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平和县山格镇姓氏渊源

黄 武 疆

山格镇位于县北偏东,是平和县的北大门,特别是“洪濑口”是平和人北上漳州、厦门、福州、北京的必经之道;同时,山格是“工业走廊(黄井--文峰--山格--小溪)”重要的组成部分。山格镇东邻文峰镇,南临小溪镇,西毗霞寨镇、芦溪镇,北接南靖县山城镇、南坑镇,全境177.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8.5万亩,耕地面积3.2万亩,全镇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49061人(2012年统计数据)。镇政府设在山格墟,距县城6公里。

山格慈惠宫---大众爷公

根据山格地区庙宇、石刻、民居宅地等物证研究说明,至少在唐朝中后期即有中原汉族定居山格一带。依族谱记载,这里的姓氏多在元末明初迁入开基,目前有四大姓占山格镇总人口六成多:林、吴、张、陈,较大姓氏还有:杨、蔡、郑、谢、黄、李、赖、许、朱、曾等,还有一些小姓、稀姓主要集中在山格墟。为增强记忆,以一首《山格姓氏歌》概括之。

山格姓氏歌

著姓林吴与张陈

集聚和邑北大门

杨蔡郑黄曾李赖

谢许罗叶共扎根

各方望族安此居

联姻往来成亲人

清宁故里存堂号

慈惠宫前拜神恩

山格,清朝道光之前名“山隔”。明代属清宁里四图,清康熙年间划为高磜、旧县、宝峰、隆庆、下埔诸社,乾隆年间划为山隔约,山格始有墟集,辖26乡(村)。民国15年后属琯溪区辖。民国22年行保甲制,划分山格、高蔗、崎坡、隆庆、塔美5乡。民国25年划为山高楼、埔塔隆2个联保。民国28年并为平东乡,次年列为甲级示范乡。解放初,属第三区(小溪)领辖,1950年底改为第一区,所移山格,领小溪、山格、文峰。1952年析出文峰设区,1957年又回并,1958年上半年撤区,乡境划为山格、双田两大乡,下半年与小溪并划为山格公社。1962年析置山格、城关两公社。1984年山格公社改称山格乡。现为山格镇。

三美村:领属3个自然村:口厝、洲仔尾、园美。

高磜村:领属24个自然村:隆兴、林边、石壁园、柯林、径头、下新楼、西洋、坎下、楼仔厝、望后、岭脚、厝市仔、顶水头、港上、港溪、楼坪、楼仔脚、下楼、石盘仔、顶溪、行林厝、水门溪、郁仔、邦桥。

前进村:领属9个自然村:下楼仔、顶厝、大片、风门、下尾、下厝、长芦仔、风门鞍、沟顶。

隆庆村:领属11个自然村:隆庆、船古边、溪仔坪、上洋、下洋、田中央、九斗、新厝、过河、过境、楼仔顶。

宝丰村:领属7个自然村:塔尾、洋里、宫仔前、溪州、石龟、毛坑、洋尾山。

土田村:领属9个自然村:红埔、下烘、内仓仔、东厝、新厝、顶楼、下楼、新村、后河。

平寨村:领属19个自然村:厝地仔、赤竹脚、后学、山边仔、新厝、蔡厝、顶楼、草寮、内林仔、埔坪、仓仔、田中央、圩仔、北溪、马洲、芒仔头、下洲、下祠堂、白寨仔。

双坑村:领属8个自然村:黄寮、下坪、老寨、熊仔坑、溪边、楼内、双潭、打银。

双田村:领属7个自然村:新楼、旧楼、田中央、白望洲、顶厝、下厝、山脚。

白楼村:领属28个自然村:何地楼、柯仔林、崎交、红楼、土田、坡仔头、洞口、寨仔脚、火烧楼、倒桥、蒲姜林、石盘、番仔楼、顶大墘、新楼、楼仔月、小溪仔厝、店仔、上坂、林前、白楼、上坛下、下大厝、田中央、蔡坡、新厝仔、坛下楼仔。

