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有一个喜欢陈奕迅的朋友(列表循环)

来自早就要写的某个点播

对我来说,陈奕迅这个歌手有特别的意义。

他是我正式接触港乐以来喜欢的第一个男歌手。

我第一次从港乐中读出故事,也是因为他。

犹记得多年前我写出第一篇关于他的约稿时,朋友说:“你这么喜欢陈奕迅吗?”

他不一定是最好,但肯定是最初。

以下是来自笔者的私人选项,全篇共选歌曲15首,希望大家喜欢。

入门级:【路人们的大热Hits】

01:《K歌之王》

在任意一次主流采访中,陈奕迅都将这首歌视为自己的代表作。

这首歌是黄金组合“夕阳联袂”的作品之一,顺应了当时口水歌爆炸的风潮。

它被广泛认为是陈奕迅的第一首大热金曲。

因为细节处理的不同,这首歌诞生了国语和粤语两个版本,

这里我们以粤语版为例,看看这首歌究竟想表达什么。

粤语版的第一个小节是这样的:

我唱得不够动人 你别皱眉

我愿意和你 约定至死

本小节讲的是王菲的名作《约定》,下一句更是直接提到了神专《唱游》。

歌曲的主题很清晰:一个不那么自信的男人在向心仪之人传达感情。

国语版“包含着65首金曲”,结构可谓精妙,粤语版同样诚意十足。

陈辉阳的演绎融入了《卡农》的柔美旋律,林夕则在歌词中穿插了诸多名作。

假如你恰好遇到心仪之人又不够自信,就唱这首歌吧。

02:《明年今日》

2002年6月,陈奕迅告诉林夕,自己想表达“失爱、邂逅、回忆”的诸多情绪。

梁先生沉思片刻后回答:“好的,我写首歌给你。”

于是《明年今日》的歌词诞生了。

一切都和林夕当时的情绪有关。

那些年的他长期为焦虑症所苦,所写歌词大多带有悲苦彷徨的色彩。

本是“爱过期许重新相遇”的桥段,却多出了几分苦涩。

这是一个离开六十年都不见得认得出子女的悲凉故事。

EASON甚至调侃“幸好我当时唱起这歌不用哭”。

的确,人真正伤心的时候,往往是没有眼泪的。

到最后,连“在有生的瞬间能遇到你,竟花光所有运气”都不知是悲是喜。

03:《人来人往》

这首歌在陈奕迅歌曲里的地位,很可能相当于容祖儿的《心淡》。

为什么呢?让我们看看这两首歌的共同之处:

都是各自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都没有获得什么真正的大奖。

《人来人往》多了个CASH的最佳作词,这是林夕的功劳。

两首歌都是因为“被大众广泛认可”这个概念而突然爆红的:

《心淡》是口口相传之下,被粉丝唱红的演唱会爆款。

《人来人往》干脆成了无数爱而不得之人的绝对心声。

词曲契合度爆表,甚至能让陈辉阳听哭,让EASON本人在演唱会上感谢林夕。

哪怕在夕阳联袂的金字招牌之下,它仍然只是林夕个人感情的极致挥洒而已。

04:《浮夸》

我一直都相信,黄伟文是个很特别的作词人。

特别在哪儿呢?在他表达感情和主题的方式。

林夕细腻柔和,处处佛理禅机,还能略带纠结。

黄先生则恰好走出了不同风格的路。

自95年的《你没有好结果》成名之日起,他的歌词就带着别样的犀利。

按说《浮夸》从旋律到歌词,都不应是其本来的样子——

原曲是实实在在为了纪念死去的张国荣,原词是陈奕迅自己写的四不像。

可经过黄先生一手改动,就成了无可替代的“平民式无奈嘶吼”。

整首歌的编曲有典型的特雷门琴音色,歌词则挥洒着小人物不得志的画面感。

那时候我含泪发誓

各位必须看到我

在世间平凡又普通的路太多

屋村你住哪一座

看懂了这个小节,你就看懂了《浮夸》所引发的强烈共鸣。

05:《富士山下》

对这首歌的偏爱,取决于我们要如何看待以下两件事:

事件A:梁先生对日本的执着偏爱源于何处?

事件B: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一段感情?

