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生物语 | 影响我人生的几个“一”


导语: 人生路上总会遇到影响自己的几个“一”,历历在目、无法忘却。一次次的深情回望,由衷感恩。光阴含笑,岁月凝香。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也许都会有几段经历,或者是几个人、几件事、几句话,对他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我就有,夸张点说,还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走向和面貌呢。

01

一句父亲对我说的话

我父亲没上过几年学,十二三岁就跟着亲戚从宁波来上海童涵春堂药铺当学徒。他为人忠厚,能吃苦耐劳,从学徒工、技工慢慢干到了高级药剂师,收入自然也不低。家中五个孩子,加上同住的阿娘、外婆,负担不轻,但日子过得还算顺畅。父亲为人非常善良,得知宁波有位远房叔叔年事已高,单身一人,生活十分困难,就按月给他寄去十元钱,一寄就是十来年。现在看来,十元钱微不足道,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差不多够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呢。

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十三四岁的我发现了厚厚一叠每月十元的汇款单,数数累计一千多元。我问父亲:我们为什么要给这个我从未见过的叔伯寄生活费?父亲认真地看着我,一脸严肃地说:别人有困难,我们能帮就应该帮一把,何况他还是我们的亲戚呢。停顿了一会儿,父亲又说:我们能帮別人,总比让別人来帮我们要好吧。

就是这么平平常常的一句话,“我们能帮别人,总比让别人来帮我们要好吧”,从那时起,就深深地铭记在了我年少的心灵里,并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差不多成了我的座右铬。以后,凡是有能帮助别人的时候,无论是在我做工人、还是当区长,以至现在成为上了年纪的老人,我都会想起父亲的那句随意说出、十分浅显的话,这成了我乐于助人、甘愿付出的理由和动力。我曾多次对女儿说过这句话,现在也常对外孙提起这句话,真希望能把这个至简至臻的道理长久地传承下去。

现在,我们像很多家庭一样,也在帮着照看、带教第三代,有时还真挺累。每当这个时候,我也会想起父亲的那句话,只是变了一点模样:我们还有能力帮着照看第三代,总比我们动不了了,让子女来照顾我们要好吧。

02

一位印象深刻的中学语文老师

我上的中学是当时南市区一所十分普通的中学,但在这所学校里,我遇到了一位让我印象极深、给我教益极大的语文老师,她叫金秀芝。

那时的我,学习成绩不错,但有点调皮、任性,算不上家长眼中听话的“乖宝”,老师眼中乖巧的好学生。在所有的作业中,我最不喜欢、常常马虎了事的是写毛笔字,自然也写得不好,总是勉强及格。一次,我突然来了兴致,自以为下了功夫,能有“突破”了,没想到还只是“及格”。我一时情绪“崩溃”,在老师“及格”两个字的边上,写了一句对老师很不恭敬的话。

第二天上课,金老师非常生气,严厉地批评了我,并让我当即离开课堂。我满不在乎地走出教室,虽然装着无所谓,心里却忿忿不平,充满怨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和金老师的关系十分別扭,很少互动。

转眼到了初二年级的寒假。那时,歌剧《江姐》正在各地热演,电台经常播放其中动听的唱段,我和几个姐妹也热衷于跟着哼唱。当时还真不敢奢望能去剧场观看演出呢。

寒假中的一天,金老师上门来了,我知道这算是假期“家访”,心想免不了又会“告状”。但让我意外的是,金老师自始至终没有说我一句“坏话”,除了了解假期中的一些情况外,最主要的来意是邀请我一起去观看歌剧《江姐》的演出。我十分意外,喜形于色,连声道谢,我的姐妹也都一脸羡慕的神情。