铜中村:领属5个自然村:铜头、烘里、坛坂、溪埔楼、下埔。

山格村:领属18个自然村:山格圩、内街、溪南、溪埔仔、破楼、楼仔、鸭母宅、坛下、坎下、东古、山边、山寮、河山、土寨、三脚厝、冷水井、路边、下大墘。

新陂村:领属9个自然村:顶楼仔、庵仔、人家、巷仔口、新楼、庵上、顶厝、崎陂、坎仔头。

山格地理位置图★

Lin西河林氏

郡望:西河

堂号:西河堂、九龙堂、九牧堂

开基祖名:崇忠公、均海公、均遂公

播迁时间:元末明初

聚居地:三美、平寨、铜中、白楼、山格、高磜、前进

林姓源于比干,“三代孤忠”的他以忠正敢言而闻名,后被暴君纣王挖心,比干夫人姚妫氏逃难到河南卫辉、淇县一带的长林,生下一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赐他儿子林姓,并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此人是林坚。林姓由他最早发源,后人尊他为受姓始祖。林坚的子孙后来形成了著名的西河郡、济南堂、下邳、晋安林氏、九牧林等郡望,还有问礼、九龙、忠孝等堂号,成为林姓最大派系。

林姓始祖比干塑像

林姓为山格第一大姓,分布三美、平寨、铜中、白楼、山格、高磜等行政村。山格林姓主要有两大支脉:林孔著(唐初开漳圣王部将)、林迈(九牧林)。

(一)、始祖崇忠公为千三郎公季子,列铜壶四世,属孔著公后裔。据传元季其长史崇德公、仲史崇辅公遇害后,公避祸潜于琯溪下坂,入赘高氏为婿,再传至四代孙怀嵩公,因放养母鸭群,沿花山溪而下至铜中村,喜其山川秀丽、土地肥沃,逐迁居霞埔社。崇忠赘居下坂高氏,得产业另立户籍。传至十一世(崇忠八世)孙侃仔生男义仔。霞埔尊崇忠公为一世祖。历经六百余年传衍廿余世,现人口三百多户万余人口,分迁山格镇铜中、平寨、隆庆、三美、宝丰、小溪、岩坂,外迁南靖、华安、芗城、东山、厦门、福州、广东、上海、江苏、新疆、内蒙、台湾、美国等地。

(二)、山格高磜、白楼林氏:元至正年间,“九牧”迈公后裔均海、均遂兄弟从同安县迁入。均海居山格林边(今高磜),均遂居衰井(今白楼)。本支林氏分支小溪、南靖、漳州、厦门、广东、台湾及海外等地。

霞山“林氏家庙”

石刻“霞山永峙”

白楼一带卫星地图

铜中一带卫星地图

Wu延陵吴氏

郡望:延陵

堂号:延陵堂

开基祖名:则惠、吴祐、吴斐

播迁时间:宋末、清朝

聚居地:新陂、山格、白楼、平寨

吴姓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后裔古公亶父之子太伯(泰伯),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吴姓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以姬为姓。相传黄帝娶了四位贤淑的妻子,生了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子,其后分14支部族。公刘下传数代到古公亶父时,中原已进入殷商时期,这时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古公亶父率领下被迫离开豳地继续迁徙。周人一路南迁,他们爬过梁山,渡过漆水、沮水,到达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一带)。周原可谓周人居住的祖地,这里土地肥沃,适合多种庄稼生长,古公亶父一改周人沾染上的戎狄游牧民族生活习惯,建立城市和村庄,让族众过定居的生活,并在周人氏族制度的基础上设置了官职,建立了近似国家职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周人、周族的称呼就是因为古公亶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来。太伯、仲雍奔吴后,季历得以顺利继位,后传位给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负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为灭商振兴周族苦心经营,他生前虽未能灭商,但三分天下,周据其二。其子武王发继位后,向商王朝大举进攻,四年后,一举灭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终完成了复兴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吴,建立起强大的吴国,后世吴姓子孙则多把太伯、仲雍尊为得姓始祖。

吴姓始祖泰伯塑像

山格镇的吴姓分有两个支脉:新陂乌石吴(吴宥派吴岳派系)、壶嗣吴(吴祭派吴强老派系)。

(一)、新陂(碑)乌石吴,肇基始祖祠堂在新陂村乌石,后代分居在溪埔仔、破楼、鸭母宅、坛下、东古圩仔尾等地。

本支脉络:念二郎,名岳,又名浯漾,字猥元,号石庵。系千九郎之孙,六四郎之子。为入闽宁化始祖吴宥第七世孙。原居汀州府上杭县(今永定),宋大别驾推官兴化。宋咸淳年间宦游漳州,居漳浦(海澄)白埕吴养山,更名浯漾,建祖祠于漳浦县仓里(今龙海市东园镇),曰蛇地。吴岳(浯漾)生三子,长则贤,次则惠,三则茂,则惠开基漳浦县清宁里崎碑(今新陂)。

