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因果关系陷阱:为什么人类心智会用因果关系作为运作的基本方式
科技
前沿
商业
世界
行业
观察
认知
科学
哲学
思考
▲这个世界残酷,又温暖。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经验只告诉我们一个事件如何常常伴随着另一个事件,但没有告诉我们其中神秘的联系。这种联系将它们捆绑在一起,使它们不可分割。
——大卫·休谟《人类理解研究》
01
上次我们说到自我意识的构建,目前认知心理学认为,自我意识是心智构建的。
其中最基本的“运转中的自我”源自意图感、能动感、努力感和选择感,这是构成每个有意识的人的基本生物机制,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有身体边界、有意愿的作用者”。
而由此产生的因果关系、直觉推理和逻辑推理,则是人类心智运作的主要方式。
先来谈一谈因果关系。
近300年前,哲学家大卫·休谟提出,因果关系是一种感觉,它源自以前的经验以及将分散的事件连接成因果关系的内在机制。
不管这个观点的真伪,至少到今天为止,他的这个洞见经住了时间的考验。
让我们尝试从现代神经科学的视角来看休谟的论断。
因果关系是人类心智最常见的一种基本关系,也可以说是人类思维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波普尔甚至在《猜想与反驳》中指出,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基于人们对某种因果关系的猜测。
大家看到两个现象总是先后出现,就猜测,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吧?
然后把这种猜想系统地记录下来,就成为理论。
比如人们天天看到日出日落,就猜测太阳是在绕着地球,于是就有了地心说。
确实,基于因果关系的猜测是人类探索和认识世界最重要的方式,但人们对心智产生误解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因果关系。
当然,从科学角度看,我们形成了各种各样归因的方法。
但在个人层面上,我们把因果关系视作一种认知感。
人类这种执着地寻求系列事件背后根本原因的信念,它常常引发哲学上的烦恼,也总是制造各种认知偏差。
休谟提出过一个有关归纳的著名问题:我们永远不知道未来是否会与过去相一致。
不过,从大脑的层面来看,这并不是问题——大脑从来没上过哲学课,它是一个实用主义者。
在大脑看来,有用的,就是真的。
02
那么,为什么人类心智会用因果关系作为运作的基本方式呢,它的基本生物机制又是什么?(又是一个为什么,实际上这是一个循环的矛盾,和陷阱。)
近代认知神经科学认为,探究因果关系很关键的因素是能动感。
能动感意味着我们感觉到自己是那个引发或产生行为的人。
拥有感、能动感、选择感,是人类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主观的、独立的、自由的主体的三大基本要素。
而能动性和选择是一只手的两面。
两者都可以被视为对自己的某个组成部分的控制感,即对身体的控制(能动感)和对思维的控制(选择感)。
因此,对于纯粹的大脑行为,比如选择汉堡包还是豆腐沙拉,我们会使用“选择”这个词。
如果你在柜台前选择了汉堡包,便会有叠加的能动感。
能动感对于因果关系的影响由此产生:如果找不到因果关系,人类的心智就感受不到一种本源的基础的力量。
感受不到这种本源的力量,人们就会陷入不安和恐慌。
为了找到事件的原因,我们必须相信A能够影响B。
比如打台球的时候,为了相信球A能够让球B运动,你需要感觉到球A具有影响其他球的位置的能力。
这让哲学家们陷入了混乱,他们疑惑的是,心智作为非物质存在体,如何能在物质世界中具有导致因果关系的力量。
然而在实验层面上,能动感足以让人产生心智具有因果力量的感觉。
看到想法B总是伴随着想法A(模式识别)再加上我们发自内心地觉得我们的想法确实会产生影响(能动性),我们很可能由此得出结论:想法A是想法B的原因。
当然,我们还要依靠眼睛所看到的事情来判断。
而且我们不得不勉强承认:知觉并不等于真实情况——我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03
人类认识到了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区别,不过,心智的本能总是倾向于解释性的因果关系。
理论上来说,如果承认我的知觉不可靠,那么我可以一开始就想出所有知觉可能出错的情况,这样便能减少结论的错误性。
但是能不能充分理解这些潜在的知觉错误取决于,我们是否避免了相同的错误知觉。
这种循环推理如影随形地伴随着知觉偏差。
智慧设计论的支持者给进化赋予了意图——因为智慧的超自然力量的伟大设计,进化导致了某件事。(注意能动感如何快速变成了因果关系。)
即使那些最反对基于信仰对能动性进行归因的人,通常也会给复杂的观点赋予能动作用。
在《大设计》一书中,斯蒂芬·霍金写道:“由于存在着诸如万有引力这样的法则,宇宙能够也愿意从无到有地创造出自身。”
如果我们可以把能动作用归于冰箱、流感病毒或宇宙,那么明显也可以把它归于心智。
尽管这纯粹是猜测性的,但我强烈地怀疑:那些容易被触发固有因果关系感的人,更有可能把复杂行为简化为特定的因果关系。
而天生因果关系感较弱的人,更能够接受有关人类本性模棱两可和似是而非的观点。
当然,这种猜测本身,也已经落入相同的陷阱。
现代神经科学和哲学中存在一个巨大的讽刺:个体无意识的能动感、因果关系感、确定感和和自我意识越强烈,便越相信心智能够进行自我解释。
鉴于我们对固有偏见和潜意识知觉扭曲的了解,聘请心智作为理解心智的顾问,就像让一个没有诚信的人进行自我评价,写自己的推荐信。
最后,我们应该从头开始,心怀令人不快但又无法逃避的认识:不够可靠的心智将永远既是主要的心智研究对象,也是研究的工具。
突然想起了一个神话故事,西西弗斯。
“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与更加悲剧的俄狄浦斯王类似,西西弗斯是科林斯的建立者和国王。
他甚至一度绑架了死神,让世间没有了死亡。
最后,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
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用大脑研究大脑,用心智研究心智,真的可以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脑科学的研究前沿领域
心理学在学什么?不是读心术,我们只从行为推论可能的原因
菲尔茨奖得主大卫·芒福德:人工智能的机器可能有意识吗?
Cognitive?Psychoogy?认知心理学(第七版)第一章(书摘)
阿道司·赫胥黎《知觉之门》笔记
一个黑房间,能劫持你的大脑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