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承200余年的土家堂戏

土家人能歌善舞,戏曲剧目繁如星辰,备受人们青睐的当数土家堂戏。堂戏系土家地方经典剧种之一,相传是古代巴人遗留下来的,它以独特的民族艺术风采,至今仍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堂戏历史悠久,根据田野走访调查的情况显示:

一、   堂戏的称谓由来及流行区域  堂戏,有“唐戏”、“彩堂戏”和“踩堂戏”、“稿荐戏”之称。土家人的住房多系吊脚楼,为防野兽侵袭,防潮湿,分为上下两层。人住上层,楼下喂牲畜。在上层房屋最当中的一间叫”堂屋”。

每逢男婚女嫁、老人生日,生儿得女等喜事,便将堂屋打扫干净,张灯结彩,装饰一新,远亲近邻都来吃酒祝贺.这时主人便把“堂戏班子”请来唱几折戏,热热闹闹以示庆贺.这“戏”就在“彩堂”里唱,因此人们称之为“堂戏”; 因其演出空间窄小,仅能碎步而踩,又因“踩着鼓点而舞,合着曲调节拍而唱”,故又称“踩堂戏”。初始称之为花鼓戏。

由饰扮的一男一女于堂屋大方桌上,绕四角踩碎步(三步半)而舞,唱“花鼓调”,后转向地面稿荐稻草或竹篾编的垫子,又称“稿荐戏”。称为“唐戏”,则据个别老艺人介绍说,这种艺术形式早前起沿于四川省唐家,后渐传入采花,因此人们称为“唐戏”(还有一说是源于唐朝始皇帝李世民时代的宫庭戏,后流入民间传至现在,因此称为“唐戏”)。

堂戏在采花乡的红溢坪村、白溢坪村、苦竹坪村、宋家河村和珍珠头村及星岩坪村的部分组流行。总体来说,即在采花乡的东边才有,即使其它村的地方有堂戏,一般都是婚嫁过去的男女带去的。

二、堂戏的特点  堂戏有简单的表演程式和化妆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它与土家“跳丧舞”有区别,虽都在“堂屋”里表演,但后者是在“白事”时击鼓而歌舞,没有表演程式化和化妆要求。

堂戏的演出十分灵活,堂屋,院坝,田间,地头都可演.戏台一般只要 五米 左右大小,不需要搭台,只要一个平坦的场子.  堂戏班子规模较小,习称“七紧八松九消停”。即七人表演吃紧,八人松活,最多不逾九人;五人可演折子戏,七人可演连台戏;没有“圆场”,只绕四台转换,舞台调度和表演程式简单适用。  

堂戏的演员分为“丑角”、“旦角”、“旦角”、“生角”。  丑角,是个三花脸,腰围站裙,上身反穿皮背褂,头上戴手袱,扎一个有如动物的角.手里拿一把扇子(扇子在戏里称为“课子”),鞋子无特殊要求,是专门搞笑的一个演员。

旦角,由女演员饰演,上身穿“夹衫子”(略似土家服装“对襟子”),下身穿裙子;右手拿扇子,左手拿毛巾;化妆有如京剧的画法,头上的饰物也有如京剧的妆扮.有老旦和少旦之分;旦角不能演坏人,只演英雄、武将。

生角,一般演正面人物,武将,穿蟒袍玉带;有文官和武将,其妆扮均同京剧中的人物一样;一般年龄都很大。

净角,年龄都不老也不少,着长布衫、礼帽。一般演文人书生.此角不喊“阳花柳”。  化妆和服饰也很简单,只作一般象征性的点缀。化妆只在脸上涂上一团不同的颜色,“小旦”涂红色,不扎头发.“武行”在眉头上涂一点红,以示行当地时间不同。服饰滑具体规定,一般有什么穿什么。

表演形式也很简单,因为舞台小,规定三步半或者七步登台口。“过场”走的是“半边月”,采用跋步,没有园场,只是绕着台子的四角转换。在转角时,旦角走一步退半步,叫“姐儿风流步”或“一步三摆”、“风摆柳”.丑角的身段表演为、“三半头”或“三截硬”,近似土家皮影戏的表演动作,很机械、形象、幽默、滑稽。  其剧目可分“硬戏”、“酸戏”两大类:硬戏指正剧和悲剧,酸戏指喜剧和闹剧。但角色“生、旦、净、丑”样样齐备;旦角有“正旦”、“小旦”、“老旦”、“摇旦”之分;净角由“正净”和“毛净”组成;丑角则分为“大花脸”、“小花脸”两类。

堂戏表演多辅以音乐伴奏,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以伴奏歌唱为主,主要乐器为四胡(或二胡)、京胡;武场以伴奏动作为主,以小堂鼓、盆鼓、边鼓、梆子、大钹、二锣等为主要乐器。