(二)、壶嗣楼(维新楼)吴姓,肇基祖文应公于明洪武四年(1371)到新安里壶嗣传衍。文应公十三世孙吴祐公,十四孙吴斐公于清乾隆初年间迁居山格村,后裔大部分聚居在山格墟,人口有1500多人,其他分居白楼、平寨、岩坂、小溪、南靖县汤坑村及漳州、厦门、广东等地,数千人口。

本支脉络:吴强老,名原,字端本,生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卒于淳祐二年(1242年)。系入闽吴姓莆田沈埔始祖吴祭第十五世孙。南宋嘉定年间由莆田西屋迁居漳州城南五十里之漳浦马口甘棠村,卒葬甘棠驿馆后。吴强老生三子,长子名惠,字尚文,次子名元,字尚质,三子名贞,字尚彬。分衍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平和、龙海等地。

山格墟卫星地图

新陂卫星地图

Zhang

清河张姓

郡望:清河

堂号:清河堂、清武堂

开基祖名:

播迁时间:明朝、清朝、民国

聚居地:白楼、平寨、土田、前进

张姓,现为全国第三大姓。最早出自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姬姓。是炎黄子孙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姓源自于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孙的挥公。因发明弓箭司弓矢之长(正),而赐姓挥公姓张于青阳(今河北清河)。

张姓始祖挥公塑像

山格张姓有两个支系:琯溪张姓、官陂张姓

(一)、平和小溪(琯溪)龟头城张氏为入闽一世祖张端公的支系。张端公,中华张氏第108世孙,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乡居住。生二子,长孟祥,次仲祥。仲祥公,字邦钦,生三子,长宾国,次悦国,三仕国,倶博学士。宾国公,痒生,生子杨德,号甘官。扬德公,赐进士,任开封太守,生三子,次化孙,三化凤。 张化孙公讳天衍,号起鸣,字传万,自岁贡生赐进士,中解元,诰授中宪大夫(正四品官),妣陈氏、阙氏。化孙公享寿九十有三,生有十八子,一百零八个孙。其四子祥云生有腾辉、腾万两个儿子。腾辉(念一郎)又生有六个儿子,其第六子晶上公即是小溪(琯溪)龟头城张氏始祖铁崖公之父。

铁崖公分居汀州上杭县金丰粤窔(今永定县奥杳),宋末从军来漳平寇,后定居平和小溪(琯溪),为小溪龟头城张氏开基始祖。琯溪张姓分衍山格平寨、白楼、土田等村。

(二)、诏安官陂“张廖”。张廖姓源于元末明初,张元子公者,入赘廖府,单生一子,因受恩于廖氏,乃誓约后裔子孙:“在世为廖,死后归张”。此为“张骨廖皮”、“一嗣双祧”之由来,族人自称“双廖”,并立“清武”为堂(即“清河堂”张姓加“武威堂”廖姓各取一字)。

官陂张廖姓宗族自清初就陆续向外分衍,大溪廖安、赤安、小枋皆其衍派,山格白楼一带的张廖姓乃清末民初迁入的,称作“客仔张”,至今白楼的张廖姓仍保留两种方言:河洛话、官陂客家话。

琯溪张氏宗祠

张氏宗亲会

平寨卫星地图

Chen颍川陈氏

郡望:颍川

堂号:颍川堂

开基祖名:

播迁时间:明朝洪武年间

聚居地:宝丰、山格墟

三皇五帝时期,黄帝为开国元祖,为捍卫政权,他发明了战车,战车象“陈”。他经历了五十二战,在烽烟滚滚的战场上,前阵旌旗猎猎,后阵兵马蜂涌,战车中阵威凛。“阵”后为“陈”,成了陈姓的起源。

陈,以国为姓,出自河南淮阳,国都宛丘,国名为陈。陈姓始祖满公传至第四十二代,亦已枝繁叶茂。满公第四十三世陈实,世居颍川,在乡里任职期间平心率物,遇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百姓以安,贡献良多。颍川陈氏满门显贵,成了望族,陈实为陈姓颍川郡望的一世祖。