这首歌同样有国语和粤语两个版本,国语版是众人皆知的《爱情转移》。

实际上,《富士山下》的粤语版歌词,才是真正体现这首歌内核的根本所在。

如果我们仔细看这首歌的点题句,会发现是这样的:

谁能凭爱意要富士山私有

这是在劝告人们要学会放下感情,也是梁先生在传达一种求而不得的感情观:

你喜欢一个人,就像喜欢富士山,你可以看到它,却不能搬走它。

为什么呢?因为梁先生这辈子纠结的,就是一个他注定得不到的人。

精通级:【从真正的佳作开始】

01:《夕阳无限好》

小仲马老师告诉过我们:如果你还不会妙笔生花,就只能平铺直叙。

你只有理解了人物,才能创造人物——

就像你只有学习了语言才可能更好的驾驭它一样。

歌曲的本意是表达一种关于怀念的情绪。

这个特点,无论在作曲,编曲模式和歌词的诠释上都体现的相当明显。

好风景多的是 夕阳平常事

然而每天眼见的 永远不相似

“多经典的歌后,一刹那已走”可以说是对梅艳芳的明确致敬。

任何事情只有向前看,努力去做,才会真的有希望。

这首歌的出现,说明梁先生终于不再揭开伤疤,选择了坦然自愈。

02:《葡萄成熟时》

黄伟文在《U-87》中的答卷,是《葡萄成熟时》。

这是作词人对表达自己感情时采用的常规手法:意象寄托。

具体到这首歌,黄先生使用的意象便是“种植葡萄”。

当你尝试去照顾葡萄,种植、灌溉、等待和收获,便是必然的过程。

这亦是爱情和人生旅途中必经的过程:不一定会得到,但一定会失去。

不要放弃努力,万一有一天你的静候,真的能等到属于自己的葡萄成熟呢?

Wyman愿意说“错的爱,乃必经的配菜”。

那时候的你,可能会感谢一切曾经收获的枯枝。

03:《苦瓜》

黄伟文还有另一首“借物谈情”的佳作,陈奕迅2011年的主打歌《苦瓜》。

苦瓜又叫“半世瓜”,这让喜欢吃它的人有了别样的期许。

词人紧紧抓住了“半世”这个基本概念,为我们讲述了关于人生的感悟。

很久以前,歌迷们的想法是这样的:

“黄伟文的词锋真犀利,太有生活范儿,爱了。”

后来舆论意识中就多了这么句话:林夕领进门,皈依黄伟文。

黄先生适当颠覆了以往的风格,玩了一把林夕式的禅机和细腻。

这就是《苦瓜》不同于典型Y式作品的地方。

何以见得呢?我们看点题句,发现是下面这样的:

真想不到当初我们也讨厌吃苦瓜

今天竟吃得出那睿智愈来愈记挂

我父亲是个极爱吃苦瓜之人,他总爱念叨所谓“苦后回甘”这个概念。

的确,也只有真正经历过人生酸甜苦辣之人,才可能品出苦瓜背后的真味。

04:《无条件》

就在片刻之前,我因为一次热血上头的行为,伤害了一个对我至关重要之人。

不知道为什么,就在那个瞬间,我突然想到了这首歌。

一首改了五次才成稿的主打歌。

你究竟该怎样去学会在乎一个人呢?

答案是:不惧任何细节条件,给予这个人最纯粹的感情。

郭伟亮的旋律由抑到扬,由轻缓到急骤,完美契合了EASON的声线。

他仿佛一个经历丰富之人,带着别样的情绪,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

当潮流爱新鲜 当旁人爱标签

幸得伴着你我 是窝心的自然

简单的两句词,看起来却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终极追求。

05:《一丝不挂》

对喜欢林夕的朋友们来说,他的好词有很多。

如果要选一首歌,告诉朋友们何谓“极致的求不得”,很可能答案只有一个:《一丝不挂》。

明明表达出千丝万缕的牵绊,却愣是要说一丝不挂。

港乐中有类似的情况吗?

《好好恋爱》看标题怎么都是热恋,实际上却教大家怎么面对分手。

林夕本人的风格,同样在这首歌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为容祖儿写的《怯》,梁先生就完成过“通篇不着一怯,心有患得患失。”

泽日生的长和弦,让他将内心无法言说的牵绊来了个大汇总。

最基本的“牵连”和“松绑”,相对进阶的“撕裂、束缚”和“缠绕”。

极致展现的“扯线木偶”和“断线风筝”,都是为了诠释“丝”这个概念。

等到“无奈你牵过我手没绳索”出现,男人内心深处的纠结终于达到极致。

万般汹涌的求不得,终于在绵长的气息之下,掠过了灵魂。

骨灰级:【你能和她聊一整天】

01:《粤语残片》

很久很久之前,某朋友这样问我:“你最喜欢的三首陈奕迅的歌都有啥?”

