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二十):岩后入路
经岩入路,可有岩前入路、岩后入路、岩前后联合入路、经鼻内镜岩前入路等表现形式。本节重点探讨岩后入路。

往期推荐

岩后入路,常见3种表现形式:从岩骨后部由浅入深,依次为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经迷路入路、经耳蜗入路。岩后入路的基础技术,是乳突磨除技术。熟悉耳鼻喉侧颅底专业经常使用的岩骨次全切除术,这对于神经外科医生开展岩后入路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当前,有关岩后入路的学术交流,常见于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颞下窝手术入路、岩斜区手术入路等专题讨论。

从欧美神经外科的发展趋势来看,岩后入路在这些国家已经很少使用了。德国汉诺威Samii教授团队,历来不推崇使用经岩入路。美国凤凰城Spetzler教授团队,在公元2000年以后,也已大幅度减少经岩入路的使用。作为经岩入路的一部分,岩后入路的应用,自然也是呈现出大幅锐减的趋势。

日本颅底外科大师Hakuba教授、Kawase教授、Fukushima教授等,在国际学术舞台,通常是宣讲他们引以为荣的经岩入路。经岩入路,在时下之日本仍是很流行?少数几个大师的宣讲,恐怕还不能真实反映经岩入路在日本神经外科的使用情况。当前,岩后入路是否在日本广泛应用,仍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

目前,中国也没有本国经岩入路使用情况的调查统计。仅从显微解剖与手术入路培训、颅底学术会议来看,有关经岩入路的探讨,却是重要议题、焦点内容,并且这种势头持续上扬、有增无减。作为经岩入路的一部分,岩后入路,引起国内神经外科同道的较高关注。就国内种种现象,笔者现提出几点思考:

1. 神经外科医师培养模式的新变化。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的培养模式类似学徒式,即长期跟随本单位的上级医师进行诊疗工作。学徒式的培养,实为闭环式培养。师爷、师父、徒弟在同一科室,一代又一代传承着已有的经验、技艺与文化。排斥外来,很难纳新,限制突破,是学徒式培养的主要不足。

尽管外派进修制度已经实行多年,但学徒式培养依然是众多医师所要经历的主要培养模式。

自2010年以来,在这最近的十年,神经外科医师的培养模式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不断加强的实验外科培训、显微解剖与手术入路培训、线上教育与会议等方面。层出不穷的培训项目,接连不断的经岩入路培训内容,一批又一批的同道参与,这些常给更多同道造成“经岩入路广泛开展”的表观印象。

2. 神经外科行业办会模式的新变化。
以目前神经外科举办的颅底外科会议为例。近十余年来,多学科协作(MDT)模式,是颅底外科会议的鲜明特征。各路讲者,争相报告经岩入路有关的内容,要么岩前入路,要么乙状窦前入路,要么颞下窝Fisch入路。

在多学科协作之前,耳鼻喉喉科侧颅底专业的医生,很少与神经外科同道进行会议交流,即各自办会,各自交流,不相往来。采取多学科协作模式之后,耳鼻喉侧颅底医生融入进来,其宣讲的岩骨次全切除术、经迷路入路、颞下窝径路(TypeA、TypeB、TypeC)等内容,渐渐被广大神经外科同道所熟悉。从熟悉,到接受,再到侧颅底入路开展,部分神外同道正在不断挑战自己,正在独立开展着一些耳鼻喉侧颅底的工作。

多学科协作,耳鼻喉侧颅底宣讲,容易使参会的神经外科同道产生一种感觉:经岩入路正在广泛开展。但是,实际情况怎样,只能依靠调查统计了。

3. 国际讲者的人员构成,以及国内医院的助推等。
来华的国际讲者,多来自日本、北美、欧洲。

办会赞助商从成本核算的角度出发,邀请日本学者来华交流,最经济、最节约。路途近,即使往返头等舱,机票也相对便宜。

从历史文化来看,中日交流,源远流长。大唐之鉴真东渡,便是很好的例证。中日神经外科交流密切,亦是在情理之中。

与欧美学者相比较,日本学者,来华交流人数更多,交流次数也更频繁。KawaseFukushima教授等,担任国内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经常来华进行学术报告,多年不断的宣讲其擅长的经岩入路。国内有影响力的神经外科中心,通过培训班、办会等形式,助推经岩入路的推广。

欧洲学者很少宣讲经岩入路。倘若Samii教授担任国内多家大学的客座教授,倘若Samii教授多次在各个神经外科中心进行宣讲,那么这些神经外科中心自然会助推坐位乙状窦后入路了。

从国际交流现状,审慎看待经岩入路在国内的前世今生、前因后果。放眼全球,经岩入路是否在中国一家独热?