陈姓始祖陈满公塑像

山格陈姓主要聚居宝丰村,占该村人口近九成,有村民近千户,4300多人。

据《玉湖禾头山陈氏族谱》记载,宝丰陈氏始祖乐敦公为玉湖陈氏十二世孙,元末由于旱灾、水灾,贪官污吏,压得民不聊生,反元烽火四起。为巩固元王朝的统治,朝廷实行“将官招募制”。其时,乐敦公与兄善敦投奔漳州卫宗亲,在君用公麾下护漳。元朝至正五年(1345年),乐敦公与兄善敦奉命率军剿灭高坑肖岭乌泥洞李志甫,救出元军“百总”吴通(南靖金山人)。至正六年,乐敦公与兄善敦及“百总”吴通,奉命率军进剿龙岩、永定的反元义军郑子箕残部,战斗中善敦、吴通陈亡。乐敦凯归,受命在金山屯田,并兼管吴通生前所屯之田,后与吴通之妻邱氏成婚;定居南靖县金山水头鳖坑村,生三子:钧义、钧养、钧显。1367年丁未年,乐敦公因伤疾逝世。

元朝至正二十七年,南靖金山一带发生瘟疫。据传:吴姓先祖吴本(保生大帝)托梦给陈邱氏“以室易宫”指明“邱氏鹤归西去,陈氏遗后须即速避离,吴通之子留之无恙”;陈氏遗后离时应携带庙中炉丹两包,一包承香火供奉保平安,一包冲水服保身体,即可消灾避难。陈邱氏醒后速将此梦告知众子,告后即逝。该年仲夏陈氏三兄弟及堂兄弟钧仁、钧智,同母异父兄弟吴通即离开金山水头鳖坑村,吴继宗后成金山吴氏始祖。乐敦公所屯的田由金山人租种,宝丰陈氏宗祠1949年前历年都到金山收田租。钧义、钧养、钧显及堂兄弟钧仁、钧智离开南靖金山,先到邑(南靖县)清宁里宝野约垦居3个月,又到清宁里五图大坪约,继到清宁里五图崎岭禾头屯地垦荒。

明朝洪武五年(1372),天年劣顺,众兄弟散居。长子钧义到清宁里二图宝野约宝丰洼(今宝丰村)垦种。同年,三子钧显入赘岭仔尾李仲春家为子婿。钧显归宗后成为崎岭禾头山玉湖陈氏始祖。

明朝洪武七年(1374)甲寅年仲秋,钧义娶宝丰宫前林月娥为妻,生一男浩然。明朝洪武九年(1376)丙辰年,次子钧养到广东潮州、梅州等地贩卖茶叶、烟叶;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戌午年孟冬,夜宿海丰里二图下巷约“关帝君”庙内,据传得“关帝君”托梦赐金、银藏处,掘得金元宝100个,银元宝100个;钧养用所得金银建庄、造舍,置买田产,重修“关帝君”庙。后娶妻荆氏,生三男:圣公、志公、贤公。钧养在海丰里二图下巷约定居,成为海丰里二图下巷约玉湖陈氏始祖。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钧仁、钧智弃宝丰岩尾到清宁里一图三坪约旧寨山,孟秋钧仁娶旧寨山图老蔡清之女蔡秀云为妻,为三坪旧寨山王玉湖陈氏始祖。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钧智徒居漳浦七都三图草坂约,娶户首吴平山之女吴美环为妻,后为草坂玉湖也陈氏始祖。

钧义定居宝野约后,生子,浩然,浩然生二男,祭公、腾公,长子祭公铭记陈氏玉湖祖训,严于责已,勤读书诗。十七岁仕仲靖邑乡试第三名,漳州府乡试第七名,虽于永乐二十年福州恩考落第,但声望却赫赫有名,仕任靖邑书吏。明永乐二十一年(1422)正月祭公拜祖宗后订立陈氏传衍辈序。“宜遵克道廷,绍祖思有成,钧承敦秉懿,守礼仕祥卿”并收编入宝野约陈氏族谱,以备陈氏后代相传,血脉相承,同宗相认为凭。

宝丰村(塔尾)陈氏自先祖开基600多年来,已繁衍20多代,各房子孙昌盛,人丁兴旺。历代子孙,谨守祖训,勤读书诗,遵守礼制,守法诚实,勤劳节俭,遵老爱幼,邻里和睦,民风淳朴,事业兴旺。