原来,学校在假期中组织老师观看《江姐》,规定每位老师可以带上一个学生。谁都知道,这时能被带上的,一定是老师喜欢的学生。我有自知之明,我怎么也算不上是金老师喜欢的学生呀。观演那天,我有些忐忑不安地坐在金老师身边,她时不时轻声地给我讲解剧情,分析台词,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亲近与温暖,此前的那份距离感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开学后,语文课的第一篇作文是:记寒假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我自然就写了金老师带我去观看《江姐》这件事,但我没有过多回顾看戏的过程、剧情和观后感,而是主要记述金老师来邀我看戏时,那一刻我的意外、兴奋和感动,并对自己此前的过错作了自我批评。

金老师给我这篇作文打了个“优”,同时又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她写了一篇比我作文的篇幅还要长的评语。金老师不仅细致评说了这篇作文的优点与不足,还与我作了深入的谈心,有几句话我印象很深,始终记得:你有很多优点,老师说得不多,但不是不知道;你也有不少缺点,很多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但这次确实十分离谱,让老师非常生气。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金老师最后还作了自我批评,说那天让我离开教室的处罚过重了,向我表示歉意。

我被金老师的诚挚邀请和温馨谈心,深深打动了。从此,我对金老师满怀敬意,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高大而又亲切,感觉她不仅教给了我很多语文知识,通过这件事,她还教会了我如何真诚、友善地待人,如何去化解可能遇到的矛盾。在我往后的人生经历中,我常会想起这件难以忘却的往事,想起这位让我由衷尊敬的人生导师。

03

一个坚持多年的运动习惯

很多人都知道我喜欢运动,每天坚持早锻炼已经好多年了。说起来有点夸张,几乎没有间断地坚持了近60年。这么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壮举”,起因倒是纯属偶然的机缘巧合。

初中二年级时,学校要举行一次运动会,鼓励大家报名。我知道,在个人项目中,自己跳高、铅球算是强项,但无论如何得不到名次。好胜心与虚荣心驱使我去寻找报名人数较少的项目,中长跑1500米恰好报名人少,被我选上了。

要参加比赛,总得先炼炼吧,于是,赛前的两个星期,我每天早起跑一圈环城马路(人民路、中华路),近5000米。开始时,速度并不快,但没跑多久就气喘吁吁,以后渐渐适应了。幸好有了两周时间的热身和预演,加上比赛的赛程只有1500米,我奋力争先,颇为意外地名列第六,也算榜上有名了。

自那以后,我有点喜欢上跑步了。每天早上六点不到,就起床外出了,地点还是在老城厢的环城马路,一圈近5000米。那时跑步,不像现在装备“先行”,旧衣裤加上一双黑胶底的帆布跑鞋,就能出发了。夏天,天亮得早,没啥障碍。冬天就不同了,五点多钟天还未亮,石库门街区的小巷小弄弯来转去,路灯也很昏暗,十四五岁的年纪,一个人摸黑外出还真有点害怕。我就趁着阿婆、大妈早起买菜,跟随其后,走出小街小巷,到了大路就没事了。

长跑,同其他的运动项目不大一样,与其说是锻炼身体,其实更多的是锻炼意志和毅力。长跑途中总要出现“极点”,跑到两三公里时会有一段极其难受、疲惫恶心、很想中断放弃的路程,你咬住牙、挺住了,这一情况就会渐渐缓解,进入比较顺畅、舒服的状态。

“极点”现象每天都会出现,这就让长跑在增强体力、耐力的同时,很好地磨炼着人的意志和毅力。而这种意志和毅力,在我日后的岁月里,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遇到矛盾与困难时,就会把它想象为长跑途中遇到的又一个“极点”,告诉自己:坚持一下就能过去。

我每天坚持的运动,教给我坚毅奋发、不畏艰难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反之,工作与生活中养成的自信坚强、不轻言放弃的个性,又使我不间断地坚持着每天的运动习惯。自然,随着年岁的增长和体力的变化,我的运动一直在做“减法”,从5000米的长跑逐渐减至3000米,大约在十年前,又由慢跑改成了快走。现在,每天一小时的快走仍在愉快地坚持中,基本做到风雨无阻,至今还未有过停下来的念头。