4. 国内神经外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区域发展的均衡化趋势。
区域协同发展、均衡发展,缩小区域间差距,在时代大趋势背景下,国内神经外科水平整体提高。以前,仅有少数几个区域神经外科中心,能够常态化开展乙状窦前入路、经迷路入路。现在,很多地市医院也已经熟练开展乙状窦前入路了。

整体水平提高、均衡化发展,确实为经岩入路的推广提供了现实可行性。

5. 医学影像的发展,以及手术器械的革新等。
以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为例。乳突磨除过程中,防止乙状窦损伤,尤为重要。借助医学影像,术前评估乙状窦发育、走行、通畅情况等,有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比如,看看乙状窦与乳突皮质表层的距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手术伊始乙状窦轮廓化过程中,不至于损伤乙状窦出血,进而顺利推进手术进程。

显微解剖训练的加强、磨钻工艺的不断精进等,大大缩短磨除乳突所需的时间。

不能用二三十年前的眼光,看待今日之经岩入路;也不能用二三十年前的评价,评价今日之经岩入路。手术耗时大大缩短、手术安全性大大提高,这是当前经岩入路的显著特点。

以上五点思考,围绕经岩入路,特别是岩后入路,在国内的开展情况,既有甄别假象的思考,也有内在动因的思考。思考,仅是一己管窥,仍缺乏说服力。在此,笔者企盼国人能够针对经岩入路进行调查统计。

现以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为例,简述该入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要点、手术步骤等。

手术适应证

1. 全斜坡宽基底型脑膜瘤、斜坡脊索瘤、颈静脉孔区部分肿瘤等。

2. 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

手术要点

1. 体位:取侧卧位,使颞骨岩部基底部位于手术最高点。头顶部稍稍下垂,但要注意高于心脏水平,以利颈静脉回流。

2. 切口: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也是幕上下联合入路。因此,切口的设计要考虑到中颅窝的轮廓化、岩上窦结扎、小脑幕切开、颞叶底面抬起等术中需要。

3. 如果采用皮肤与颞肌分层切开,争取形成并保留完整的骨膜颞肌筋膜瓣,以备关颅使用,预防脑脊液漏。

4. 磨除乳突、中颅窝骨质,注意保护乙状窦、岩上窦、颈静脉球、迷路、面神经乳突段等结构。

安全进行乳突磨除,需要熟悉Fukushima教授在乳突区提出的3个三角的概念,即乳突外三角(Fukushima’s outer mastoid triangle)、乳突内三角(Fukushima’s inner mastoid triangle)、Macewen 三角(Macewen’s triangle)。

进行乳突磨除时,需要识别并利用乳突尖-星点-颧弓根、窦硬膜角-颈静脉球-后半规管上部等解剖标志。

施行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需要实现Trautman三角的良好显露。Trautman三角与Fukushima乳突内三角,境界范围大体一致。

外侧半规管与二腹肌嵴的连线,大体对应面神经乳突段的走行。神经外科手术很少开放中耳结构,因此很少使用砧骨短脚定位面神经乳突段。

至于乳突磨除的先后顺序,尚且存在不同的主张。

5. 切开岩上窦上方、颞叶底面的硬膜,轻柔抬起颞叶,注意保护拉贝静脉(Labbe静脉),并需避免颞叶牵拉性挫伤。

6. 拓展岩上窦结扎的手术自由度,需要充分切开岩上窦上方、颞叶底面的硬膜,也需要充分切开岩上窦下方、乙状窦前的后颅窝硬膜。

轻柔牵拉颞叶底面、小脑腹侧面,耐心缓慢释放脑脊液,也是拓展手术自由度的重要手段。

如果术前已行腰椎置管,需注意在硬膜切开后才能打开腰椎置管,进行脑脊液引流。

7. 小脑幕切开时,注意保护滑车神经。

手术步骤

1

体位


侧卧位,头架固定,头顶部略低于颧弓水平,置颞骨岩部基底于最高点。

2

切口


依病变特点,常采用耳后弧形切口或围绕耳廓的马蹄形切口。Hakuba教授展示的双切口形式,耳前弧形向前切口+围绕耳廓的向后弧形或L形切口,目前已经很少使用。

国内常选用马蹄形切口,切口前缘起自耳廓前方颧弓水平,马蹄形围绕耳廓向后,止于横窦下方乳突尖部后方1cm。切口前后缘位置、切口的延长,可依病变位置与大小,进行适度调整。

3

皮瓣


如选用马蹄形切口,皮瓣切开方式,可采取皮肤与颞肌分层切开,也可采取皮肤与颞肌一并切开。日本医生常采用皮肤与颞肌分层切开,并形成带血管蒂的颅骨骨膜瓣。

4

钻孔与骨瓣


Hakuba教授展示的“六孔开颅”,骨孔分别位于:第一孔,颧弓根部上方;第二孔,乳突上嵴后端上方;第三孔,横窦与乙状窦膝部的内下方;第四孔,乳突根部后方;第五孔,乳突后缘外侧2cm;第六孔,外耳道上方鳞状缝上。

