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除夕特刊 | 喝水不忘挖井人一一记李一氓同志关心的上海旅游专科学校


2021年9月,我接到薛女士一个电话,说是要和我碰碰头,她说,她是同济大学毕业,到德国留学后归国,专门从事文化传播的,看了我写的文章,就到我单位,要到我的电话。

她接着说,从我系列文章中,也知道了我的情况,是一个有水平,善良的人,说是不是可以写一篇纪念李一氓同志的文章,李一氓是我敬重的革命前辈。

我对她说,我水平没什么,是一个善良的人倒没错。一周后,我们约好在皇冠酒店大厅见面,她说明来意,拿出李一氓纪念筹备小组的证明等,还有《李一氓回忆录》,《李一氓纪念文章》等书籍给我,我说我有的,已经看过了。

她的热情,我确信无疑,我怎么写呢?自己感到不够格。

我去请教了《解放日报》凌老师,他说,从你亲身经历,旅游学校写起,是啊,上海旅专的成长过程,不就是新中国旅游事业发展的缩影吗?

就这样我写了起来,今天是大年三十,我一鼓作气,把它写好了,算是今年交卷了。

01

旅游事业的开拓者

今年的3月,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一氓同志诞辰120周年的日子,李一氓同志早年参加革命,上海曾经是他战斗过的地方,留下了他的许多革命足迹,他不仅是我党地下工作者的前驱,也是新四军中的文化大师,才子,著名的收藏家,鉴赏家,更是我国旅游战线的开拓者和先行者。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航线开通,以及中国和第一个西方大国法兰西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时任中联部领导的李一氓同志,此时,敏锐地觉察到,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各国文化的交流,及旅游业发展的前景等,并建议国务院成立国家旅游局和建立培养旅游人才的专门学校。

他在关心教育,关心旅游。自此,我国的旅游事业开始了逐步走上正规,取得了长速的发展。

▼他们是该校1979年建校后入职的第一批青年教师。

▲1981年3月4日(进校一年留念)。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后,全面地恢复了高考。1978年,在上海市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原来上海市“五七”干校的旧址上,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全日制的上海旅行高等游览专科学校。

02

在旅专读书的日子里

1978年7月,我参加了全国高考,后扩大招生,被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录取,坐落在东海之滨的奉贤奉城东门港的“上海旅专”,你的第一个感觉是什么呢?假如没有校门口的招牌,你很难想象,这里就是全国第一所新建的旅游高等学校。

▲对过往满满的回忆。

这里既没有大楼,也没有大既没有高等学府那样的宏伟、气魄;也没有艺术学院那般典雅、优美。在我们的校园里,没有像样的教学楼,只有零散的几幢二层楼房子,现在就成了教学楼,图书馆,录音室,宿舍;人们不论怎么去想,也难以和现代化的高等学府联系起来,似乎根本找不到一点高等学府的影子……

的确,她太简朴了!她的前身,是一个农场,在“文革”中,一个思想教育,劳动锻炼的地方,上海市属“五七”干校。

然而,正如俗语所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上海旅专”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这里有一支热爱旅游教育事业的教职员工队伍;又有一大批来自各条战线,是“文革”后,第一批通过高考入学,励志为我国旅游饭店业,奋斗终生的如饥似渴学习的学员,真是珠联璧合。

▼27年后的2007年6月13日奉贤海思路500号新校区。

▲奉贤县五四公路 4399号:中国第一所高等旅游院校——上海旅游专科学校,他们是该校1979年建校后入职的第一批青年教师。(以上照片摘《零星小雨美篇》“岁月如歌——上海旅专1980年第一批青年教师的昨天今天”,特此鸣谢!

她得天独厚地具有一般意义上的高等学府,所难以具备的有利条件!这就是人的因素。是呀,开办当初,既没有教材,又没有校舍,还缺乏教师,是名副其实的“三无学校”。

但有谁能相信,“上海旅专”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呢?就眼前这个现状,条件,师资,有谁还能相信,可以培养出这么像样的旅游饭店业的专业人才呢?

