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师道 | 一脉相承的书法教育

金石书风  百年相承


李瑞清、胡小石先生、游寿先生、

栾继生教授师生四代人


李瑞清认为,“大凡篆书与地理有关系,即在成周,各国有各国之风气,故书法不同。余欲著一书,以各国分派见。书未成,今只得以器分派。”此乃近代书法家率先立言者。他认为:“从前殷代文字但于殷器中见一二象形字,不足成立。今殷墟龟版牛骨,其文字虽不全,可以灼然知其一代文字之派矣。”又说,“余则暂定龟版为殷派,周则暂以器分派也。”虽略表源流,揭示书法变更之原,筚路蓝缕,初具规模。可贵在于不是空泛的侈谈与主观臆断,是以实物进行论证。作为开宗立派的大师,这等同阐述了一系列研究的方法、模式,对其流派传人是有导向意义的。 


李瑞清入室弟子皆学界名流,例如胡小石、吕凤子、张大千等,虽不同科,但皆为两江师范学堂毕业生,先后又成了李氏入室弟子;李健原是侄儿,朝夕相处,所学更多。这几位皆久在高等学校任教,弟子、再传弟子不计其数。尤其是胡、李二人尚有专门书法论著。1934年,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生班请胡小石讲授书学史,离李瑞清故去已十馀年,可见“李派”声誉之高,在高等学府影响之大。仅胡小石本人的书法弟子就有几辈人。而胡氏本人在创作上既有师传又有发展,绝不是往昔师传徒的“依样画葫芦”的陈旧俗套。......毋庸赘言,“李派”的影响主要在教育界。它的一代又一代的承传与发展,恰好是书法艺术从文人馀事发展到学科化、体系化的有力佐证。

——孙洵先生《民国书法史》

清道人致弟子胡小石先生信札

“小石贤弟”

胡小石先生跋清道人《临毛公鼎》

“弟子胡光炜 谨记”

胡小石先生1906年9月考取两江师范学堂预科,翌年2月插班入农学博物分类科。一次,学堂监督李瑞清(号梅庵,又号“清道人”)亲自出题测试,题目撷自《仪礼》。胡小石先生父亲胡季石出于清末著名学者刘熙载门下,家学甚厚,胡先生五岁即读《尔雅》,对张惠言《仪礼图》也研学多遍,因此胸有成竹,一挥而就。梅庵先生发现学农博的学生中居然有一弱冠少年能作有关《仪式》的文章,大喜过望,青睐有加,并亲自在课余授其传统国学。

梅庵先生精于碑学,是清末享有盛名的大书家,胡小石先生得其指点,始学北碑《郑文公碑》和《张黑女墓志》,从此笔力沉着,书艺大进。

1917年,胡小石经梅庵先生介绍,到上海任明智大学国文教员。翌年应邀到梅庵先生家当塾师,一方面教其弟侄经学、小学及诗文,一方面又师从梅庵先生及与梅庵过从甚密的晚清耆宿沈曾植、王国维、曾熙等。

1920年秋,梅庵先生病逝,胡小石先生与梅庵先生同乡挚友曾农髯共理丧事,遗体安葬于南京城郊牛首山,墓旁植梅300株,筑室数间,名“玉梅花庵”。

胡小石先生尝云:“此三年(1918-1920)中,受益最大,得与梅庵先生朝夕晤谈”。

后人评胡小石先生“近得梅庵北派之真髓,兼受农髯南派之薰沐,远绍两周金文之异变,秦权诏版之规范,汉简八分之宽博……虽师从梅庵,但能得其所失,补其所缺,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胡小石先生始终缅怀师情,谨遵师教。50年代中,当时为研究生的周勋初先生曾问胡先生:“先生的书艺和梅庵先生相比,又当何如?”胡小石先生立即惶悚地说:“先生书通各体,我只能得其一端而已。”
(资料来源于网络

1928年,游寿先生赴南京。随后,考入中央大学中文系。当时金陵,鸿儒云集,胡小石、王伯沆、吴梅、黄侃,各有专学,俱擅诗文、工书法。游先生师从胡小石先生,继承了胡小石先生的学风,主攻先秦文献、小学、书法,奠定了学术根基与发展方向。.......胡先生遵循清道人书学主张,求篆于金,求隶于石,书风豪放、畅达,非同凡响。游先生心向往之,仿胡先生书,人竟以为胡先生真迹。胡先生热情鼓励游先生当自成一家。从此,游先生书法游刃于甲骨、金文、汉魏石刻,广涉钟繇、苏黄。从甲骨、金文中探究篆书笔意。游先生平生所作篆书,皆源于甲骨、金文。除少数单字作品外,不作小篆,以其过于整齐一律,缺乏生动自然之气也。


