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之愣”告诉我们:如何说服更有效?

奈良美智叛逆小孩系列

著名心理学家海特的《正义之心》这本书中提及了一个词“道德之愣”(morally dumbfounded )。什么意思呢?就是面对一些情景时,人们会迅速做出自己的判断。但你如果再问他们,为什么你觉得这么做对或不对,他们很可能会被问倒。“我知道这是错的,只是想不出理由”。用《大话西游》中一句经典的台词回答叫: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理由吗?…。这就是所谓的道德之楞。

其实“道德之楞”隐含的回答了一个问题:理性和情感,谁是人生的主宰?

之前有三位著名的思想家回答了这个问题。柏拉图认为:理性是主人,激情是仆人;杰斐逊则认为理性和情感,是互相独立的两位统治者。而第三位大卫休谟的答案则更加接近真理:理性只能是激情的奴隶,除了侍奉和服从激情,不能假装自己还能有别的差事。

这个观点可能颠覆我们许多人固有的认知,但却道出了道德的第一原则:直觉在先,推理在后。我们做道德判断时,总是先下结论,再找理由。

这就说明了道德主要不是推理而来,应该主要来自先天的直觉和后天的社会学习,是服从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同时从后天的社会学习来看,道德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社会,甚至同一社会不同成员,都会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这也提醒我们,在说服、安慰他人时,直接讲大道理是没用的。必须先动之以情,感情同步,和对方的感情在同一个频道上,然后再晓之以理,示以利害关系。如此这般才有用。比如一个人失恋啦,我们常常会安慰说:哎呀,没什么大不了的,向前看嘛,你只是失去了一个不爱你的人,他却失去了一个爱他的人,他更亏…这样肯定安慰效果很差。这时你需要做的是感同身受:先给她一个拥抱,然后说你的感受我非常理解…我自己之前…说出自己曾经的失恋和爱而不得的经历,会比单纯的安慰和讲道理更能深入人心。

其实不只是道德判断,好多时候我们对一个事件的解释看似振振有词,其实都是在为自己的结论找各种借口和依据。

因此如何安慰乃至说服一个人?

放下成见,用心倾听,动之以情的表达同理心才是关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利己主义面面观
互联网时代的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什么理由去谴责别人呢
360智脑谈论理性与激情
激情与淡然
当爱的激情已退却,我们还剩下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