03

自豪的“上海旅专”

有鉴于此,面对简陋校舍,在偏远角落的地方,师资上也许很不起眼的“上海旅专”,教职员工们,非但没有任何的气馁和自卑,相反,人人都充满了自豪、自信的情感!

在这里,我们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幸福欢乐;然而,更重要的是学生们的心里,人人都憋了口气,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本领,为祖国旅游事业奋斗终身”!

因为我们的努力,所以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总是那么紧张和有序。

清晨,大地还在沉睡着,朗朗的读书声格外清澈;傍晚,教室的灯光还亮着,认真钻研的学子,还在苦读。

就拿我自己来讲,在英语的学习程度上,是从ABC开始学起的。一学期下来,已小有长进,初步能听懂“美国之音”。

我至今记得,班主任王振荣老师在教我们英语精读时,一个录音机,放一段,停一下,这样反复,直到同学们听懂。他偶尔会提问,叫我们站起来回答问题,有时候也会叫同学们互相提问,效果很好

还有英语泛读的张老师,朱老师,也竭尽全力,使得同学们英语词汇量增加;学校还开设其它不少课程,外办,国旅的老翻译们,日以继夜,编写了一些教材,非常实用:如大学语文、旅游概论,经济,地理等课程。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前辈们的努力,没有老师们的认真教学,手把手地教导我们,短短时间里,又怎么能学到知识,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呢?

“没有大楼,却有大师”,教师们绘声绘色地传授着知识,他们白天在辛勤地教课,傍晚又出入在学生的宿舍里,关心学生的课余生活,辅导学生的作业。学生们进步了,他们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学生们碰到什么疑难,他们和学生一起攻克,为学生们排忧解难。

这就是“大师”,我们的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上海旅专”读书期间,教师们既是我们的师长,又是我们的亲人,时时和学生们在一起,心贴心!

对我来讲,最难忘是每年学校放寒暑假前聚餐,这是一年最开心的时刻,在食堂大厅里的欢庆,师生员工们欢聚一堂,欢声笑语不断,虽然没有美酒,但有佳肴;师生们在一起,畅谈着一年的收获,展望明年的远景。

那一道道美味,凝聚着厨师们,为之付出的汗水!他们没有动听的语言,可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胜过任何动听的言辞!

那时的绝大部分学生是没有收入的,需要家里供养的,平时都很节简,记得学校领导为了提高我们营养,想方设法,特地从附近农场,每天早上为我们供应新鲜牛奶,要花8分钱,许多学生都不舍得买。

我进学校前,在徐州沛县大屯煤矿工作,不到五年,在学校每月只能拿到16元的生活费,除了要买饭菜票外,还要花钱买书,平时节省的很,有时候,姐姐还从黑龙江省萝北县的军垦农场,省吃俭用,寄钱来给我买书。

记得有一次,新华书店特地到学校来摆摊,我一下子,买了近百元的书籍;还记得,我们餐厅班,在上厨艺知识课时,从国际饭店请来的老师,带来的半成品菜肴,点心等样品,课程结束后,他叫我们品尝一下,大家争先恐后去吃,有些学生已经走出课堂了,还转身回来看看,有什么留下来东西可以吃的。

所以一到学校的聚餐日子,我们真是狼吞虎咽,大饱口福一把。可见当时学生们年轻,胃口好;二是说明厨师们的厨艺精良;更重要的是,那时候的我们,饥肠辘辘,都是饿的很,更是馋的很,平时根本吃不到这么好吃的饭菜啊!