我清楚的记得,答案是这样的:《粤语残片》、《最后今晚》和《1874》。

我为什么喜欢《粤语残片》呢?

先来看这首歌的点题小节,它是这样的:

今天看那段历史

像褪色午夜残片

笑话情节此刻变窝心故事

现时大了那种心跳难重演

这首歌回忆了男主角在初恋过程中和另一半发生的种种啼笑皆非的小事。

这种看似平淡琐碎,实则直入人心的细节,多年后成了男人心中最深刻的回忆。

以至于再度想起时,他如此表达自己的感慨:

奇怪却是每恋一次

震撼总逐渐变得越浅

令人动心只得那次

有没捱坏了身子

会为哪位披嫁衣

你有否挂念当初这丑小子

你离开时,我似乎难过了大半年,最近一次失恋,我至多难过一小时。

你是否在漫长的人生中熬坏过身体,我又会为谁披上嫁衣。

最后,你究竟有没有那么一点挂念我?

穿插在无数琐事回忆中无可避免的无奈和思绪,像极了港式老片中的光影片段。

“她现在应该有男朋友了吧?”

“我不知道,也许。”

02:《黑择明》

“黑择明”这三个字作为歌名,有明确的含义:无惧黑暗,选择光明。

以化用原名的方式,向某位电影大师致敬。

实际上,这首歌本身诠释的意义,还要深远的多。

林夕曾坦言,自己对张国荣的离去极为愧疚。

他将部分原因归结到自己早年写的歌词之上,认为其“悲怆且压抑”。

为此,他特意找到作曲者江志仁,为这首原本属于张国荣的曲子完成了填词。

这首歌是典型的中快板英伦风。

它清晰且流畅的表达了“即便身处黑暗,内心依旧选择光明”的积极态度。

黑泽明本人作为电影大师,恰是张国荣的最爱。

这首歌的出现,通常被认为是林夕将词风由消极转为积极的标志。

最巧妙的小节,是下面这个:

情绪或高或低 如此诡秘

阴晴难讲理

既然浮生就如游戏

不如坐战机

03:《最后今晚》

这是陈奕迅老师诸多冠军曲目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歌之一。

很多朋友都喜欢这么说——好的粤语歌通常是个好故事。

若以这个标准去解释《最后今晚》,它的好处毫无疑问。

《最后今晚》讲了个什么故事呢?

一个“朋友要结婚,担心失去情绪,所以今晚最后一次陪你high”的故事。

所以有句话说的很漂亮:

如果你周围的人都结婚了,只有你还是单身的话,就别听这首歌了。

用第一句歌词作为整首歌的情绪和立意铺垫,是林夕的一贯风格:

为你庆祝终于失去单身的优势

然后是下面这个小节——为什么单身反而是有优势的呢?

以后一旦有个淑女在中间

要再狂野亦不惯

入夜前人定要交更

友谊亦变淡

结婚意味着生活的重心要向着另一半偏移,甚至就连作息也规律不少。

入夜前人定要交更,友谊亦变淡。

简单直接的表达,说出了对这般变化的执着、忧虑和不舍。

有了这样的结尾,副歌部分的两次“最后今晚的陪伴”便显得格外动人。

04:《1874》

当我们谈起《1874》时,说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也许这个问题的答案有无数个版本,可出现最多的版本很可能是下面这个:

陈奕迅是1974年出生的,这个时间点,为本作的点题句做了最好的呼应。

也因为如此,《1874》其实是一首脑洞之歌。

为什么呢?因为黄伟文的点题句是这么写的:

情人若寂寥地出生在1874

刚刚早一百年一个世纪

是否终生都这样顽强地等

雨季会降临赤地

赤地是怎样的存在?赤地千里,所谓赤地,也就是久旱之地。

如果我真的有个命定的恋人,她应该是这样的:

恰好在我出生前一个世纪来到这个世界上。

这个另一半降临的概率,很可能和一场大雨降临到赤地差不多。

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这其中的纠结和痛苦。

这是令人心悸,却又不能不期待的过程。

明明是曾经有缘分相遇,有资格相爱的两个人,却不得不分离。

分开之后,要承认彼此爱过,怎么就这么难呢?