——栾继生教授《游寿先生传》

胡小石先生
1888年—1962年

胡小石先生致弟子游寿先生信札
“介眉贤弟”

1948年,摄于南京玄武湖
(前排右三为胡小石先生,右一为宗白华先生。
后排左一为游寿先生)

关于胡小石先生的回忆点滴

游寿先生

 
同志们嘱我写一点关于胡小石先生书法的文章,我现在是八十岁出头了,执笔介绍胡先生以作百年祭。由于我年老健忘,许多事记不清了,要回忆四、五十年前的事情,不知从何下笔。幸得有胡先生文集和前几年已有专文谈先生的书法特色,故我所记只是些零散情况,也许对青年书法爱好者们有些启发。
记得我刚进南京中央大学,在抄上课证时,一位同乡告诉我说,中文系教授胡小石是有盛名的书法家,李梅庵的学生。当时校中有六朝松和为纪念李瑞清先生而修盖的梅庵。李瑞清先生出身于有名的藏书世家江西临川李氏,家中收藏有很多碑帖拓本,同时经常有人拿字画来请李先生鉴定真伪。胡先生曾在李家当过家庭教师,自然看到不少名家墨迹或碑帖。这是胡先生早年跟李梅庵学书的一段。虽然胡先生的书法后来自成一家,有过于李梅庵之处,可是胡先生一直是推崇和尊敬李先生的。
当时大学里的文史教授,都会写一笔好字,也可以说都是名家。但别人无论是黑板板书、信札以及为学生批发文章,都是一种秀美的风格。只有胡小石先生遍临诸体,上起青铜图形,下至米芾都写过。不过用笔还是他自己的豪放、畅快,而又有原作的韵味。记得我大学毕业时,先生曾送我四条屏,写的是钟繇帖四种。还有二十多页荣宝斋的仿古笺,遍写三代书法及宋明人书帖,后来我于一九三四年重回南京,先生又送我在仿古笺上临写的历代法书。
某年寒假,几个同学聚在胡先生书斋里写字,我写了李梅庵为毛公鼎所题的跋文和李斯的小篆。胡先生却笑着对我说,你自己可以成家,不必学我。当时我在书法上还不懂得找自己的出路(不象现在的某些青年,一下笔就叫自成一家了)。由于我在大学里的专业不是书法,所以经常是听课时看先生的板书,从中学到用笔的方法。
一九三四年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招收研究生,同学们都请胡先生开书学史课。这门课在大学中从来没有开过,胡先生讲课内容包括古代齐楚金文流变到秦国统一书体,列国派系和政权影响下书体的方圆肥瘦之分,汉代书法仍因地域的不同各具特色等等。先生既善记忆、口才也极生动。我提到这问题,似乎离题太远,但我希望青年们了解一个问题,书法不是孤立的,不是只致力于书法临摹就可以了,既有内在功力,也有广博学力的因素。当时老师讲课多不自己写讲义,胡先生讲书学史时,由学生下课后将笔记整理抄写,一年后交还胡先生,便是《书学史》底稿。先生的《唐以前文学史》也是这样写成的。另外还有一篇关于先秦甲骨金文的讲稿,被人拿到国外改名换姓出版了。可是这位同学是个懒汉,经常不来上课,所以出版的书有些地方上下文不合,胡先生知道后也从不宣扬。《书学史》的命运就不同了,胡先生用原稿一直讲了多年,并有所补充,可惜在“文革”中全部失落了。
胡先生的客室、书房中都堆满了书,墙上也从不挂什么拓片或名人字画。先生平时信笔作书,不用对本临摹,心中存有各家笔法,写出来又有自己的精神。他曾告诉我,汉碑以《礼器碑》最有筋骨,碑阴尤佳,学好《礼器碑》,再写其他汉隶,无不如意。魏碑以《张猛龙碑》最佳,其碑阴题名,隶情草意,实兼而有之。
胡先生的书法具有诗人的气质,有人以为“犷悍”,我感到这两个字安在胡先生的书法上并不妥当。他一生的字是沉雄豪放,是经过锻炼后加入文学修养烧铸出来的。事情已过去四、五十年了,今日执笔记述当年事,如梦中醒来,而先生垂翼远逝已二十多年了。记此点滴,以志怀念。

游寿先生《书学史》笔记




继生大学毕业,留校任游先生助手,并在历史系主讲历史文选和书法二门课程,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今天。继生讲学杏坛的动力源泉,来自他的业师游寿先生。......笔者激赏继生师介眉先生之心,未师介眉先生之迹的严谨治学态度。其青年时临仿胡小石先生和游寿先生书体,均无刻意斧凿痕迹。这无疑是继生习书的高明处。一切诚念,终当相遇。继生有幸珍藏一些介眉先生的遗墨和印蜕,介眉先生在继生手拓印蜕上题写:“来哈三十年来,从学书者栾继生。”诸多题字,皆是对后生的期许。多年的师生感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浓缩成一片云霞、一条白练,日夜在其胸中激荡奔腾。“江水长流,师恩永志”(继生挽介眉先生),正是他对介眉先生无尽的缅怀与思念。继生不以所藏,害所将受。继生一直为倡导书学正脉,弘扬游门学风而不遗余力。