04

旅专的好领导

我的毕业证书上,校长签名是齐维礼。他可是老革命,“三八式”干部,参加过抗日战争的“百团大战”,“文革”前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就担任了上海市外贸局局长,上海外贸学院院长,是位9级干部。

1979年担任了上海市外办主任兼任我们学校校长,这大概“上海旅专”最辉煌的时刻吧,我们曾听他做过开学的动员报告,一开口,山西音的普通话,特别有意思,鼓舞人心。

有时候,在大会主席台上讲话时候,还会把裤脚管卷起来,特别接地气,使人感到,他不是大干部,就是邻家老大爷,老教授,特可亲可爱。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宛平路康平路口,看一个熟悉的身影,步履蹒跚,踽踽独步,我走上去叫他一声,他朝我看看,半晌才明白过来,我是他的学生,他兼任了“上海旅专”校长,我们这些首届学生,曾受惠于他,他自己可能不感觉什么,但我们学生有他当校长,就感到有些地位了。

那时候,13级干部就算是高干了,9级干部那是“高高干”了,我至今听到“上海旅专”的师生,不管是在校的,还是离校的,都很自豪地说到,第一任学校长是齐维礼,9级干部。

老人已经离休多年了,他说着山西口音的卷舌普通话问我说,“在什么地方工作?”我说,“在市委招待处,东湖集团,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我还告诉他:“您在学校的动员讲话,对我们鼓舞很大,说我们是外事干部。”

老人笑了,大概他自己讲的话也忘记了,学生还记住他的人,讲的话,这是他晚年最大的安慰了。

负责学校日常工作的是常务副学长是袁冬林,他也是一个老革命,解放前夕,是上海复旦大学地下党,更是了解体贴师生,乡音浓浓,且不要谈其他,看他做的事,就知道他的格局,是见过大世面的人。

老师同学托他办的事,只要是能办到的,他是尽力而为,有求必应,平时总是面带微笑,没有一点架子。

我曾经听到这样的事情,有位老师在说他官僚主义,不深入实际,他知道后,不但不生气,反而亲自到说她“坏话”的老师那里去,说明情况,承认不足,体现他的胸怀,大度,至今传为佳话。

他培养选拔不少老师,成为业务骨干,其中的佼佼者余炳炎老师,还得到国务院的特殊津贴,成为了学校的常务副校长。

记得开学不久,学校就发生了三件棘手的事情,一,是学生中有在“文革”中,批斗老师的“三种人”;二,是有学生违反校规,未婚同居的;三,是有位学生求爱不成而绝食的,这些事在学校里引起一片哗然,摆在学校领导面前,究竟怎样处理恰当?这就在检验着学校领导的水平,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些问题得到圆满结果,悄然无声地解决了。

由于学校领导及时果断地把这些问题处理好了,所以没有丝毫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

人人都说齐袁两位领导好,师生们如鱼得水。上世纪八十年代,责任心强,好的教师,源源不断从全国各地前来旅专。

学校出国留学考察的名额也一批又一批接踵而来,有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又有到瑞士洛桑学院进修;有国家旅游局选派到新加坡培训,又到香港考察等……

教师们放眼世界,学习世界前沿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教育我们,把知识传授给我们,一下子,小小的“上海旅专”,名声鹊起,在全国旅游院校的综合实力不可小觑,她是新中国第一所成立的旅游高等院校,坊间流传着,在全国旅游院校排名影响力在前三名。

05

上海旅专”的老师们

说了学校领导们,再说说学校的老师们,还是从邱全根老师先说起吧,邱全根是学校教务主任,学校的筹建者之一,对学校的历史,他如数家珍,据他讲,在“文革”前,这里是上海市半工半读的师范学校,在“文革中”,变成了上海市市属“五七”干校;“文革”以后,为了适应改革开放,适应中国的旅游业的大发展,这里成立了我国第一所旅游高等学校。

在办校初期,什么都没有,没有教材,没有师资,没有设备,可谓是“三无学校”。

常言道:”困难像弹簧,你硬它就软,你软它就硬”。学校的设备,除了是原来“五七”干校留下的,还有些厨房设备是锦江饭店支援来的;学校的车子,是上海国际旅行社送来的;旅游事业发展召唤着全国各地人才,教师调过来了,甚至从国外的老师也过来了,加入学校的教师队伍,可谓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了”,还有我们辅导老师边良飞,班主任王振荣,还有余炳炎,汪纯本,戴松年,屠如骥等。

