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于越盛行高台建筑

高台建筑的出现,乃是古越人的先祖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产物,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历史悠久、生命力很强、贯穿于建筑发展全过程的独特建筑形式。就越民族而言,这种高台建筑应该是源于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遗址

高台式建筑源于干栏式建筑

在宁绍平原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一个距今7000年的蔚为壮观的木构建筑群。在第一、第二次发掘中,出土木构件有数千件之多,主要是成行打入生土层的木桩和木板、梁、小梁(龙骨)、柱等。发掘报告称:“这种建筑形式是以桩木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龙骨)承托地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在于其上立柱架梁,构成高于地面的干栏式的房屋[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次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0年第5期]”。这是至今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干栏式建筑遗迹。

干栏式建筑由于是越先民的发明,故为越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专家指出,干栏式建筑“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土著建筑形制”,和黄河流域的古代建筑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这种建筑“一般指下部有木(或竹)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的房屋而言。在结构上,柱的高度自4 - 5厘米到3米以上;柱下多承以石础或更大的基础。至于所谓栅居或水上居住,也同样具有相似的底架,不过,底架是从地面或水中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的(包括地面挖洞埋柱或柱底置础者在内),代表着原始的建筑形制。在考古资料中多属于底架打桩的一种[安志敏:《“干栏”式建筑的考古研究》,《考古学报》1963年第2期]”。

干栏式建筑的优点,一是高燥、通风、明亮,可以避潮湿,这是同南方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产物;二是由于立柱架梁、高出地面,可防虫蛇猛兽的侵害,比较安全;三是这类建筑对地面的适应较广,它既可以在山林坡地建造(不必平整地面),也可以在河湖沼地构建,这就适应了于越先民的生存环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人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这种曾对我国古代建筑文化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干栏式建筑便逐渐衰落,最后被另一种古老的地面建筑所取代。但是,干栏式建筑的某些特点如房屋底面高出地面却被保存了下来,这是于越高台建筑的缘起。

古越时期的高台建筑

春秋时期越国的高台建筑,有的利用天然的土丘山岗为台,有的人工堆土为台,再在其上造屋,其高台建筑的大小、高低不一。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主要有:

一、越王宫台 

《越绝书·记地传》载:“句践小城,山阴城也。今仓库是其宫台处也。周六百二十步,柱长三丈五尺三寸,溜高丈六尺。宫有百户,高丈二尺五寸”。历代方志亦有记载。嘉泰《会稽志》卷一八云:“越王台,《旧经》云种山东北”。乾隆《绍兴府志》卷七一云:越小城“嘉泰《会稽志》今废,唯越王台遗址尚存”。说明越王台在种山(今府山,又称卧龙山)东北,而且在宋嘉泰年间其遗址尚存。而这一遗址上历代建有“州郡馆宇”。如宋代府衙,据嘉泰《会稽志》卷一载:“府治据卧龙山之东麓”。而府衙附近在宋代也仓库遍设,如嘉泰《会稽志》卷四载:“苗米仓在府衙东二百步”,“常平仓在府衙东二百步”,“夏麦仓在府衙南二百布”,“和旨库在府衙东二百六十步”等。

由此可见,越王宫台在府衙及其附近,而府衙即今越王台、越王殿所在地。又据嘉泰《会稽志》卷一三载:“《旧经》云:晋太元中,谢輶为郡守,掘郡厅柱下深八尺,得古铜罂。可容数斗,题做越王,字文甚分明……余不可识。以为范蠡压胜之术,遂理之”。晋太元年间(376 - 396),在越王宫台遗址发掘出越国文物,可惜当时对铜罂上的鸟篆铭文未能解读。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四○《渐江水》载:“时有越之旧木矣,州郡馆宇,屋之大瓦,亦多是越之故物”。看来在六朝时期,越王宫台遗址的地面上也有“越时故物”。历年来在今绍兴府山公园及其附近地区出土有许多春秋战国时期印纹陶、原始青瓷等,其中印纹陶器为罐、坛之类盛贮器,纹饰以米字纹、方格纹为主,原始青瓷为碗、杯、盅之类,多素面,这些均属典型的越国文化遗存。可以肯定,这一代是越国的重要活动场所。

绍兴越王台遗址

越王宫台是利用府山东北南麓缓坡台地营造的高台建筑。府山地形北麓陡峭,南麓缓倾,全山从西南到东北有6个高阜,其中第4条高阜最高,而第五条高阜南麓坡地最为宽广,有足够的土地面积和自然形成的层台高地。利用这种层台建造“周六百二十步”的宫台,避免了人工堆土为台的浩大工程,既节省了人力、财力,也加快了建造速度。

