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学数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摘要: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我们应摈弃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理念,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探究能力,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学习潜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知识探究的主人。鉴于此,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几点建议。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其对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究,总结出独特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这一理念同英国教育界“做中学”的理念相一致,这恰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材中增添了很多学生活动,例如调查、资料分析、探究性实验等同生活与社会相关联的活动,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取结论,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逐步强化学生探究能力。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数学核心素养理念要求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培养,引导其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所遇到的问题,这一点恰好迎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规定,并有利于培养探究性人才。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中,要巧妙设置问题,给予学生引导,让其独立展开对问题的思考,激发探究动机。

例如,在《体积与容积》教学中,基于小学生爱喝果汁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如下:1.小萍与小优一起喝果汁,但是小优喝了五瓶,小萍只喝了一瓶,请问小优的饮用量必然比小萍大吗?2.容量是什么?容量的单位主要有哪些?小萍与小优所喝果汁瓶是否一样?通过一系列提问,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各种容量的瓶子,向瓶子中注水并观察水量。通过细致的观察,学生惊喜地发现不同容量瓶子中的水量也有所不同,由此得知,小萍果汁瓶子容量更大,所以她所喝的果汁不一定比小优少。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调动学生探究意识与想象力,并引导学生对有关数学概念予以辨析,从而有效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力。

认知冲突,优化探究过程

在认知过程中,当学生面临的学习情景与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发生冲突时,学生脑中会产生许多空白,这样的空白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去填补空白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适当留点空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这样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在《分数除法》学习时,教材分两个层次进行编排。第一层次:分数的分子能被除数整除(÷2)。第二层次,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3)。教师在教学第一层次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让学生用准备好的纸折一折、涂一涂,在交流各自折法的基础上,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能被除数整除的两种思维方法:一是 ;二是。教师在学生直观理解基础之上,提出了第二层次的问题:如果把这张纸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同样允许学生用折一折的方法。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分子4不能被3整除,怎么办?部分学生就有了短暂的思维空白。此时,教师不急于给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在解决除以2的两种方法中,第一种方法是有局限性的,这更突出了第二种方法的适用性,从而初步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这一结论。在学生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出现了短暂的留白,学生的思维不是空白的。他们在认知冲突时经历了留白、质疑、思考、探索、解决等一系列的过程,从而真正理解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动手实践,体验探究乐趣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因为自己通过动手实践、认真思考、细致观察,能够对知识予以深层次理解,从而真正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将必要的思维材料提供给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各种感官探索新知识,体验探究乐趣。

以“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借助拼摆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探索。通过不断讨论分析与拼拼剪剪,各小组均推导出了正确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相互讨论研究,由每组组长上台讲解小组的研究结论,下面的学生进行提问与补充。学生不仅可以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同时又将新颖独特的方法创造了出来。

联系生活,延伸探究空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导入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探究出解题方法,激发其推理、逻辑思维,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比如在体积单位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对于“1cm3、1dm3、1m3到底有多大”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指出1m3如食指第一个指节一般大小;向学生出示粉笔盒,指出1dm3就如这个粉笔盒一般大小。那1m3到底有多大呢?教师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三根米尺,组织学生在墙角利用米尺围一个边长为1m的正方体。此时,学生明白,原来棱长为1m 的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m3。为了让学生体会1m3的体积空间到底有多大,教师可以让学生钻到自己围成的1m3的正方体之中,亲身感受1m3的空间大小。探究活动同生活实践相联系,可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促使其联系生活实际,延伸探究空间。


感受成功,形成探究习惯

“没有任何东西比成功更有满足感,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发获得成功的努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基于学生不同的个性,创设相对应的情境,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时,为了向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教师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探究:1.剪出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凑成你感兴趣的图形;2.基于拼凑而成的图形,总结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3.思考出其他推导方法。基于这三个问题,学生探索出各种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即使学习能力有限的学生也能够采用一种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方法。如此,不同层次的学生均积极参与探究过程,均有所发现与创造,均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均强化了探究学习能力。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持久地、集中精神地投入,需要学习成功作为支撑,反复的成功可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使其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小结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尤为必要,可积极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取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权利,从而快乐地畅游在数学世界中,探索知识的奥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极限思想的渗透点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谈浪涛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小学数学的应用 - labwe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振新小学:建构和谐课堂 促进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中的极限思想
农村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探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