——李敬东老师《传灯继往 化古生新
——栾继生书法视野摭论》

游寿先生

1906-1994



1988年,游寿先生出席长春·中国古文字
学术研讨会,挥毫作书
(旁为栾继生教授)

游寿先生常用印章及题记
印蜕右四、五为董作宾为游先生
刻名两枚字小印,
游先生跋曰:
“来哈三十年,从学书者栾继生,
此印为继生所印。”

江水长流 师恩永志

——栾继生教授在2007年哈尔滨师范大学举办的学习游寿先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所做的主题报告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报告的题目是《江水长流,师恩永志》。

我1981年来到游先生门下,1984年,经先生推荐,留到历史系任教,并兼任先生的助手。有幸跟随先生、聆听教诲十四年。先生的造诣和品格,都使我深受教益。虽然先生离开我们也已经十三年了,但当年我跟随先生学习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每当我仰望着先生慈祥的目光,心灵就会得到一次净化。下面,我从自己感受最深的两个方面,为大家献上几段回忆。
第一方面,是先生淡泊名利、平易近人的高尚情怀。

在中国当代书法史上,先生作为清末李瑞清、胡小石金石书风的继承人,与康有为的弟子萧娴,并称“南萧北游”。

先生的墨宝,经常作为中外友好交流活动的礼物,远播海外,倍受珍视。那时候,书法家标价卖字已成风气,但是,先生对求书者有求必应,却从来分文不取。不仅如此,先生还经常拿出自己工资去周济亲朋,自己一直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

先生的房间,地面是最简单的水泥地面,先生的卧榻是一张简易折叠床。室内除四壁图书之外,几乎没有家具陈设,只有几把简单的折叠椅和一张很小的写字台。一台黑白电视机是先生生前最现代化的家用电器了。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先生仍孜孜不倦地进行着研究与著述。

先生的衣着更是十分俭朴。1985年,第一届教师节,当时的黑龙江省长侯捷前来慰问先生,先生竟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后来学校特意为先生赶制了一套新衣服。这套西服款式的衣服,先生穿上,并不十分协调,但是,这是先生晚年最好的一套衣服了。

古人曾说:人非有品不能贫。先生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正是她高尚情怀的体现。
先生对学生从不说教,老人家对学生的精神境界的培养总是那样润物无声。

记得1983年,我二十岁生日的时候,请求先生写一幅字,作为纪念,先生书写了唐代诗人李群玉诗《题书院二小松》:“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细细品读,先生是在以小松超凡出尘的风神启发后生高洁情怀,勤奋读书。1985年,先生又赠我一幅字,内容是:“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这两句话出自《论语》,清初学者顾炎武把它概括为士人的治学立身之道。这幅作品一直挂在我的书房里,作为座右铭,每次瞻仰,我都感到震撼。这句格言,先生还曾写给了许多同学。

1986年,孙吴县的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学生给先生写来一封信,说:自己喜爱书法,但山区偏远,没有字帖,也没有老师指导,希望能得到先生的指教。先生当即给这位小学生写了一幅字,选了几本字帖,其中包括先生亲自编辑的教材《历代书法选》,又嘱咐我写一封回信,说明学习方法,一起寄去。二十年过去了,不知当年那个小学生是否在书法上取得了成绩,但是,先生这种平易近人的品格一直令我十分感动。
第二方面,是先生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师者风范。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哈师大,在先生等老一辈著名书法家带动和指导下,全校掀起了书法学习的热潮。先生对学生们总是热情支持,与先生在一起,真是如沐春风。

1984年春,我校的学生书法协会成立一周年,举办了一次纪念展览,请先生题词,先生欣然挥毫,写下“旦旦临池,期尔之成”八个大字。这个题词,一语双关,既可以理解为“每日练习,一年来你们取得了成绩”,还可以理解为“每日练习,期望你们走向成功。”巧妙典雅地肯定了同学们的学习成绩,又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我每次拿着书法习作向先生请教的时,先生总是给予肯定和鼓励,多次题上“继生同学书法日日新”等评语,这使我兴趣倍增。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再看看我当年的习作,那样稚嫩。我深深地体会到,年近八旬的先生对弱冠之年的学生是多么爱护啊。如果没有先生的激励和指导,我的书法学习就不可能坚持到今天了。

