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岚观察】绿色发展莫忘改革初心(文末有福利)

【经岚观察】16133

绿色发展莫忘改革初心

文/李志青

晚上在浏览近期新著《中国经济新平衡——重建绿色发展》(李志青,中信出版社,2016.10)时,突然脑海里冒出这样一句话,“绿色发展莫忘改革初心”!绿色发展的这个“改革初心”是什么呢?如果说,对于绿色发展而言,最为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是启动新一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话,那么,正如书中“改革:环境保护、价值回归与制度设计”一章所言,这个改革初心就是“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融合”。也正是在大约1000天之前,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在深改组下,设立了“经济体制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当时作者观察下的结论是通过“经济+生态”来启动生态环境保护的攻坚战。之所以是一场攻坚战,是因为,对于环保而言,最难之处并不在于克服环境污染自身的问题,而是在于解决环境污染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经济。同时,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最难的并不是追求数量和体量,而是如何实现高效的绿色发展。

时至今日,在1000天期间,深改组下设的这个头号专项小组共审议了18项经济体制改革文件,以及16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文件,是整个深改组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该说,到目前为止,经济+生态的融合效应日渐明显,尤其是在G20前的深改组会议上通过的绿色金融发展指导意见,深刻体现了经济+生态的改革思路。接下来,绿色发展还应继续发挥经济+生态的融合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

第一,经济+生态的首要核心是发展阶段的融合;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发展”生态环境,后一个发展的实质是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条件;同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保护”经济,后一个保护的实质则是保护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从全局来看,将经济凌驾于环境之上,或者反之,将生态环境凌驾于经济之上,都会损害整体利益。平衡两者关系的关键在于,经济是否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动能和活力?而生态环境质量又是否在经济发展中得到改善?按照《中国经济新平衡——重建绿色发展》一书的讨论,就是能否沿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前进,而不是倒退。尽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本身存在诸多争论,但应该承认,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背后的逻辑仍然是可靠的,是值得我们认同的人类发展普遍规律。

第二,经济+生态的第二个核心在于制度的融合,经济制度和生态制度必须相辅相成。国内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都表明,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和政策工具越来越走向市场化,也就是与经济制度相融合。最直接的融合体现为环境税、排污费/权市场、绿色金融等,用传统意义上的经济手段和政策来管理生态环境,但这还只是经济+生态在制度层面的微观融合。更为要紧的是,在传统的财政与货币(以及两者的混合体)等经济政策工具上,加诸生态环境考量,这是最新的宏观意义上的环境经济政策工具,也是足以从供给决策层面来真正扭转生态环境经济资源扭曲配置的有效手段。对此,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加以研究和重视。

第三,经济+生态的融合效应还应体现在政策效应的福利评估上。就经济部门而言,这一点毋庸置疑,所有的经济政策和工具都应该着眼于福利水平的提高,但在生态环境部门中,重生态效益而轻经济效益的倾向还是客观存在的,生态效益是否就等同于福利水平的提高,生态效益是否应该进行必要的福利评估?等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从动态均衡的视角看,即便是一项看起来明显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以及立法,也都有必要从中长期的范围来进行福利评估,当然,这里面必须要引入科学的综合评估方法。对此,也必须在下一步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程中加以体现。毕竟,我们既不需要不要生态的经济发展,同时,我们也要避免不要经济的生态环境保护。

总之,重建绿色发展,我们仍然需要不忘改革初心,重视生态与经济两部门之间的有机关系,实现两者的共赢。

(李志青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新书预告

(本文前十位留言者可获赠本书)


李志青,《中国经济新平衡——重建绿色发展》,中信出版社,2016.1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实现美丽中国更需要“动”起来
美丽中国赋
【环境微评】环境与经济关系的再思考
XX县绿色低碳发展调研报告
背诵 || 《申论中“绿”通用套句之N》
考前论说文20篇-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