宝丰村卫星地图

Yang弘农杨氏

郡望:弘农

堂号:弘农堂、四知堂

开基祖名:杨天爵

播迁时间:明朝洪武年间

聚居地:高磜、土田、前进、山格墟

杨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据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和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杨姓出于姬姓,源于晋地之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西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领地于今山西西南一带,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为唐侯。

杨杼(姬杼)(前1085--前999),寿年85岁,周武王姬发之孙,唐叔虞之次子,晋侯燮之弟。又名平杼,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杨侯,食采于杨国,始以杨为姓。亦尊其为杨姓开派之始祖。

“四知堂”杨姓著名先贤---杨震塑像

山格高磜村杨氏为杨天爵派系。

杨天爵于明洪武年间,从泉州府古树下南迁漳州府旧桥头牛坪烧灰巷,再移清宁里高磜定居,分支土田等村落。此后数百年,高磜杨氏又分衍小溪、南靖、广东、台湾及海外等地区。

高磜村卫星地图蔡

Cai济阳蔡氏

郡望:济阳

堂号:济阳堂

开基祖名:蔡期远章妈

播迁时间:南宋

聚居地:隆庆、铜中、平寨

与众多姓氏一样,蔡姓是以国为姓的。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其子孙就以国为姓。其郡望为“济阳”。

蔡姓始祖叔度公塑像

唐总章二年(669年),银青光禄大夫、参军兼文学馆学士蔡允恭,率二堂侄府兵校尉蔡长眉(号德轩)、府兵校尉蔡彧(号德明)、及季子、四子、五子铣、六子钥随归德将军陈政父子入闽谪镇泉潮间,绥靖闽粤边陲。蔡允恭率三子、四子、五子、六子带兵进驻火田屯所。不久,移屯驻防大峰山下(今平和灵通山下),在此建立军营。仪凤二年,允恭殁,追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大中,赐祭葬于大峰山下山角蔡公石区(今平和县大溪镇宜盆行政村彩公石区自然村),今墓尚存。垂拱二年,开漳蔡氏二世四兄弟与众将士相率移防于梁山下荷步岭脚处,四兄弟皆钦点为“提点”与“评事”。其裔子孙于宋中叶在狮山营建“崇德堂”,裔播闽粤大地,乃至浙、赣、苏、湘、桂、琼、台等省。

山格隆庆蔡姓为“蔡允恭派系-蔡期远支系”

据《蔡氏族谱》所载:蔡期远章妈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从漳州龙溪县蔡港迁入漳浦县清宁里(今平和县)隆庆村城内、城外开基。传衍溪仔坪、下洋、船古边、过境、楼仔顶、过河、九斗、田中央、上洋社,铜中村烘里社、平寨村蔡厝社。隆庆蔡氏自明朝开始即有向外繁衍开支,南靖、云霄、广东、台湾一带子孙众多。

隆庆蔡氏宗祠

隆庆村卫星地图

Zheng荥阳郑氏

郡望:荥阳

堂号:荥阳堂

开基祖名:秉武公

播迁时间:明朝洪武

聚居地:双坑、山格墟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公季→西伯姬昌(周文王)→姬发(周武王)→姬诵(周成王)→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於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荥阳郑氏三公像

1996年版《永定郑氏族谱》进行考证。依《宋史》、《宁波郡志》、《四明谈助》及上海图书馆藏谱,郑清之高祖郑洽,曾祖郑旦,祖父郑覃,父亲郑若仲。郑清之(1176~1251)字德源,号碧泉,又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原籍浙江鄞县,宋理宗时,历任左、右丞相兼枢密院使等职,封太师齐国公。郑清之在朝忠心为国,力主抵抗外侮,恢复中原,任用贤能,优抚百姓,备受尊敬。宋元之交,为避元祸,祖妣萧氏夫人携子子铸从浙江鄞县迁来汀州路上杭梅溪寨(今永定县城郊乡龙安寨)定居,下传裔孙现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及海外。留居永定者为郑清之四世祖唐杰、唐举、唐彦下传“十三户”裔孙。郑清之卒于官,子孙将其灵柩从浙江运下,葬于龙安寨水口,夫人萧氏葬于广东大埔太宁棋子隔。

山格郑姓主要聚居在双坑村,分衍山格墟及周边村落。

双坑,古名桑坑、霜坑,曾为芦溪、霞寨所辖。民国28年并为芦溪、双槐(按:山格之双田、双坑及芦溪之东槐等兼辖地)2乡。本村原为杂姓地,有郑、李、谢、黄、周等十多个姓氏前来开基,现居住三大姓:郑姓(八百多人)、李(数百人)、谢姓(三百多人)。