04

一段难忘的工作经历

我走向社会后的第一个身份是钢铁工人,第一段工作经历是在上钢三厂度过的。那段时光给了我十分难忘的印象,是我人生经历的重要起点。

我六六届初中毕业,1968年实行统一分配。我六六届高中毕业的姐姐和六七届初中毕业的妹妹,与我一同面临分配,按照当时“半潜半浮”的规则,我家可自己商定“三留一”,即一人留上海工矿,两个去农村和外地。我沾着“独子”的光,留在上海,去了上钢三厂,委屈姐姐和妹妹,分别去了农村和外地。

与当时同样留在上海的同学相比,他们去了商店、菜场或房修队,我分配到万人钢铁大厂—上钢三厂,自然体面、风光多了。不像现在子女去工作,父母总会千叮咛万嘱咐,那时母亲替我准备了一套半新的外衣,父亲说了句“注意安全”,我就出门上路了。

其实,在正式上班前的几天,我自己的心里倒真是起了点“小波澜”的。一是凭空想象着钢铁厂的样子,出现在眼前的都是电影里钢花四溅的景象;二是知道自己的调皮、任性,一再提醒自己,现在已经不再是学生了,要有个新的模样。

到了工厂,首先感受到的是工厂之大,不仅厂房高大,行车吊着大件货物来回移动,厂区中还铺着钢轨,小火车满载钢锭、铸件进进出出。其次感受到的是车间之热,我被分配在铸钢车间,一边是电炉炼钢,一边在浇注钢锭和铸件,周边全是一会儿由黑变红、一会儿由红变黑的钢铁疙瘩,热浪逼人,根本无法靠近。

后来才知道,钢花四溅的炉前工颇具浪漫色彩,在钢铁厂不算艰苦岗位,红黑相间的浇钢场才是真正让人难受、生畏的地方。我就在浇钢场工作,心想:既然来了,我就干呗;别人能干,我也能干。

我们是三班作业的,一年四季,每天都是光着身子穿上厚厚的帆布工作服,头戴安全帽,脚套大靴子,穿行在炽热的钢锭之间,始终大汗淋漓,靠着每半小时左右的一次间隙,连着喝下几大碗冰水来降体温、补水分。

下班时的模样就像刚出矿井的矿工,脸被烫得发痛,洗澡时不能用毛巾擦脸。当然,我看到老师傅们干活都抢在我们之前,比我辛苦多了;老师傅们也心中有数,这小伙子没有偷懒,是在真干。

那时,我算班组里的“文化人”,在上班时还常比別人多干一份活,就是每周出一期黑板报。说是黑板报,其实就是一块黑铁皮。上班时我拎着一个铅桶,拿着一块抹布和一盒粉笔,先是用一桶水泼到黑铁皮上,用抹布擦干净,一会儿就被热浪烘干了。

趁着工作间隙的十来分钟,我喝上几碗冰水,就拿起粉笔开始写稿了。没有草稿,也没有腹稿,只有大致的主题,边想边写,断断续续,一个班头、几个间隙下来,配有几篇短文的一期黑板报就出好了。开始只有少数人发现我的“怪异”,后来渐渐传开,“车间怪人”由此出了名。

大约是在1970年下半年,即我进厂两年左右的时候,记不得是什么缘由,这个拥有两万多职工、35岁以下的青年工人占半数的钢铁大厂进行了一次先进职工评选,我很荣幸、也很意外地被评为全厂三个“青年标兵”之一。

现在想想也真是不容易啊,这可不是“百里挑一”,而是“万里选三” 哦。1971年上半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50周年,地方上恢复发展党员,还是一个学徒工的刚20出头的我又被第一批发展入党。也正因为如此,在今年前夕,我十分荣幸地成为“光荣在党50年”的一员。

