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平之败,和赵括无关
 / 子

秦赵之间的战争是必然,变数只是在哪打的问题,所以,赵国接收上党本身是没有错的,而我们也不能将战争的结果仅仅聚焦在赵括个人身上。

先说大势。秦国的兼并战略是远交近攻,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齐楚这样的大国不得不和秦国合作,但凡他们实力允许,都不会坐视秦国开挂般蚕食韩魏的土地,能坐上王位的个个都是人精,不可能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

所以,秦国执行远交近攻战略的前提必须是,齐楚两国都无力和秦国争锋,为了自保只能坐看秦国在三晋的土地上纵横驰骋。

而长平之战前的情形又是,齐国经过五国攻齐大伤元气,楚国也在白起的连续打击下不断将国都向东迁徙。而且,齐国也被五国攻齐伤透了心,此后没一点给诸侯帮忙的心思,长平之战中齐国不卖给赵国粮食就是证明。

强国中就剩下一个赵国,肯定不会坐视秦国无限扩张。当然,邯郸的钱加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成果也让赵国有足够的底气和秦国争夺一统天下的主导权。

所以,秦赵之间必然开战,变数只是在哪打的问题

公元前263年,秦国进攻韩国太行山南的南阳,次年又攻下了野王。韩国的上党郡被从地理上和韩国本土分割了开来,只剩下被秦军兼并。但上党郡太守冯亭却以将上党郡献给赵国的方式准备拉赵国下水。

结果是,赵王同意接收上党。但此后人们也将赵国的失败归结于赵王接受上党,认为是赵王和平原君决策失误导致了赵国之败。

实际上,赵国接收上党不仅是领土的增加,而且,将上党抓在手里也是赵国给自己打造的一道天然防御线。

长平之战前,秦军的势力已经渗透到山西的大部分地方,三晋的防御线已经退缩到了太行山一线。如果秦军占据上党,就可以以上党为跳板从太行八陉中的第四陉滏口陉一直往东直插赵国国都邯郸。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图源/网络  侵删

山西的地理位置就不用多说了,只要将山地高地掌控在手里就可以利用地理优势俯冲河北平原和关中平原。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拿下山西高地,导致后来一直处于被动局面。

当年的赵国如果不能拿到掌控太行山的主动权,那么就只能面对秦军对赵国本土的长驱直入。

也就是说,邯郸城之外,太行山是赵国唯一的一道防线。而上党郡的主动归附也是给赵国在战略上掌控太行山防线的助力,赵王求之不得呢。

所以,在战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赵国就必须接受上党,以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接下来就是战略层面的较量了。首先是后勤的比拼。从双方距长平的距离来看,赵国运粮似乎更方便,但大家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秦军的补给根本不需要完全依靠关中。长平之战前,秦国已经经营河东地区长达三十多年,而且,前274年,秦军拿下了魏国的南阳,263年,秦军又拿下了韩国的南阳,秦军完全可以通过河东和河内来向长平进行输血。

当时,平阳君赵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秦军的后勤优势:秦以牛田,水通粮。就是说,秦国不仅粮食产量高,而且还可以通过渭水将粮食运往河洛,然后通过河东和河内再运往上党。

事实是,在战争进行的过程中秦昭王还亲自去了趟河内,在大量征兵的同时还给当地人各赐爵位一级。

在秦国爵位制度相当严苛根本不好升级的情况下,秦昭王却眼都不眨给当地人都赐爵一级,就是为了方便征兵、征粮,当时,河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被征发派往了长平前线,而秦国当时的从军年龄是十七岁。相反,赵国因为隔着太行山,仅壶关道能够通行,需要翻山越岭,难度反而更大。

再加上,秦军在粮食积累方面本来就比赵国更有优势,而赵国虽然商业极度发达,但手中的钱有时候也是不能买到粮食的。所以,不管是粮草的支撑还是补给线的输送,秦军都比赵军更有优势

再说外交。对于秦赵之战,秦国当时是做了两手准备,如果诸侯来救,秦军就放弃,不然,秦军就继续和赵军耗着。

对于关东五国,秦国的应对方案是,适当给予一些好处让其放弃救赵之心,比如,秦国就给魏国承诺了垣雍。同时,秦国还利用赵国使者来咸阳的机会大打舆论战,造成一种秦赵即将和谈的假象以迷惑诸侯。结果是,关东五国或是因为利益,或是因为秦国的烟雾弹都没有来救赵。

可见,在决战不可避免而战争又在进行的过程中,赵国向咸阳派出使者完全就是一步臭棋,本质上还是决战意志不坚定,被秦国所利用。

可以说,除了粮食问题,赵国在外交方面也完全是失败的

▲赵孝成王决战意志不坚定

图源/剧照

再说战略。长平之战虽然于公元前262年已经开打,但前两年基本都是对峙状态。这段时间,廉颇虽然驻军丹水东岸,既可以凭河设障,又可以通过大粮山和韩王山的制高点俯瞰秦军动向,但随着时间线被不断拉长,赵军肯定是越来越麻痹的状态。而秦军却在这段时间内拿下了韩国太行山以东的缑氏和蔺这两个地方,不仅慢慢对上党形成了包围之势还同时达到了以战练兵的效果。

当双方正式开打后,秦军马上就能进入状态,而赵军呢,还需要一个短暂的缓冲期。

还有就是耐力。长平之战,赵国痛苦,秦国压力也同样大。在这场战争中,秦国不仅国力被严重消耗,士卒也损失了大半。在战争进行的过程中,秦国关中还遭遇了自然灾害,国虚民饥,秦昭王当时也是嚼着玻璃硬扛下来的。

这就是秦昭王为什么不同意白起继续进军进而一举灭掉赵国的方案,原因就是,秦国也是元气大伤。更重要的是,如果秦军此时全力灭赵,各国在生存危机面前一定会被倒逼着积极派兵救赵,后来的邯郸之战已经验证了这点。

所以,秦昭王当时的退兵决定也是正确的。

这么看的话,长平之战的胜败也就是秦国比赵国更能忍,多了一口气。赵孝成王为什么以赵括换下了廉颇,就是放弃了消耗战略改为了主动进攻。

这也就印证了一句话:两虎相争,拼的就是耐力。只要你比对方多一口气,你就是赢家。

所以,赵国战败的锅绝对不能让赵括一个人给背了。

▲赵括只是赵王意志的执行者

图源/剧照

怎么说呢,秦赵相争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军事的比拼,实际上也是对双方综合国力的一个检验,而秦国明显是强于赵国的,再加上秦军还有白起这位军事精英的指挥操盘,所以,在没有外部势力掺和进去的情况下秦国的胜利也在情理之中。

是的,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综合实力永远都是决定性因素。只有在实力不如人的情况下才会以战略、战术上的优势来弥补实力的不足。

往深了说,长平之战的成败也是对秦赵商鞅变法和胡服骑射两场改革成果的一个检验。

将各项“参数”都拿出来比对的话,赵国的失败完全在情理之中。

当然了,这也是统一的大势。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赵国的雇佣兵哪去了?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长平之战为何会失败,赵括是怎么死的?
为何胡服骑射后的赵国还是打不赢秦国?长平之战的40万赵军,还有机会吗
○“纸上谈兵”背后的长平之战
白起一生破城数百,却唯独不敢攻打此城,还说:我宁肯自刎也不去
秦赵“阏与之战”
喋血长平(一)面对强权,退缩能换取和平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