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80 唐诗解读——杜甫之《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其一)

出郭眄细岑,披榛得微路。

溪行一流水,曲折方屡渡。

赞公汤休徒,好静心迹素。

昨枉霞上作,盛论岩中趣。

怡然共携手,恣意同远步。

扪萝涩先登,陟巘眩反顾。

要求阳冈暖,苦涉阴岭冱。

惆怅老大藤,沉吟屈蟠树。

卜居意未展,杖策回且暮。

层巅余落日,草蔓已多露。

注:

寻置草堂地:寻找、购买可以建草堂的土地。

土室:土窑。

郭:本意是外城,这里指秦州城。

眄:斜视,“看”的意思。

岑:小而高的山。

披:分开。

榛;本是一种低矮落叶乔木的专有名称,这里指杂乱生长的树枝。

行:流动。方:须,应当。

汤休:《南史》记载:沙门惠休,善属文,本姓汤。

素:质朴、纯真。心迹素:心地很质朴。

昨:这里指不久以前。

枉:屈尊就卑。

霞上作。云霞中写成的文章,这里指赞公给杜甫的书信。

扪:摸,抓住。

萝:植物名,通常指某些能爬蔓的植物。

陟:登。

巘:山峰。

冱:冷冻,严寒。

展:实现,达到。

策:拐杖。杖策:拄着拐杖。

解读:

这组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冬之际。杜甫来到秦州后。想在秦州近郊的西枝村寻置一块房地,故出城找到赞公,又偕同赞公前往探察。第一首写寻地经过,因地冷之故,卜居未果。第二首写夜宿赞公土室的感想。

赞公知道杜甫有长住山野的意思以后,便写信告诉他西枝村一带山崖优美、秀雅恬静,盼望他到这里来卜居。接信不久,杜甫即动身前往西技村。本诗前四句写的就是途中情形。“出郭”,出秦州城。“细岑”,秦州海拔较高,因此这里的山相对高度并不大,在山谷间行走的人看来只是“细岑”。“披榛得微路”应该是已经从河谷地带进到山林之中,所以那里路小而且罩满树枝,是一条很少有人走的路。三、四句写越过“微路”以后沿溪而行的情况。那里虽然只有一条小溪,但是由于它曲曲折折,两面又都是山崖,所以行人须不断渡河。这两句抓住了山区沿溪行路的特征。没有亲身经历,是写不出来的。

五至八句插入一段对赞公的描写。诗人把赞公比作汤休,并说他喜静、心地质朴,这对一个佛教徒来说,是很高的赞誉。七、八句说赞公写信的事,把赞公的信叫“霞上作”,说写信给诗人是“枉”,在礼貌性的客气中,有对赞公的称颂。第八句写赞公信的内容,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九至十二句写诗人同赞公一起寻找草堂地的过程。“共携手”“同远步”写动作,“怡然”“恣意”写心情,可以看出这次寻地的过程也是两位老朋友一次快乐的野游。“扪萝”两句承“携手”“远步”,这两位老人如此不辞辛苦,除了认真为杜甫选择一个可以居住的好地方外,大约老朋友相见,也为他们增添了不少登山叙谈的气力。

十三至十六句写卜居未果。诗人非常想找一处向阳、温暖的山坡,但他们走遍了附近冈峦,却尽是阴冷的山岭。这里并不是没有向阳之处,只是因为“老大藤”和“屈蟠树”太多,即使向阳也是阴湿的。“惆怅”“沉吟”对“怡然”“恣意”,正好是寻地开始和即将结束时的两种不同心情的反映。

最后两句写归程。“意未展”是说提卜居未果,然后撇开卜居着笔暮景:太阳隐没西山,山谷昏暗,只有层巅之顶尚“余”落日光辉;暮来骤凉,未入夜草蔓已经多露,这都是山地才有的特征。这几句,以天色向晚抒发诗人无可奈何之情,含有淡淡的忧伤。

这首诗中“要求阳冈暖,苦涉阴岭冱”两句所反映的意思,可以看作是杜甫没能在西枝村住下来的根本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土室就是依土山土崖挖成的作为住室的山洞或土屋,产生的自然条件主要以黄土为主,因为黄土高原土质深厚坚实,开挖洞穴不易倒塌。甘肃的窑洞分布主要集中在陇东窑洞区:大部分在甘肃省东南部与陕西接壤的庆阳、平凉陇东地区,以及天水渭河流域一带。就地质而言,唐朝秦州的西枝村,处在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地带与陇中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想想赞公当时居住的土室,虽不如陕北、陇东一带的窑洞结实,但也不至于差到那里去。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北方,这种窑洞最为常见。而且在一些诗人笔下又很有诗意。古代的一些隐士,也常筑土室而居。特别是明末清初,有一大批明朝遗臣、儒生居土室而明心志。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杜甫五古《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读记
杜甫和秦州29
【甘肃】缑芳宜|西枝土窑满别情
莫砺锋| 少陵诗里识秦州
张瑜:成县杜工部祠堂
背一背 | 自在娇莺恰恰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