当一枚金灿灿、沉甸甸的纪念章挂在我的胸前时,我非常激动,感慨万千,为自己能在党的旗帜下奋斗、奉献,感到无比自豪与荣光;也对党满怀感恩之情,是党的雨露阳光哺育我健康成长,让我有所作为。

我在上钢三厂的工作经历,时间不算长,但印象很深,十分难忘,对我的影响极为深刻和长久。大工业的豪迈和产业工人的气概,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让我久久地受益。

05

一位敬重的老领导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常会遇到给自己很多、很大帮助的人,多年以后一想起他,总是心存感恩,滿是敬意。先后担任上海市建设委员会主任、建设党委书记的李春涛同志,就是这样一位我心目中十分敬重的老领导。他给予我的关怀与帮助,许许多多,点点滴滴,一直温暖着我的心,照亮我成长、进步的道路。

凭着产业工人、共产党员的身份和会动动笔的特长,我很早就进入了市级机关工作。能吃苦、肯钻研、好争先的个性,也使我很快胜任机关工作,成为一个比较好用的“笔杆子”。

但这时我的文化程度还是初中毕业,与市级机关工作总不相称。开始并不怎么有感觉,很多人通过各种途径去读书,好像也都与我无关。1983年的年中,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要去读书、充电。我认为自己工作一直尽心尽责,也从未为自己的事向领导开过口,这次领导应该会同意。

没想到,我向我的直接领导、市建委办公室主任提了两次,都被回绝了,理由很简单:你又不是不知道,这里的主要文稿都由你执笔,你去读书,工作咋办?那时还没有“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之说,我却硬是又去提了一次。

这次,办公室主任没有马上回绝,而是说“让我向领导汇报后再答复你”。没多久,主任就来告诉我,领导同意我去读书了,但必须保证毕业后要回来。

我自然一口答应。后来才知道,“开禁”的正是李春涛主任,那时他刚来建委不久,对我并不很熟悉,只知道我是建委的主要“笔杆子”。他说,不能因为承担了主要任务,就不让人家去读书;要给年轻人,特别是肯挑担子的年轻人进修、提高的机会;只要保证毕业后回来就行了。

我离开工作岗位,去复旦大学分校脱产学习了两年,毕业时学校希望我留校任教,我信守承诺,返回了市建委。没想到,刚过几个月,市级机关开始推荐年轻后备干部,其中一个重要条件是:文化程度大专以上。我正好符合,幸被推荐,不久即担任了市建委办公室副主任。

1992年初,我已升任市建委主任助理兼办公室主任。一天,改任市建设党委书记的李春涛同志把我叫去他办公室,很认真地对我说,载养,你已当了好多年办公室主任了,也当得不错,但不能让人以为你只会当办公室主任;我想让你去基层、去一线锻炼锻炼,学点新技能,也展现一下你其它方面的才干。我说“好啊”。去哪儿呢?李书记想了想说,就去地铁建设指挥部吧,这可是上海的第一条地铁哦。我自然很高兴地答应了。

这一任命还未宣布,我依然在办公室主任的岗位上。一天,李书记说要去地铁看看,让我一起去。李春涛同志无论当主任还是书记都经常下工地,地铁指挥部按常规安排看几个最新的工程进展,并准备作个简要汇报。但李书记说,我要看工程全线,听全面汇报。

那天,春涛同志花了整整一天时间,踏看了工程全线,听取了全面汇报,指挥部领导都说这次是破例了。没过几天,就宣布我离开原岗位,去担任地铁一号线工程建设副总指挥。指挥部的同志恍然大悟,开玩笑说,原来这次不是你陪李书记,而是李书记陪你来看地铁的。我也被春涛同志的无微不至和良苦用心深深感动,一位资深领导对下属能有这么深、这么细的感情和用心,实在难能可贵。

1995年4月上海地铁一号线建成通车,我返回市建设委员会,升任秘书长。这时,上海正由偏重城市建设,向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并重转变,而当时市建委暂无专门负责城市管理的副主任。

