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术之鹿——比达芬奇更有影响的卡拉瓦乔

(这是小鹿关于艺术类话题的系列文章之一,主要介绍一些艺术家或博物馆之类,因为写起来比较费时费力,所以只能不定期说说,和感兴趣的朋友共享)

我第一次去意大利的时候,住在一个很有品位的建筑师家里(点这里查看),他家客厅里有一幅黑乎乎的油画圣母像,一看就是很多年了。建筑师反复地对我们说着一个名字“卡拉瓦乔,卡拉瓦乔”,我对这名字很陌生,用Google搜索了一下这个名字,知道是一个挺有名的画家,也没太在意。

(卡拉瓦乔粉笔像,Ottavio Leoni绘,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今天我知道,那幅画不可能是卡拉瓦乔的真迹。因为就在去年,一幅仅仅是“疑似”卡拉瓦乔的画作就喊出了10亿人民币的高价。意大利虽然艺术家辈出,艺术品满大街,但一幅卡拉瓦乔的原作断不可能随随便便、毫无防护地摆在一个家庭小旅馆里。如今想来,那位建筑师不灵光的英语大概是想表达这是一幅“卡拉瓦乔”风格的作品吧。

(传说中价值10亿的《朱迪斯与赫罗弗尼斯》,图片来自网络

说到卡拉瓦乔风格,还专门有一个词,叫“Caravaggism”,大概就是“卡拉瓦乔主义”的意思吧。可想而知,卡拉瓦乔的绘画对当时及后世绘画风格的影响是巨大的。普遍认为,他是文艺复兴到巴洛克风格承上启下的人物,是巴洛克的奠基者(或之一)。我个人也非常喜欢他的画,今天,就来说说,这个卡拉瓦乔有什么特点吧。

(十字架上的圣彼得,罗马,人民圣母教堂,图片来自网络)

首先吸引我的,是他的戏剧性。

看卡拉瓦乔的画,常常会有一种在看戏的感觉。背景常常是大片大片的黑,只有主角笼罩在灯光之下,呈现出一种非常强烈的明暗对比。比如下面这幅圣托马斯的怀疑,讲的是托马斯不相信耶稣复活,耶稣就引导着托马斯的手触摸自己的伤口从而使托马斯相信了耶稣的力量,从此追随。画中,从左向右的光线重点突出了托马斯小心翼翼试探的手指和满脸的疑惑,同时,也照在后面两人不可思议、难以置信的面庞上,将画面主题表现得栩栩如生,极为生动。


 (圣托马斯的怀疑,德国波茨坦,无忧宫)

再如下面这幅圣杰罗姆,整幅画背景是大片的黑色,一束光从左上方照射过来,照在圣杰罗姆低下的头和伸出的手臂上。杰罗姆是一位著名的圣经学者,把圣经从希伯来语翻译成拉丁文,是天主教历史上公认的最有学问的人之一。这幅画英文名叫“书写中的圣杰罗姆”(SaintJerome Writing),这种光影效果特意突出了主角书写的手臂,于是,一个手不释卷,熬弯了背,熬秃了头的苦行僧形象跃然而出。整幅画就好像是一出舞台剧的剧照,让观众所有的目光都定格在主角身上。

(书写中的圣杰罗姆,罗马, 博格塞美术馆)

在用光方面,卡拉瓦乔确实是一位具有开创性的大师。在他之前,文艺复兴的那些先辈们虽然已经开始尝试用明暗去表现人物的立体感,但唯有卡拉瓦乔把光线作为了自己画作的一部分,不仅用光线来表现人物,而且还用光线来帮助自己叙事,形成了独特的、强烈的戏剧感。下面这幅,大卫割下格利亚的头颅,远远地伸出手去,光线从上方打下来,只照出大卫满脸的厌弃和格利亚满脸的惊悚。艺术家手下的大卫通常都是英勇、镇定或俊美的形象,但这个大卫却看着有点厌世,有种英雄倦怠的落寞感。

 (大卫与格利亚,罗马,博格塞美术馆)

卡拉瓦乔的戏剧性还体现在人物的动作与表情上,他总是能够抓住一个故事最戏剧化最有表现力的那个场面,将每一个人物的微表情刻画得栩栩如生。比如下面这幅基督下葬,死去的基督面色苍白,他的两位追随者沉重地抱着他的尸体,衰老的圣母一脸哀伤,年轻的抹大拉低头抹泪,而最戏剧化的是最右边的这位女性(玛丽),两手向上,仿佛在无语问苍天。

 
(耶稣下葬,梵蒂冈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我曾经看过一个“卡拉瓦乔主义”画家Dirckvan Baburen所画的相同主题的画作,创意上几乎完全模仿了卡拉瓦乔的这一幅,但抹大拉一行清泪划过面颊,把悲伤表现得更外向、更痛苦。


(Dirckvan Baburen,耶稣下葬)

二者对比,卡拉瓦乔的悲伤比较克制,但更细腻、更有回味。

 如果你注意耶稣下葬这幅画中的耶稣,会发现他虽然皮肤苍白,但满身的肌肉,非常健壮。一般说来,耶稣的形象通常都是苍白瘦弱的,以显示耶稣替世人承受的苦难。但卡拉瓦乔笔下的耶稣却是强壮的,像是体力劳动者,那两位抱着他的弟子,看起来也像是两个普通人,圣母玛利亚更是一个苍老憔悴的老妪形象。这也是我非常喜欢卡拉瓦乔的一个特点,他笔下的人物,非常世俗化,拉近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但这也是他的画在当时经常受到争议的原因之一,因为神不像神,更像普通人,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对神的不敬。其中争议最大的,怕就是下面这幅圣母子了。