越王宫台“柱长三丈五尺三寸,溜高丈六尺”。说明内柱与檐口的高度比例悬殊,内柱的高度是檐口的一倍多,屋面高度要超过檐口高度,使建筑具有较大的立面空间。“宫有百户,高丈二尺五寸”,众多的门户和窗户,不但利于空气流通,便于人员出入,而且与整体建筑的艺术结构也起着特殊的装饰作用。

据《水经注》“州郡馆宇,屋之大瓦,亦多是越时故物”的记载,可知越王宫台的屋面是满铺瓦。瓦的发明是在制陶工业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建筑材料的一个重大创新。越国是制陶极为发达的地区,在越国都城不远的今绍兴、萧山、诸暨、上虞遍布春秋战国窑址,可以认为瓦的烧造和应用是普遍的,屋顶用瓦满铺是完全有可能的。绍兴袍谷战国遗址出土的一批板瓦和半圆形筒瓦,瓦面饰交错绳纹,亦有素面者。这从考古资料上同时证明了越王宫台屋面铺瓦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南方多雨地区的建筑防水问题。

越王宫台当有壁画、彩绘、雕刻或金饰等装饰工艺。如《越绝书》、《吴越春秋》所记的《会稽记》云:“昔有善射者陈音,越王使简士习射于郊外。死,因葬焉。冢,今开冢,壁悉画作骑射之象。因以山名”。嘉泰《会稽志》卷六引孔晔记云:“其冢壁画犹画作骑射之象也”。说明当时建筑物盛行壁画。又《吴越春秋》记载,越国献于吴王建造姑苏之台的“神木一双”,“巧工施校,制以规绳,雕治圆转,刻削磨砻,分以丹青,错画文章,婴以白壁,镂以黄金,状类龙蛇,文彩生光”。说明宫台建筑确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越王宫台很可能是一个建筑群,以最高台地建筑主要宫殿,随山势的自然落差形成几个建筑层次,使高低上下、前后左右的建筑群蔚为壮观。

二、飞翼楼

飞翼楼为越大夫范蠡所筑,在今绍兴城西府山(卧龙山)之巅。《吴越春秋·句践归国外传》记载:“范蠡乃观天文,拟法于紫宫,筑作小城。周千一百二十一步,一圆三方,西北立龙飞翼之楼,以象天门”。雍正《浙江通志》引沈立《越州图序》云:“飞翼楼高一十五丈,范蠡所筑,以压强吴”。陈桥驿认为这是一座用于备战的军事瞭望台:“为了密切注意句吴的入侵,又在小城西侧种山顶巅修建一座称为飞翼楼的瞭望台。登楼瞭望,浙江沿岸清晰可见,句吴若有军事行动,可以及早准备”[陈桥驿:《古代于越研究》,《民族研究》1982年第1期]。

绍兴飞翼楼遗址

飞翼楼约于唐代之前已废,唐代在飞翼楼旧址筑亭,因自亭可北眺后海(进杭州湾),故易名“望海亭”。嘉泰《会稽志》卷九载:“龙山之脊,望海亭也。先是越句践创飞翼楼,……唐人以楼址为望海亭”。宋祥符中,州将高坤植五桂于亭前,易名曰'五桂亭’。岁久亭废,桂亦不存”。此后,亭屡有建废。1981年以钢筋混凝土重建,为仿清八角重檐攒尖顶。1998年,又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仿汉阙楼式样重建,周设回廊平台;上三层为阁楼式建筑,三开间,三重檐歇山顶。并恢复原名“飞翼楼”。

三、美人宫

美人宫,一名土城。《越绝书·记地传》载:“美人宫,周五百九十步,陆门二,水门一,今北坛利里丘土城,句践所习教美女西施、郑旦宫台也。……故近大道居,去县五里”。《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云:“西施,郑旦,饰以罗毅,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乾隆《绍兴府志》卷三载:“土城一名西施山”。并引《嘉泰志》云:“在县东六里”;引《万历志》云:“在少微山西北,越王做土城,以储西施,故一名西施山,今五云门外有土城村西施里”。查西施山之名始于明代,嘉泰《会稽志》以前均称“美人宫”、“土城”,到明代,因有齐氏于山之西南构筑家园,取名“少微”,故有“少微山”之名;其西北,因越王做土城,以储西施,故亦名“西施山”。