他起码还有期待,还有渴求,还有奢望,也因为还有奢望,所以还会有心痛。

那个跟自己百分之百合拍的人其实是存在的,只不过是早出生了一个世纪。

于是就很自然的错过了。

那个人也曾经夜夜为自己而失眠,也像自己一样茫然无措。

也曾喝得烂醉,深夜徘徊街头,无数次扪心自问,同生共死的人到底存不存在。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情。

有两个极好的朋友,分别在不同阶段和我有过下面的对话:

朋友A有感于我对感情的标杆和坚持,于是跟我说:

我想遇到一个拿命来宠我,还能和我三观合拍的人。

我回复她:也许真的有,但可遇不可求。

朋友B则更加坦然的问我:“我应该爱上你吗?”

我略带纠结的笑着回答她:“我觉得不应该。”

我一直觉得,人这辈子最痛苦的事情有两件——

其一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深刻的明白自己的缺点。

其二,就是不得不在一些自己根本无法接受,甚至过分排斥的过程中长大。

我是感情细腻,内心纯粹,却有一堆缺点之人。

我甚至无法想象,世上和我真正契合之人,她究竟是什么模样。

至少我愿意相信,她的确真切的存在着,这本身已是幸运。

所以陈奕迅在《裙下之臣》里是这么唱的:

横蛮善变柔弱天真

全是她不可解的魔术成份

这可比“愿我在头发苍白前能被吻”要惨多了。

毕竟对每一个内心有爱的人来说,要拾起回忆很容易,要放下爱这件事,很难。

这个人 极其实在 却像个虚构角色

莫非今生原定陪我来 却去了错误时代

如果这世上真有与我契合的那个人,哪怕有千难万险,诉求也会真切存在。

每个人为什么还在期待?因为爱这个字。

即便邂逅战地,亦愿同生共死。

05:《月球上的人》

2007年4月,陈奕迅推出国语专辑《认了吧》。

这是他自己的精品《what’s going on……》的镜像作品。

无论国语和粤语在传唱度和接受程度上有多少差距,至少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

林若宁获得了不小的认可,因为《月球上的人》。

TVB认为“这是本专辑中仅有的发挥空间”。

值得庆幸的是,林若宁抓住了这点空间。

《月球上的人》成为这张国语翻唱专辑中仅存的粤语歌。

一首站在自己的感情节点上,审视过去和未来的歌。

一首站在直白的时间节点上,审视感情的怀念之歌。

关于这首歌,一般有两种最基本的认识:

一种基于时间的回溯:

“月球上的人审视地球之事,怎么看都像是在给过往抚平思绪。”

一种基于沉郁的悲哀:

蒲公英不会飞 陵墓里伴你于一起

如果有再会 恐怕已经一世纪

只看填词的格局,气质和风韵,你很难明确林若宁到底有多少能力。

黄伟文有个联盟,林若宁很可能只有他自己。

即便如此,这开篇就能把哀伤基调彻底铺开的匠心,还是吸引到我了。

要做好这世上许多事,首先都需要胆子大,写歌也是。

我们钦佩黄伟文有《破相》,惊叹于陈咏谦的《告白》。

现在看林若宁,胆子也不小。不用去想是否快乐,反正最终会枯萎。

很难说眼泪算不算对感情的认知,或许归于生理原因更容易。

换言之——哀伤,太哀伤了,刻骨的哀伤。

从这个角度看,听歌的人对《月球上的人》是心服口服的。

那种哀伤简直要从每个字内部渗透出来,根本无需过多去解释。

以歌曲本身的感受而论,《月球上的人》甚至可以看做一首悼亡词。

就算如此,词作者林若宁仍然认为——

“这首歌从作曲到编曲,其实意义都是高于整首词的。”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于是到最后,听歌的过程成了回忆的过程。

比如下面这句,就是非常准确的例子:

如果有再会,恐怕已经一世纪。回忆哄骗我,但凡失去也是美。

相爱之人不知何时相会,恐有世纪之隔。

那个人只能存在于我的回忆中——失去也是美?不存在的,那只是自欺欺人。

爱世人谓之大爱,爱具象之人是为小爱。

无论如何,心心念念之人,才是我的最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人行:陈奕迅 黄伟文 林夕
你我都有段奕身迅情 (评论: 不想放手)
五年时间整理的终极粤语歌推荐贴,总有几首合你意
说没听过粤语老歌《处处吻》,年轻人会笑话你
伤心的人别唱林夕,不如听听黄伟文
哪里可以下载到好听的车载音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