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47 唐诗解读——杜甫之《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解读:

这是大历元年(766),诗人流寓于夔州期间,游历并凭吊了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八阵遗址,写下了这首咏怀史迹的五言绝句。字数虽少,却是一首典型的咏史、述怀、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佳作,千载而下,令人回味,犹能听到诗人的叹息之声。

诗歌的前两句以极其精要的语言概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分别就文治和武功两个方面来总结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在视角上又有宏观的战略高度和微观的战术布置的区别。作为一名胸有天下的政治家,诸葛亮早在南阳与先主刘备述隆中对策的时候,就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政治、军事方略,在追随刘备的艰苦创业过程中,他也是围绕着“隆中对”这个既定方针来辅佐刘备,最终为确立魏蜀吴一国品立的尚面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曹魏和东吴的立国都是有所任藉,唯独刘者几乎是从无到有,仅此一点就可以显出出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的众多英雄中是功盖一时的。由此,我们也能够体会到杜甫对诸高亮的崇敬之意。至于具体到每一次战斗诸葛亮表现出卓越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在不同的地方巧妙而神奇地布下了“八阵图”更让他名声显著。

如果说前一句主要侧重于对诸高亮政治谋略的夸赞的话,下句则是集中于对他军事业绩的赞颂。诗歌的后转而打写诗人凭吊八阵遗址之后的感慨,发思古之幽情。

杜甫所游历的八阵遗址就在夔州永安宫南江滩水上,诗中所谓“江流石不转”,完全是实况。中唐诗人刘禹锡曾在《刘宾客嘉话录》中有过详细的记载:“夔州西市,俯临江沙,下有诸葛亮八阵图,聚石分布,宛然犹存,峡水大时,三蜀雪消澒涌滉漾,大木十围,枯槎百丈,随波而下,及乎水落川平,万物皆失故态,诸葛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然。如是者近六百年,迨今不动。”刘禹锡所见如此,那么,杜甫在见阵遗址宛然犹存。不禁惊叹于诸葛亮布阵的神奇,历经六百年的江流冲击依旧安然无就在这一句诗中,诗人在赋笔中兼有比兴,所谓“石不转”,估计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诗“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的比喻,这也正是诗人在作品中要着重表现的精神主旨--诸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贞,“江流石不转”就是他思想境界的形象写照。

全诗的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历来就颇多不同的理解,就其大要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为诸葛亮以未得“吞吴”为人生之遗恨。二是认为蜀之败亡实源于刘备之失策,为报一时之仇,刘备不顾实际情况而欲“吞吴”,诸葛亮“失于谏止”,终致覆亡之命运。但是这些“言人人殊”的不同说法和理解,都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所指摘的“抛却'石不转’三字,致全诗走作”,最终不得杜甫本诗的意旨。不过浦起龙有段话说得好,他认为:“岂知遗恨从'石不转’生出耶;?盖阵图正当控扼东吴之口,故假石以寄其惋惜。云此石不为江水所转,天若欲为千载留遗此恨迹耳。如此才是咏阵图之诗。”浦起龙在此强调的“遗恨”完全是由“石不转”生发而出,这固然可以理解成为诸葛亮的遗恨,因为他毕竟未完成统一之大业,这是无力回天、人算不如天算之恨,但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为诗人的“遗恨”,即所谓“伤己垂暮无成”,不过今天的人们在阅读此诗之时,估计会有不同的解读与揣测,这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杜甫赞美诸葛亮的一首诗,曾被乾隆皇帝高度赞美!
杜甫《八阵图》赏析
唐诗鉴赏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小草音画】
杜甫一首诗20字,写尽诸葛亮的千古之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