李春涛书记让我在履行秘书长职责的同时,把较多精力放在城市管理上,这使我有机会直接参与了当时全市公用事业改革、绿化建设、苏州河治理等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并负责拟订上海第一个“城市管理'三年大变样’计划”。这看似有点额外的工作安排,既是当时的实际需要,其实也是春涛同志拓展我工作领域、锻炼我工作能力的精心安排。

两年后,我即改任市建委副主任,正式负责城市管理的相关工作。在此后的工作中,春涛同志既十分放手,让我大胆工作,也时常在一旁指导、提醒,特别是当我遇到矛盾和难题时,总能给予及时帮助和大力支持。

1998年9月,春涛同志告诉我,我的工作可能会有变动,要到区里工作,让我有所准备。我很意外和不舍,一则在建设系统工作近20年,情况熟悉,挺有感情;二则我对地区工作一无所知,心有疑虑。没多久,市委就正式下达任命,让我担任卢湾区区长。

春涛同志很认真地对我说,安排你去中心城区工作,并且是担任十分重要的区长职务,这既是对你的肯定与信任,更是对你的期望与重托,一定要不负使命,好好干出点样子来。

三年前,在我们市建委老领导的一次小聚会上,大家在无意中说起了春涛同志的好。我不知怎的也有点“冲动”,叙说了前面提到的几件事。没想到一时“舆论哗然”,老领导们除了一致称赞春涛同志对下属一以贯之的关心、用心和细心,也半开玩笑地“批评”了春涛同志对我的“偏心”。我假装委曲地说,春涛同志,我没有虚构和夸大吧?春涛同志笑笑,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他说,“这些事情我都忘记喽”。

在我以后的工作经历中,也确实收获过不少好评和美誉,羞答答地说一句:口碑还不错。其实, 我知道, 该怎么认真做事、诚恳待人,该怎么善待下属、与同伴密切合作,这好多都是从老领导那儿学来的。

我在春涛同志身边当了七年多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其实这也恰似在当“见习领导”,耳濡目染,从中看到、学到了很多,为我以后走上领导岗位作了很好的铺垫。

我是“草根”,与春涛同志没有任何特殊关系, 甚至连特别的交情都没有。在他的直接领导下,我从市建委的一个办事员,历经多个台阶,一步步晋升,直至成为市建委副主任。十多年间,作为工作关系十分密切的下属,我从未进过春涛同志的家门,至多到门口送一份或取一份资料、文稿;从未送过一件礼物,哪怕是一个苹果。

退休之后我们倒是常有来往,不是偶尔相聚,便是我去看望。我和春涛同志都属虎,相差一轮12年,春涛同志更像是个兄长,但我对他却敬如父辈,这大概源于他对我如同子女般的贴心关怀。让我非常欣喜的是,春涛同志现在虽已八十多岁,但身体、心态都很好,生活十分幸福。我衷心祝愿春涛同志健康快乐!

这篇回忆文章写得有点长了,实在并非本意。其实,我还是省略了不少内容的,但又不忍心中途搁笔。回顾自己走过的路,虽也不曾懈怠,作过努力,但更多的是得益于大好的时代、组织的培养和大家的帮助。记下这些历历在目、无法忘却的往事,既是一次深情回望、由衷感恩,也了却了一份我留存已久的心愿。

作者张载养授权本公众号发布此文,特此鸣谢!

张载养专栏文章推荐阅读

人生物语 | 影响我人生的几个“一”

岁月时光 | 思南地标——难以割舍的文化情愫

新华路时光

音乐欣赏频道     印第安排箫名曲《最后的莫西干人》一个文明的兴衰史,大气苍凉

点击视频右下图标可全屏收看

END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开国少将黎原回忆调入基建工程兵
忆海拾贝 | 秘书生涯 苦中有甜的十一年
100 个常见岗位的竞聘演讲稿大全
中职学校中层竞聘演讲稿
最新办公室副主任岗位竞聘上岗演讲稿
2015年驻村扶贫工作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