双坑郑姓源于芦溪,为宋丞相郑清之---子铸一脉。其分衍脉络如下:

汀州府上杭县(今永定县龙安寨)开基清宁里芦溪横坑---一世(芦溪)---二世---三世---四世(肇基双坑)。

开基祖秉武,名沛,谥元丰,迁小桑坑(今双坑村村美社),公生二子、七孙,人丁兴旺,繁衍各处。

自明朝以来,双坑郑姓开始迁徙南靖、漳州、广东、台湾及海外等地。近年来有数十批、两百多人郑姓台胞到双坑村寻根谒祖,成为大陆对台文化交流的热点村。

双坑村卫星地图

双坑古村落

Xie陈留谢氏

郡望:陈留

堂号:陈留堂、宝树堂

开基祖名:未详

播迁时间:明朝

聚居地:双坑、山格墟

谢姓是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据《姓谱》、《元和姓纂》等所载,相传上古部落首领炎帝,传至商未有后裔孤竹君,其长子伯夷与弟叔齐一齐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周武王进军讨伐商王朝,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继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为申氏之始祖。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氏,称谢氏,史称谢姓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谢氏始祖申伯公像

谢姓开漳者,有唐开漳时86姓将士谢逸,字微德,漳州建州后,受命驻守漳州北界(今南平东南郊),定居兴化(今莆田)城。北宋微宗年间(1101年-1119年),其第九世孙谢瑞,成进士,仕泉州(任教授),居泉衍后。约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其第十一世孙谢珪、谢璧迁居漳浦赤湖,后裔先后分布于漳州、云霄龙头山(篮兜山)、漳浦北岐。

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光启元年(885年),光州固始人谢二使入居于漳,历传11世,有谢君垢于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自漳州城迁长泰开基衍裔。此支后又分布江西、浙江、广东及省内的福州、福清、同安、厦门、安溪、龙海、漳浦、芗城,及海外等地。

宋时谢澄源入闽后,衍裔漳州、龙岩等地,再分支粤东。

宋理宗年间,殿中侍御史谢星、字林寿,避权贵入闽隐居,裔孙分迁漳州等地。

唐末僖宗年间进士谢滔,避黄巢之乱,裔孙分布于闽南地区。

宋末忠臣谢枋得的裔孙谢大有与其弟(佚名)一起迁居泉州,住于开元寺边。元末,因兵灾,两兄弟逃散,一迁龙岩,一迁漳州海澄,再迁漳浦马口,传3子9孙,裔孙分别移居龙溪、海汀、漳浦、长泰等地区。

山格双坑谢姓与漳州芗城区谢溪头、南靖县石尾社同脉,堂号为“宝树堂”。

据了解, 谢溪头谢氏开基祖大业于明景泰至天顺年间(1450-1463年)从南靖县石尾社迁入(时属漳州府龍溪县廿一都谢前塘保谢溪头社)开宗发祥。大业生三子,其中一位开基广东潮汕等地。

双坑谢氏与漳州谢溪头宗亲来往互动频繁,是否为其分支待考证。

双坑村卫星地图李

Li陇西李氏

郡望:陇西

堂号:陇西堂

开基祖名:大弘公

播迁时间:明末清初

聚居地:双坑、山格墟

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儿子叫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李耳的后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国做官,被封于段,为干术大夫。李宗之子李同为赵国大将军,孙李兑为赵相,曾孙李跻为赵国阳安君。李跻有两个儿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儿子李洪,任秦国(今甘肃、陕西一带)太子太傅,其孙李兴族为秦将军。李兴族之子李昙,字贵远,在赵国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後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昙有4个儿子:崇、辨、昭、玑。他们及其後代因分别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李崇,任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李玑,战国末任秦国太傅,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在赵国做官,定居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为赵郡房。後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3组。

老子塑像

山格双坑老寨李姓为小溪西林李分支,开基双坑在明末清初。

元朝至元年间(1278年),李火德裔孙自上杭县到平和开基,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其脉络如下:火德公派---永定胡坑派系---孝梓支系---西山支脉。