绍兴美人宫遗址

西施山原为一南北走向的天然岩丘,高约20米,呈狭长形,山上有大、小“脚盆”,常年积水不涸。山南近水,俗称“山前溇”,与山阴古水道相通;西接五云门(雷门),近山阴古故陆道。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美人宫系建于天然岩丘上的高台建筑,从“周五百九十步”的记载看,与越王宫台相差不远,也应有若干台榭建筑组成;从“陆门二,水门一”的记载看,美人宫周围应筑有城墙。据调查,20世纪50年代在西施山旁有一条“塘路”,其中一段高出地面约3米,东可通到瓦窑头,西面通向昌安门,在西南有一处转角并有一缺口,另一端也有个缺口。这条“塘路”可能是美人宫城墙遗址,其中的两个缺口可能是城门[孟文镛、方杰:《越国古迹钩沉》,《绍兴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

西施山在20世纪50年代建造绍兴钢铁厂时已被夷为平地,美人宫遗址荡然无存。但是,从历年来西施山附近出土文物考察,还是可以寻到美人宫踪迹的。绍兴钢铁厂在西施山西南开凿运漕及埠头时,与地层中出土大量青铜工具,如青铜锄、钁、镰刀、削及兵器青铜剑。其中铜削往往是数枚有规律地黏合在一起,并发现有坩埚、铜渣等。考古工作者认为这里是一处青铜冶炼工场。此后还陆续出土过许多具有越国文化特征的泥质灰陶器物、印纹陶器皿和原始青瓷器,以及青铜剑、矛兵器等,并有木构件发现。据此,进一步确定这里是一处面积较广、内涵丰富的越国遗址。

西施山遗址于1963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游台

游台,又称灵台。《越绝书·记地传》载:“龟山者,句践起怪游台也。东南司马门,因似炤龟。又仰望天气,观天怪也。高四十六丈五尺二寸,周五百三十二步,今东武里。一曰怪山,往古一夜自来,民怪之,故曰怪山”。《吴越春秋·句践归国外传》云:构建筑城“既成,而怪山自生者,琅琊东武海中山也。一夕自来,故名怪山。……起游台其上,东南为司马门,立增(层)楼冠其山巅,以为灵台”。孔晔《会稽记》云:怪山“越时起灵台于山上,又作三层楼以观云”。《水经注》卷四○《浙江水》云:“此山其形似龟,故亦有龟山之称也。越起灵台于山上,又作三层楼,以望云物”。

龟山,因形似龟,故名,在今绍兴市区南部。相传该山在越王勾践时,一夕自琅琊东武海中飞来,故一名飞来山,又名怪山。因山麓旧有宝林寺,故山又名宝林山。上有应天塔,今称塔山。该山已建为塔山公园。

游台,旧时有宝林寺应天塔,今为塔山公园

关于句践所起游台的作用,《越绝书》云,一为“因似炤龟”,系向卜求神之处;一为“仰望天气,观天怪”,系观察天文气象之处。游台即灵台,而“灵台”之名周文王时就有,《孟子·梁惠王上》云:“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诗·大雅·灵台》也描写“庶民”踊跃地为文王建造灵台,以及在灵台演奏音乐等事。大概两台使用以游观的,也有说用以观天象的,如《三辅黄图》卷五云:汉代天象台名“灵台”。但明确记载“仰望天气”、“以望云物”的当首推越王句践所起之游台,所以陈桥驿称之为“我国有记载的第一座综合性天文台和气象台”[陈桥驿:《古代于越研究》,《民族研究》1982年第1期]。

五、斋戒台

斋戒台,一名斋台。《越绝书·记地传》载:“稷山者,句践斋戒台也”。《吴越春秋·句践归国外传》云:“斋台在于襟山”。元徐天祜注:“越境无襟山。《越绝》曰:'稷山者,句践斋戒台也’。即曰斋台,则“襟”当做'稷’。稷山在会籍县东五十三里”。嘉泰《会稽志》卷一八云:“稷山在县五十三里”。稷山,在今上虞道墟镇泾口村。

自上虞东关经哨金公路入泾口村,即见一处丘陵,顺丘陵走势由南往北,行约3里边是稷山,在丘陵带东麓缓坡上有一扇状台地,地势呈高低三层阶台状,面积约三四亩。走上台地,南眺稷山,北望称山,至今仍称此出台地为“斋台山”。旧有斋台寺建筑,屡建屡废,建筑物今以无存。从地名、地望、地形可以推断,这里就是斋戒台遗址。

斋戒台是建筑在稷山东麓台地上的高台建筑。由于利用山坡高、低两层台地作台基,当称雄伟。斋戒者,古人于祭祀前沐浴更衣,不吃荤食,以示诚敬。故斋戒台是越王句践举行祭祀的地方。而越王祭祀的很可能是五谷之神,因该地名稷山,稷者,五谷之神也。