先生是在广阔而深厚的文化背景下开展书法教育的,这是先生书法教育与一般写字教学的根本区别。先生反复强调,书法不是单纯的写字技巧,退笔成冢,不如读书万卷。只有品高学富,才能超凡脱俗。

先生经常引用杜甫诗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来提醒学生,并谆谆教导:“要多看好帖。”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还是百废待兴之时,书店里的字帖非常少,先生就把自己收藏的字帖拿出来,让学生观摩,需要重点临摹的,就让我拿去复印。我现在还珍藏着那时复印的三种汉碑字帖,每本都有先生题写的帖名。当时,复印的人为了节省碳粉,所以颜色印得非常浅,与今天的印刷技术相比,那字帖显得很简陋了,但是,这里面所饱含着的殷殷深情,是任何精美印本都不能替代的。
先生是闽东人,虽壮游南北,却乡音无改,口音十分难懂。乍听起来,甚至像外语一样。比如,字帖的“帖”字,先生的读音是“特”,介绍的“介”,先生读音是“概”,用刀子切东西,先生叫做“斩”。有一次,先生辅导书法协会的新同学时,指着我的师兄高润生说:“你们听不懂我的话,就让高润生来当翻译,他能听懂。”高润生接着自我介绍说:“好的,我是外语系七九级的……”这个巧合,把大家都逗笑了。

起初,我也听不懂先生那浓重的方音,先生就把许多词汇写下来,直到我听懂为止,久而久之,我能够听懂先生的方音了,还经常给前来参观的人士做起了普通话翻译。先生给学生讲课时,因为方音难懂,也总是边说边写,比常人付出了更多劳动。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先生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指导。

我参加工作之后,与先生同在一间办公室,请教特别方便。我主讲《历史文选》和《书法》两门课程。备课过程中,遇到问题,抬头便问。回想起来,当时有的问题问得很幼稚,但先生总是耐心地给我讲解。

一次,我读到《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游说赵王取得成功,获“白璧百双,黄金万溢,……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其中的“璧”、“毂”,是什么形制,教材注释很简略,我向先生请教。

先生告诉我:“《尔雅·释器》说:'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先生一边说,一边指着到文物室展柜里的玉璧给我解释:“肉就是璧四周的实体部分,好就是中间的空洞部分。器物名称,源于两部分的不同比例。

“至于'毂’,就是古代车轮上外承辐条,内贯车轴的部分。这些在《考工记图》中都有图形。你教《历史文选》,《说文》、《尔雅》、《考工记》都是重要的基础文献。

由此,我更加理解了原始文献的重要意义,后来把《考工记图》抄录下来了。
我开始正式讲课时,先生已经八十高龄了,还经常到我的课堂上听课,然后详细评点,使我获益不浅。一次,我讲《秦始皇本纪》,讲到始皇修骊山陵时,我从骊山陵说到了烽火台,由五间厅说到捉蒋亭,讲得兴致勃勃。但是,课后,先生对我说:“这样讲,似乎联系丰富,但分散了中心,使重点不突出了。”细细一想,才体会到先生见解的深刻。那时候,每次见到先生坐在教室后面,就觉得有了坚实的依靠,心里非常踏实。今天回忆起来,才意识到,老人家为我付出的辛苦实在太多了!
二十多年过去了,先生的品格,一直激励着我。先生的泽惠,一直感动着我。十三年前,先生离开我们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一句肺腑之言:“江水长流,师恩永志。”这八个字,寄托的是的无限的思念和敬仰。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在唁电中说:“向游寿先生学习是我们后继者的历史责任。”是的,先生虽去,风范长存,先生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985年,游寿先生书赠栾继生教授





栾继生教授

如何学好书法,

栾教授常说的几句话

1.写字的姿势很重要,要正襟危坐。

2.别加劲儿,越使劲儿的字越没劲儿。

3.不要贪多。

4.要拎着笔写,笔立直才能保证中锋。

5.五字执笔法最自然舒适。

6.慢点写,字要沉,速度一慢自然就沉下来了。

7.要“写”不要“抹”,要体会真正的“书写”。

8.要自然态,不要有表现心。写字时要心无挂碍,动作要减少,心思要单纯。

9.格调要高。

10.写错了,可以重写一遍,不要修描。

11.写字一定要有“涩”劲儿,不要“滑”。

12.一定要多读书。




祝天下仁师得英才而教育之!

哈尔滨师范大学建校五十周年纪念

栾继生教授题《师道》

前不同于古人,自古人来,而能发展古人;

  后不同于来者,向来者去,而能启迪来者。

——胡小石先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坛双秀,南萧北游——萧娴、游寿的书法艺术
【书画欣赏】 一代芳华:被遗忘的杰出女学者、女书法家游寿
近现代胡问遂临魏碑四种
陈禄渊与新魏体寻踪
曾熙书法
李瑞清对六朝碑的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