国内也曾长期应用“六孔开颅”,但是使用的六孔位置与Hakuba教授的六孔位置,略有不同。四孔集中分布于横窦上下,是国内六孔开颅的主要骨孔特点。目前,有的单位采用“单孔双骨瓣”开颅,即改良式乙状窦前入路开颅,仅钻一个骨孔,骨孔位于横窦乙状窦交界前上方、顶颞点附近。双骨瓣,一为幕上骨瓣,类似颞枕开颅骨瓣;一为幕下骨瓣,类似枕下外侧骨瓣。

5

乳突磨除与迷路后显露


星点与乳突尖连线,大体对应乙状窦的走行。星点-乳突上嵴-颧弓根连线,大体对应中颅窝颞底。先选用大号切割钻进行乳突快速磨除,进行乙状窦、中颅窝颞底的轮廓化。根据道上三角深面为乳突鼓窦、乳突鼓窦深面有外侧半规管,又根据二腹肌沟内面即为二腹肌嵴,逐步显露出外侧半规管、二腹肌嵴。利用外侧半规管与二腹肌嵴的连线,定位面神经乳突段的走行。保留Fallopian管的完整性,有利于保护面神经乳突段。面神经、半规管、岩上窦附近的骨质磨除,需注意使用金刚砂磨钻头。

在乳突磨除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上半规管、后半规管、外半规管。特别需要注意外侧半规管的保护,因为外侧半规管的下方有面神经走行。如果不小心磨除了上半规管、后半规管,那便是乙状窦前经部分迷路入路了。

6

硬膜切开、岩上窦结扎、小脑幕切开


先将岩上窦上方的颞枕硬膜切开,再将乙状窦前方的后颅窝硬膜剪开,脑板轻柔牵开颞枕叶底面、小脑腹侧面,显露岩上窦和小脑幕。

切开颞枕硬膜时,注意保护拉贝静脉(Labbe静脉)。

岩上窦切开位置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岩静脉的保护。先用丝线缝扎岩上窦,后而切开岩上窦,顺而切开小脑幕直至小脑幕裂孔。此时,注意滑车神经的保护。

7

深部视野的观察(血管神经间隙的利用)


Hakuba教授将深部视野的观察分为:(1)桥脑前区上部,观察三叉神经、展神经、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等。(2)桥小脑角部,观察展神经、面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基底动脉等。(3)小脑幕上部,观察动眼神经、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C₂段等。

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可以观察上至动眼神经、下至副神经的区域范围。采用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处理岩斜脑膜瘤时,这些脑神经有的被病变推挤,有的被包裹,术中要注意这些脑神经的保护。

基底动脉发出的血管穿支,也需注意保护。

并发症

提高手术质量,加强术后管理,可以减少并发症、减轻并发症。

并发症

(1)乙状窦损伤,致大量出血;

(2)面神经损伤,出现面瘫;

(3)迷路损伤,出现听力障碍;

(4)滑车神经、展神经损伤、致眼外肌运动障碍;

(5)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基底动脉脑桥支损伤,出现脑干梗死等;

(6)关颅过程存在缺陷,出现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


优势与不足


优势

1. 系侧方入路,入路径向距离短,直达脑干腹外侧、斜坡;

2. 实现上中下斜坡显露,全斜坡显露;

3. 实现基底动脉主干全程显露;

4. 处理岩斜脑膜瘤,特别是斜坡脑膜瘤,可以早期切断肿瘤基底血供;

5. 减少脑组织的牵拉,对颞枕底面、小脑腹侧的牵拉相对较轻等。

不足

1. 因乳突磨除、Trautman三角显露等,开颅时间较长,手术操作相对复杂;

2. 也因乳突磨除、中颅窝颞底骨质磨除等,术后形成残腔,为消灭残腔,关颅耗时。如硬膜缝合不严,极易出现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

3. 不容易在短期集中合适的病例,病例数不足,难以跨越学习曲线,打击医者信心。


主要参考书目

1. 白马明,颅底外科解剖图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 Takanori Fukushima, Manual of Skull Base Dissection, INEF,2004
3. 刘庆良,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解剖与临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相关推荐



(点击此处即可查看合辑)


(点击此处即可查看合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经外科学习:征途与跨越
前世今生:经岩骨入路(四)
十年颅底崎岖路 铁画银钩匠心文 --佟小光教授颅底入路连载
扩大经岩骨后入路--The Neurosurgical Atlas系列
神经外科手术技巧专栏丨经岩骨前后联合入路
颅底外科学习感悟(八):砥砺前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