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堂好课的艰苦历程
能否执教出一流的优质课来,是教师们永远的话题,执着的追求。虽然我们无法科学地、准确地界定优课,描述优课,但我们可以瞩目于优秀教师所执教的观摩课、研究课、比武课、精品课等,试图从中摸索、捕捉、接近它。笔者研究认为:优课创作的成功,教师得做好三个阶段的工作。第一个阶段是教学者必须对所教内容做透彻地了解。全方位地收集信息、多角度地设计方案、深层次地挖掘内涵,我把它称之为“教材解悟”。第二阶段是教学者对所掌握的信息作精心独特地设计 ,即教案地撰写,感受是拎出一条主线优化结构,设计几条教程以供选用,安置一些训练落实文字,酝酿一种语言烘托气氛,我把它称之为“笔下耕耘”。第三阶段才是教者在课堂之中对教学环节所作地合理调控,这里仅从创设情境、控制节奏、引向高潮、注重收尾几方面来阐述,我把它称之为“课堂挥洒”。前两阶段工作是在课前进行地,是优课成功所做的重点工作, 第三阶段是优课成功的外显行为,是关键工作,也是优课的意义所在。
2003-7-22 17:34:00
落叶戏
等级:社区游民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12
金钱:124
声望:0
经验:12
发帖数:6
注册:2003年7月19日
 
 资料
 
 短消息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2楼
作为教师,一个梦萦魂牵的话题,便是怎样教出一流的“优课”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因为“课堂教学,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形式①”(巴班斯基语),人们自然会特别瞩目于课堂教学的优化问题。探索课、实验课、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比武课、精品课等等,刻苦推敲、上下求索,无不都是为了如何上一堂好课,并上好每一堂课。优课,成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情结”。应当说,优课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它是教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所进行的创造性的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的课堂教育活动。它是每个教师努力追求的高层次的教学境界②。”优课应该是以科学性为基调,以艺术性为旋律,创造性为主题的交响乐章。优课如永远不见巅峰的高山,又似永远不至尽头的长河,我们显然无法“穷尽”它。虽然如此,但借助理性的光照,我们却可以“接近”它。本文拟从“教材解悟”、“笔下耕耘”、“课堂挥洒”三个程序来谈谈优课创作的一些要点。一、教材解悟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首先要阐述的是优课创作的基础——教材解悟。教材的解悟之于优课,犹如基石之于万丈高楼。这是因为教与学的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学的全部活动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精心设计和艺术处理。而决定怎样的设计好怎样的设计不好,又需要有大量信息供设计者挑选,没有教学信息的大量储存和筛选,就不可能有优课的设计。凡是好课,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一定是经过广泛收集信息与深思熟虑地对教材的解悟过程。下面我们从钻研教材的角度、深度和广度上谈谈这个过程。 1、拓展宽度。优课往往以有效信息的高密度、大容量见长。因此,在优课创作中拓展宽度便是应有之义。在突破了重点的前提下以提高信息密集度来开阔学生视野。教师只有自己海纳百川,才能达到这一教学制高点,才能把课上活。而一堂“活”的语文课,就像一篇跳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语文课堂教学的“活”,主要是靠教师引导地灵活,才能引起学生思维的鲜活。研究表明,专家与一般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相比,“具有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③”的明显特点。名师的优课计划,只突出课的基本教学思路和方法步骤,而并不涉及具体细节。这与新教师或一般教师把大量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许多细节上,如怎样呈现教学内容,怎样对教材的每一处地方罗列比较突出细密的提问等等是根本不同的。名师之所以不将细节列入教案,是他们认为这些细节将由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定,留下较多的空白就是为了充分展示觉悟的课,是真正帮助教导学生学习矛盾、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课。这才是鲜活的优课,高效率的好课。教师能做到这一步,无疑是对教材有透彻地分析与感悟,无疑是储存了大量教学信息可提供选择。因此才能技高一筹,得心应手,在课堂上一展风采。 2、变换角度。作者著文有他自己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独特角度。教师在备课时不满足于课文角度的重现,而能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地变换角度,提高阅读质量,优化教学效益,应当是优课创作的一大特点。变换角度,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教师要因势利导地为学生找到一条认识课文、达到教学目标的“最短程”。作者著文是一种角度,教师引导学生读文就不一定只局限在课文展示角度的藩篱之内而不越雷池一步。若能巧设一个新的角度去阅读课文,不仅有益于加深理解课文,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强化语言训练也会有裨益。同样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从课文的末尾处“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切入,以“神机妙算”为视角,通过“算天时”、“算人心”、“算物件”(船、草把和借到的箭数)统率全文。也可以从课文的主要物件“箭”为视角,用周瑜的“以箭害人”(三天时间、立军令状、不给材料)和诸葛亮的“以箭服人”(识天象、晓地利、知人心)提契全文。还可以从课题中的“借”为视角,梳理出“为何借”“怎样借”“算不算借”三大疑窦总揽全文……由此足见,语文教学的角度变换正是形成优课特色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因为一种角度展示了一种认识境界,一种艺术手法。 3、挖掘深度。我们通常说上好课要吃透教材,这里的所谓“吃透”,就是要达到一定的深度。“浅尝辄止”是教学的大忌,与优课教学更是“冰炭不同器”。达到深度不易,必须不断挖掘。比如:孙双金老师教古诗《泊船瓜洲》,在学生初读古诗之后,便要大家从诗中找一个诗人想回家的词。学生找出了“还”字,教师便紧扣“还”这一诗眼,引导大家研读全诗。学生从“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两句“一”、“只”、“数”中归结出“靠家近应该还”。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又”归结出“离家久早该还”。再从“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明月”、“何时”,归结出“思家切不能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了王安石忙于革新朝政、斗争十分激烈的历史背景,水到渠成地升华出“为大家,舍小家”这一点晴之笔。这一教学案例的成功,不难从中看出教师钻研教材时所化的心血,钻研教材所达到的深度。
2003-7-24 12:49:00
张宏
等级:圣骑士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2808
金钱:1558
声望:0
经验:2808
发帖数:258
注册:2003年4月2日
 
 资料
 
 短消息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3楼
“一堂好课的艰辛历程”?尤其同意你的“艰辛历程”四字。自己是做了几节课的,真切地感受到“艰辛历程”的兼辛——兼心——兼欣。好在自己有个个人癖好,记录这个过程。在所做的〈长征〉一课后,集结了自己贝壳的七个稿子,以及课文的分析、教后记,课件的内容几分析评价,扬扬洒答8 万字,我题了个封皮,曰〈我的长征〉。哎,想起来已是几年前的事了。有时间与大家交流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关于微课
2020年第142篇:听王荣生教授讲课文教学设计
余映潮听评课标准
课堂的形成与听课心理
怎样做好课堂教学的评价
初中初二八年级下学期下册历史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