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建武||团箕晒谷 教崽读书

  “团箕晒谷教崽读书”的方言源发地之推考

“团箕晒谷教崽读书”是我们南乡一带古今以来妇孺皆知且耳熟能详的一句经典方言。之所以自古以来我们南乡能够人才辈出,士民的道德素养也明显区别于其他地方,更使之具有别样的冰清儒雅之风。而且在安福历来所享誉的“文章节义之邦”的大环境中,也展现出了其瞩目的亮点。这显然与此句方言在南乡历代的盛传和践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这句方言能够盛传不衰且更是薪火相传,俨然成了南乡历代士民中一张令世人惊叹的名片。更像是一面旗帜,使万民崇尚不己。但这句能让南乡祖祖辈辈人如此痴情,且看似平常却饱蕴昧力的方言,又究竟源自于何朝何代,何时何地呢?这恐怕使得我们不少人会觉得一时难以回应的话题。如今就与各位一起来围绕这一饶有趣味的话题进行探讨探讨。

也是缘于近期因写篇南乡史上名儒与复真书院的人文关系方面的文稿时,在查阅有关史料的过程中,发现了洋门乡槎江村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同时也听说了一些相关的传闻。现将其所知所闻系统地归列起来,让各位简略地了解了解。

先从槎江村史上名儒朱叔相先贤一家说起。据相关史料记载,朱叔相先贤一门五传竟都成了理学名儒,且皆为复真书院的创立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据说,在朱叔相时期,初时其家境还是较为宽裕,由于其在年青时痴心于阳明理学的研习,曾师从邹守益、刘狮泉二位大师,又往武功山修练十余年,后又云游各名山,如衡山、庐山、九龙山、青原山等等。在取得一定的造诣后,便往安福各书院及外地等进行讲学。同时还参与了复真书院的捐资兴建及管理帐目等事宜。晚年时居家讲学,来拜师求学的四方弟子接踵而至,却是以客饭款待,加上其他费用等,其开销已是相当庞大了。然而朱淑相自己却又从不去打理这家中经营之事。(《松岩公元配王孺人墓志铭》中载,“松岩故超迈,不经纪家务,好客悦贤及四方来学者日众。”而其夫人仍“洁饮馔以待之至。”而夫人自己却“杯茗盂蔬,荆布不饰。其简澹俭素,泊如也。”)以致到了晚年时期,其家中便已出现了入不敷出的窘境。(“迨其暮龄,益皇皇欲底大成,以还造物。至世态之低昂,家计之赢绌,未尝以瀸芥于其中。”)据说,及至其子朱章时期,这个家当基本上可说是个清贫之家了。可朱章乃是个积极崇尚理学之辈,虽家境贫寒,且志向高洁。仍然坚持就近师从朱调先生研习理学,以传承父亲的遗志。但就眼前家庭的状况,则不用说能像其父亲那般可以常年离家云游名山,四处讲学了。而当年夫妇两人既要维持家常,同时还要抚养四个孩子的吃穿费用,继而又入学读书等开销,此时家中的境况已是如何一种状况,则可想而知了。据传说,当年这对夫妇家里竟然己出现了团箕晒谷的境况,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己。不过皇天不负苦心人,经年之后,朱章夫妇的第四子朱世守在历经多年的寒窗苦读之后,终于跃入龙门且逐步升迁,成了朝廷命官,真正是光宗耀祖了。嗣后,朱世守之前的家世也慢慢地被传入到皇上那里。据说在朱世守的母亲去世时,皇上特地赐给一副由石质刻凿而成的“团箕、米筛” 之庞然饰物,置于其母亲的坟墓上侧,以为旌表。皇上的此番用意,显然是为了表彰其母在面临家境十分贫困时,仍能咬紧牙关竭力供养儿子读书,以期待其子日后尚能知书达礼,更或能成为人中龙凤的高贵美德。同时也是在昭示后人,当以此为表率,使朝廷上下能形成重视教育的良好社会风尚。而这样的表彰方式还真是别出心裁。故直至如今,仍常有人传说着当年此段佳话。也许从此之后,便有了“团箕晒谷教崽读书”这句方言的出现,并由槎江村慢慢在南乡这方土地上世代流传至今。

诚然,这一美丽传说的个中详情,或许槎江村及其邻近周边的人知道的要更为详实的多。因此,在刚完成此文的初稿时,就随即向槎江村的有关人士征询一下意见。而在初稿中因考虑到此事只是传说,却未见其实证,故不敢妄下定论。所以在其结束语中曾有过这么一句话:“这句方言确否源于此,则有待进一步考证。”

也真是无巧不成书。不日,便收到槎江村传来的信息说:当年的皇帝确实在朱世守先贤的母亲逝世时,特意为其母赐予了一副由石质刻凿而成的“团箕、米筛” 这一庞然饰物,以示旌表。当时则置于其母亲的坟墓上侧,至今此一庞然饰物仍存于其母亲当年的坟墓处。只是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而有所剥裂。加之近代某些人的无知,将其“团箕”给毁去了一部分,其余的都仍尚存,其轮廓尚能分辨出来。此外还传来了一些现状图片等等。

至此,该传说继而有实物,有图片,这就已经不仅仅只是传说了,这可却已成了千真万确的历史史实了。这不仅使“团箕晒谷教崽读书” 这句方言其源发地的推测有了一个肯定而有力的注脚,而且这石质“团箕、米筛”的尚存和发现,更是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槎江村乃至南乡的一个非同寻常的宝贵文物了。同时,也就无须再去作进一步的考证了。

这一宝贵文物的出现,毫无疑问将会很快引起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保护。而“团箕晒谷教崽读书” 这句方言,如今且有了这一重现的历史文物的佐证和鞭策,使其赋予了更为原始的内涵。也为后世之人为传承和践行此方言能持续发力提供了新的源泉。更是期望历代南乡人所秉持的,重视教育及勤奋苦学的良好社会风尚代代相传!

王建武

二0二二年十月于南昌。

作者:安福县洲湖镇汶源村——王建武 (江西省作协会员、吉安市作协会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南乡子江村古渡
歙县南乡方言 太搞笑
涨知识!太原的这些常见地名,您读对了吗?
江阴方言真的要消失了?看懂一大半就是老江阴
漫话王寮镇
靖州县区划版本数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