六、驾台

《越绝书·记地传》载:“驾台,周六百步,今安城里”。《吴越春秋·句践归国外传》云:“驾台在于成丘”。据《越绝书》记载,驾台是越王句践经常出入游息之处。驾台在今绍兴马山镇安城村。

安城村东有东安村,西有西安村,两者相距2里左右。安城村离袍谷春秋战国遗址和马鞍、陶里古文化遗址都很近,可见这里很早就是于越的聚居地。

西安村原有一个大土墩,高约4米,周围约2里,有“周六百步”之规模。据说土墩的上半部土质呈灰褐色而松散,下半部土质坚实呈黄褐色,分明是人工夯土层。安城是平原水乡,堆筑起这样大型的夯土墩,估计是为建造大型建筑物做基台的需要。从占地面积和土墩所需的劳动力计算,不会是一般建筑或民房的基础。除《越绝书》记载句践在安城里建过驾台之外,未见其他记载,也只有句践为建驾台才会花费大量人工劳力去堆筑土墩和加盖台榭,此其一;其二,当时越国有许多高台建筑,入中宿台也是人工堆土为台。所以,这不是孤例;其三,《越绝书》记载“句践之出入也,……更驾台,驰于离丘”,说明驾台是句践经常出入的地方,它既称“驾台”,又是句践游息之处,当然是以高台建筑,规模一定不小,从残存土墩规模之大可以说明这一点。

驾台遗址今已不存

如果以上推断不错,那么西安村原土墩当为驾台的土筑台基。可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村里平墩造田,至今土墩已全部改为良田。

七、中宿台

中宿台,一名中指台。《越绝书·记地传》载:“中指台马丘,周六百步,今高平里”。又云:“句践之出入也,……游于美人宫,兴乐、中宿;过历马丘”。《吴越春秋·句践归国外传》云:“中宿台在于高平”。元徐天祜注:“《越绝》'宿’作'指’,云:'中指台在马丘,周六百步,在高平里’。《越旧经》:'中宿在会稽县东七里’”。乾隆《绍兴府志》云:“在高平畈,周六百步,越王建营处,传即中宿台”。又云:“台在高平里,会稽县东十里。”

高平里在今绍兴皋埠镇丰光村。在村北瑞天畈中原有土墩一个,该土墩平面近似椭圆形,残高约三四米,东西残长约250米,南北残宽约120米。此即高平里丘,土墩之北临河,当地有民谚:“九龙江口越营山”。

高平里丘在20世纪30年代尚有一定规模,上有樟、竹、松等,林木茂盛。三四十年代间,林木毁于战火,70年代垦削为田。挑土时,曾发现原始青瓷及印纹陶残器、残片等物,可证其为越国遗址。又其土质细腻韧密,颇似河底泥,可见此土墩系人工堆土夯筑而成。中宿台就是建筑在这一台基上的高台建筑。

中宿台旧称越营山,乾隆《绍兴府志》谓“越王建营处”,可见与军事有关。从地理环境观察,台地北临河,河网纵横,附近又有较大江湖水面,便于舟师训练,故可推断,中宿台当为越国水军营地[孟文镛、方杰:《越国古迹钩沉》,《绍兴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

八、离台

离台,一名离宫。《越绝书·记地传》载:“离台,周五百六十步,今淮阳里丘”。《吴越春秋·句践归国外传》云:“起离宫于淮阳”。嘉泰《会稽志》卷一八云:“淮阳里,一名淮阳宫。《旧经》引夏侯先《地志》,越王之宫,范蠡立于淮阳,今会稽县北三里甘滂巷北也”。乾隆《绍兴府志》引《旧志》云。:“五云门外十里,六朝时名甘滂,唐初……高阳里土人因合呼曰阳滂,后说为洋滂”。

上述文献记载说明,离台亦称离宫,建于淮阳里丘;淮阳里六朝时名甘滂,唐时与高阳里合称为阳滂,清时为洋滂。

洋滂今称杨浜。20世纪60年代于杨浜村析出一部置东庄、杨浜两村,本部易名为工农村,隶属绍兴皋埠镇,距绍兴市区约10里。村中有土地庙,今庙基址尚存。由此可知该村即原高阳里。离台当在绍兴皋埠镇工农村。