尤其是体育老师徐瑢,她负责的体育教研组,新组建的田径队,参加了上海市共有54所高校的田径比赛,得到女子跨栏第三名,使得复旦,交大等老大哥的学校,刮目相看,这才成立不久的学校,首届学生只有200人,而且,大多数是历届生,年纪大,体质也较差,这说明当时学校体育教育搞的是多么好,人们是多么重视锻炼身体。

在学校,锻炼身体成风,连我这样平时对体育不感兴趣的人,也成了体育迷。每天5点起床,就开始长跑锻炼。

记得我们在学校二年的读书的时间里,每年都开运动会,我这个原来体育考核不及格的人,竟然在学校运动会手榴弹比赛中,获得第二名;长跑5000米的比赛,得到第三名的好成绩,还代表学校,去参加了上海市大学生万米长跑呢。

虽然没有得到名次,但是跑完了全程。记得在跑到虹桥路,拐弯到哈密路上的时候,我小时候在这里经常捉蟋蟀的地方,感到蛮有趣的,还怕有人会认出我,所以加快脚步,跑到参赛者多点的地方,避免被人认出,难为情。

06

旅专是个“大熔炉”

在“上海旅专”的学习是紧张的,别的暂且不论,单说我们这一拨已经老大不小的大学生,要“啃”英语,而且,要求较高,仅此一项,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但是,校方还是把提高同学们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上,只有方向明了,学习才有目标。

我们不会忘记,学校请来了李储文,任百尊等前辈为我们讲形势,明方向;还请了上海交大地下党,当年穆汉祥烈士的战友,为我们作报告,把我们带到了解放前夕,学生们艰苦的生活,向国民党反动派,开展反迫害、反饥饿斗争的激荡的岁月!

他们向往美好的未来,顽强地斗争着,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不会忘记,吕世才烈士生前的战友,来给我们作的报告,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吕世才烈士为抢救伤员,每天工作17,18个小时,而自己身患癌症扩散,不幸病逝。他的英勇事迹打动了多少人的心,他是我们时代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在评选“三好”学生的过程中,我校涌现了许多好人好事,这就是精神力量,令人感动,至今历历在目!

就拿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来讲:那是一个严冬季节,傍晚,正准备去吃晚饭时,我突然感到头晕目眩,原来是“美尼尔症”病复发了,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着,夜是多么漫长!

宿舍里的同学,原来要去吃饭,去复习功课的,现在也不去了,争先恐后地照料着我;老师也来关心地询问,学校卫生室的老师把我护送到医院,当我的病情有了好转时,又是他们及时把我送回家休息。

在“上海旅专”,这个温暖的“大熔炉”里,这一切的一切,令人难忘,这是多么诚挚的感情,多么纯朴的友爱!

07

尾声:触景生情

阳春三月,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令人心旷神怡;盛夏时节,葡萄架下,看着那累累硕果,闻着那阵阵果香味儿,真的使人的心都醉了……

这一切无不浸透着拓荒者的心血和汗水,是他们把荒凉的海滩、贫瘠的土地,建设成美丽的大花园。在此,我为拓荒者和建设者们高歌,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致以无限的敬佩之情!

每当我漫步在校园内,就会陶醉于眼前的盎然生机:竞相开放的鲜花,姹紫嫣红;连刚刚栽种的树苗,也仿佛在向我微微地点头致意;翠绿的小草安详地躺着……一切充滿生机。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刚进学校时,在农田地里,摘收蚕豆,割除野草,种上果树的情境。这真好比是我国刚刚兴起的旅游事业,通过努力,今天充满勃勃生机,却依然有待园丁们去栽培、打理——这一重任,历史性地降临到我们的肩上!

我们是“上海旅专”校院内的一株株幼苗,正在成长成材,固然是需要园丁们的抚育;然而,作为“上海旅专”首届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自我深造,要自立自强,也要经风雨,见世面,不负众望,百炼成钢,争取早日锻炼成为旅游业内的栋梁之才!

