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甲午战争大事解读

大事记

清朝:1895年2月12日,北洋舰队在刘公岛向日本海军投降。4月17日,中日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新约》,即《马关条约》。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结束。

日本:3月23日,日军比志岛支队在台湾澎湖列岛登陆。

深度解读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建设比较:起点相同结局迥然

    作者:胡彪 黄宁(均系国防大学军事学硕士)

    同是源于外族侵略、为抵御外侮而建立起来的近代中日两国海军,犹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两位选手,沿着看似相同的路线竞跑,初期领先的清政府却在最后关键时刻止步不前,结果输得一塌糊涂。

    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在《上奏筹议海防折》中引用查布国《防海新论》说,“若将本国所有兵船径往,守住敌各海口,不容其船出入,由为防守本国海岸之上策。其次莫如自守……只保护紧要数处,即可固守。”把自己的舰船开到别人家门口,想到的也只是个守!7年后,他又在《议复梅启照条陈折》中再次明确指出了创建北洋水师的防御性目的:“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

    四面环海的日本,是天然的海洋国家,曾经在中国进行过数百年的海盗掠夺,与西方的海盗文化有着极其相似的基因,因此向西方那样发展外向型、进攻型海军以图谋对外扩张侵略是其必然选择。日本现代海军从诞生第一天起,就将“海外雄飞”当作最终目标。早在幕府末期日本思想家和教育家吉田松阴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封立诸侯,乘隙夺取勘察加、鄂霍次克海,晓谕琉球......北割满洲之地,南收台、吕宋诸岛,以示渐进之势。”幕府军舰奉行胜海舟也提出海军建成以后“进而攻敌国,终成东海一大强国,与西洋各夷争天下之要冲”。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安抚万民之亲笔诏书》明确提出,今后将要“拓万里之波涛,扬国威于四方”,主管海军的军务官也指出“耀皇威于海外,非海军莫属,当今应大兴海军”。

    建设运用目标与指导思想的不同,对海军建设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守”字当头的清廷海军建设,走上保守自封的道路自是必然,而“攻”字为先的日本海军,随时瞄准世界强手,不断更新发展壮大,最终在整体力量上超过了清廷水师。

【阅读全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甲午之败,不在于慈禧挪用军费
此人为了拯救没落的清朝,自己贷款300万准备突袭东京,慈禧知道后批四个字让他心寒
1895年被日寇占据的旅顺,这曾是清朝精心打造的北洋水师基地
也说甲午和北洋舰队
威海刘公岛游记
甲午战争清政府真的输在了国力和军力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