离台建于淮阳里丘,丘即土筑台基,周560步,其规模比驾台、中宿台略小,应为与之相仿的高台建筑。

九、燕台

绍兴燕台遗址

燕台,一名宴台。《吴越春秋·句践归国外传》载:“立苑于乐野,燕台在于石室”。元徐天祜注:“《十道志》:乐野,句践以此野为苑,今有乐渎村。《越旧经》:燕台在州东南十里”。《越绝书·记地传》载:“乐野者,越之(王)弋猎处,大乐,故谓乐野。其山上有石室,句践所休谋也。去县七里”。《水经注》卷四○《浙江水》载:“长湖(即今鉴湖)湖北有三小山,谓之鹿野山,在县南六里,按《吴越春秋》,越之麋苑也。山有石室,言越王所游息处矣”。

根据文献记载,燕台当在被称为“乐野”的乐池山一带。今绍兴禹陵乡陵江村、大二房村一带,有鹿池山、凌家山、梅岭西山(俗称圣人山)三座小山。在梅岭西山的山顶有一大型石室,外表被椭圆形土墩覆盖。“燕台在于石室”,那么燕台亦当在此附近,特别是石室所在的梅岭西山俗称“圣人山”,当与越王活动有关。很可能燕台就建于石室之旁。又在此附近,历年来出土有春秋战国文物,可以佐证上述推断。燕台与离台、中宿台、驾台、斋台同是越王勾践的主要台榭之一,《吴越春秋》载越王句践“有五台之游”。同时,燕台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史载有名的高台建筑之一,它与楚灵王所造章华台、燕昭王所造黄金台、赵武灵王所遭丛台、晋灵公所造九重之台、吴王夫差所造姑苏台齐名。

十、贺台

《水经注》卷四○《浙江水》载:长湖(鉴湖)“湖南有覆斗山,周五百里,北连鼓吹山,山西枕长溪,溪水下注长湖。山之西岭有贺台,越人吴还而成之,故号曰贺台”。《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载:“当是之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之上,诸侯毕贺”。元徐天祜注:“《初学记》引《吴越春秋》曰:'越王平吴后,立贺台于越’。此书无之,亦阙文也”。嘉泰《会稽志》卷一八云:“贺台,《水经》云长湖山之西岭有贺台,越人吴还而成之,故名”。乾隆《绍兴府志》卷七一云:“《水经注》:鼓吹山之西有贺台,越伐吴还而成之,故曰贺台”。

根据上述文献记载,贺台之建筑,因越王勾践灭吴后凯旋,为表示庆贺而建筑,故曰贺台。关于贺台的所在地,《水经注》载明在鼓吹山之西岭。而与“贺台”有联系的地名有两个,一是《水经注》所载的“鼓吹山”,一是《舆地纪胜》所在的“鼓吹楼”。[乾隆《绍兴府志》卷七一“飞翼楼条云:“《舆地纪胜》:今望海亭是其故址,世号鼓吹楼所载的“鼓吹楼”]鼓、吹,均与庆贺有关。然而,越王句践自吴归国由水路从西部进入,故贺台当在西鉴湖无疑。

十一、望鸟台

古月鸟文化 — 青铜鸠杖

春秋时期,越国盛行鸟崇拜。文献关于越人鸟崇拜多有记载。《越绝书·记地传》、《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有“鸟田”的神话,说禹寻狩大越时“教民鸟田,一盛一衰”,“百鸟佃于泽”。禹崩之后,“众瑞(百鸟)并去”,后来“天美禹德,而劳其功,使百鸟还为民田,大小有差,进退有行,一盛一衰,往来有常”。无余始受封时,“有鸟田之利”,保证了宗庙祭祀之费。无余传世十余代后,“末君微劣 禹祀断绝,。后无壬“承越君之后,复夏王之祭””,以“安集鸟田之瑞”。显然,越人视鸟为祥瑞,将鸟看成是上天派使降幅与人的,因此,鸟被视为神灵,加以崇拜。

越王句践有望鸟台。王嘉《拾遗记》载:“越王入国,有丹鸟夹王而飞,故句践之霸也。越望鸟台,言丹鸟之异也”。陶元藻、凫亭《广会稽风俗赋》也所:“越王入吴时,有鸟夹王而飞,以为瑞也。因筑望鸟台,属山阴”。嘉泰《会稽志》也有同样记载:“越王入国,有丹鸟夹王而飞,故句践起望鸟台,以纪其瑞”。上述记载都说越王句践筑有望鸟之台。

. 完 .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越王勾践认识孙悟空吗?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174:子贡见勾践的越王台
《越绝书》记载的杭坞山到底在何处?
寄情于山水之间,隐居于桃源深处
中华文脉宋六陵
越国遗址府山景点:文种墓、飞翼楼(皖浙沪旅游13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