平和李氏分布在海峡两岸及东南亚各国有一百多万人。双坑村老寨李氏开基祖为大弘公。

双坑村卫星地图赖

Lai颍川赖氏

郡望:颍川

堂号:颍川堂

开基祖名:未详

播迁时间:明朝

聚居地:双田、山格墟

黄帝二十七世裔姬昌,为史上周武王姬发之父,即周文王,其第十三子(一说十九子)姬颖,即周武王之弟,助兄伐纣有功,封于赖地(颍川郡,在今河南境内)。后世称为叔颖,是为赖氏之祖。今人称叔颖公者,即是也。

赖氏始祖叔颖公塑像

据《赖氏族谱》载:太祖叔颖公、九十世祖六郎公赖宣(字一龙),八十九世祖五郎公长子。妣温、李、杨氏。生四子:长子赖虞观(朝选),次子赖朝美,三子赖朝英,四子赖朝奉。朝英公是六郎公三子,南宋任汀州宁化县知县。后裔居住平和、诏安、南靖、普宁、惠州。

赖梁,号六二郎,元代由宁化石壁田心迁入南胜县(今平和县)清宁里芦溪葛竹后坪埔(今属南靖县南坑镇辖)。派下分衍南坑、芦溪(漳汀)、山格、莆田、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据了解,山格双田赖氏为葛竹分支,双田赖氏已繁衍二十多代。

双田村卫星地图

双坑、双田与葛竹一山之隔黄

Huang

江夏黄氏

郡望:江夏

堂号:江夏堂

开基祖名:

播迁时间:明朝、清朝、民国、现代

聚居地:山格墟、白楼、高磜、土田、前进、宝丰

黄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吴回(祝融)之子陆终为得姓始祖。

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至2006年,黄姓人口约有2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2%;按人口算,黄姓排名从第8位升为第7位。黄姓起源于中国北方,后迁至中原地区并建立黄国。黄国被楚国所灭后,部分族人开始南迁。两宋之后,黄姓广布到湖北、陕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当代,黄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等地。

黄姓始祖陆终公塑像

黄国故城---光州潢川

唐末,黄峭山(黄氏117世),名黄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实登,号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黄膺曾孙。黄峭山娶三妻皆生7子,于80寿辰时,作《遣子诗》令子众分支外迁他乡住居开拓基业。

山格黄姓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山格墟、白楼、前进、高磜等街道村落。均是峭山公---化公---潜善公(九子公)一脉。主要分两个支系:

(一)、霞苑-黄元吉支系(久安公)。“霞苑黄氏”也称为“琯溪黄氏”。南宋,久安公之子黄元吉从汀州上杭县迁至漳州漳浦县清宁里(今平和县)琯溪霞苑开基。据族谱记载:“霞苑黄氏一世祖考宋漳州路万户侯昭毅将军黄公,名元吉,谥昭毅,一世祖妣诰授一品夫人贞懿何氏。生九子,曰:一使,二使,三使,四使……九使,史称八房九使”。分衍小溪、霞寨(第六代改周姓)、崎岭、云霄、漳浦、南靖、广东、广西、台湾,山格白楼一带的黄氏属于本支。

(二)、大坪-黄质斋支系(久昌公)。明洪武元年(1368年),黄质斋从汀州上杭县金丰里奥杳经辛留汤田迁至清宁里大坪乡(今属于霞寨镇管辖)开基,分衍本县大坪、霞寨、小溪、九峰、秀峰、长乐、芦溪、山格等乡镇,子孙开支南靖、漳州、厦门、广东、广西、台湾及海外地区。今山格墟、高磜、平寨、前进等村属于本支。

山格墟卫星地图

黄氏聚居地---山格墟

Luo汝南许氏

郡望:汝南、高阳

堂号:汝南堂、高阳堂

开基祖名:未详

播迁时间:明朝

聚居地:山格村

许姓出自姚姓妫姓衍生的姬姓,为颛顼后裔吴回生陆终,陆终长子曰樊,樊为已姓,封于昆吾,为昆吾氏,尧舜时期昆吾氏首领许由为当世大贤,死后葬于箕山,后人多以许由为许氏始祖。夏之昆吾为商汤所伐灭,后人迁徙至河南许昌。