四十多年瞬间过去了,当年在读书的同学中间,有的成为大饭店的经理;有的成为锦江之星的创始人,有的成为旅游饭店业权威的“咨询官”和上市公司的“财务官”,还有的成为了国内外大学的教授,厉害了,我的同学,真是“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学校也从简陋校舍,建成了现代化的教育大楼,先进设施,真是“翻天覆地,旧貌换新颜”啊!

从“上海旅专”学校成立到今天的40多年来,已走出来近万名的优秀毕业生,活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甚至在世界的旅游战线上,如今的他还在健康成长,发展……

喝水不忘掘井人,我国的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已成为了世界上第二旅游的大国,从当时每年接待旅游客人只有几千万,外汇收入几亿,到如今接待国内外游客的人数和旅游产业的收入都呈现出几何级的增加和翻倍

上海的旅游事业也走在全国的前列,上海旅专从第一届的200名毕业生,到今天已经到了第50届,每年有2000多名毕业生毕业,奔赴到祖国各地,现在全国各地的旅游学校,各种旅游专业也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

在今天,这个日子里,我们更加怀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一氓同志,在您年轻时期求学,参加革命的地方,四十年前成立,培养以旅游业而著称的“黄埔军校”的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同学们,已取得骄人的成绩,他们用实际行动,告慰李一氓同志。在您亲自指导,关心下的中国旅游事业,正在飞速向前发展,让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革命事业,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想指引下,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邱根发专栏文章推荐阅读

除夕特刊 | 喝水不忘挖井人一一记李一氓同志关心的上海旅游专科学校

往事回顾 | 她在丛中笑——记我的同学袁学娅

岁月往事 | 冯门三杰——记冯仲云,冯铉以及冯铭

往事回顾 | 我和我的同学锦江之星的创始人徐祖荣

岁月光阴 | 我《红色日记》里面的故事

岁月往事 | 被聂荣臻元帅救出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 ——记美穗子一家在锦江饭店餐厅

往事回顾 | 听锦江集团老前辈赵锡堃讲故事

往事回顾 | 回忆我的新宁中学的老师们

人生物语 | 老革命吴晓云和我谈电影《金色池塘

人生物语 | 我爱上了游 泳

人生物语 | 我的姓名邱根发(外一则)

往事回顾 | 我和中山公园的情缘 

岁月光阴 | 我的日记——回归本我见真情

往事回顾 | 追忆李敖——李敖未了心愿

人生物语 | 做到老,学到老一一邓伟志

人生物语 | 三本影响我人生的书

往事回顾 | 江渭清“微服私访”居民小阁楼——回忆江渭清的点点滴滴

人生物语 | 少将军衔的电影人王晓棠

往事回顾 | 李牧和他未竟的心愿

往事回顾 | 严佑民、胡克实在西郊宾馆吃客饭

4.23世界读书日 | 胡乔木同志叫我多读历史和文学书

往事回顾|回忆“非典″时期结识的徐青同

人生物语 | 我的读书乐藏书乐

岁月往事 | 紫竹楼前忆“三老”

岁月往事 | 包玉刚,80年代港澳义捐第一人

岁月往事 | 上海虹梅路上“老外街”:乾坤大挪移前的掌故

岁月往事 | 我和白桦忘年交

往事回顾 | 我们的班主任王慧敏老师

史海钩沉 | 西郊宾馆的前世今生

往事回顾 | 步入上海的“钓鱼台”

往事回顾 | 葛非: 小平当年对我说“去赚外国人钱”

往事回顾 | 石祝三与我结缘新华路

往事回顾 | 上海锦江集团创始人

新华路时光

音乐欣赏频道 除夕一首《拜年歌》祝您新春快乐

点击视频右下图标可全屏收看

END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00分的专科和200分的专科有啥不一样?大多蒙在鼓里,毕业就后悔
VIP专席预约:一水一路一游,出发来看特展
走进桂林旅专视觉艺术系
考不上本科,上海这5所专科学校值得报考,就业好,适合捡漏
那一年我进了一所专科学校
高考成绩330多, 报考专科该如何选专业和学校? 老师: 明确这三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