放弃。但就在奥斯汀刚刚答应本地小子的求婚后,那外甥竟然从伦敦来到乡下,他请求奥斯汀与他私奔,他自己决心放弃舅舅遗产选择爱情。奥斯汀不顾一切仓皇冒雨与其私奔了。但在中途偶然间奥斯汀看到情人口袋里的一封信,是情人的母亲写的,大致意思是:假如没有你我们全家都将无活路可走。奥斯汀一番思虑后,断然与情人告别回家。或许是因为慈悲、怜悯,或许是因为理智,总之,奥斯汀想清楚了“娜拉出走”后的必然悲剧,做出了伤心欲绝的抉择。最后她终生不嫁,以写作为生来养家糊口。

同时期的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及20世纪鲁迅的《伤逝》,都为奥斯汀的真实悲剧,做出了严谨的注脚。你做的选择,都是被动选择。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里,你没有自由。你觉得你有,实际上你没有。即便是你抗争,其实也苍白无力。唯一可以解放你、解放大众的,只有时代,只有文明。假如民国时期生存容易,朱安何必赖在周家?为何今天没有朱安,不是朱安深情,而是她其实也无路可走。

人类的一切,都由背后一只看不见的大手所决定:经济与时代。是他们决定了文明水平的高低与善恶。

三,经济与自由

我最近还搜出了法国哈代的名片《无名的裘德》(1885年),尤其是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1857年),简直都让我喜出望外啊!(都是催人泪下的悲剧,这么说是不是很荒诞?)

我现在观看《包法利夫人》的感受与年轻时的体会完全不同。年轻时阅读可能把注意力放在道德与抗争,今天则是可以安然地统揽全局,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细致总结一些社会文明与残酷的人性。在为包法利夫人令人震颤的心痛之中,也能更深体会到当下大多数中国女性的时代包袱。

包法利夫人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富家小姐,按照当地的习惯她在一个修道院里长大,品行良好,六艺齐全。怀着美好的憧憬,她与相对富裕的包法利医生结婚。但不料包法利先生是一位永远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劳模,乏味而沉闷,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但好在他一直宠着多愁善感的文艺女青年夫人,任由她尽情地玩乐。包法利夫人,年轻漂亮又文艺,吸引了很多来往的才俊,被闷到要死的包法利夫人突然就发现了一片新天地。难道幸福在向她招手?

英国的第一例离婚案发生在1670年,1857年才有第一部离婚法。所以,欧洲大众在当时是没有离婚自由的。法国1792年才有世俗离婚法。西方婚姻在现代化之前是非常不自由的,大家都必须把经济条件放在第一位,但好在他们丰富的情人文化中和了基督教约束下的婚姻,适当释放了人性。天主教国家的离婚约束比新教国家更严,比如爱尔兰甚至是在上世纪下半叶才允许离婚。新中国的婚姻法实际上由于共产主义理想精神指导,在全世界实际上都是领先的,只是经济条件实际上限制了这种婚姻法的现实发挥,所以许多的丑恶现象依然不断发生。在我的少年时代里离婚事件如同丧事一般忌讳而罕见,中国的高离婚率是20世纪的事情。理论是一回事,现实条件是另外一幅面孔。因而,“制度”太好了,也是浪费枉然,适配最妙。 

法国在19世纪的婚姻应该也是受严格控制的,因为他们是天主教国家。所以,被卡在19世纪的包法利夫人要么一辈子被劳模包法利闷死,要么就花枝招展地出去寻找真爱。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可能是犹太人的零售商的诱惑,包法利夫人背着老公置办了各种奢侈品以装扮家里和穿着打扮,在追求生活与情感品质的过程中,她逐渐债台高筑,最终以至于破产,还连累夫家。面临被驱赶出家门的威胁,最终包法利夫人在林中服毒自杀,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19世纪的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在现代西方社会里大概率是不会出现的。很简单,与不喜欢的人离婚,走出令人窒息的婚姻,找个工作自立,然后寻找真爱。但是在19世纪里她只能依靠丈夫生存,她本来就只是个男性世界的玩偶。只有在现代社会里,妇女才可能成为自己的真正主人。今天中国社会里一半的人生活在现代社会,另外一半人生活在前现代社会,正处于大转型之中。事实上,我这一辈人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代所谓不自由的人了,在任何意义上都是。

联想到少年时代在中原农村亲历的一些案例,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邻村有一对年轻的男女情人在山坡上同时自杀殉情。农业时代里殉情的特别多,为何在现代就少见?其实他们的悲剧背后都指向同一个原因:生产力低下时代的物质困境。表面上是社会舆论或其他因素杀死了他们。放到今天的社会,事情非常简单,离婚,外出打工,就这么简单。但放在40年前,可就是万难了。

无论是社会的自由,还是个人的自由,其实都与你的物质水平紧密相关。所以,我倡导以提高经济来最终解放全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30岁后再读《包法利夫人》,我看清了情爱的真相
《包法利夫人》与《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对比研究
穿越文学经典,领略爱情真谛
欧月之——夏洛特夫人
纽约客:为什么婚姻大事永不过时
018.《包法利夫人(上)》:婚姻和欲望之间,她选了一条不归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