(圣母,圣子与圣安妮,罗马,博格塞美术馆) 

“圣母、圣子与圣安妮”是画家们非常喜欢的题材,但以往的圣母子,圣母通常都是端庄的、慈爱的形象,但卡拉瓦乔笔下的圣母却穿着低胸裙,轻纱半掩,酥胸半露,虽然看起来依然很仁慈,但比起以往的圣母形象来说,确实是颠覆性的,不仅世俗,甚至还有点低俗。一旁的圣安妮(耶稣的祖母)老态毕露,而耶稣则赤条条无牵挂。对今天的观众而言,这似乎也没什么,但我们可以设想,把咱们寺庙里的观音菩萨换成范冰冰饰演的武媚娘,就可以理解这种惊世骇俗了。这幅画原本是一座教堂的装饰画,但仅仅展出了两天就因为引起的巨大争议被撤下来了。

(对比一下达芬奇同样题材的画作,圣母也穿低胸裙,但看着端庄多了,圣安妮年轻得像圣母的姐妹,耶稣也没那么裸露。作品保存于卢浮宫,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卡拉瓦乔的画会如此富有戏剧性而且世俗化?我觉得是和他戏剧化的人生分不开的,一个人的作品总归离不开他的生活,就像你不能指望生活富足平稳安逸的门德尔松会创作出贝多芬的命运一样。


(美杜莎,画在一个凸起的半圆形上,这张脸据说是卡拉瓦乔本人。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图片来自网络)

卡拉瓦乔应该属于传记作家或编剧非常喜欢的那种人,他6岁丧父,13岁丧母,从小混社会,吃喝嫖赌、打架斗殴,无所不为,属于“社会我乔哥,人狠话不多的类型。但他又极具绘画天份,走到哪都是最受追捧的天才画家。白天是主教、大领主的座上宾,晚上就流连于勾栏酒肆,赌博酗酒,滋事打架,甚至还杀过人,从罗马到那不勒斯、到西西里岛、到马耳他,在哪里都是最受欢迎的画家,但在哪里也都待不长久,最后在返回罗马的图中稀里糊涂地死了,英年早逝,只有39岁。

(算命者,罗马,卡皮托利欧博物馆,卢浮宫也有一幅同题材的画作) 

除了坎坷的人生经历,卡拉瓦乔的性取向也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有人说他是同性恋,也有人认为他是双性恋。他曾经以自己为模特,画过一幅病中的酒神,展现了自己“病娇”的一面,看得出,年轻的他,也是个容颜俊美的小伙儿。

 
(病中的酒神,罗马,博格塞美术馆)

他也画过另外几幅酒神和少年,据说,画中这个美丽圆润很有肉感的少年就是他当时的同性伙伴。 

(酒神,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图片来自网络)

像很多其他画家一样,卡拉瓦乔也曾经很多次把自己画进画作里,不过形象都算不上很美好。比如上面提到的那幅大卫,提着的人头是卡拉瓦乔,而下面这幅莎乐美,这个盛在盘子里的人头也是卡拉瓦乔自己,这两幅画都是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在那不勒斯完成的。此时的他因为打架毁了容,健康也很差,身上背负多个案底,传说中还有人在追杀,颇有些走投无路的意味。在这两幅画里,他把自己画得无比丑陋,人人厌恶,也是想借此表达自己的悔过,争取教皇的赦免。可惜,一切都已经太迟了,在从那不勒斯回到罗马的船上,他奇怪地死了,死因一直颇有争议,有说是死于马耳他骑士团的追杀,有说是死于铅中毒,还有说死于败血症、高烧等等。

(莎乐美与圣约翰的头颅,马德里皇宫,图片来自网络)

卡拉瓦乔的一生虽然很短,但他的影响非常巨大。他的画作,如今遍布欧美各大博物馆,每一幅都是无价之宝。上个世纪20年代,著名的艺术评论家罗伯托隆吉(RobertoLonghi)曾说,没有卡拉瓦乔,就没有里贝拉、维米尔、拉图尔和伦勃朗,德拉克罗瓦、库尔贝和马奈也会大不一样。而另一位艺术史学家伯纳德布伦森(BernardBerenson)则说,除了米开朗基罗,任何一位意大利画家都没有这样的影响力。

看看,连达芬奇都没排上号。下一次有机会,我们就来说说他对巴洛克以及后来绘画艺术的影响吧。

其他相关文章请见这里:

艺术之鹿——遇见波洛米尼

艺术之鹿——罗马属于贝尔尼尼 

艺术之鹿----天使何处不报喜

比利时的清明上河图
全世界只有一个罗马

托斯卡纳夕阳下

棺木也风流

惊喜连连的米兰

2017年终总结之——这一年去过的博物馆

遇见梵高

最有现代感的历史博物馆

喜欢就点一个在看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缪斯的约会|董捷: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之七|《手持戈利亚头颅的大卫》:卡拉瓦乔的悲剧
【巴洛克艺术】卡拉瓦乔:传奇大侠的一生有多精彩?
一个危险暴力的流氓画家,也能印在意大利币上?
从油画《老千》看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
他赌博、杀人,把圣母画成妓女:艺术史上最凶恶的天才
他的画作堪比米开朗基罗,人品却连地痞流氓都不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