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节特稿 | 母亲做的灯笼

我的老家在苏北乡下,小时候的元宵节,没有美味的汤圆,没有喧天的锣鼓,只有母亲做的灯笼,给我留下最美的回忆。

“正月十五点面灯,一年有个好收成。”印象里母亲做的最多的是面灯。说实话,面灯的样子不是很好看,既不惟妙惟肖,也不活灵活现,形似碗状,只不过边上捏出几个角罢了。

那年应该是龙年吧,记得母亲捏好面灯后,还做了几条面龙,母亲先用面搓成条状,再用剪刀剪出龙鳞,玉米穗上的须作角,安了两粒黄豆当眼,塞了只干红辣椒做龙舌,盘好后把面灯放在面龙的背上,一块儿上锅蒸。面灯蒸好已近傍晚,我和哥哥把各个面灯放在堂屋、厨房、粮仓。倒上豆油,然后从堂屋正北的龙背上的面灯开始,依次将各个屋里的面灯全部点燃,屋里屋外灯火通明,点点红光熠熠生辉。

慈祥的母亲端着一个面灯走过来,对着我们兄妹几个照来照去,嘴里还念念有词地絮叨着:“照照眼,眼不瞎;照照耳,耳不聋;照照脸,做大官;照照腚,粮满囤;照照屋,满屋福。”这个时候,我们做儿女的便会鹦鹉学舌般叽叽喳喳,心情高兴到了极点……

有时是做纸扎灯,手巧的母亲找来一些竹子和秸秆,或削成片或做成条,再把削好的竹条、秸秆用很细的铁丝扎成骨架。外表糊上彩纸,用笔墨略加勾画,或是用废旧的年画蒙上,灯笼立刻生动起来。

记忆中母亲做的最好看的纸扎灯当数那盏公鸡灯笼,那高高昂起的头,大大的尾巴,鲜红的鸡冠,五彩的尾羽,威风凛凛,吸引着小伙伴们羡慕的眼球。那年的元宵节,我提着母亲给我做的大公鸡灯笼,走街串巷到处“显摆”,小小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母亲还做过蔬菜灯。记得母亲带我们下地窖,精心挑选些硕大的地瓜、萝卜、白菜备用,回来后母亲用刀轻轻地一雕,挖出一个大小适中的坑,就出现了灯的雏形,然后用火柴和棉花卷成灯芯,在里面灌一点豆油,一盏盏别致的蔬菜灯就做成了。

待到天一黑,我就和哥哥抢着点灯、送灯。眨眼工夫,院门槛旁、猪圈羊圈口、鸡窝边,都摆上了一盏蔬菜灯。再看村里的孩子们有端白菜根灯,有提红萝卜灯的,有拎生肖灯、走马灯、红灯的,满村跑着撒欢儿,像一个个快乐的天使……

母亲做灯笼的材料每年都不尽相同,有用玻璃瓶、罐头盒就地取材制作成的“气死风”透明灯,有用猪蹄或羊蹄做的简易蹄夹子灯,有用高粱秆糊上塑料纸制作成的纸灯笼,也有用细铁丝做框架围上绸布制作成的喜庆绸子灯。母亲做灯笼的手艺并不是很好,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亲手做的每一盏灯笼都成了我心中完美的艺术品,也成了时隔多年后记忆里挥之不去的情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难忘儿时打灯笼
【端午节专辑】单斐:又闻粽香忆当年
张云丨做面灯
那些跟我共渡元宵的人走了,灯笼熄灭余香未尽 l 王晓俭
古韵 灯
青未了|岁月深处的蒸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