许姓始祖许由冢

许天正(649—718),字允心,号云峰,唐豫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辅佐陈元光置建漳州,任漳州第一任别驾,官至泉漳团练使兼翊府记室,卒后追赠殿前太尉,袭宣威将军。年幼受家庭熏陶,有很好的文化基础,又喜军事,精研孙吴兵法和历代兵家的战略战术,漳州正式列入大唐的版图后,许天正负责镇守南诏,在一片蛮荒中设置了三十六个堡垒,并且主持海域的安靖工作,对于南疆的牢固,功绩很大。最难能可贵的是许天正虽然以武将的身份,为国家守卫领土,但他在军政之暇,仍然手不释卷,所以满腹经纶,同样为人所敬。后来,他官至泉漳团练使兼翊府记室,列后追赠殿前太慰,袭宣威将军军。到了宋绍与二十年(公元1105年),朝廷追论前功,并且加封他为翊忠昭应侯,是漳州有史以来的名宦之一。许天正后裔多分布于闽、粤、台地区。

自明朝以来,山格即有许姓居住。

山格村土寨的许姓已无族谱。据当地许姓宗亲口传,肇基祖来土寨传衍至二十多代,分别在土寨、高楼、高乾安居,700多人。根据地理位置及历史渊源分析,山格许姓应属于“开漳圣王”部将许天正一脉。

山格村卫星地图罗

Luo豫章罗姓

郡望:豫章

堂号:豫章堂

开基祖名:未详

播迁时间:近、现代

聚居地:土田

罗,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鄢、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罗姓始祖祝融塑像

据云霄罗氏宗谱及相关资料记述,本支源出广东省新会县,流播大埔县,分移漳州府,为江西豫章罗氏之裔。按《新会泷水都莲边里麦氏家谱》和《东莞英村罗氏族谱》等资料载述,本支系乃是在南宋末叶的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攻陷南雄(广东省北部)时,当地贡生罗贵率33姓共97家人,一起为避难离开南雄,经韶冲,过广州,最后落籍珠江三角洲各地。故新会罗氏即罗贵所带的罗家后人。后来,新会罗氏又有支脉播居大埔县,在大埔县湖寮乡定居,后世建有宗祠“明德堂”于此。大埔罗氏尊罗德垂为开基祖。迨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年),大埔县第六世有罗美源者,北迁至新安里(今云霄)呈奇岭开基衍后。迄今罗美源的后裔已在云霄历传20余世。

1981年,云霄兴建“峰头水库”,马铺乡罗姓布居的许多村社,服从国家水利建设规划要求的需要,舍小家顾大家,纷纷搬迁至本县境内及平和一些乡镇择址而居,居住范围自此扩展。

山格的罗姓主要居住在土田村下烘社,从云霄县迁来,目前有三十多户,一百多人。

土田村卫星地图姓氏

Xing shi其他姓氏

山格镇为平和的北大门,毗邻南靖、漳州、龙海,较早发展商业、手工业。清末民初,即有其他乡镇的姓氏前来山格墟开店铺、做手工业,从事食品、裁缝、木工、铁匠、陶土等行业。

朱、曾、游、刘、石、冯、蓝、钟、叶、周、卢、王、江皆在不同时期从九峰、崎岭、秀峰、长乐、芦溪、霞寨、大溪、安厚、国强、南胜、五寨、文峰等乡镇迁入山格,成为山格墟的“市仔人(墟底人)”。

另外,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日军侵略中国,潮汕沦陷,不少潮汕难民涌入平和,有不少人留居山格,成为山格人。

解放后,南下干部(职工)分配到平和县,部分眷属留居在山格,成为“新山格人”。

总之,不管“老山格人”还是“新山格人”,都是和睦的一家人!

山格洪濑口成为平和人外出打拼的标志

山格的地理要塞

以上部分资料参考各姓氏族谱及地方志,不全或谬误之处,敬请指出,欢迎留言补充,笔者将再次整理!作者简介

黄武疆  從事文創策劃、品牌設計、旅遊規劃、書畫創作多年

文博旅遊規劃工作者 

中華傳統文化傳播者 

中華鄉土人文探索者

無疆文旅規劃設計院負責人

無疆文創旅遊規劃設計院

致力於

景區規劃設計、農莊設計運營

區域發展策略、政策資源對接

文旅項目招商、地方形象包裝

民俗活動策劃、鄉土文化挖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漳州族谱研究三:漳州各区、市、县黄氏世系
漳州王姓
漳州庄氏繁衍与分布
【泉州姓氏堂号】谢氏源流
南靖县客家源流考
【何氏研究】走进坑边村:何氏源流世泽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