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恶的起源问题思考

恶的起源问题思考

        什么是恶?这是要首先讨论的问题。恶与善相对,是一组价值判断,非逻辑判断。这就意味着善恶不是由逻辑推理而产生的。善恶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对每一行为、思想做出客观的评价标准。因此,善恶不是先定的存在,根本不存在善恶的第一规定者。即西方哲学所追求的永恒的、万能的上帝。每一个人都具有本有的理性,即认识、分别善恶的能力。然而,有些人的这部分功能发生异化,不能分辨善恶。这就是中国哲学所谓的“遮蔽”,也是儒家心性工夫所要恢复的东西。综上所述,善恶是内化于人内心的一种评价标准,即非强制性的软性标准。

        朱子云:“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朱子谓“人欲”乃是恶的起源,只要灭尽人欲,自然能复尽天理。天理,也就是宋儒所言的“性”,即所谓至善者也。朱夫子本想以此挽回世道人心,却事与愿违,遭到后学的不断抨击,圣人没做成,却成了打击批判的对象。如果细分析朱子的“人欲”思想,也不是那么一无是处,甚至可以说这是朱老夫子的敦敦教诲啊!朱子所谓“人欲”,是指人的过分的追求,即所谓贪心,并非包括“饮食那女”之事。朱子受佛学思想极深,然从中吸收养分,却反戈一击,以辟佛为己任,这导致了其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脱节,自然难自圆其说。相较之下,王阳明就对恶的分析,就要教朱子深刻。阳明子开始也学朱子思想,信奉格尽天下之理,去格竹子,理没求到,自己反倒病了。为何?就是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脱节。认识论上,讲究格物致知,恢复本有面目;方法论上,却主张读书明理。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在象山的“心即理”思想中,早已站不住脚。到阳明时,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集中体现在阳明对善恶的分析上。阳明有传弟子的四句教,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无善无恶是出世间的角度,即吾人真正本来面目。这个问题在此不祥论述。有善有恶意之动,这句话很关键。这句话有两个重点:1善恶是一种内在于人心的判断标准;2一个念头的转动,即是善恶,不必等到意识转化为实践,这是很精深的思想。从实践角度讲,善恶人人都能评价,具有公开性。然而从意识角度出发,善恶的评价者,只有思想主体自己。是否具有真正的道德品质,关键在于念头的分析。不论内外,都能对善恶又一正确的评价,即所谓良知,良知本出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也就是说人天生就有评价善恶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谓之良能。在哲学史上,我们把这种思想叫做先验论,大都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我们也常常称其为神秘主义。我认为这种神秘主义不是什么坏事,这正是人之为人,而异于禽兽的特点。哲学的一个方向,也就是探寻神秘主义。认识善恶的目的在于弃恶扬善,阳明为我们提供的方法是格物。阳明的格物是与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紧密联系的,和朱子所说,全然不同。此处不再赘述。

        我认为恶起源于我们内心的欲望,对于恶的定义,我认为凡是有利于自己、而有害于别人的思想和活动,都是恶。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恶的开始不是从行为开始,而是从念头开始。一念既分善恶。我们讲到道德、美德,平时都从行为上去宣传,很少涉及到内心深处,很少扪心自问。我们有一个特点,喜欢站在阳光下接受别人的赞许;另一方面,我们又常常躲在阴暗的角落,暗自为自己鼓掌叫好!这是在这种双重性格下,我们渐渐模糊了善恶的标准,利益蒙蔽了我们纯洁的心灵。让本来清净的净土,一下子成了污秽不堪的垃圾场。我们早已习惯在垃圾中生活,自然,我们也慢慢向垃圾靠拢。“中国人道德滑坡”的言论也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焦点。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到底该何去何从?讨论声、辱骂声、抱怨声此起彼伏。我们不必有太多的埋怨,因为这于事无补。我讲了,善恶是内化的道德标准,是靠自己逐渐完善的,非外力所强加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拷问我们自己的良知,自利利人。多一分信任、多一分宽容,世界还是那么美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终极哲学将为科学打开终极创新空间
从王阳明对_大学_的疏解看经典的解释问题
《王阳明全集1》│每周一书 No.61
孟子思想和阳明心学的不同
新书 | 陈立胜《从“修身”到“工夫”:儒家内圣学的开显与转折》(2021)
中外哲理语录集锦:阅读与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