戏曲语言土香土色,均为土家方言,有抓马、菠荷、黑白、提习、苦读、开怀、亏为、豪淘、田候、仙天、根辰、江汤、红桐、儿(半韵)等“十三个半”韵辙。唱腔抑扬顿挫、变化多端,由“大筒子”、“小筒子”及小调构成:“大筒子”由四胡或二胡伴奏,因琴筒大得名;“小筒子”以胡琴伴奏,因琴小而得名;大、小筒子腔各成体系,两大腔系的正腔音乐体制均属板式变化体,小调则为民歌体。大、小筒子腔,一般不混用在同一剧目,小调常渗入大筒子戏中。大筒子腔多为表现民间风俗的生活小戏所用,小筒子腔以表演宫廷剧为主,各领风骚,自显神通。 

  “堂戏”的唱腔分“大筒子”和“小筒子”。前者是用四胡(或二胡)伴奏的唱腔,在体例上属板腔音乐,有四平调和南曲,辅以“衰字”、“苦板”、“阴调”、“怪腔”、“磕磕子”等七种主要唱腔。还有一些小调,如:求考调、七句半、祝酒歌、茶调子、狗舂碓、砣娃子放牛及冷场(过场)音乐等。

还有一种特别的板式,叫“艄板”,是艺人仿效清江船工号子加工创作而成,它是一个起落乐句,是几个板腔坎口之间的一个“煞腔”,除了具有唱词之间的起落时的衔接作用以外,更重要的作用是起到调动观众和艺人的感情,推动剧情向前发展,增添演出场面的声势。大筒子音乐与民歌、号子相通,地方民族色彩十分浓郁,多用来表演当地民俗风情的生活小戏,别有一番韵味,男女老少都能哼唱几句。

三、堂戏的曲牌及分类  堂戏的曲牌分为:南路、北路有、职花柳、行路词、冷台、摆台等等。唱的时候:北路可以转“二流子”,南路不转。  分正戏和花戏,共有曲牌数百个:  正戏曲牌有:〈了愿仙官〉、〈探朝〉、〈辕门斩子〉、〈薛刚反朝〉、〈徐述过江〉、〈走马建国〉、〈搜三妻〉、〈王允献叼〉、〈四困锁阳城〉、〈仁贵救主〉、〈董允招亲〉、〈赶子上川〉、〈扬七郎招亲〉等等。   花戏曲牌有:〈绣衣洗裙〉、〈南红算命〉、〈丁赖子讨亲 〉、〈郭先生教学〉、〈嫁嫂失妻〉、〈皮秋卖线〉等等。  

小筒子是用京胡伴奏的唱腔,属于皮黄系统,分“南路”、“北路”及“高腔”三个部分。“南路”属“二黄”声腔,“北路”属“西皮”声腔;高腔又称“唢呐腔”,伴奏时不用丝弦,只用唢呐。堂戏中没有高腔戏,高腔仅仅是个小搭头。小筒子音乐是既有汉味,又有川味,适用于演较大的戏。因而唱法比“大筒子”的难度要大,普及面不太大。

堂戏的打击乐为“广调子”,乐器有盆鼓、镗锣、大钹、小钗、马锣子。演奏时“打调子”,由掌鼓之人指挥打法, 马锣子指挥节奏。广调子的打法有“辽子”、“狗钻洞”、“龙摆尾”、“凤点头”等,打法灵活,调子动听,很受群众欢迎.  “堂戏”的声腔由大、小筒子腔及少量杂腔、小调构成,以方言行腔和道白。有独特的表演程式,其语音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唱词韵辙为十三个半(其半韵为“儿”韵)。传统戏班7-9人,戏班有戏箱一口,内装服装,乐器及小道具。乐器伴奏只2人,为武唱;演的人为文唱。

四、堂戏的禁忌 ,只能在红事中,或者逢节庆日里演出。  

五、堂戏形成和流入采花的时间, 堂戏的形成,据2007年10月采花文化服务中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了解到,红溢坪堂戏艺人证实,堂戏始于明未清初(约二百年前)。其本源是土家民间歌舞“花鼓子”。调查发现,该艺术形式已经传承了七代人,其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在采花乡的红溢坪村、白溢坪村、苦竹坪村、宋家河村和珍珠头村及星岩坪村的部分组流行,占全乡人口的40%的区域,有近50名艺人经常性的开展活动。  

据老艺人桂孔吉介绍,约1958年间,其第一代师傅是巴东籍左撇子(姓左,名不详),就在五峰、长阳、巴东等地活动;第二代师傅为王南山,并带有徒弟桂孔吉、王德化、简定勇、陈欣然等;第三代徒弟申昌娥、陈道雷、雷伏成、向科言等等。  六、堂戏的人员班子构成  其人员分为两部分。乐队:四人,即司鼓一人,司马锣一人,“打夹手”(打锣兼钹)一人,司”筒子”(二胡、京胡)一人;演员二至五人不等,其中除小生、小旦、小丑外,余称“杂行”,即一人多角,轮流上场.这样队伍小,便于走村串户。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巴东堂戏
德江——傩堂戏的源地(续)
【行吟中国(118)】印象德江//益之
贵州的7个“小家碧玉”的景点 -----云舍村
碧玉关:有个堂戏远近闻名 (上)
风物 ‖ 圆梦邓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