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究始于观察

 探究始于观察

三年级科学课,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起始学期。三上教材编者在《写给同学们》的学习前言中说: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经”。儿童对于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的充分认识是从观察开始的。显然,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础,也是科学教学的基础。在三年级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尤显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一、诱发兴趣,想观察。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一种令人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催化剂,它能使人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愉悦的心情,思维的灵感。三年级学生的直观思维还远远强于理性思维,他们感官上获得的愉悦能比较有效地激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诱导,使学生尽快地进入一种好奇、渴盼、急不可耐的境界,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积极主动进入到科学探究过程。例如:教学《一片完整的叶》,上课伊始,教师先出示一幅树叶拓画,漂亮的画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对平凡无奇的树叶产生了浓厚兴趣。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出对树叶的观察,学生无疑会非常投入。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只有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作为学生,怕出错,怕老师的责怪。如果教师能以“朋友”的姿态与他们相处,把平等的情怀交给学生,使学生的心籁充满和风暖意,那么学生的观察就没有后顾之忧。在新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鱼与鱼”的关系,课堂是最具生命力的地方。因此,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教师只要给孩子们提供一些有观察价值的实物,就足够了。不要用诸如提问的办法来控制学生的观察。只有充分地“放”,才意味着有活力、有创造,才意味着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潜力,才能收道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上《做一辆纸车》一课时,由于教师的绝对放手,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内独立观察,充分感知。当学生做好纸车在试车中,就有许多同学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如“车轮多按两个,变成六个是不是可以跑得更快、更远?”,“把几辆纸车组合起来,跑起来是不是更有趣?”……。尽管他们的方法、结果有时会“不着边际”,甚至“幼稚可笑”,但这毕竟是他们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倍加爱护和扶持,要以宽厚的胸怀容纳他们。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学生体验着参与的快乐,观察的乐趣,探究的愉悦,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心理基础和知识基础。

二、探索方法,会观察。

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由于三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独立、系统的观察能力,因此在儿童对观察有了兴趣时,教师必须趁热打铁对他们的观察活动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并围绕观察目的,确立具体的观察方法和步骤。众所周知,观察的效果取决于观察的目的和要求明确到何种程度。观察的目的、要求愈明确,观察者对知觉对象的反映愈完整、愈清晰,观察效果就愈好。

其次,要让学生用多种感官观察,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专家表示,观察能力是由人体的五官出发,透过视觉、听觉、触觉、痛觉、味觉、嗅觉来达成学习。所以,综合运用感官是了解事物属性的需要,将贯穿科学课的整个学习过程。例:教学《米饭的观察》,要求学生比较米粒变成米饭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就不仅要看、闻、摸,还要尝,不妨还可以听一听。不然,还真找不出大米变成米饭时的变化来。除利用感官外,观察有时还必须借助工具。如上《我看到了什么》一课,在让学生观察树的粗细时,最好让学生用绳子测量;而观察树下活动的虫子,则可用放大镜。实践证明,工具的正确使用,不仅提高了学生观察的准确性,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第三,在观察活动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表格、绘画等形式如实记录下来,以掌握研究自然事物的第一手资料。没有记录就没有一切。要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还常常需要对其进行长期观察,只有通过长期观察,认真记录,才能积累成果,对事物发展变化作出正确的结论,从而使观察真正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窗口。

纵然,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阅历的拓展,他们会摸索出更多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选择观察方法。相信用不了多久,像“顺序观察识整体;典型观察找特征;比较观察抓本质;追踪观察看变化;分解观察来综合;探索观察寻联系、找影响”等等针对性的观察方法,都会为学生所用。

三、随处留心,乐观察。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慧眼岂不识真金?它告诉我们,要做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引起思考,才会有所发现。三年级学生由于受到知识经验以及年龄特征的限制,在他们面前出现一幅画面时,往往容易被整个画面所吸引,忽而看看这,忽而看看那,注意力极不集中,同时又缺乏必要的耐心和恒心,当然也就不能把主要的和次要的加以区别,更不能发现新的吸引他观察的东西。有个成语叫“熟视无睹”,它很好地概括了我们平时观察中的浮光掠影和漫不经心。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教育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多看看、多听听、多做做、多想想,使他们逐步养成乐于观察的习惯。

如在上《我们看到了什么》一课中,通过让学生观察一棵大树的图片,学生会真切意识到从图片中得到的信息很有限,从而提出要看真正的大树,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回忆平时在大树面前又曾经看到过什么?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们又意识到平时看一棵大树不够专注,不够仔细,致使头脑中对大树的印象也非常有限,最后教师提出观察一棵真正大树的讨论。通过这一些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只有细心观察周围生活,抓住了那些别人眼中“稍纵即逝的事物”,才能真正获取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才会有重大的发现。

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察觉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例,例如:英国发明家瓦特从烧开的水顶动壶盖的观察中琢磨出蒸汽机的基本原理,由此带来一场深刻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而牛顿则从苹果落地中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

四、积极思考,善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它不单纯是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直接反映,它还包括了积极的思维活动。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可见,观察活动仅仅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科学思维才是它的灵魂。观察现象和思维分析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观察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深入地观察需要思维的指导。正是这种在观察中思考,思考与观察相结合,才使瓦特、牛顿等科学家们取得了如此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因此,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那 才是真正的观察。

如上《一杯水的观察》一课时,在认识水会流动的活动中,学生发现水平面后,教师要抓住良机,引导学生研究水面的变化。当一杯水、一盆水发生倾斜的时候水平面会发生什么变化?当杯子、脸盆的边缘低于水平面的时候水又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学生会体会到: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水可以流动。这不仅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增长了科学知识,尤为重要的是使他们的科学素养得到了较好的培养。无庸置疑,想让学生善于观察,关键是将感知与思维相结合。而这种观察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才是真正良好的观察力。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探究的基础。学生有了良好的观察习惯,才能真正“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才能使科学课成为真正的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怎样上好一二年级科学课(下)
专题 | 促进理性思维养成的科学课教学
2023高考三大“风向标”:为一线教学带来什么启示?
我的原创
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