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诗解读——陈之昂之《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注:

丁零:古民族名,后称铁勒,又称回纥。

丁零塞:丁零人所居边塞之地,泛指西北边塞。

:远。

亭堠:望敌情的亭堡。

解读:

这首诗作于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的春天,当时金微州(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一带)都督仆固始叛乱,边境受到很大威胁。恰值曹仁师等二十八将攻打契丹,结果全军覆灭,陈子昂正随从乔知之北征原属突厥、后归附唐朝的同罗、仆固等部的反叛,闻听此事,写下了这首诗。诗作正是通过对塞外荒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是对战死沙场的士卒及因战乱所导致边疆民众的无限同情。

丁零是古代的少数民族,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元魏时称铁勒或敕勒,唐时称回纥。起句诗人感叹丁零这个民族居住之所,“荒途”一词,足以说明了此地的荒凉孤耸。

接下来诗人感叹那些被再战死沙场的将士,暴尸旷野,无人收存,如今已经不再完整。而此时黄沙已经从漠南地区刮来,太阳也已经隐没在西方的角落之中。更突出边疆的荒凉。

面对这阴沉凄凉的景象,诗人不禁想起了当年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同样在塞外遭到了惨败。历史的教训、真实的事件、眼前的荒凉三者融会在一起,怎能不令人对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感伤。由此推及到对他们的家属的关切。“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这些为国捐躯的将士的遗孤得到体恤,足见当局的冷酷无情。“但见”与“谁怜”呼应,呼喊出了关切时弊民瘼的第一声。

初唐的边塞诗,多以慷慨从戎、捐躯报国为题材,对于因战争造成的人民苦难和对战死者的同情的诗作极少,而陈子昂的这首诗作可谓同类题材的首创,也是他诗歌革新理论的具体实践。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四川射洪人。少时家庭殷实,任侠使气。十六岁后始发愤攻读。684年进士及第,后授麟台正字,转升右拾遗,世称“陈拾遗”。武后当政时,因言语切直而遭陷入狱。686年,随左补阙乔知之来西北居延海、张掖河。698年,父亲去世,在居丧期间,遭到射洪县令段简罗的迫害,含冤死于狱中。新旧《唐书》有传。《全唐诗》存诗两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代诗人·陈子昂诗作 原文及翻译
高适绝美边塞诗欣赏。
香港诗词学会
黄盟读史笔记「之二十[4]」
散文天地‖不破楼兰终不还——唐代是边塞军旅诗创作的巅峰时代 文/朱乐尧
这首边塞诗一反常态,在诗中以反战为主,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